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esearch.stocke 1/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Table_main 宏观 研究类 模 板 宏观研究 报告日期: 2018年 4月 11日 历史与现实:贸易争端何去何从 ? 全球宏观研究海外宏观 : 孙付 执业证书编号 : S1230514100002 : 021-64718888-1308 : sunfustocke Table_relate 相关报告 table_research 报告撰写人: 孙付 数据支持人: 瞿 黔超 、胡娟 报告导读 本报告梳理了大萧条时期 美国 全面贸易战 、上世纪 70和 80年代日美贸易冲突以及 近几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期贸易争端 的基本情况 , 并且测算了 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增速的影响 , 根据历史经验 对 中美贸易战 的走向和影响作了一个基本判断 。 投资要点 1929-1933 大萧条时期美国全面贸易战 美国上一次全面的贸易战发生在大萧条时期。 1930年 6月, 美国总统胡佛 签署了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 (Smoot-Hawley Tariff Act),该法案提高了 2万 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引发贸易伙伴实施报复性的关税政策,这场贸易战成为大萧条时期美国进出口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大大加剧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衰退的程度。 1970 和 1980 年代日美贸易冲突 1950-1990 期间, 随着 日本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本(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逐步升级转型 ,日本对外 出口 持续 增加, 美日贸易摩擦领域也相应发生变动:从 50年代的轻工业(以纺织品为主) 60年代的重化工业(钢铁等原材料工业) 70和 80年代的加工组装产业(彩电、汽车) 90年代电子、半导体行业。 日本解决贸易摩擦的方法也在逐步调整:自主出口限制将产业转移至国外(比如在美设立工厂)开放国内市场 。 1985年 9月, 美、日、德、法和英 五国 签署广场协议 , 日元大幅升值。 在对外出口受到抑制的背景下,日本央行 实施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 。日元大幅升值搭配宽松的货币政策吹胀了资产泡沫 ,最后 演变成 为一场经济危机,日本进入“失去的 20年”。 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和上世纪 70、 80 年代日美贸易冲突较为相似,都发生在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美和日美产业结构 分别在当下和 1970、 1980年代 逐渐趋同, 各自产品竞争日趋激烈。 1970和 1980年代日美贸易冲突历史经验对当下中美贸易摩擦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第一,中国在处理中美贸易冲突时,应该避免动用汇率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二,一旦出口出现下行压力,在扩大内需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防范和控制宏观金融风险,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和经济危机。第三,为了缓和贸易摩擦,中国可以将 不再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业及时转移至美国或者第三国。第四,可以适当采取“市场换市场”的策略,以某些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作为谈判筹码来缓和贸易冲突。 市场准入谈判将是未来解决中美贸易冲突的一个重要方向。 2002 年小布什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 和 2009 年中美轮胎 特保案 2002年小布什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案和 2009年中美轮胎争端案为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除了通过 WTO解决贸易纠纷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缓解贸易摩擦。一是通过有效的反制措施逼迫对方停止贸易保护主义行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research.stocke 2/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证券研究报告 为。 2002年欧盟的反制措施对小布什票仓形成精准打击,迫使美国政府放弃了钢铁关税加征计划,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二是积极开拓新市场,将出口下行的风险分散化。中国对俄罗斯等其他地区市场的开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轮胎出口下滑的困境。 特朗普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2018年 3月 22日,特 朗普宣布,将有可能对从中国进口的 5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 4月 4日 美国贸易代表 公布 了 1300种 中国对美出口 的 加征 关税商品 名单,包括 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术、机器人和机械等行业, 美国 拟 加征 25%的关税 。 美国总统特朗普 4月 5日发表声明说,他已指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依据“ 301 调查”,考虑对从中国进口的额外 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是否合适。中国商务部回应,如果美国公布新增 1000 亿征税产品清单,中国已经做好准备,将毫无犹豫、立刻进行大力度反击。 4 月 10 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 论坛上 表示中国在扩大开放方面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 第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第二,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第四,主动扩大进口。 随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感谢习主席在降低汽车关税等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方面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表态,并表示双方将一起共同努力,在减少贸易摩擦方面取得更大的进展。贸易战紧张情绪 得到 降温。 中国对美的商品贸易顺差实际上并没有字面上那么大 ,因为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外实现的。 OECD贸易附加值 数据 库的数据显示 , 2011年中国出口至美国货物商品总额约为 3284 亿美元,其中在中国实现附加价值的金额为 1900 亿美元,占比为 57.8% 。也就是说 , 中国出口美国商品的金额中,接近 60% 的附加值是在中国实现的,剩余约 40% 实际上是其他国家 (包括美国自身) 经由中国对美国进行商品出口 。 我们 基于出口对价格的弹性 估计,测算了 美国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增速的影响 , 主要的结论为: 总体而言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价格弹性较小;其中,机械、机电、音像设备的价格弹性较大 ,且价格增速的变化对出口的影响存在 9个月时滞;杂项制品(家具、玩具),鞋帽伞,塑料橡胶及其制品, 钢铝 及其制品的价格弹性较小。 若仅对机电音像 设备 类商品加征 25%关税,以 2017 年该商品出口情况为例,机电、音像设备类商品的平均出口价格增速为 4%,征税后 价格增速将变动 26个百分点 ,则出口金额增速将下降 29.4个百分点 。由于机电、音像 设备 类商品占中国出口美国的比例约为 46.2%,因此 对机电、音像 设备 商品征收 25% 关税时,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将下降大约 13.6 个百分点, 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占中国出口金额比例大约为 20% ,对应将拉低整体出口增速大约 2.7个百分点。 贸易战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双方博弈的目的和手段。贸易 战的直接经济影响则取决于贸易结构以及贸易战涉及的商品品种和关税提升程度。表面上发动贸易战是为了缩小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实际上, 特朗普 发动贸易战一方面是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换取 中期选举胜利和 连任的政治筹码;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三个目的通过发动贸易战恐怕都难以达到。 贸易战“杀敌一千,自伤八百” , 不具有可持续性 。 中美双方大概率将重新回到谈判桌, 这次 301 调查 或和之前 5 次 301 调查类似,以谈判协商达成协议结束 。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战超预期升级或较早进入协商谈判阶段。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research.stocke 3/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正文目录 1. 1929-1933 大萧条时期美国全面贸易战 . 5 2. 1970-198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 . 6 3.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美之间的主要贸易摩擦 . 9 3.1. 2002年小布什对进口钢铁加征关税 . 9 3.2. 2009年奥巴马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 . 10 4. 特朗普时期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 . 11 4.1. 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 . 11 4.2. 中国输美商品结构:以中低附加价值商品为主 . 14 4.2.1. 高科技商品:规模较小,以信息通讯为主 . 14 4.2.2. 占比最高:机械,机电、音像设备类商品 . 15 4.3. 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高附加值产品和农产品为主 . 16 4.4. 中国输美商品的附加值由哪些国家实现? . 16 4.5. 定量分析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 17 4.5.1. 总体而言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价格弹性较小 . 17 4.5.2. 价格弹性较大且存在时滞:机械及运输设备,机电、音像设备 . 18 4.5.3. 价格弹性较小:杂项制品(家具、玩具)、鞋帽伞、塑料橡胶、钢铝 . 20 4.6. 总结:加征关税影响不容小觑,最终或以协商让步结束争端 . 21 5. 附录 . 23 图表目录 图 1: 1930-1932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持续攀升 . 5 图 2: 1928-1933年美国对外贸易出现断崖式下滑 . 6 图 3: 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逐渐稳定下来 . 6 图 4: 1962-2004日本对美国出口主要货物的结构变化 . 7 图 5: 2009-2011美国从中国进口轮胎数量大幅减少 . 10 图 6: 2017年中美贸易顺差再创新高 . 11 图 7:中国出口美国的增速普遍高于从美国进口的增速 . 11 图 8:近 5年中美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比例超过 45% . 11 图 9: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高科技商品主要是信息及通讯 . 15 图 10:从中国进口的高科技商品占全部进口高科技商品的比例 . 15 图 11: 201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 HS) . 15 图 12: 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和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HS) . 16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research.stocke 4/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图 13: 1995-2011年依靠中国自身实现附加值的商品占比 . 17 图 14:依靠其他国家实现附加值的情况( 2011年) . 17 图 15: 1995-2011年依靠前 5个国家实现附加值的占比 . 17 图 16:总体而言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价格弹性较小 . 17 图 17: 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商品( SITC)回归结果(价格增速滞后 9个月) . 18 图 18: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金额增速与 GDP增速正相关,与价格增速(滞后 9个月)反相关 . 19 图 19:机电、音像设备类商品( HS)回归结果(价格增速滞后 9个月) . 19 图 20:机电、音像设备出口金额增速与 GDP增速正相关,与价格增速(滞后 9个月)反相关 . 20 图 21:杂项制品(玩具、家具等)( HS)回归结果,价格弹性较低 . 20 图 22:鞋帽伞( HS)回归结果,价格弹性较低 . 21 图 23: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等( HS)回归结果,价格弹性较低 . 21 图 24:钢铝等及其制品( HS)回归结果,价格弹性较低 . 21 图 25: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商品为机械交通运输设备( SITC) . 23 图 26: 2017年中国出口至美国主要商品为机电音像设备( HS) . 23 表 1: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通过之后加拿大对美七种主要商品出口额出现大幅下滑 . 5 表 2:二战之后日本制造业发展的三大阶段 . 7 表 3: 20世纪 70-80年代美日解决贸易摩擦的重要事件 . 8 表 4:美国历史上针对中国的 5次“ 301调查” . 13 表 5:特朗普上台之后实施的主要经济保护主义政策 . 13 表 6: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与中国的应对之策 . 13 表 7:定量分析 结果汇总 . 22 表 8: 2016年中国出口至美国商品结构占比( SITC) . 23 表 9: 2017年中国出口至美国商品结构占比( HS) . 24 表 10: 2017年美国出口至中国商品结构占比( HS) . 26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research.stocke 5/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 1929-1933 大萧条时期 美国 全面 贸易战 美国上一次 与其他国家 全面 贸易战发生在大萧条时期。 1929年 10月华尔街发生股灾 。 1930年 6月, 尽管遭到了1028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 美国总统 胡佛还是签署了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 (Smoot-Hawley Tariff Act),该法案 提高了 2万 多种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这是胡佛总统竞选承诺的一部分。胡佛政府大幅 提高 了 进口农产品的关税税率, 目的是帮助 同时 遭受旱灾和农产品价格 持续下滑双重打击 的农业部门 。 斯姆特 -霍利关税 法案实施之后, 美国 平均关税税率 1从 1929年的 13.48%攀升至 1933年的 19.80%,而 平均应税关税税率 2则从 1929年 的 40.1%上升至 1932年的 59.06%。 图 1: 1930-1932 年美国平均关税税率持续攀升 资料来源: WIND、 浙商证券研究所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 通过之后, 美国贸易伙伴 抵制 美国的 活动随即爆发,各国政府纷纷提高了针对美国产品的税率 ,其中反应最快和最大的是加拿大。 加拿大是 当时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1929年美国从加拿大进口的商品金额占进口总额的 11%,美国出口加拿大的商品金额 则 占出口总额的 18%。早在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 通过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已经在全球范围 开始 发酵 , 1930 年 5 月加拿大 首先 小幅 提高了关税税率 。 而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 则变本加厉, 对 几乎 所有加拿大出口美国 的 商品 都大幅加征 关税 。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通过之后, 1930年 10月加拿大 针对美国商品征收 报复性的 关税税率 , 将从美国进口的 16种商品 3关税税率增加到美国实施的关税水平 。这 16种商品 大约 占美国出口加拿大 商品价值的 30%。 此外, 为了抵抗出口下行压力 和拓宽商品销售渠道 ,加拿大 还 降低了 270种英国 出口加拿大 的商品关税税率。 面对美国贸易主义行为, 法国和英国也纷纷 表示抗议,并 试图 开拓 新的贸易渠道。德国则着力于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大萧条期间, 美国无论是对欧洲,还是对其他北美国家的贸易额都大幅下滑。 随着需求的大幅下降,各国为了维持黄金储备,竞相对本币进行贬值或者设置更多的贸易壁垒。全球贸易出现断崖式下滑。 表 1: 斯姆特 -霍利关税法 通过之后加拿大对美七种主要商品 4出口 额 出现大幅下滑 1929年加拿大对美国出口的主要商品(百万加元, 1929年价格) 1929-1931加拿大对 美国 出口 额 的下滑幅度 % 美国关税税率变化 木材加工 产品 ( 50.8) -34 从 0增加到 1美元 /千板英尺 牲口( 14.0) -84 重量 700镑以下牲口:从 2 cents/Ib(美分 /镑 )提升到 2.5 cents/Ib; 重量 700镑及以上牲口:从 2.5 cents/Ib提升到 3 cents/Ib; 小麦( 12.4) -3 维持在 42 cents/bu(美分 /蒲式耳) 不变 牛奶和奶制品( 8.5) -65 牛奶: 从 2.5 cents/gal(美分 /加仑) 增加到 6.5 cents/gal;奶油:从20 cents/gal增加到 56.6 cents/gal 亚麻籽( 5.7) -78 从 56 cents/bu(美分 /蒲式耳)增加到 65 cents/bu 羊毛( 2.5) -62 带油羊毛:从 12 cents/Ib提升到 24 cents/Ib;洗净后的羊毛:从 18 cents/Ib提升到 24cents/Ib 鳕鱼类产品( 2.2) -12 去皮 /去骨鳕鱼:从 1.25 cents/Ib 提高到 2 cents/Ib;风干未腌制鳕鱼:从 1.25 cents/Ib提高到 2.5 cents/Ib; 烟熏鳕鱼:从 1.25 cents/Ib提高到 3 cents/Ib 1 平均关税税率 %=总关税税额 /总进口额 100%。 2 平均应税关税税率 %=总关税税额 /应税进口货物金额 100%。 3 这 16 种商品包括土豆、汤和汤料、活畜、鲜肉、处理后的肉类、黄油、 鸡蛋、小麦、面粉、燕麦等。 4 这 7 种商品约占加拿大出口美国商品价值总额的 20%。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research.stocke 6/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资料来源 : McDonald-OBrien-Callahan (1997)5、浙商证券研究所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引发 了 贸易伙伴大规模的抗议,并实施报复性的关税政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最后演变成一场规模宏大的国际贸易战。这场贸易战也成为大萧条时期美国对外贸易急剧下滑的重要原因,大大加剧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经济衰退的程度。 图 2: 1928-1933 年美国对外贸易出现断崖式下滑 资料来源: WIND、 浙商证券研究所 2. 1970-198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 二战以后到 1960 年代中期, 美国对日本 贸易一直处于 顺 差状态。 1965 年 美国 对 日本 贸易首次出现 逆差 ,之后 逆差额不断上涨, 美日 贸易不平衡现象逐渐显露。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额 从 1960年代 的 数亿美元 上涨到 1970年代 的几十亿美元, 到了 1980 年代,美国对日本的逆差扩大为几百亿美元 , 日美贸易摩擦逐渐升级,双方交涉越来越多。1990年代美日贸易逆差额稳定下来,维持在 500亿美元上下,但是美国对日本的逆差仍然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 总额 的近 一半 。进入新世纪之后,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额上升到七八百亿美元。 图 3: 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逐渐稳定下来 资料来源: WIND、 浙商证券研究所 美日 贸易摩擦 领域随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均 GDP的增加而变化 6。 1950-2000期间, 日本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本(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 逐步升级 转型。 随着日本制造业的转型,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日益增强,出口成为日本经济增速的重要拉动力量,出口占 GDP 比重从 1970 年的 10.81%升至 1984 年的 14.82%。出口产品结构亦向技术或知识密集型转型, 1985年日本出口 交通设备 和电气机械的比重超过 50%,日本出口的 交通设备 、电气机械、精密机器等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 不断 上升,而一般机械、金属制品、非金属制品、化学制品、纺织服5 Judith A. McDonald, Anthony Patrick OBrien and Colleen M. Callahan. “Trade Wars: Canadas Reaction to the Smoot-Hawley Tariff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 57, No. 4 (Dec., 1997), pp. 802-826 6 商务部网站。 日美贸易摩擦的概况、特征与启示 一文。 zys.mofcom.gov/article/d/200512/20051201257359.shtml 0501001502002503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2017美国对日本货物贸易逆差额 ( 亿美元 ) 美元对日元汇率(右边)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 table_page 宏观研究 research.stocke 7/28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饰等在出口中所占比重 持续 下降。 日本对美国出口货物结构也呈现类似的趋势,七十和八十年代交通设备和机械产品占据日本对美出口的主导地位,其中交通设备占比较为稳定,在 26%上下浮动,而机械类产品(包含电子机械和非电子机械)增速较为迅猛, 1970-1989年机械类产品占比从 22.73%上升至 45.65%,而钢铁为代表的金属及金属制品占比则从 1974年的 24.65%下滑至 1989年的 7.84%。 随着日本经济结构的 升级调整 和对外出口的增加, 美日贸易摩擦领域也相应发生 变动:从 50 年代的轻工业(以纺织品为主) 60 年代的重化工业(钢铁等原材料工业) 70 和 80 年代的加工组装产业(彩电、汽车) 90 年代电子、半导体行业。 表 2: 二战之后日本制造业发展的三大阶段 时期 发展特征 二战后初期 通商产业省为了振兴日本经济,提出“倾斜生产方式”,将有限的原料、能源、资金集中复兴 电力、煤炭、钢铁、化肥 等基础产业。 1955年,经济复兴任务基本完成。日本制造业生产指数已经达到 121,与战前最高水平的 1944年相当。主要基础产业煤炭、石油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战前( 1944年)的 2.9倍 7。 六十年代 -七十年代 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在经济开放压力下,日本被迫开始实行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同时切实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日本政府确立六十年代通商产业的政策目标 大力发展重化工业 , 实行出口导向化。 1970年,日本 重化工业化率(即重化工业品的出厂额占整个制造业产品出厂额的比重)从 1960年的53.7% 大幅 上升至 68.9% 。出口贸易中重化工业品的比重也显著提高,从五十年代的 40% 猛增至78% 。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初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使日本经济 遭受了巨大 损失,进入低速增长时期, 同时 也暴露了日本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脆弱性。 七十年代 日本政府确立 了新的 产业政策目标 : 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从 重 化工品生产加工为主的能源消耗型 经济 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 由于对 集成电路、电脑等尖端产业给予金融、税收上的支持,促进新能源、节能技术的开发,配合 环保政策 ,日本不仅顺利度过了 1978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而且形成了以微电子、机械电子、光学机械、生物工程、新原材料、宇宙航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上述 高新技术产业的 出口 比重从 1970年的 7.9% 增加到了 1980年的 12.9% , 1985年为 16.8% 8。 资料来源:浙商证券研究所 图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