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维修要求DB37/T 4443—2021.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维修要求DB37/T 4443—202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维修要求DB37/T 4443—202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维修要求DB37/T 4443—202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维修要求DB37/T 4443—202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轨系统维修要求DB37/T 4443—202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CS 29.280 CCS S 80 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44432021 城 市轨 道交 通接 触轨 系统 维修 要求 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for contact rail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2021-11-17 发布 2021-12-17 实施 山 东省市场 监督管理 局 发 布 DB37/T 44432021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 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 义.1 4 总体要求.3 5 巡视检查 与检修.3 6 更新改造.14 7 应急抢修.15 8 状态评估.15 参考文献.16 DB37/T 44432021 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 部分:标 准化文件的 结构和起草 规则的规 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纪俭、李世伟、谢鹏程、杨晓东、魏荣耀、王全恒、米继光、綦振圭、马亮、时光、郑万富、朱作慧、张耀、徐 志伟、黄长海、刘延普、马健、张 晟、秦晴、刘海东、王学振、吴学锋、张红江、姜钰、刘云、宫巧丽、闫帅。DB37/T 44432021 1 城市轨 道交通 接触轨 系统维 修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下部授流式接触轨系统维修、更新改造、应急抢修及状 态 评 估 的 要 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城市轨道交通下部授流式接触轨系统的维修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098.9 紧固件机械性能 有效力矩型钢锁紧螺母 GB 11032 交流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CJJ/T 1982013 城市 轨道交通接触轨供电系统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接触轨系统 contact railsystem 敷设在走行轨一侧,通过集电器为电动车辆授给电能的导电轨系统。注:由接触轨、膨胀接头、端部弯头、绝缘支架、绝缘防护罩、隔离开关等附件组成。3.2 接触轨 contact rail 与列车集电器直接接触,直接向列车输送电能的导电轨。来源:CJJ/T 1982013,定义2.0.2,有修改 3.3 绝缘支架 insulation support 支撑并固定接触轨(3.2),起绝缘 和支撑作用的部件。来源:CJJ/T 1982013,定义2.0.3 3.4 膨胀接头 expansion joint 连接两段接触轨(3.2),用于补偿接触轨自由伸缩量的部件。来源:CJJ/T 1982013,定义2.0.5 3.5 锚段 anchor section 接触轨(3.2)连接成一 个独立的机械分段。来源:CJJ/T 1982013,定义2.0.6 DB37/T 44432021 2 3.6 中心锚结 mid-point anchor 一般位于锚 段(3.5)的 中部,安装 于绝 缘支架(3.3)两侧,用于防止 接触 轨(3.2)向两端不均匀窜动的部件。来源:CJJ/T 1982013,定义2.0.7 3.7 端部弯头 end of the elbow 安装在接 触轨(3.2)断 口处与接触 轨相连接,用于引导集 电器可靠接 触或平稳离 开接触轨授 流面的部件。来源:CJJ/T 1982013,定义2.0.8,有修改 3.8 接地扁铝(铜)earthing aluminum(copper)将所有绝缘支架(3.3)底座连接并引回变电所接地网的铝(铜)导体接地线。3.9 隔离开关 disconnector 在接触轨(3.2)无负荷 情况下切断或闭合供电回路的电气设备。3.10 绝缘防护罩 insulating protective cover 覆盖于接 触轨(3.2)的 上方和两侧,不会影响 列车集电器 与接触轨的 匹配,增加 人身安全防 护的设备。3.11 导高 contact rail working height to span 接触轨授流面与走行轨轨顶面连线的垂直距离。3.12 拉出值 contact track offset value 接触轨(面)中轴线与相邻钢轨内缘的水平距离。3.13 巡视检查 route inspection 按周期、有 计划地通过 步行、登乘 电客车、智 能检测等方 式对接 触轨系统(3.1)有无侵入限 界、有无障碍集电器运行、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等现象进行查看。3.14 检修 maintenance 按周期、有 计划地对接 触轨 系统(3.1)定期维护及巡 视检查(3.13)发现的问题 进行处理,使设备满足安全供电及行车的要求。3.15 小修 permanent repair 维持性的修理。设备停电后集中处理定期巡视检查(3.13)测量后发现的问题,以保持接触轨的正常工作状态,使设备满足安全供电的要求。注:如测量、调整接触轨及其附件的导高、拉出值、更换或整修损坏的零部件等。3.16 大修 heavy repair DB37/T 44432021 3 某一区段接触轨设备运行年限达到寿命周期且经评估后不能满足质量要求,或未达到寿命周期,但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不能满足安全运营要求时,对接触轨整体设备进行更换,以使其恢复至设备标准状态。3.17 更新改造 technical re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以新建、新购接触轨设备替换需报废、拆除的原有接触轨设备,实施综合性技术改造和采取的重大技术措施,以及对原有接触轨设备进行系统性技术改造、升级更新。3.18 限界 gauge 保障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行、限制车辆断面尺寸、限制沿线设备安装尺寸及确定建筑结构有效净空尺寸的图形及坐标参数。注: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来源:GB/T 508332012,术语6.2.1,有修改 4 总体要求 4.1 接触轨系统维修应贯穿设备全生命周期,遵循安全第一、规范管理、标准作业的原则。4.2 接触轨系统维修应根据设备的技术状态变化规律和特点,采用巡视检查、检修等设备管理方式。4.3 接触轨系统维修用的工器具、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4.4 采用新型设备时,其维修工作应按其产品说明书的规定执行。5 巡视检查与检修 5.1 巡视检查 5.1.1 通则 5.1.1.1 巡视检查按检查方式分为步行巡视检查、登乘巡视检查、接触轨动态检测 3 类。5.1.1.2 遇有以下情况应适当地增加巡视检查次数:a)设备故障未完全恢复时;b)线路结构及其保护区范围内有重大施工或变化时;c)夏季高温、冬季严寒或温差较大时;d)发生大风、大雨、大雪、大雾等恶劣天气时;e)保障重大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时。5.1.2 步行巡视检查 步行巡视检查的检查项目、内容、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1 的规定。表1 步行巡视检查内容、技术要求及周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接触轨 a)侵入限界情况;b)外观 a)无侵入限界,影响集电器运行的异物;b)表面无污染、毛刺、烧伤、损坏和变形 按5.2.2执行 1月 DB37/T 44432021 4 表 1 步行巡视检查内容、技术要求及周期(续)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2 端部弯头 a)侵入限界情况;b)外观;c)与接触轨连接情况 a)无侵入限界,影响集电器运行的异物;b)表面无污染、毛刺、烧伤、损坏和变形;c)与接触轨连接处密贴、牢固,过渡平滑 按5.2.2执行 1月 3 膨胀接头 a)侵入限界情况;b)与接触轨连接情况;c)间隙值 a)无侵入限界,影响集电器运行的异物;b)与接触轨连接密贴、牢固;c)补偿间隙未见明显偏大或偏小 4 电缆连接板a a)外观;b)与接触轨连接情况;c)电缆接线端子 a)表面无烧伤和损坏痕迹;b)与接触轨连接牢固可靠;c)电缆接线端子无松动或脱落 5 均流、回流、接线箱 a)外观;b)箱体稳定性及箱盖开启情况;c)箱体内母排安装牢固度 a)表面无烧伤、锈蚀等异常现象;b)箱体稳固,箱盖闭锁良好;c)箱体内母排安装牢固,与电缆接线端子连接无松动或脱落 6 绝缘支架 a)侵入限界情况;b)外观;c)金属底座稳固性 a)无侵入限界,影响集电器运行的异物;b)无变色、裂纹及变形异常现象;c)金属底座稳固无开裂等异常现象,基础无晃动、风化现象 7 绝缘防护罩 a)外观;b)表面警示标志;c)搭接情况 a)表面无变色、剥落及裂纹等异常现象;b)表面警示标志清晰;c)搭接量符合 5.2.2.6 要求,无卡滞、翘起、脱落及变形等异常现象 8 电力电缆 a)连接处的机械和电气连接情况;b)电缆表皮完好度;c)电缆保护情况;d)与支架绑扎牢固度 a)连接处的机械和电气连接牢固、无灼伤现象;b)电缆表皮完好,无破损、老化等异常现象;c)电缆保护管完好;d)与支架绑扎牢固,无坠落 9 隔离开关柜 a)外观;b)柜体稳定性,柜门开启情况;c)指示灯状态及指示情况 a)表面无烧伤、锈蚀等异常现象;b)柜体稳固,柜门关闭良好;c)指示灯状态及指示正常 10 接地扁铝(铜)a)机械和电气连接情况及连接件外观;b)外观 a)机械和电气连接牢固,连接件无锈蚀;b)表面完好,无损坏、腐蚀等情况 a 电缆连接板是电缆与接触轨连接的部件 5.1.3 登乘巡视检查 登乘巡视检查的检查项目、内容、技术标准及周期应符合表2 的规定。DB37/T 44432021 5 表2 登乘巡视检查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绝缘防护罩 外观 表面无明显破损、变形、脱落等异常现象 按5.2.2执行 1周 2 绝缘支架 外观 无明显变形、断裂等异常现象 3 电力电缆 a)机械和电气连接情况;b)隧道或桥梁壁上电缆情况 a)机械和电气连接无脱落;b)隧道或桥梁壁上电缆无坠落 4 隔离开关柜 柜体牢固度及柜门开启情况 柜体无晃动,柜门无开启 5 均流、回流、接线箱 箱盖开启情况 箱盖无开启 6 接地扁铝(铜)a)机械和电气连接情况;b)外观 a)机械和电气连接无脱落;b)表面无明显断裂、变形 7 接触轨设备周围 侵入限界情况 接触轨设备周围无侵入限界,阻碍设备运行的异物 5.1.4 动态检测 利用接触轨动态检测设备,根据接触轨几何参数高精度检测、磨耗高精度检测及精确定位技术,定期对接触轨动态参数值进行检测并根据所采集数据形成动态检测报告。动态检测项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3 的规定。表3 动态检测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参数测量 a)接触轨导高、坡度、拉出值;b)冲击力(硬点);c)接触压力;d)接触轨电压 a)接触轨导高、拉出值符合 5.2.2.1 要求;b)接触轨坡度、冲击力、接触压力、接触轨电压符合设计要求 按5.2.2执行 6月 2 外观检测 授流面烧伤情况 授流面无烧伤痕迹 5.1.5 异常情况处理 5.1.5.1 对下列危及行车或供电安全的问题应立即处理:a)异物侵入限界,影响集电器运行时,清理异物;b)绝缘支架存在明显变形、断裂等异常现象,更换存在问题的绝缘支架;c)绝缘防护罩搭接处存在翘起、脱落及变形等异常现象,调整或更换绝缘防护罩;d)电缆绑扎、连接处明显松动,存在坠落隐患,重新绑扎;e)柜体设备柜门、箱盖开启,锁闭门盖;f)其他异常状况,根据现场情况判定进行处理。DB37/T 44432021 6 5.1.5.2 对不影响行车和供电的问题,可采取临时措施并纳入检修计划。5.2 检修 5.2.1 通则 5.2.1.1 检修包括小修和大修两类。5.2.1.2 对于小修项目,应严格按照检修计划执行,原则上不应超期。5.2.1.3 遇有设备问题整改或配合外专业施工时,可适当地调整检修计划。5.2.1.4 检修时,不得硬拉、硬扯或敲击接触轨设备。5.2.1.5 对检修各项不合要求处应做好记录,及时整修和反馈。5.2.2 小修 5.2.2.1 接触轨及附件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4 的 规定。表4 接触轨及附件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异物侵入情况 接触轨周围应无侵限或阻碍集电器运行的异物 对异物进行清除 1年 2 a)螺栓外观;b)紧固力矩 a)螺栓紧应安装牢固,无损伤,镀锌层和螺纹完好;b)螺栓紧固后应进行划线;c)紧固力矩及预留调节余量满足设计及产品说明书要求,如无特殊力矩要求,按GB/T 3098.9 执行 对松动的螺栓按标准力矩进行紧固,对损伤的螺栓进行更换 3 接触轨本体、中间接头(鱼尾板)等外观 接触轨本体、中间接头(鱼尾板)等无烧伤、变色现象 对烧伤部位进行打磨,情况严重时进行更换 4 a)接触轨接头连接牢固度;b)接头处接触面过渡情况 a)接触轨各紧固件齐全,安装牢固可靠;b)接触轨不锈钢带在连接处应平滑顺畅、无阶梯,接缝应密贴,其不平顺度应1 mm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接触轨进行重新拆装 5 接触轨与中间接头、中心锚结、膨胀接头、端部弯头等电气接触面涂抹的电力复合脂均匀度 各电气接触面涂抹的电力复合脂应均匀 将不均匀的电力复合脂擦干后重新涂抹 6 a)授流面的磨耗均匀度;b)接头处接触轨磨耗程度 a)授流面的磨耗应均匀;b)钢带面厚度1 mm 异常磨耗时应对定位点进行调整,钢带面厚度小于1 mm 时应对接触轨进行更换 7 接触轨对地绝缘阻值 接触轨对地绝缘阻值1.5 M/km 对地绝缘阻值不满足技术标准时,应对接触轨各部件进行排查 DB37/T 44432021 7 表4 接触轨及附件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续)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8 定位点处接触轨的导高、拉出值 接触轨导高及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 mm。接触轨授流面在两相邻绝缘支架处相对高差不宜大于3 mm,困难条件下不应大于5 mm 对不满足技术标准的点位进行调整 1年 5.2.2.2 端部弯头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5 的规定。表5 端部弯头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授流面外观 授流面应无电弧烧伤痕迹、无裂缝 对烧伤部位进行打磨,对有裂缝的端部弯头进行更换 6 月 2 a)端部弯头与接触轨对接情况;b)中间接头螺栓紧固力矩及电力复合脂涂抹均匀度;c)端部弯头始端磨耗程度 a)端部弯头与接触轨对接处密贴、平齐;b)中间接头螺栓紧固力矩符合5.2.2.1要求,电力复合脂涂抹均匀;c)钢带面厚度1 mm a)对端部弯头与接触轨对接不符合技术标准处,重新安装、调整;b)对松动的螺栓按力矩标准进行紧固;c)钢带面厚度小于1 mm时更换端部弯头 3 端部弯头末端、上弯始点、绝缘支架处导高、拉出值 a)端部弯头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 mm;b)端部弯头第一定位测量位置T 型材位置中间,端部弯头定位点导高按设计及产品说明书要求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定位点导高、拉出值进行调整 5.2.2.3 膨胀接头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6 的规定。表6 膨胀接头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外观 表面应无过热变色、烧伤现象、无裂缝 对烧伤部位进行打磨,对有裂缝的膨胀接头进行更换 6 月 2 a)磨耗均匀度;b)磨耗程度 a)膨胀接头的磨损应均匀;b)钢带面厚度1 mm a)磨损不均匀时重新安装、调整;b)钢带面厚度小于1 mm时更换膨胀接头 3 膨胀接头安装情况 膨胀接头宜居中安装,距离两端绝缘支架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改变两端接触轨长度,对膨胀接头重新安装、调整 4 膨胀接头各紧固件安装状态 各螺栓紧固力矩符合5.2.2.1要求,安装牢固可靠,无损伤、锈蚀 对松动的螺栓按力矩标准进行紧固 DB37/T 44432021 8 表6 膨胀接头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续)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5 电气连接状况 膨胀接头的电气连接状况应良好 对连接不良的电气连接装置重新安装、调整 6 月 6 锚固夹板两侧面电力复合脂涂抹均匀度 膨胀接头锚固夹板两侧面应均匀涂抹电力复合脂 对涂抹不均匀的电力复合脂擦干后重新涂抹 7 补偿间隙处过渡情况 补偿间隙处过渡应平滑 对补偿间隙处过渡不平滑的使用砂纸进行打磨 8 伸缩状况 膨胀接头在温度变化的情况下能伸缩自如,无卡滞现象 对伸缩不良的膨胀接头导轨处涂抹润滑脂 9 膨胀接头左滑轨、右滑轨处授流面的导高、拉出值 接触轨膨胀接头导高、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 mm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导高、拉出值进行调整 10 补偿间隙大小 膨胀接头间隙调整应与接触轨温度相适应a,补偿间隙值应符合设计规定,允许偏差为5 mm 对膨胀接头补偿间隙值进行调整,应符合膨胀接头安装温度补偿表 a 膨胀接头补偿量宜符合CJJ/T 1982013 中 3.4.3 的要求。5.2.2.4 绝缘支架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表7 绝缘支架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外观 a)外观检查应完好,安装端正,无损伤变形、变色、表层剥落、裂纹等异常现象;b)绝缘支架表面干净整洁 a)外观检查异常时对绝缘支架进行更换;b)对脏污物进行清扫 1 年 2 安装位置 a)绝缘支架安装形式、安装位置及限界符合设计要求;b)跨距调整幅度允许误差为0.3 m;c)支架纵向轴线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横向轴线平行于线路中心线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处,进行重新安装、调整 3 道钉紧固 道钉无松动,无锈蚀现象 对松动的道钉予以紧固,锈蚀严重的道钉予以更换 4 各紧固螺栓牢固度及外观 各螺栓紧固力矩符合5.2.2.1 要求,安装牢固可靠,无损伤、锈蚀 对松动的螺栓按力矩标准进行紧固,对损伤、锈蚀的螺栓进行更换 5 钢铝复合轨托架安装情况 绝缘支架以及接触轨托架的防滑齿完好,同时齿间正确咬合,托架和扣件合格、完好、无损坏 对损坏设备进行更换 DB37/T 44432021 9 表7 绝缘支架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续)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6 支架底座镀锌层情况 a)支架底座镀锌层完好,无脱落、锈蚀现象;b)支架底座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防腐油 a)对镀锌层脱落、锈蚀的重新喷涂镀锌层;b)对支架底座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涂防腐油缺少的重新喷涂防腐油 1 年 7 电气性能、机械性能 结合设备运行工况,定期抽检a一定比例进行机械和电气性能测试,测试内容及标准应符合设计要求 对测试不符合标准的绝缘支架应予以更换 a 检时应选取不同批次、不同工况的绝缘支架,确保测试结果具有准确性、代表性。5.2.2.5 中心锚结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8 的规定。表8 中心锚结的检修内容、技术要求、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中心锚结接触轨的连接状态 a)两连接板接触面应清洁并涂电力复合脂;b)中心锚结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5.2.2.1 要求 a)对接触面不清洁的应擦干电力复合脂后重新涂抹;b)对松动的螺栓按力矩标准重新进行紧固 1 年 2 中心锚结及安装位置的绝缘支架外观及位置情况 a)中心锚结及绝缘支架在受力后应无明显变形、损伤及其他异常现象;b)中心锚结安装形式及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a)对变形、损伤及其他异常现象的中心锚结进行更换;b)对中心锚结的卡块与绝缘支架的间隙不满足要求的重新安装 5.2.2.6 绝缘防护罩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9 的规 定。表9 绝缘防护罩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外观 a)表面应无变色、表层剥落、裂纹、破损及其它异常现象;b)绝缘防护罩表面干净整洁 a)对表面出现变色等异常情况的防护罩进行更换;b)对脏污物进行清扫 1 年 2 表面警示标志 a)绝缘防护罩上的警示标志应齐全、明显、清晰,标志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b)标志间距:车站内不宜大于15m,区间不宜大于30m 并在每处端部弯头末端标志 a)若缺少警示标志应重新喷涂;b)若标志间距不符合技术标准应进行调整 DB37/T 44432021 10 表9 绝缘防护罩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续)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3 安装规范度 a)安装规范且固定牢靠,搭接量不宜小于200 mm;b)特殊防护罩的布置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且不得阻碍接触轨的自由伸缩,不得磨损绝缘支架 a)搭接量不足,应对绝缘防护罩进行调整或更换;b)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特殊防护罩进行更换 1 年 4 支撑卡与接触轨的结合状态 a)支撑卡布置合理,无损坏;b)支撑卡每米均匀布置三处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支撑卡重新布置 5.2.2.7 隔离开关柜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10 的规 定。表10 隔离开关柜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状态指示灯显示情况 各操作位对应指示灯指示状态应正常 对指示状态异常的指示灯进行更换 6 月 2 a)柜体牢固度;b)门轴、锁等安装牢固度及开关门、上开锁等操作顺畅度;c)柜体接地各连接部件外观及牢固度;d)柜体整洁度 a)柜体基础牢固,柜体无晃动、倾斜、下沉、开裂等现象;b)门轴、锁等安装固定牢固,开关门、上开锁等操作过程无卡滞;c)柜体接地各连接部件安装固定牢固、无锈蚀、外表油漆无缺损并涂抹导电膏;d)柜体表面干净整洁 a)对柜体基础不牢固的重新安装基础并调整柜体;b)对门轴、锁等安装不牢固或开关门、上开锁等操作过程卡滞的重新安装并对连接部位喷涂防锈漆;c)对连接部件锈蚀或油漆缺损的应对连接部位喷涂防锈漆;d)对柜体进行清洁 3 各元器件状态 各元器件状态良好、表面清洁 对表面进行清洁处理 4 传动机构、操作机构各部件铰接情况 传动机构、操作机构各部件铰接良好 对传动机构、操作机构各部件铰接不好的重新进行安装 5 a)二次端子排外观及安装牢固度;b)连接端子牢固度 a)二次端子排外观无损坏等异常、清洁、安装牢固;b)连接端子连接牢固 a)对损坏的二次端子排进行更换;b)对不清洁的二次端子排重新清洁;c)对连接端子连接不牢固的重新紧固 6 a)隔离开关柜电缆与母排连接牢固度及连接状态;b)螺栓紧固情况 a)电缆与母排连接牢固,状态良好,螺栓紧固到位;b)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5.2.2.1 要求 对松动的螺栓按力矩标准重新进行紧固 DB37/T 44432021 11 表10 隔离开关柜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续)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7 a)刀闸状态;b)转动轴处凡士林涂抹情况 a)刀闸状态正常;b)转动轴处涂有凡士林 对刀闸状态异常的重新紧固安装并涂抹凡士林 6 月 8 分合闸情况 当地手动、当地电动、远方电动模式下分合闸正常、无卡滞现象 对故障模块进行更换,对传动机构进行调整 9 动静触头密贴度 隔离开关合闸时,触头间应接触紧密 对故障模块进行调整更换 5.2.2.8 避雷器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表11 避雷器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避雷器安装位置及状态 避雷器的型号、安装位置及接线方式应符合要求 对不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应重新安装 6 月 2 避雷器各连接部分的紧固状况 避雷器安装应水平端正、固定牢靠,其引线和各螺栓应紧固 对不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应重新安装 3 避雷器有无损伤及放电痕迹 避雷器表面应干净整洁,无裂纹、破损、老化和放电痕迹 对不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应进行更换 4 对避雷器进行预防性试验 a)避雷器的接地电阻应10;b)采用量程2 500 V 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1 000 M;c)环境温度(2015)时,工频参考电流下的参考电压应符合 GB 11032 或制造厂的规定;d)直流1mA 电压 下的泄漏电流不得低于GB 11032 规定值;U1mA 实测值与初始值或制造厂规定值比较,变化不应大于5%;0.75U1mA 下的泄漏电流不应大于50A 对不满足技术标准中a)d)中一项及以上要求的应进行更换 注1:每年定期进行 运行电压下全 电流及阻性电 流带电测量试 验,避雷器绝 缘电阻、底座 绝缘电阻、工 频参考 电流下的参考电压除外。注2:测量直流1mA电压下的泄漏电流时,要记录试验时的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测量电流的导线应使用屏蔽线;初始值系指交接试验或投产试验时的测量值;U1mA指避雷器直流1mA下的参考电压。5.2.2.9 电力电缆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表12 电力电缆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电缆线路上标识及标识牌 标识及标识牌应清晰、完整 对标识及标牌不清晰、完整的重新安装 1 年 2 电缆外护套情况 外护套状态良好,无破损、存水等情况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电缆护套进行更换 DB37/T 44432021 12 表12 电力电缆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续)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3 电缆排列情况 电缆排列整齐、牢靠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电缆重新安装,若长度不足,需对电缆进行更换 1 年 4 电缆最小弯曲半径 a)电缆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设计要求;b)电缆弯曲自然,布线美观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电缆重新安装 5 电缆固定卡箍 a)固定卡箍固定良好,螺栓无锈蚀现象;b)固定卡箍直线布置每隔800 mm 固定一处,在拐弯、水沟等处应根据实际情况固定 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电缆固定卡箍进行更换 6 电缆防护情况 a)电缆有可能受机械或人为损伤的地方已有防护措施;b)电缆与墙角摩擦处已有防护措施 对缺少防护措施的电缆添加保护套管 7 电缆上方渗水滴水情况 电缆上方无渗水滴水 对渗水、滴水处进行整改 8 电缆孔洞 电缆孔洞密封性应良好、严密 对电缆孔洞进行封堵 9 电缆支架 电缆支架应无锈蚀、无松动现象 对电缆支架进行更换 10 电缆绝缘电阻值 a)采用2 500 V 兆欧表测量;b)与上次检测结果相差不超过10%对不符合绝缘要求电缆进行更换 5.2.2.10 均流、回流、接线箱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13 的规定。表13 均流、回流、接线箱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a)箱体外观;b)箱体表面警示标志 a)箱体外观干净整洁,无破损等异常;b)“高压危险”标志清晰 a)若箱体不整洁、破损等,对箱体进行清洁、喷涂或更;b)换若无“高压危险”标志则重新喷涂 1 年 2 电缆与接线排连接情况 电缆与接线排连接牢固,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5.2.2.1 要求 若电缆与接线排连接不牢固应重新安装并按标准力矩进行紧固 3 柜体基础及柜体固定情况 a)柜体基础牢固;b)柜体固定牢固,无倾斜、下沉、开裂等现象 对柜体基础不牢固的重新制作基础并调整柜体 4 门轴、锁等情况 a)柜体门锁材质及结构应牢固可靠,无破损;b)开关门、上开锁等操作过程顺畅 a)若柜体门锁材质及结构不牢固或有破损对门锁进行更换;b)若开关门、上开锁等操作过程不顺畅应对连接部位喷涂防锈漆 DB37/T 44432021 13 5.2.2.11 接地扁铝(铜)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应符合表 14 的规定。表14 接地扁铝(铜)的检修内容、技术标准、处理方法及周期 序号 检修内容 技术标准 处理方法 周期 1 热胀冷缩性能 热胀冷缩性能良好,无变形、扭曲 对热胀冷缩性能不良的进行调整 1 年 2 外观 表面无损坏、锈蚀现象 对表面有损坏或锈蚀的进行打磨 3 机械和电气连接情况 机械和电气连接良好,无锈蚀 对机械和电气连接不良或锈蚀的表面进行打磨并重新安装 5.2.3 大修 5.2.3.1 应根据设备运行年限及设备实际状态,确定大修项目和范围。5.2.3.2 接触轨大修条件、修后状态及大修周期应符合表 15 的规定。表15 接触轨设备大修条件、修后状态及周期 序号 检查项目 大修条件 修后状态 周期 1 接触轨及附件 a)接触轨钢带厚度1 mm 的长 度累计值超过该接触轨总长度的5%;b)接触轨本体或钢带出现大面积锈蚀、损伤、裂纹、扭曲及其他问题,不能满足电客车正常取流或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c)中心锚结出现大面积老化变色、锈蚀及其他问题,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 a)接触轨导高和拉出值应符合CJJ/T 198 的相关规定;b)外表无烧伤,连接部件牢固、平滑 按照CJJ 1982013 中6.4.1 条规定执行 2 端部弯头 a)端部弯头钢带厚度1 mm 的长度累计值超过该端部弯头钢带总长度的5%;b)端部弯头出现大面积损伤、锈蚀、裂纹、扭曲及其他问题,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或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 a)端部弯头无烧伤、连接部件牢固、平滑;b)端部弯头导高和拉出值应符合CJJ/T 198的相关规定 15 年20 年 3 膨胀接头 a)膨胀接头钢带面厚度1 mm 的长度累计值超过该膨胀接头总长度的5%;b)膨胀接头初始滑动力超过规定标准值,或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性能及电气性能;c)膨胀接头电气连接件出现大面积翘起、拉开、脱落、卡滞及其他问题,锚固夹板出现锈蚀、裂纹、变形及其他问题 a)膨胀接头无烧伤、连接部件牢固、平滑;b)膨胀接头相关参数应符合CJJ/T 198 的相关规定 a)隧道内15 年20 年;b)隧道外10 年15 年 DB37/T 44432021 14 表15 接触轨设备大修条件、修后状态及周期(续)序号 检查项目 大修条件 修后状态 周期 4 绝缘支架 a)绝缘支架大面积老化,绝缘性能下降,绝缘测试结果不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b)绝缘支架本体出现大面积裂纹、变形、断裂及严重脏污腐蚀等问题 a)绝缘支架电气性能、机械性能满足要求;b)绝缘支架安装端正,各部件连接牢固,螺栓力矩应符合5.2.2.1 的要求 按照CJJ 1982013 中6.4.2 条规定执行 5 绝缘防护罩 a)绝缘防护罩出现大面积老化变形,支架绝缘防护罩紧固夹持力不满足设计要求;b)绝缘防护罩绝缘性能下降,表面出现龟裂、贯穿性裂纹等问题,主要技术参数不满足技术规格书要求 a)绝缘防护罩无变色、表层剥落、裂纹;b)绝缘防护罩上警示标志清晰、无脱落;c)绝缘防护罩、支撑卡与接触轨的结合状态应紧固牢固 按照CJJ 1982013 中6.4.3 条规定执行 6 隔离开关柜 a)主刀闸磨损严重或达到使用寿命;b)主绝缘部件破损老化严重;c)操作机构二次电气零部件老化严重;d)机械部件锈蚀严重,机械性能失效 a)主刀闸各部件状态完好、连接可靠;b)绝缘子符合CJJ/T 198 的相关规定;c)操作机构、电动机构箱电路接触和机械配合良好、无异常;d)各活动关节及各种操作方式开关动作应顺畅 按照CJJ 1982013 中6.4.4 条规定执行 7 电力电缆 a)电缆表皮出现腐蚀、开裂等问题;b)电缆绝缘测试不符合设计要求 a)电缆与钢轨的机械和电气连接稳固无异常;b)电缆与连接排的机械和电气连接良好,连接件无锈蚀;c)截面符合导流要求 a)隧道内20 年25 年;b)隧道外15 年20 年 6 更新改造 6.1 更新改造主要包括:a)对接触轨设备进行的综合性技术改造和采取的重大技术措施;b)为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而进行的技术改造;c)接触轨固定资产的购置或新建。6.2 城市轨道交 通运营单位 应根据接触 轨设备使用 年限、运行 状况检测评 估结果、备 品备件供应 以及维护成本等情况,确定接触轨设备的更新改造项目。对于接触轨设备,到达使用年限的应及时更新。未DB37/T 44432021 15 经充分技术 评估论证,不能确保运 行安全的,不得延期使 用。未达使 用年限,但 符合下列条 件之一的,可提前更新:a)故障率较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的;b)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经维修后仍无法消除的;c)原设计功能、性能与当前运营要求严重不符的;d)产品或设备供应商已退出市场,无法保障备品备件供应或服务质量的;e)法律法规或强制性标准规定淘汰或功能需要提升的;f)遭受事故或自然灾害破坏,不具备维修价值的。6.3 更新改造过 程中,接触 轨设备的主 要部件批量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或 新产品的,城市轨道交 通运营单位应在更新改造前对其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进行充分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且小范围试用不少于 3 个月,确认满足接触轨设备功能要求后方可逐步推广应用。7 应急抢修 7.1 接触轨应急 抢修时应遵 循“先通后 复”的原则,即先对故 障进行临时 修复,使接 触轨系统在 最短时间内恢复到能够维持运营的状态。7.2 城市轨道交 通运营单位 应规范应急 管理和应急 响应程序,建立健全应 急救援机制,及时、有 序、科学、高效地处置接触轨系统突发事件,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与社会影响。7.3 对于无法继 续维持运营 或继续运营 将危及行车 安全的,应 停运抢修并 尽快恢复运 营。可继续 维持运营的,应视情况采取区间限速、登乘检查、安全防护等措施,尽快完成故障修复。其他不影响运营的故障,应明确故障修复方案,在具备条件后及时组织故障处理。7.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定期组织设备故障抢修演练,接触轨专项应急预案每 2 年 至少演练一次,提高抢修的组织工作和修复工作水平。7.5 城市轨道交 通运营单位 应备齐抢修 用的物资类 型、数量并 编制清单,明确存放位 置,妥善保 存。各项抢修工具应定期进行保养,确保使用时状态满足要求。抢修物资不得挪作维修等其他用途,使用后应及时补充。8 状态评估 8.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应每年对接触轨系统进行整体状态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评估范围包括:a)除已封存的设备,接触轨系统内的所有设备;b)本年度改造 或已列入当 年大修计划 的设备(其 质量状况可 按工程竣工 验收质量评 定结果进行评估)。8.2 评估内容宜 按月统计设 备故障情况,定期开展 设备故障发 生次数、平 均无故障运 行时间、故 障发生率等重点指标分析,对设备运行状况和服役能力进行持续评估。8.3 评估结果应 详细记录并 以整体设备 质量评估结 果作为当年 的设备质量 运行状态填 入对应的检 修台账。针对评估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为设备维护及更新改造提供支持。8.4 城市轨道交 通运营单位 宜结合新型 技术趋势,依托城市轨 道交通智能 管理系统、接触轨动态 检测系统指导状 态评估,对 设备运行维 护工作实施 全生命周期 的信息化、痕迹化管理,实现设备 履历管理、运行监测、运维工单流转、故障记录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提高设备运行维护的科学管理水平,逐步向状态修过渡。DB37/T 44432021 16 参考文 献 1 GB/T 284292012 轨道交通1 500 V 及以下 直流牵引电力电缆及附件 2 GB 501572013 地铁设计规范 3 CJ/T 4142012 城市轨道交通钢铝复合导电轨技术要求 4 DL/T 5962005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