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技术规程DB15/T 2381-202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65.020.01 CCS B05 15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 DB15/T 2381 2021 草原生态 修复工程 实施效果 监测技术 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motoring effects of projects on rangel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2021-09-26 发布 2021-10-26 实 施 内蒙古自 治区市 场 监督管理 局 发 布 DB15/T 23812021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监测规划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小草数字生态产业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淑华、刘爱军、杨勇、于振海、吴文俊、何嘉、丁勇、超乐萌、韩海波、杨瑞军、班振国、马远震、申振华、王保林。DB15/T 23812021 1 草原生态 修复工 程实施效 果监测 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草原生态修复工程效果监测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2 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6197 土壤质量 土壤采样技术指南 NY/T 1121 土壤检测 NY/T 122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NY/T 2998 草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 3 术语和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生态修 复 ecologicalrehabilitation 通过人工干预,按照自然规律,引导或加速草地生态自然演化过程的生态恢复过程和措施。3.2 草原生 态修 复工 程 ecologicalrehabilitationproject of rangeland 有效修复并放大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促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3.3 遥感监 测 remotesensing monitoring 利用遥感数据对草原开展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方法。3.4 地面监 测 ground monitoring 择代表性样地,获取地面数据,对草原开展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方法。DB15/T 23812021 2 4 监测内 容及 指标 4.1 监测范 围 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区及对照区。在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区就近选择代表性设为对照区。4.2 工程实 施的 基本 情况 包括草原生态修复工程类型,实施时间、修复措施,实施面积等指标。4.3 工程区 生态 状况 4.3.1 立地条 件 地形地貌、土壤类型、草原类型、利用现状等指标。4.3.2 地表状 况 裸地面积比例、凋落物量等指标。4.3.3 草原植 被状 况 草原植被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植物种类组成等指标。4.3.4 土壤状 况 土壤容重、机械组成、有机质、全N、P、K等指标。5 监测流 程与 方法 5.1 前期准 备 5.1.1 技术资 料 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监测方案等。5.1.2 数据资 料 项目区监测样点分布矢量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DEM数字高程模型。5.1.3 仪器设 备 按照NY/T 1223和NY/T 2998准备相应设备。5.2 样地样 方布 设 5.2.1 样地布 设 5.2.1.1 样地布 设原 则 样地布设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代表性原则,样地应能体现生态修复工程区内草原类型特点,能够代表该区的草原基本特征;DB15/T 23812021 3 对于生态修复类型与生态修复措施不同的草原,应分别设置样地;生态修复工程区外应设置对照样地,对照样地的草原基本特征与工程区内设置的样地基本相同;样地设置避免边缘效应,选择工程区典型代表地段。5.2.1.2 样地布 设密 度 按照工程区控制范围设置样地数量。对照样地35个。5.2.2 样方设 置 5.2.2.1 样方设 置原 则及 数量 在样地内,依据典型性原则,选择能够代表整个样地草原植被、地形及土壤等特征的地段,在每个草本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分种样方(测定样方内每种植物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对于有切根措施的工程区,监测地下生物量),7个频度样方。在每个灌木样地内随机设置3个灌木分种样方(测定样方内每种植物的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对于有切根措施的工程区,监测地下生物量)。样方大小为10 m10 m。5.2.2.2 样方大 小 不同植被类型需按照下列分类确定样方大小:灌木及高大草本样方:分布稀疏程度设置样方大小;草本样方:1 m1 m。5.3 地面监 测 5.3.1 样地基 本特 征 工程区及对照区的基本情况和立地条件按照NY/T 1223和NY/T 2998执行,调查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1。工程区及对照区的水土保持状况,裸地面积比例和枯落物盖度采用针刺法获取,针刺法测定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2,枯落物量参照地上生物量的获取方法获取。记录方法参照附录B中的表B.1。5.3.2 样方植 被特 征 工程区及对照区的草原植被特征,即植被高度、盖度、产量、密度、频度、物种数量等指标数据的获取,除植被盖度采用针刺法获取外,其余指标按照NY/T 1223和NY/T 2998执行。灌木及高大草本样方调查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3,草本及半灌木样方调查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4,植物记名内容参见附录A中的表A.5。记录方法参见附录B中的表B.1。5.3.3 土壤取 样及 指标 分析 土壤取样方法按照GB/T 36197规定执行。土壤相关指标测试分析,按照NY/T 1121规定执行。5.3.4 监测数 据 DB15/T 23812021 4 地面监测采集的所有数据,当日及时分类、整理,并利用手持移动数据采集终端(PAD),按照监测内容及系统提示流程,及时电子化,作为存档数据,为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便捷服务。5.3.5 检查核 实 对样地样方调查表、照片、资料及时进行核实。由技术组负责,抽检样地样方数据不应少于4%。抽检时,要做好记录和说明。当95%以上的样地样方表格记录完整时,视为合格。5.4 遥感监 测 5.4.1 生产力 利用遥感数据估算地上生物量。5.4.2 盖度 采用遥感数据估算植被盖度。5.5 提交监 测成 果 5.5.1 文本成 果 包括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监测方案和草原生态修复实施效果监测报告。5.5.2 图件 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区分布图、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中、后三期生产力、植被覆盖度分布图。5.5.3 统计资 料 包括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中、后草原植被、土壤监测数据。6 监测进 度 6.1 工程前 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前,在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开展本底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草原的退化、沙化现状、草原植被盖度、生产力状况,监测结果形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的本底监测报告、监测图件、监测数据。6.2 工程中 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当年或第一年,在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开展中期效果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草原退化、沙化修复现状,草原植被盖度、生产力状况,监测结果形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的中期效益监测报告、监测图件、监测数据。6.3 工程后 监测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期结束后,在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开展工程效果监测。监测内容同6.2,监测结果形成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监测报告、监测图件、监测数据。DB15/T 23812021 5 A A 附录A(资料 性)草原生 态修 复工 程调 查表 样地基本特征调查表见表A.1、A.2、A.3、A.4、A.5。表A.1 样地 基本 特征 调查 表 行政区域:盟市 旗县 乡镇 嘎查 样地号:2020152525ER 调查日期:年月日记录人:经度:纬度:海拔:m 景观照编号:生态修复修复措施:实施时间:年月日 草原类:草原型:地表特征:枯落物:(%);绿色植物比例(%);裸地面积比例(%);DB15/T 23812021 6 表A.2 冠层 盖度、基 盖度 及裸 地 针 刺法 测定 表 样地号:调查日期:记录人:草地类型:经度:纬度:海拔:m 序号 1 层 2 层 3 层 4 层 土壤表层 序号 1 层 2 层 3 层 4 层 土壤表层 1 26 2 27 3 28 4 29 5 30 6 31 7 32 8 33 9 34 10 35 11 36 12 37 13 38 14 39 15 40 16 41 17 42 18 43 19 44 20 45 21 46 22 47 23 48 24 49 25 50 植物 盖度 基盖度 植物 盖度 基盖度 植物 盖度 基盖度 植物 盖度 基盖度 裸地比例 群落总盖度 注1:此表调查时,按样线数量填写,即样线放三次,填三次该表(表5-1、5-2、5-3)。每种植物的分盖度、群落总盖度、裸地盖度、基盖度分别取三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后,填入到附表2和附表4中。注2:植物盖度(%)=该种植物被刺中次数/针刺总次数100%。注3:总盖度(%)=第1层中刺中植物次数和/针刺总次数100%。注4:裸地(%)=只扎到土壤时的次数/针刺总次数100%。注5:基盖度(%)=土壤表面栏中刺到植物次数/针刺总次数100。DB15/T 23812021 7 表A.3 灌木 及高 大草 本样 方调 查 表(折 算法)灌木及高大草本层名称:层高:cm 样方面积:m2 灌木及高大草本总盖度(估测):%植物名称 株丛 大小 标准株高(cm)标准株丛径(cm)株丛数 标准株取样重量(g)长 宽 取样比例 鲜重 干重 1.大 中 小 2.大 中 小 3.大 中 小 4.大 中 小 5.大 中 小 汇 总 灌木及高大草本产量 草本及小(半)灌木产量 总产量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平均产量 鲜重(g/m2)干重(g/m2)枯落物量(g/m2)DB15/T 23812021 8 表A.4 草本 及半 灌木 样方 调查 表 样方:2020152525ER 1 经度:纬度:样方面积:m2 总盖度:%草群自然高度:cm 裸地面积比例:%物种数量:种/m2 植物名称 多度 自然高度(cm)分盖度(%)物候期 产草量(干重:g)生殖枝 营养枝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产量合计(g/m2)枯落物-DB15/T 23812021 9 表A.5 植物 记名(频 度)调查 表 样方号:2020152525ER 样方面积:m2记录人:植物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DB15/T 23812021 10 B B 附录B(资料 性)调查与 记录 方法 B.1 样地基 本特 征调 查记 录方 法 B.1.1 样地编号:年份-行政区域编码-生态修复项目区编号(与生态修复作业设计中的项目区编号一致)-样地编号。采用通用编码规则,分段式表示方式,分别由调查年份、盟市代码、旗县代码、生态修复编码、样地编号组成。其中调查年份为四位数、盟市代码为四位数,旗县代码两位数(行政区域代码见附表1),生态修复(简写符号“ER”)项目区编码两个字母两位数,样地编号两位数,共十四位数字两个字母组成,例如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生态修复工程1号项目区1号样地,编号为2020150724ER01-01。B.1.2 生态修复措施施工时间:精确到日。B.1.3 生态修复工程区监测时间:精确到日。B.1.4 监测人员:现场监测填表人员。B.1.5 样地坐标:大地坐标,国家2000,精确到小数点2位。B.1.6 草原类型:按草原分类系统,记录样地的草原类、草原型,草原类按中国草原分类系统中的18类草原类,草原型则是按监测时草原植物群落中的2至3种优势植物来命名,草本植物群落以2种优势植物命名,以草本植物为主的兼有灌木的,以一种优势灌木和两种优势草本植物命名,以灌木为优势种的,以两种优势灌木和1种优势植物命名,灌木与草本之间用“-”,灌木与灌木之间、草本与草本之间用“+”。B.1.7 样地景观照片:每个样地采集4张照片,以监测样点为中心,按正东、正西、正南、正北4个方向采集样地景观照片,照片编号在样地编号的后面,以字母JG开头,依次按照片数量和顺序,接两位数字表示。(东为01,西为02,南为03,北为04)。B.1.8 地表特征:植被覆盖度、枯落物盖度、裸地面积比例,采用针刺法获取。针刺法是将50 m测绳拉直,用1 m长的金属丝作为探针在测量绳的同一侧垂直插入地面,每间隔1米测量一次,共计50次。地上部植物与金属丝触碰即记录到盖度表中,一根探针上下重复碰到同种植物,只记第一次,从上到下确保将所有接触到的植物记录下来,直至土壤表层为止。记录从上到下每层分别与指示针相交的植物的名称并填于层一栏中,如果没有接触到植物,不用填写;记录指示针底端接触到的是植物基部还是土壤、枯落物或是其它,并填入到“土壤表层”一栏中,其中若是接触到植物基部,需要填写该植物名称,见附表5。盖度计算公式如下:Cp=Np/N100%Cs=N1s/N100%Cb=NSl/N100%Cg=Nsp/N100%式中:Cp 某种植物的植被盖度,%;DB15/T 23812021 11 Np 某种植物被刺中次数;N 针刺总次数;C 总盖度,%;N1s 第1层中刺中植物次数和;Cb 裸地比例,%;Nsl 只扎到土壤时的次数;Cg 基盖度,%;Nsp 土壤表面栏中刺到植物次数。针刺法 测定 盖度 示意 图见 图B.1 图B.1 针刺法 测定 盖度 示意 图 举例如下:点1和点2为一条绳上的第一和第二测点。点1,指示针分别接触到的是羊茅、早熟禾、三叶草和一块砾石。尽管羊茅接触到指示针两次,但只记录第一次且一次。点2,指示针碰到羊茅,然后是羊茅的基部(见图B.2)。表1演示如何填写点1和点2的信息。图B.2 点 1 和点2 针 刺点 DB15/T 23812021 12 点1和点2的信息录入示例表见表B.1 表B.1 点 1 和点2 的 信息 录入 示 例表见 表 B.1 序号 1 层 2 层 3 层 4 层 土壤表层 1 羊茅 早熟禾 三叶草 砾石 2 羊茅 羊茅 3 羊茅 土壤 B.2 样方基 本特 征调 查记 录方 法 B.2.1 样方编号:取两位阿拉伯数字,按顺序进行编号,以“-”为分隔接续到样地编号后面。B.2.2 样方照片:在样方编号后面,以字母YF开头,依次按照片数量和顺序,接两位数字表示。(草本样方每个样方拍摄3张垂直俯视照片,灌木样方每个样方拍摄3张包括样方在内的景观照)。B.2.3 灌木样方中灌木及高大草本产量及盖度的测定:采用折算法,分种选择样方内中等标准株丛为标准株,测定标准株长、宽、高,并折算样方内分种灌木的株丛数量。生物量按照取样比例(一般为1/2或1/4或1/8或1/16),取标准株当年生长枝进行称重,见附表3。各种灌木按标准株的株丛数来核算其在样方中的产量,得出某种灌木的产量,不同种灌木及高大草本产量之和,即该样方的灌木及高大草本的总产量。同样,计算出标准株丛的面积后,乘以标准株的株丛数得出某种灌木的覆盖度。灌木样方中草本产量及盖度的测定,按天然草原等级评定技术规范中的方法测定,灌木样方中草本产量需要扣除灌木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Pg=Pmg(100%-Csb)Sp Pss=(PgPsb)/Sp 式中:Pg 草本实际产量,g;Pmg草本测定产量,g/m2;Csb灌木覆盖度,%;Sp 灌木样方面积,m2;Pss灌木样地的总产量,g/m2;Pg 草本实际产量,g;Psb灌木总产量,g。B.2.4 草本及 小(半)灌木 样方 见A.2、A.4 和A.5。高度,分别测量群落的自然高度;物种的营养植或生殖枝的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盖度,采用针刺法测定群落盖度和物种的分盖度。密度,分别测定样方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频度,1个样地内的9个草本样方内,各物种出现的次数之和除以9,取百分数即可。地上生物量,在分种样方内齐地分种剪下地上植株,并测定其产量。DB15/T 23812021 13 地下生物量,对于有切根措施的生态修复工程区内外测定样方 0 cm30 cm 地下生物产量。在工程区内、外样地内,分别选择1处地上植被分布均匀、具有代表性的地段,用直径为8 cm的根钻,于1 m的土壤深度内,每 10 cm取样,1 m的深度内共取 10 层。带回实验室后冲洗,分别逐层通过2 m和 0.5 m的筛子,收集植物地下部分,80 烘干24 h后逐层称重并记录。DB15/T 23812021 14 参考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1号,2021年4月)2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2016年3月30日)3 HJ 192-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4 NY/T 2997-2016 草原分类 5 DB51/T 1964-2015 草原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地面调查技术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