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2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22 年 7 月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致 谢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 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426)联合国内近 20 家“产、学、研、用”单位于2021 年开展了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编制工作。本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智慧园区 相关行业内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并给予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和能力的限制,疏忽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主编单位: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中外建设信息有限责任公司;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金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蜂巢园区管理(嘉兴)有限公司;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广东飞企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飞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海纳云 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泰瑞数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联通(四川)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佳华智慧(太原)科技有限公司 起草人:(排名不分先后) 马 虹 张永刚 姚翠友 胡留祥 刘 桓 孙 玥 王威翰 樊静静于文龙 易荣华 林 娟 王永霞 鲁 静 喻勋勋 黄 毅 宋 彬 霍杰勋 李 想 王辰康 李竹青 李 培 魏志广 陈 斌 郇宝贵 梁金平 刘俊伟 王金兰 仝 心 梁晓明 吴雨航 陈宇恒 王真超 孔 成 刘文博 杨新峰 高彦军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前 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策的深入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 5G、数字孪生等 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创新。各类园区迅速发展,高新企业纷纷入驻,同时企业对园区智慧化、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各地对智慧产业园区理解的不同、城市发展环境的不同、以及综合技术实力的不同,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统一的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对智慧产业园区相关标准进行梳理,用以指导和规范智慧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和服务。 本报告通过对 2000年以来智慧产业园区相关标准的梳理和分析,结合应用现状预测未来智慧产业园区发展趋势,提出符合产业园区信息化需求的科学标准体系,为未来 35 年智慧产业园区相关标准的制修订提供重要依据,提高标准编制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指导智慧产业园区更加健康有序的规划、建设、运营和服务。 本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剖析现阶段国际、国内智慧产业园区及标准化发展现状;( 2)梳理近二十年来智慧产业园区相关标准,厘清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架构;( 3)对智慧产业园区标准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和可视化分析;(4)提出工作建议以及急需编制的标准。 本报告 的编制,旨在促进我国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规划、关键标准制定以及标准应用实施,分享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切实促进我国智慧产业园区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目 录 1 智慧产业园区概述 . 1 1.1 智慧产业园区概念 . 1 1.2 智慧产业园区类型 . 1 1.3 智慧产业园区特征 . 3 1.4 智慧产业园区目标 . 4 1.5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内容 . 5 1.6 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 9 1.7 智慧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 10 2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化现状 . 12 2.1 国际现状 . 12 2.2 国内现状 . 17 3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化需求 . 25 3.1 行业管理需要 . 25 3.2 规划建设需要 . 26 3.3 建设成效需要 . 26 3.4 数字化转型升级需要 . 26 4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 总体框架 . 28 4.1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 28 4.2 标准体系构建方法 . 29 4.3 标准体系结构框架 . 30 5 智慧产业园区 具体标准 . 34 5.1 基础标准 . 34 5.2 通用标准 . 35 5.3 专用标准 . 39 6 标准统计分析 . 76 6.1 标准统计 . 76 6.2 可视化分析 . 80 6.3 结论 . 85 7 工作建议与急需标准 . 87 7.1 工作建议 . 87 7.2 急需标准 . 88 附录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案例 . 90 参考文献 . 106 1 1 智慧产业园区概述 1.1 智慧产业园区概念 园区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区域,区域内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如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动漫园区等。产业园区是指以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智慧产业园区是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 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集成园区制造资源与第三方服务能力,实现圈层资源共享、产业联动发展、 环境实时感知、事件全程可视、生产自动适应、设备全时利用、社群价值关联,推动产业价值链延伸,提升园区智能化管理和社会化集成能力。 智慧产业园区类似一个“城市”,是一个包括产业发展、技术开发和学术研究在内的综合体。各组成部分协调运转、良性循环、相互促进,最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产业市场潜力。智慧产业园区不是聚集那些“烟囱林立”的工厂,而是着力开发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在青山绿水的环境中完成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智能制造转型。可以说智慧产业园区集聚智慧信息产业,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中的“产业大脑”和指挥中心。这里是顶尖科技成果与“产 -学 -研”完整链条相结合基地,也是向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展示和示范的基地。 1.2 智慧产业园区类型 根据我国的分类 标准,产业这一概念可以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通常指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第二产业通常指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等;第三产业通常指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根据这一标准,工业、技术开发等仅仅是产业中的一个部分,因此,产业园区就包含了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开发区等。具体来说,我国的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 ( 1) 工业园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土地 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2 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的面积;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场所;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行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和协议、控制和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内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 2) 经济技术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出现的一种通过采取特殊政策、营造优良环境,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区域,具有“企业结构以外商投资为主、产业结构以现代工业为主、产品 结构以出口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特点。 ( 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性质和功能相似的一类地域组织,即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在一定地域内的相对集中,其任务是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技术产品,促进科研成果商品化、产品化,这类科技 工业综合体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世界各国对高新区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它们一般都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开发新产业为目标,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地域。 ( 4) 特色产业园区 特色产业园区是指以本地特色资源为基础,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并带 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一类产业园区。 ( 5) 出口加工园区 出口加工园区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在港口、机场附近或其他交通便利的地方开辟一定的区域,并提供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出工加工工业的特殊区域。 ( 6) 保税区 保税区是指以海关保税政策为基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关实施特殊监管,以发展国际贸易、加工以及仓储、商品展示等服务行业为主的特殊经济区域。如深圳保税区、宁波保税区等。 ( 7) 边境经济合作区 边境经济合作区是指我国沿边开放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的区域。如云南省的瑞丽、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3 不同类型的园区具备不同的产业特征,也有不同的个性服务需求,例如:工业园区注重生产资料、加工技术、制造工艺、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能耗控制、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应用。经济技术开发区注重招商引资、产城融合、规监管运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括科技园、信息产业园、软件园、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其中,软件与科技类产业园注重研发、技术、创新,需要建立专业的技术库、共享专业知识平台、技术开发环境平台、绿色创新的人 文环境等;文化创意产业园注重创意,需要政策扶持、资金引导、产权保护等。物流仓储园区注重仓储安全、交通运输管理等。特色产业园区依托生态农业基础,以景观农业 +旅游产业 +生态居住构成产业核心,注重以物联网应用为主的农产品交易管理、农产品生产管理等。各类园区的具体特征和重点应用参见表 1-1。 表 1-1 不同园区特征和重点应用 园区名称 园区特征 重点应用 工业园区 由省市级政府规划,聚集各种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 能耗监控、数字环保、安监系统、重大项目管理 经济技术开发区 由商务部主管,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园区规划与区位优势、招商引资管理、用地集约管理、产业信息分析 高新技术开发区 由科技部主管,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共享专业知识、双创服务 物流仓储园区 主要建筑以仓库为主,信息化主要面向仓储、运输、口岸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需求。 智能港口、安全预警、物流一体化 特色产业园区 由政府规划,重点发展以本地特色资源(农业、旅游)为基础的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资源开发等产业。 农产品网上交易、精准农业生产管理 其它园区 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边境经济合作区。 安防管理、通行管理、资产管理 1.3 智慧产业园区特征 智慧产业园区是整合了数字园区、知识园区等各类园区的立体园区,兼具各类园区的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具有如下特征: ( 1) 高速智能的连通。光纤网络、无线网络、传感器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基础,以它们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将园区内的各类主体无缝连接起来。面向园区管理者、企业以及其他用户的系统化智慧应用平台,提高园区运营效率,共同创造用户在园区内任何地方都能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环境。 ( 2) 内生发展的实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具有资本密集、知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4 识密集、高附加值的特点,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活力。智慧产业园区聚集了大量智慧产业,应培育与发展大量的科技型企业,能够利用科技带动国民经济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扶持的依赖,实现自我发展。 ( 3) 不断涌现的创新。一个拥有大量优质人才并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能够便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产业园区,当获得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政策支持时,必将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从技术到产业、从经济到文化都将获得快速发展。因此,智慧产业园区不仅是市场经济财富创造中心,更是信息交 流和创新中心。 ( 4) 以人为本的文化。向着更加智慧的产业园区迈进,必须要注重人的作用,而不是盲目相信园区本身能够自动转换。当人的作用得到凸显,并成为产业园区智慧化的核心动力时,这种产业园区再造运动就必然伴随着以人为本的文化再造,从而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体现。 ( 5) 城市功能的对接。随着智慧产业园区的日益成熟,它不再是单一功能的产业园区,而是向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居民生活等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集聚区转变。如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明确提出由“建区”向“造城”的发展战略的转变,开发区正在成为城市的一个新(城)区。 1.4 智慧产业园区目标 1.4.1 发展战略 智慧产业园区是智慧城市的缩影,与智慧城市建设类似,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同样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长远目标的实现,肯定也难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的长远目标,离不开产业园区建设中一系列目标规划的积累。这种长远目标即为智慧产业园区的战略目标,是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理念的综合体现,是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的价值所在。为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系列目标规划则表现为智慧产业园区的技术性目标,它们是对智慧产业园区战略目标的分阶段实现或分领域设定的具体目标, 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必经过程或必要积累。 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并与城市功能实现全面对接,所以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一部分,并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并具有丰富内涵的。从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出发,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六个目标,即便捷的城市、安全的城市、舒适的城市、高效的城市、开放的城市、文化繁荣的城市。而智慧城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5 市建设作为一项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工程,其战略目标则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结合对智慧产业园区要 素、动力和特征的思考,智慧产业园区的战略目标是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并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包括管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智慧产业园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智慧产业园区的人才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的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1.4.2 建设目标 各类综合产业园区既有“千园一面”的共性,又有定位和业态的特色和差异。因此在智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需要以产业园区的规划战略为导向,充分开展实地调研,结合实地场景的 需求来进行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总体数字化规划。通过利用各种智能化终端、智慧化应用帮助产业园区产业实现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及运营模式的提升和转变。为产业园区生产和生活协同提供智慧化体验,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打造智慧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目标如下: ( 1) 园区环境智慧化 : 打造绿色、低碳、智慧的园区环境; ( 2) 园区办公智慧化 : 打造高效便捷,可满足个性需求,能够拎包入驻的办公环境; ( 3) 园区服务智慧化:打造基于标准服务体系的园区统一服务窗口,提供招商、培育、运营等一体化服务; ( 4) 运营管理智慧化:打造全系统支撑、智能化协同、可视化监控的业务运营环境,以大数据辅助运营管理及决策分析,形成持续优化提升的能力 ; ( 5) 产业协同智慧化:构建“科研与产业协同、产业与创新协同、创新与人才引育协同”机制,坚持以融合促进协同,以协同引领发展。 1.5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内容 1.5.1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框架 智慧产业园区技术框架应包含智慧应用、数字平台、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感知执行、安全与运维及运营管理等七大部分, 具体 框架如 图 1-1。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6 图 1-1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框架 1.5.2 园区数字平台建设 智慧产业园区应探索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 AI 等平台和技术对园区的人、事、物等对象的行为进行数字化建模和重构 适应园区业务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数字平台”等新型 IT(信息技术)架构模式,建设敏捷高效可复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形成数字技术赋能平台 。对上使能应用开发、支撑业务创新、提升交付效率、降低开发门槛、吸引更多的应用合作生态。对下支持不同生态的园区业务子系统接入,建立万物互联的数字园区 ,为业务数字化创新提供高效数据及一体化服务支撑。 数字平台建设应包括:应用平台、数据平台、集成平台、开发平台及 人工智能 、音视频平台 、 大数据平台 、 物联网平台 、 地理信息平台 、 建筑信息管理平台 等部分,以组件等形式的低代码开发技术手段,赋能园区多业态的生态融合。 1.5.3 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为智慧产业园区系统应用提供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物物互联、人机交互等应用。与“云管端”均相关,是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前置性、基础性的工作。 智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主要有 :基础网络系统建设、数据(分)中心建设、展示终端系统建设、安防监控系统建设、园区辅助系统建设。 1.5.4 运营管理系统建设 园区运营管理系统的应用主体是园区管理方,智慧产业园区管理需要众多系统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7 支撑。大型智慧产业园区管理需要集资源、监控、调度、指挥为一体的集中管理中枢(中心)。 园区运营管理应用系统主要包括 : 智能运营中心、招商管理、物业管理、产业链管理、资产设备管理、产业分析、智能安防、智能停车、能耗环保监测、智能楼宇控制等系统。 1.5.6 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 基于云计算中心构建的企业云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拎包入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竞争力。帮助园区中小企业省时、省力、省钱地实现智慧化是智慧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企业云服务平台主要包括 : 企业服务门户、线上服务大厅、企业工作台、协同办公、创业孵化服务、资源共享服务、产业协同、会议管理、考勤与区域识别、云桌面、云存储等。 1.5.7 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智慧产业园区建设运营方应根据园区的资源整合、业态需求、特色定位等情况来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园区电子商务应用不一定要完全采用自建运营的模式,可以将自建、合作及引入等模式结合,为园区企业、员工提供全业务的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有 : 跨境、内贸、物流、园区(社区)生活、私域电商、综合服务等应用内容。 1.5.8 智慧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智慧产业园区包含物流的业态和属性,所以智慧产业园区建设包括智慧物流建设。智慧物流的特征是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整合,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 能化和网络化,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升物流节点协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智慧物流涉及的信息系统主要有智能仓储、城市配送、多式联运、流通加工、运输监控、物流优化分析等方面内容。 1.5.9 公众生活智慧化建设 智慧产业园区既是一个生活圈,也是一个社交圈,园区管理方、入驻企业、服务机构等组织员工以及外来参访人员都是生活圈的个体。园区建设离不开智慧生活体验,应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提供便捷化的服务体验。园区公众生活智慧化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 园区支付、园区资讯、便捷服务、一卡通、园区商城、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8 互动虚拟社区、宣传展 示媒介、园区参观导览、随手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根据园区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建设或合作引入。 1.5.10 大数据应用系统建设 大数据应用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一个大型综合产业园区,其智慧化首先是基于集成互联网、物联网的全流程运营支撑系统及现代运营服务管理体系带来的良好客户体验。此外,智慧化更重要的体现在园区运营有一种自我完善及迭代的能力,这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智慧产业园区大数据平台建设主要涉及数据挖掘分析、企业监管画像、运营决策分析、行业信息发布、数据运营管理等方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中心、领导驾驶舱、园区一张图等。 1.5.11 产业协同智慧化建设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产学研用相互促进的协 同创新体系,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等碎片化的能力和资源整合起来,打造统一的创新能力共享平台,促进园区“产学研”融合,实现科技成果宣传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以及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相关服务功能。智慧产业园区应组织建立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规定信息化运维的职责、内容、流程、监控和运维文档的规范,为园区所能管理的信息化运维提供指导。 1.5.12 安全与运维建设 智慧产业园区应组织建立信息化运维管理体系,规定信息化运维的职责、内容、流程、监控和运维文档的规范,为园区所能管理的信息化运维提供指导。 ( 1) 系统安全。应遵循国家现有且适合于智慧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等各个环节的国家和行业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包括感知终端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 应用层安全、持续安全运营、隐私保护、应急预案等。 ( 2) 系统运维。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设备设施状态监测、运行维护全过程管理的综合运维服务平台,通过检维修、预防性维护、预测性维修保证设备健康、稳定、高效运行。建立一套数据完整、业务统一的运维服务平台,为设备运维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 3) 系统运营。主要是运营工具的支撑,是对用户运营、业务运营的质量指标、效率指标、成本指标、体验指标、收益指标的管理,也是对运营的系统化、数字化的度量数据的采集、数据分析,是持续改善运营效果的必要系统支撑。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9 1.6 智慧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1.6.1 国外发展现状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众多发达国家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刺激经济发展和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目前美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已纷纷迈入这一试验田。在智慧城市这一先行概念的引导之下,“智慧产业园区”的理念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智慧产业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其体系结构与发展模式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的缩影。既反应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备了一定不同于智慧城市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美国大型园区在智慧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会首先关注基础设施领域。中小园区则偏重于某个应用系统智慧化,例如智慧运维系统 、智慧储运系统等。美国在智慧产业园区方面非常重视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并能够通过数据来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园区创新发展。 德国政府通过德国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首先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园区的安全生产和管理环节,随后再扩展至安防、仓储、物流等其他环节,逐步促进园区智能化升级。 荷兰政府非常重视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方案的可复制性,所以在前期调研和制定方案过程的时间较为漫长,论证也相对充分。荷兰各园区借助埃因霍温高新技术园区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成果,纷纷合作布局智慧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空间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实现了内外资源的整合。将各类信息有机串联起来,通过多个系统的有效协作,为园区建设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最大限度的确保园区高效运营。 1.6.2 国内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 +、一带一路等多项战略和政策的深入推进 ,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5G 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创新。各类园区迅速发展,高新企业纷纷入驻,同时企业对园区智慧化、园区服务和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有各类产业园区 15000 多个,对整个中国经济的贡献达到 30%以上。 2021 年 6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信息模型( 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用于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 CIM)基础平台建设; 2020 年 7 月,国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10 务院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为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定下了主基调。此文件与 2019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相比,更加强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造安全、绿色、智慧的园区。未来国家高新区将优化布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立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 1.7 智慧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园区的智慧化也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着园区需求发 展不断迭代升级的动态过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 5G、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产业园区的基础智能化、运营数字化以及产业生态化的主要发展趋势。 ( 1) 智慧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智慧产业园区从最初的 1.0单点应用到目前提倡的 5.0 以数字和智能融合主导,中间经过 5 个阶段。 1.0 阶段 是以单点应用为主,开始信息化应用,主要是: OA、政务系统、单点智能硬件,是碎片化、烟囱式、单系统建设。 2.0 阶段 是以平台建设主导,进入互联网时代,有互联网 +政务便民服务、一站式政企服务、线上企企服务,搭建运营管理平台、企业服务平台的应用。 3.0 阶段是以数据服务主导,开始以数据服务,已建系统重构,数据平台建设,打通数据促进产业发展,出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的应用。 4.0 阶段是以智能建设主导,各园区聚焦于智能化建设,从基础设施智能化,数据协同、业务联动、可视化运营,出现物联网、工业互联、可视化的使用。 5.0 阶段是以数智融合主导,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构建园区数字生态与全景化智慧场景,达到万物互联、一体联动、智慧 感知,应包含数字平台、 人工智能、 物联网 、 5G、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 ( 2) 基础设施依旧是建设重点。“新基建”、“双碳政策”、“数字化转型”等宏观背景下,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旧是智慧化升级的重点。以智能化、低碳等为核心的融合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园区智慧化底座,以数字中台为核心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将为驱动园区智慧化的内核,“ AI+园区”、“5G+ 园区”等创新业态将成为园区主流。 ( 3) 管理 +服务的应用场景构建是核心抓手。以园区管理方为核心,围绕园区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11 管理、运营的场景化应用构建成为智慧化升级必不可少的工具与手段。为入园企业和公众提供的高端、便捷的服务应用场景成为园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 ( 4) 数字化转型应用将深入生产环节。随着智能生产、物联网、 5G 时代的到来,哪怕一个纯生产型的较低端园区慢慢也会有很强的智慧化需求,包括园区安全生产监控、电力节能解决方案、生产工艺智慧化改造等等,都将成为未来对入园企业直接赋能的核心抓手。 ( 5) 产业生态的构建是智慧化升级的最终目标。园区是产 业发展的载体,园区智慧化升级须围绕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展开。通过构建各类基础设施和应用平台助力园区产业的集聚,再辅之以基于产业逻辑的政策、金融、人力、投资、知识产权、环评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业运营服务,使整个产业构建与发展体系更加完整,将园区打造成为产业发展的生态圈。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12 2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化现状 2.1 国际现状 2.1.1 ISO/TC205 国际标准化组织建筑环境设计技术委员会 ISO TC 205 技术委员会于 1995 年 2 月成立,其宗旨是改进新建和既有建筑物内部环境及能耗,致力于建筑技术系统及相关设计过程、设计方法、设计阶段建筑物使用的研究和开发、室内环境质量以及热、声及视觉因素的改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建筑环节设计基本条款、节能建筑设计、建筑自动控制系统、室内空气质量、热量、声学、可视环节等等设计。其中, ISO/TC205 WG3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设计工作组的国内对口单位为 SAC/TC426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205 已制订和正在制订的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见表 2-1。 表 2-1 ISO/TC205 已制订和正在制订的相关国际标准项目 表 2-1 ISO/TC205 已制订和正在制订的相关国际标准项目(续) 序号 标准号 标准项目名称 (英文) 标准项目名称 (中文) 状态 1 ISO 16484-1:2010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BACS) Part 1: Project specif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 BACS)第 1 部分:项目规范和实施 已发布 2 ISO 16484-2:2004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BACS) Part 2: Hardware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 BACS)第 2 部分:硬件 已发布 3 ISO 16484-3:2005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BACS) Part 3: Functions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 BACS)第 3 部分:功能 已发布 4 ISO 16484-5:2017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BACS) Part 5: Data communication protocol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 BACS)第 5 部分:数据通信协议 已发布 5 ISO 16484-6:2020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 systems (BACS) Part 6: Data communication conformance testing 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 BACS)第 6 部分:数据通信一致性测试 已发布 6 ISO 16818:2008 Building environment design Energy efficiency Terminology 建筑环境设计 能源效率 术语 已发布 7 ISO 23045:2008 Building environment design Guidelines to assess energy efficiency of new buildings 建筑环境设计 新建筑能效评估指南 已发布 8 ISO 17800:2017 Facility smart grid information model 设施智能电网信息模型 已发布 9 ISO 52127-1:2021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 Part 1: Module M10-12 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建筑物管理系统 -第 1 部分: 模块 M10-12 已发布 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13 表 2-1 ISO/TC205 已制订和正在制订的相关国际标准项目(续) 序号 标准号 标准项目名称 (英文) 标准项目名称 (中文) 状态 10 ISO/TR 52127-2:2021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 Part 2: Explan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f ISO 52127-1 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楼宇自动化、控制和楼宇管理 -第 2 部分: ISO 52127-1 的解释 和理由 已发布 11 ISO/DIS 52120-1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Contribution of building automation and controls and building management Part 1: Modules M10-4,5,6,7,8,9,10 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建筑物自动化控制和建筑物管理的贡献 .第1 部分:模块 M10-4,5,6,7,8,9,10 制订中 12 ISO/DIS 52032-1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efficiencies of heating, cooling and DHW distribution systems Part 1: Calculation procedures 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供热、制冷和生活热水分配系统的能量要求和效率 -第 1 部分: 计算程序 制订中 13 ISO/AWI TR 52032-2 Energy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Energy requirements and efficiencies of heating, cooling and DHW distribution systems Part 2: Explanation and justification of ISO 52032-1 建筑物的能源性能 -供热、制冷和生活热水分配系统的能源要求和效率 -第 2 部分: ISO 52032-1 的解释和证明 制订中 14 ISO/WD 24359-1 Building commissioning process planning Part 1: New buildings 建筑调试工艺规划 -第 1 部分:新建筑 制订中 15 ISO/DTS 23764.2 Approach for non-residential Zero Energy Buildings (ZEB) 非住宅零能耗建筑探讨 制订中 2.1.2 ISO/TC268 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2012 年 2 月 23 日,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响应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各国对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的需求,批准成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ISO/TC268) 。旨在推进城市社会、环境、经济、文化、治理的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负责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包括基本要求、指南、支持技术和工具等,用以帮助不同类型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ISO/TC 268 是 ISO 有关城市发展的跨行业、跨部门的技术委员会,目的是为推动各类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各类社区提供支撑技术和工具,包括管理体系要求、指南和相关标准,不涉及到城市发展建设方面的具体技术和标准。 ISO/TC268 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ISO/TC268 已制订和正在制订的相关标准参见表 2-2。 续表 2-1智慧产业园区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14 表 2-2 ISO/TC268 已制订和正在制订的相关国际标准项目 序号 标准号 标准项目名称 (英文) 标准项目名称 (中文) 状态 1 ISO /TR 37150:2014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Review of existing activities relevant to metrics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 -与度量相关的现有活动回顾 已发布 2 ISO /TS 37151:2015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for performance metrics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 -绩效指标的原则和 要求 已发布 3 ISO/TR 37152:2016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Common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and operation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 -开发和运营的 共同框架 已发布 4 ISO 37153:2017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Maturity model for assessment and improvement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 -评估和改进的 成熟度模型 已发布 5 ISO 37154:2017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ransportation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 -最佳交通实践指南 已发布 6 ISO 37155-1:2020 Framework for integration and operation of smart community infrastructures Part 1: Recommendations for co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