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年度山东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报告一、项目基本情况(一)项目政策背景及实施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出发,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提出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要求。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省委十届八次会议制定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鲁办发201525号)和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明确到2020年,我省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项目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地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件(设施维修和设备购置),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其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项目内容具体包括读书看报、广播影视、文体活动、文化鉴赏、公共教育、数字服务、公共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免费开放、特殊群体服务等。2018年省财政共安排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70339万元,其中54439.75万元省财政厅于2017年12月提前下达各市、省财政直管县、省直有关部门,15899.25万元于2018年6月下达。(三)项目绩效目标1.项目绩效总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发展均衡、服务便捷、多元参与、共建共享、保障充分、统筹有力、充满活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实现标准化、均等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协同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2.年度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管理、运行和保障机制,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特殊群体的扶持力度,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1.评价范围。省级财政专项资金70294万元,其中一般项目57742万元,重点项目12552万元。涉及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等3个省直单位,除青岛(中央资金45万元)以外的16个市(所属107个县/市/区)以及20个省财政直管县。2.评价目的。通过对2018年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围绕项目发展规划,根据省政府要求,提出改进项目管理和优化资金投入方向的建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部门和单位的全面管理和整体绩效水平,为下一步预算资金安排提供重要依据。(二)评价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3.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1285号);4.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鲁发20192号);5.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和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20号);6.山东省省级预算支出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规程(鲁财绩20187号);7.山东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鲁财教201649号);8.山东省财政厅关于提前下达2018年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通知(鲁财文资201766号);9.山东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通知(鲁财文资指201835号);10.相关资金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项目实施细则、会计资料等。(三)评价指标体系1.评价指标确定。为客观公正地反映本项目实施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省级预算支出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规定的指标体系框架为基础,结合本项目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了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4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4个三级指标、42个四级指标。2.各项指标定义、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详细评价标准见表格“2018年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结果等级划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6079分)、差(059分)四档。(四)评价方法及实施过程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和公众调查法等方法,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通过对专项的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对专项资金进行综合评价。鉴于本次绩效评价的专项资金覆盖面广、涉及市县区域多、资金规模大、管理方式各异等情况,本次评价工作按照“问题导向,点面结合”的思路,采取现场评价与核查、座谈、网络化问卷调查、基础数据摸底等手段,现场评价和非现场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三、评价结论情况(一)综合评价结论经综合评价确定,2018年山东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得分为81.91分,绩效评价等级为“良(成效明显)”。得分情况及各地市排名详见表1。表1:2018年度山东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绩效评价得分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指标分值指标得分小计投入 (10分)项目立项项目立项规范性项目立项文件合理性、程序规范性22.007.36绩效目标明确性绩效目标合理性、细化量化程度21.02资金落实资金到位率专项资金到位率32.18资金到位及时率专项资金到位及时率32.16过程 (20分)项目管理管理制度健全性业务管理制度健全情况32.7715.3制度执行有效性业务制度执行有效性43.24项目质量可控性项目质量检查、验收等控制情况32.6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单位资金管理制度建立情况21.51资金使用合规性资金使用合规性10.72资金拨付的合规性10.73政府采购的合规性31.66项目支出与预算的相符性10.61财务监控有效性财务监控机制健全性10.72财务监控的有效性10.72产出 (35分)项目产出读书看报服务实际完成率21.9229.71质量达标率21.81农家书屋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完成率10.94农家书屋建设质量21.12广播电视服务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性21.91广播电视节目的丰富性、数字化21.90观赏电影服务选片与群众需求对接性10.69放映计划有效性10.62标准化、均等化放映完成率21.54送地方戏服务完成数量21.95完成质量21.57文体建设服务体育、文化设施完成情况21.98文体活动开展情况21.55公共教育服务公共教育活动完成情况21.67公共教育活动内容丰富性21.64盲人数字阅读盲人数字阅读设施建设情况11.00盲人听书机发放、使用情况10.50其他重点项目完成情况重点项目完成率、达标情况32.76重点项目完成及时程度、成本节约情况32.64效果 (35分)项目效益社会影响力项目实施对当地社会结构、社会进步的影响32.8129.55社会效益对项目内容符合覆盖群众的需求进行评价32.44对项目实施覆盖群体效果进行评价32.15项目实施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影响32.30可持续影响项目实施对当地经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21.53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43.77项目服务的可持续性43.61公众参与度项目社会公众参与度53.94群众满意度社会公众满意度87.00总分10081.91(二)绩效分析1.依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情况对各指标进行综合打分,并分别从投入、过程、产出、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投入:投入部分总分10分,得分7.36分,得分率为73.6%。此项指标中,省级资金保障较好,但是部分县级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了本级得分。过程:过程部分总分20分,得分15.3分,得分率为76.5%。2018年度项目执行与预算执行进度不符,截至2019年5月末,部分完工项目仍有专项资金结余情况,不符合山东省省级预算支出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价工作规程的规定。此项指标中,因部分结余资金占项目资金20%以上,二级指标整体不得分,影响了本级得分。产出:产出部分总分35分,得分29.71分,得分率为84.89%。此项指标整体评价较好,但部分农家书屋建设质量、电影放映计划有效性、盲人听书机发放使用情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扣分。效果:效果部分总分35分,得分29.55分,得分率为84.43%。此项指标评价结果,因为部分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电影放映不达标、盲人听书机领用率不高等原因降低了得分。2.从各地市情况看,16市得分差距较大,除受经济水平、地域传统、文化习惯等因素影响外,项目支出不符合项目预算执行进度要求也加大了分差。(三)取得的成效1.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不断加大。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重点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市县乡村各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支持。2018年我省文化事业费42.31亿元,居全国第6位,比上年增加3.49亿元,全省人均文化事业费42.11元,比上年增加3.31元。有14个市文化事业费投入过亿元。2.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加快。我省持续抓好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省县级图书馆和文化馆(以下简称“两馆”)全面覆盖,30%以上的县级两馆和大部分市级两馆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截至2018年末,全省共有各类文化单位14241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828个,艺术表演场馆106个,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7个,文化站1819个,博物馆517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10个;从业人员84482人。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3.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活动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018年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4577.86万,为读者举办各类活动13727次,参加人次387.32万。全省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976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212个,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8279人,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81992场次,服务人次5320.35万。2018年全省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基本建成并得到了有效维护运转,农村公益电影监控平台显示全省70398个行政村,有58840个村放映电影74万余场,覆盖率达83.58%。4.公共文化活动消费增长明显。2018年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发放使用消费券9259.34万元,产生消费192.7万余笔,直接拉动消费3.7亿元。文化消费活动开展1万余项、12万余场次,参与1.1亿人次,消费云服务平台浏览使用9216万人次,间接拉动消费数亿元,比2017年增长55.22%。参与文化消费活动企业1192家,销售让利7221.75万元,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实惠,成为全国开展范围最大、参与主体最多、消费者分布最广、平台功能最全、消费模式最新的文化消费促进行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四、存在的问题(一)区域公共文化发展不均衡。近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偏远地区的基层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差异很大。公共文化资源分配标准化、均等化不足,无法惠及偏远地区。经济条件好的社区乡村,对文化工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较多,室内外文体设施配套齐全,有管理人员和活动经费,文化活动常年开展。相对偏远、经济不发达的社区乡村,文化活动没有资金、场地、人员保障,文化活动室存在“重建轻管、闲置无用”等问题。(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足。目前,我省已经建立起从城市到乡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但是,部分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种类数量较少、质量不高,一些公共文体设施闲置,公共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比如,部分乡村文化站长期“铁将军”把门,开展文化活动的时候很少;个别乡村文化室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挂牌产品”。部分农家书屋布局不合理,图书更新缓慢且不能充分满足村民的需求,书刊很少有人借阅,书柜、书架布满灰尘,电子阅览室更是无用闲置。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存在放映场次、质量、覆盖率不达标和上座率低等问题,部分地区未采用购买服务方式确定放映单位、未建立第三方服务监管机制等状况,个别地方存在电影放映造假套取资金的问题。不少地区存在盲人听书机借阅率低、借阅记录敷衍、借出时收取押金等现象。部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服务效能不高,已经成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和痛点。(三)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错位。评价调研发现,我省部分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供给缺乏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全面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供求难以协调”现象比较明显。社区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文化服务内容的知晓度并不高。人们表达意愿、反馈意见渠道不够通畅,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错位,影响到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相关部门虽然努力提升工作效能,但是整体缺乏对城乡居民公共文化消费需求的反馈机制,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缺少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个性化的文化产品,降低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五、意见建议(一)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均衡配置我省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协调发展。加强公共文化的供给侧改革,研发适合残障人士、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实施文化扶贫,把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将公共文化帮扶纳入行业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工作内容,通过合作共建、区域联动、对口支援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着力对人实施“扶智、扶志”的润泽,精准文化扶贫,促进城乡公共文化的一体化发展。(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数字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在城市建设社区群众文化广场,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拓展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加大对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力度,定期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电影、剧团演出等服务。在乡村,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公益电影室内外固定放映点等优化整合在一起,探索建设时代文化新村广场,跟进新的管理模式,将其打造成适合广大村民开展综合文体活动的基地。农家书屋要根据所在村的产业结构、人口布局,配送适合农民需求的书刊,建立健全借、读制度,开展日常阅读活动,让书籍拉近农民与科学文化知识的距离。定期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种养技术、法律法规、网络信息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民群众了解产品市场信息、寻求增收致富搭建平台。实现村民“娱乐有去处、读书有场所、聚会有阵地”的目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通道”,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三)对接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当今群众对文化活动和服务的需求逐步个性化、特色化、多样化,因此,文化服务部门应当创新运行机制,建立各级公共文化发布和按需定制配送机制,推进“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由“政府配送”变为“群众点单”。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发布公益广告、搭建微信平台、设立官方微博等方式,让群众知晓并熟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分布和用途。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时,面向基层、贴近生活,丰富文化活动类型,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注重常态性与临时性、统一性与差异性的结合,提高文化服务与需求的匹配度。文化服务部门还应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动态调整服务供给,全方位对接百姓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切实满足我省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