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66页_1mb.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66页_1mb.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66页_1mb.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66页_1mb.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66页_1mb.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_66页_1mb.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22年2月11日I内容摘要2021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较高增长、较低通胀、较多就业的优化组合,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强化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2021年7月和12月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引导金融机构跨周期做好年底和下年初信贷安排,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二是推动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1年1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2022年1月推动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和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带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相应下行。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2021年12月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行15个和5个基点,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三是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2021年初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引导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地方法人银行增加信贷投放;9月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II专项再贷款,支持低碳转型发展。四是把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预期管理,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新成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处置风险,金融风险总体收敛。总体来看,2021年货币政策体现了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前瞻性、稳定性、针对性、有效性、自主性进一步提升,主要金融指标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有力增长,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年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7.3%和31.8%。2021年末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9.0%和10.3%,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下降7.7个百分点。全年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757元,较上年末升值2.3%。我国是具有强劲韧性的大型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和不确定。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III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积极主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注重充分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既不搞“大水漫灌”,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有效融资需求,着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实现总量稳、结构优的较好组合。一要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有力扩大贷款投放,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二要保持信贷结构稳步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落实好支持小微企业的市场化政策工具,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投放,精准发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三要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四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以我为主,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强化预期管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风险中性”理念。IV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V目录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1一、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二、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全年企业贷款利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新低.3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9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13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14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14二、开展常备借贷便利和中期借贷便利操作.17三、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8四、继续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18五、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20六、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25七、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26八、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27九、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机构改革.28十、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30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31一、金融市场运行概况.31二、金融市场制度建设.37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40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40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45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52一、中国宏观经济展望.52二、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54VI专栏专栏1银行体系流动性影响因素与央行流动性管理.2专栏2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5专栏3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10专栏4两项直达工具接续转换.21专栏5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3专栏6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28表表1 2021年人民币贷款结构.4表2 2021年分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4表3 2021年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情况.7表4 2021年112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区间占比.7表5 2021年112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8表6 2021年人民币存款结构情况.9表7 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10表8 2021年银行间外汇即期市场人民币对各币种交易量.27表9 2021年金融机构回购、同业拆借资金净融出、净融入情况.32表10 2021年利率互换交易情况.33表11 2021年各类债券发行情况.35表12 2021年末主要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及占比情况.36表13 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经济金融指标.42表14 2021年全国房屋新开工、施工、竣工面积情况.50图图1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2图2 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按月情况.14图3 银行永续债现券交易成交金额.16图4 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化情况.34图5 2021年部分经济体央行加息情况.441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21年,人民银行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坚持稳字当头,搞好跨周期设计,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进一步提高操作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7月、12月两次降准各0.5个百分点,分别释放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和1.2万亿元。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稳定市场预期,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运行。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全年均值为2.17%,贴近2.2%的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利率的波动性进一步下降。2021年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为2.0%,处于年内高点,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数据来源:中国货币网。图1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专栏1银行体系流动性影响因素与央行流动性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影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流通中现金、政府在央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央行持有的国外净资产,以及支付机构备付金存款等。这些因素对流动性的影响又可以分为中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其中,中长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流通中现金因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长期趋势性增长;二是政府在央行存款中稳定增长的部分;三是因银行发放贷款支持实体经济创造存款而增加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四是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款的趋势性增长。短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财政在央行存款的波动。主要表现为税期高峰(通常为月中)以及政府债券集中发行时,财政在央行存款快速上升减少银行体系流动性,而月末、季末、年末财政资金集中支出,会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二是节假日现金投放。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前,居民大量提取现金会使银行体系流动性在短期内下降1.52万亿元;春节过后,现金回笼又会使流动性总量迅速回升。三是法定准备金存款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款的短期增减变化。人民银行根据对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中长期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分析预测,综合运用法定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流动性管理,始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各期限流动性供求基本平衡,3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运行。对于中长期影响因素,人民银行主要根据其增长趋势,运用法定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适时适度增加中长期流动性供给,充分满足支撑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的中长期流动性需求。对于短期影响因素,人民银行在充分掌握其历史波动规律和变化特点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短期工具前瞻精准进行流动性边际调节,熨平短期影响因素,稳定市场预期。从近年情况看,我国货币市场利率运行更趋平稳,银行间市场存款类金融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围绕央行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波动运行,波动性总体下降。在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形势进行分析时,宜着眼于央行流动性管理的整体框架而不是局部因素,不能将一些长短期影响因素简单相加计算流动性余缺,更不能将货币政策工具到期作为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因素,并以此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实际上,在目前的流动性管理框架下,央行盯住市场利率开展操作,无论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各种因素如何变化,央行都会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及时应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对于货币政策工具到期,央行会科学安排到期节奏进行跨周期流动性管理,审时度势根据调控需要对一些到期工具进行适度续做,充分满足市场合理流动性需求。从市场角度来说,观察流动性松紧程度最直观、最准确、最及时的指标是市场利率,判断货币政策姿态也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MLF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体运行情况,而不宜过度关注流动性数量以及公开市场操作规模等数量指标。二、金融机构贷款合理增长,全年企业贷款利率创改革开放以来新低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2021年初,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较多,贷款需求比较旺盛,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稳住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贷款节奏,为应对下半年的不确定性创造条件。下半年,国内经济出现下行压力,信贷需求大幅放缓,人民银行前瞻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着力统筹做好信贷跨年度衔接,稳4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人民币贷款实现了全年同比多增。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9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年初增加20.1万亿元,同比多增3088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年初增加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2021年四个季度贷款增量分别为7.7万亿元、5.1万亿元、4.0万亿元和3.2万亿元,季度增量占比分别为38.5%、25.5%、19.9%和16.2%,比重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信贷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末,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2万亿元,在全部企业贷款中占比达76.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31.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达32.8%。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9.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普惠小微授信户数4456万户,同比增长38%。表1 2021年人民币贷款结构 单位:亿元12月末余额 同比增速 当年新增额 同比多增额人民币各项贷款 1926903 11.6% 199490 3150住户贷款 711043 12.5% 79195 539企(事)业单位贷款 1204537 11.1% 120189 -1483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 4275 -16.5% -847 3859境外贷款 7048 15.6% 952 235注:企(事)业单位贷款是指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表2 2021年分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 单位:亿元新增额 同比多增中资大型银行 93722 6292中资中小型银行 104966 -2002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26607 1398外资金融机构 1492 854注:中资大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5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中资中小型银行是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小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专栏2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上半年,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为应对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半年人民银行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着力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投放流动性。2021年7月前瞻性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为下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做好铺垫。12月再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更好支持实体经济。2022年新年伊始,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营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21年8月、12月两次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优化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鼓励银行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定期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三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2021年初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扩大贷款投放。9月,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发展,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12月,将两项直达工具转换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市6场化政策工具。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总量稳定增长。四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充分发挥LPR改革效能,促进LPR报价行持续提升报价质量,推动金融机构切实运用LPR定价,2021年12月1年期LPR下行5个基点。2022年1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和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1年期LPR下行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行5个基点,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2021年1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上浮改为加点确定,加强地方法人银行异地存款管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直达工具等综合措施,推动降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2021年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在2020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同比多增3150亿元,保持了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2021年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9%和10.3%,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两年平均看,2020年、2021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发挥LPR的指导性作用,2021年12月1年期LPR下降0.05个百分点。优化存款利率监管,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12月,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0%和4.65%,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05个百分点和持平。12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6%,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9%,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企业贷款7加权平均利率为4.57%,同比下降0.04个百分点。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最低水平。表3 2021年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情况单位:%12月 比上年12月变化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4.76 -0.27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5.19 -0.11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4.57 -0.04票据融资加权平均利率 2.18 -0.92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 5.63 0.29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12月一般贷款中利率高于LPR的贷款占比为67.75%,利率等于LPR的贷款占比为6.98%,利率低于LPR的贷款占比为25.27%。人民币贷款利率区间较9月整体下移。表4 2021年112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区间占比 单位:%月份 减点 LPR 加 点小计 (LPR,LPR+0.5%)LPR+0.5%,LPR+1.5%)LPR+1.5%,LPR+3%) LPR+3%,LPR+5%) LPR+5%及以上1月 23.93 7.51 68.56 15.45 24.38 13.24 8.09 7.392月 26.24 7.02 66.74 14.26 23.59 12.28 8.25 8.363月 22.03 8.42 69.54 14.98 24.79 13.56 8.76 7.454月 21.08 7.46 71.46 14.45 23.88 14.78 9.69 8.685月 22.89 7.38 69.73 14.27 23.60 14.00 9.04 8.826月 24.25 8.07 67.67 15.46 23.79 13.36 8.10 6.977月 22.37 7.15 70.48 14.20 24.18 13.76 9.25 9.108月 22.48 7.42 70.10 14.20 23.25 13.91 9.37 9.379月 23.52 8.36 68.13 14.94 23.42 13.24 8.59 7.9310月 24.62 7.38 68.00 13.22 22.05 13.45 9.35 9.9311月 25.48 7.36 67.17 14.40 22.33 13.31 8.77 8.3612月 25.27 6.98 67.75 16.17 22.98 13.25 8.49 6.8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8外币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均有所下降。2021年12月,活期、3个月以内大额美元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0.10%和0.31%,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06个和0.28个百分点;3个月以内、3(含)6个月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均为1.11%,分别较上年12月下降0.11个和0.25个百分点。表5 2021年112月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 单位:%月份 大额存款 贷 款活期 3个月以内 3(含3个月)6个月 6(含6个月)12个月 1年 1年以上 3个月以内 3(含3个月)6个月 6(含6个月)12个月 1年 1年以上1月 0.14 0.65 0.88 0.92 1.10 1.17 1.25 1.12 1.06 1.04 1.942月 0.14 0.61 0.72 0.90 1.05 1.04 1.23 1.17 1.05 1.16 2.373月 0.14 0.55 0.77 0.91 1.09 0.99 1.23 1.09 1.01 0.90 2.144月 0.12 0.51 0.77 0.81 0.99 1.07 1.32 1.15 1.16 1.03 1.935月 0.11 0.46 0.69 0.73 0.92 0.84 1.31 1.11 0.86 0.90 2.206月 0.10 0.43 0.62 0.77 0.91 0.90 1.15 0.99 0.90 0.78 2.227月 0.11 0.43 0.65 0.70 0.93 0.59 1.14 1.03 0.93 0.86 1.938月 0.09 0.41 0.64 0.69 0.99 0.88 1.25 1.05 0.94 0.90 2.249月 0.10 0.40 0.55 0.71 0.85 0.80 1.11 1.05 1.10 0.93 2.1610月 0.11 0.41 0.55 0.76 0.85 1.02 1.16 1.15 1.11 0.96 1.3211月 0.11 0.42 0.68 0.72 0.85 1.00 1.20 1.01 1.02 1.06 2.0312月 0.10 0.31 0.65 0.78 0.97 0.96 1.11 1.11 0.98 1.09 2.00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平稳增长。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8.6万亿元,同比增长9.3%,比年初增加20.2万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32.3万亿元,同比增长9.3%,比年初增加19.7万亿元,同比多增323亿元。外币存款余额为996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77亿美元,同比少增238亿美元。9表6 2021年人民币存款结构情况 单位:亿元12月末余额 同比增速 当年新增额 同比多增额人民币各项存款 2322500 9.3% 196780 323住户存款 1025012 10.7% 99002 -13952非金融企业存款 696695 5.5% 37577 -28164机关团体存款 311530 4.3% 12074 10505财政性存款 50389 12.6% 5617 1686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223546 22.1% 40106 29461境外存款 15329 18.5% 2404 786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三、货币供应量与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有力支持实体经济。202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38.3万亿元,同比增长9.0%。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4.7万亿元,同比增长3.5%。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9.1万亿元,同比增长7.7%。2021年现金净投放6510亿元,同比少投放615亿元。初步统计,1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上年末低3个百分点。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1.35万亿元,比上年少3.44万亿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保持平稳。2021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20.11万亿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比2019年多增3.36万亿元。二是债券融资回归常态,股票融资多增较多。2021年政府债券净融资为7.02万亿元,比上年少1.31万亿元,主要是上一年发行了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非金融企业债券净融资3.29万亿元,比上年少1.09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4万亿元,比上年多3434亿元。三是表外融资减少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10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项表外融资净减少2.67万亿元,比上年多减1.35万亿元。 表7 2021年社会融资规模2021年12月末 2021年存量(万亿元) 同比增速(%) 增量(亿元) 同比增减(亿元)社会融资规模 314.13 10.3 313509 -34408其中:人民币贷款 191.54 11.6 199403 -907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 2.23 6.3 1715 265委托贷款 10.87 -1.6 -1696 2258信托贷款 4.36 -31.3 -20074 -9054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3.01 -14.0 -4916 -6662企业债券 29.93 8.6 32866 -10882政府债券 53.06 15.2 70154 -1306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9.48 15.0 12357 3434其他融资 9.43 16.9 13631 -491其中: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 2.17 14.7 2781 672贷款核销 6.32 19.5 10299 -1923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2019年12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指标数值为托管机构的托管面值;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单独列示。表中同比数据按可比口径计算。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专栏3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一、2021年我国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宏观杠杆率是一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初步测算,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比上年末低7.7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分部门看,2021年末我国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3.7%,比上年末低8.0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72.2%,比上年11末低0.4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46.6%,比上年末高0.7个百分点。与主要经济体相比,疫情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可控。国际清算银行(BIS)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末美国(286.2%)、日本(416.5%)、欧元区(284.3%)杠杆率分别比2019年末高31.3个、37.1个和27.2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杠杆率为275.9%,比2019年末高19.9个百分点,增幅比美国、日本、欧元区分别低11.4个、17.2个和7.3个百分点。可见,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了经济较快恢复增长,宏观杠杆率增幅相对而言并不算高。表:2016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情况(%)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二、疫情防控得力、经济稳步恢复、宏观政策有效等因素共同促进我国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一方面,疫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是宏观杠杆率企稳的关键所在。名义GDP是宏观杠杆率计算的分母,其增长快慢对杠杆率变化有重要影响。2020年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长一度明显放缓,宏观杠杆率出现阶段性上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这对稳杠杆作用突出。2021年我国名义GDP同比增长12.8%,比上年加快10.1个百分点,推动宏观杠杆率明显下降。分季度看,2020年第二季度起,随着经济稳步回升,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边际趋缓直至转为下降,2020年前三个季度杠杆率增幅分别为14.1、7.4、4.1个百分点,2020年第四季度至2021年第四季度杠杆率分别下降1.4、2.1、2.2、0.7、2.7个百分12点,连续五个季度下降。另一方面,宏观政策有力、有度、有效,以可控的债务增量稳住了经济基本盘。一是政策有力。疫情冲击发生后,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响应及时有力,2020年共推出9万多亿元货币支持措施,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实体部门获得感明显增强。同时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出台规模性纾困措施对冲疫情影响。2020年政府债券净融资8.32万亿元,比上年多3.6万亿元。总的看宏观政策协调配合得当,形成合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经济大盘。二是政策有度。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不搞“大水漫灌”,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2020年5月后货币政策逐步转向常态,2021年以来保持了前瞻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继续为经济稳步恢复保驾护航。从两年平均看,2020年、2021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得益于此,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增长相对克制、可控,2021年总债务余额同比增长9.7%,增速较上年末低2.7个百分点,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比2009-2019年总债务增速平均值低7.3个百分点。三是政策有效。货币政策始终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注重稳字当头,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注重用改革的方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持续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引导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注重提高精准性、直达性,分层次、有梯度地出台金融支持政策,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此外,近年来金融风险攻坚战遏制了脱实向虚、盲目扩张的势头,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增效提质。这些措施共同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助于疫情以来我国以相对较少的新增债务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三、预计2022年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同时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经济增长韧性不断增强,也为未来继续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创造了条件。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一“匹配”机制本身就内嵌有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之义。预计随着经济进一步恢复发展、13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2022年我国宏观杠杆率将继续保持基本稳定。四、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1年,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市场预期总体平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运行良好,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对汇率偏离有效纠正,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全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升值。2021年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2.47,较上年末升值8.1%;参考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0.34,较上年末升值6.5%。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测算,2020年末至2021年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8.0%和4.5%;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1年末,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48.7%和58.2%。2021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3757元,较上年末升值2.3%,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29.8%。202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3.0%。2021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实收18.5万亿元,实付18.1万亿元。经常项目下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7.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货物贸易收付金额5.8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下收付金额2.1万亿元;资本项目下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28.7万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直接投资收付金额5.8万亿元,证券投资收付金额21.2万亿元。14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图2 经常项目人民币收付金额按月情况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银行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等方式,着力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持续加大对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2021年第四季度,人民银行加强市场监测和流动性跨周期调节,在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等货15币政策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基础上,通过每日连续不间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灵活调节操作力度,及时对冲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以及国庆长假、年末等临时性、季节性因素的影响,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2月下旬,人民银行阶段性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提前投放跨年流动性,并适度加大操作力度,维护跨年资金供求基本平衡。同时,通过合理安排操作时间和期限品种,确保年末投放的资金元旦后尽快到期收回,切实维护年末、年初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央行政策利率合理波动。2021年第四季度,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均保持不变。2021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方面,每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持续释放央行短期政策利率信号,稳定市场预期;另一方面,明确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引导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围绕短期政策利率上下波动。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预期更为稳定,预防性资金需求显著减少,货币市场利率保持平稳。全年DR007均值为2.17%,贴近2.20%的央行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2022年1月17日,人民银行开展了7000亿元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MLF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至2.85%和2.10%,增加了流动性供给,提前对冲1月份税期高峰、政府债券发行加快、春节前现金投放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次MLF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体现了货16币政策主动作为、靠前发力,有利于提振市场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