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03 一、引言06 二、乐观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使海归潮持续升温12 三、新一线城市的吸引力稳步上升,金融与科技依然是海归的首选18 四、海归求职与适应有障碍,全球化平台与广阔的人脉是职业发展加速器24 五、中国企业开启海外招聘2.0,打造全球化人才引力场目录Table of contents1978年12月26日,52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搭乘飞机前往美国学习深造,从此拉开了留学潮的序幕。从那以后,关于“海归”的讨论就不绝于耳。一、引言:留学逐梦四十载,雁归来早年间迈出国门的人才,有相当大的比例怀抱着诸如“美国梦”等等对外面世界的憧憬,选择在异国他乡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于祖国而言,他们是传播中国文化与声音的形象大使,是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杰出人才;同时也是散落流失的珍宝,是我们热切盼望回归的建设者。日历静静地翻到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整整40年了,第一波留学潮也过去40年了。今天当“海归”这个话题再次被谈起,人们的观念和心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梦”成了被频繁提及的热词,“回归”的念头盘旋在海外游子们心间,“回国吗?”成为海外华人之间新的打招呼方式。这些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这伴随着中国40年的经济发展与崛起。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以及中国政府大刀阔斧招才引智的举措,对海外人才形成巨大的“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要爱才惜才,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焦“高精尖缺”,聚焦“中国制造2025”,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方法及海外人员回国工作的相关政策。具体任务有: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回国人员“永居难,落户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服务回国人员创业创新;加大留学人才引进力度,实施“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项目;加强创业就业指导,加速回国人员文化融合过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人才的支持力度。2014年1月16日,习近平在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回信说:这一号召更是激起万千游子对祖国的自豪与对中国梦的激情,2017年已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终身教职的副教授邓巍巍回国时说:“我怕再不回来就晚了!我不想当祖国发展的 看 客 ! ”, 这 句 话 代 表 了 一 众 海 外 华 人 精 英 的 心 声 。与国内对“海归”人才的推崇备至的情况相反,近几年海外政治环境对华裔的职业发展不容乐观。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签署的有关移民的禁令已体现出其保守的政治倾向,去年,他宣布收紧H-1B签证(短期工作签证),增加了外籍人员在美工作的难度。英国的PSW(毕业生两年工作签证)也已被取消。再加上英国脱欧、海外安全等问题,这些因素都 形 成 对 海 外 华人 的“ 推 力 ”,与 国 内 的“ 拉 力 ”相 互作 用,引 爆 了 新 时 代 的“ 海 归 潮 ”。教育部最 新 数 据显 示,截 止 到2016 年底在这一轮“海归潮”中,成功者有之,有些海归人才得到更大的发展平台、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他们感叹:后悔回国太迟。失意者也有之,有些海归人才自嘲为“海待”“海剩”,有些频繁跳槽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 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458.66万人 引进教授层次人才数量是1978年至2008年引进总量的近20倍。 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其中2016年回国43.25万人 出国留学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人员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长到2016年的82.23% “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000多人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 | 0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 民 族 的 夙 愿,是 1 3 亿 中 国 人 民 的 共 同 梦 想 。希望广大海外学子秉持崇高理想,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 于 时 代 的 华 彩 篇 章 。”在海归为回国后的职业发展而苦苦思索时,政府和企业管理者也在求解:如何抓住海归潮的机遇,制定合理有效的全球化人才战略,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有鉴于此,领英中国智库充分发挥全球人才大数据的优势,从领英会员中提取了230万海外华人和40万海归人才的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数据,并结合海外华人调研、中国企业访谈,分析海外华人归国意愿、已归国人员的职业发展情况、求职需求以及海外征才的科学方法,从而帮助政府、企业和海归人才高效地对接与互动、实现三方共赢。看四十年的中国梦崛起,引得雁归来。我们以数据为归途导航,愿各得其所。引言参考资料: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创新优惠政策更多了,中国政府网海归创业:做好生力军 敢为先锋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从 1.0 到 3.0 的互联网留学,会成为资本新风口?,ZAKER新闻为什么说现在是海外人才回国发展的最好时代?,网易财经留学归国人数2017年将达66.6万 “海归”忧虑成“海剩”,国际金融报海归梦,中国梦中国最大留学人才“归国潮”启示录,新华社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 | 04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 | 06二、乐观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使海归潮持续升温海归人数逐年增加,美英澳是主要来源国,资深人才回国趋势上升在领 英 的 会员 大 数 据中,截 至 2017年,居 住 在中国以外国家的华人总人数超过230万,其中居住在美国的华人总数以93万高居榜首, 其次是加 拿 大 、新 加 坡 、澳 大 利 亚 和 英 国 。新西兰新加坡美国 印度英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法国数据来源:领英会员大数据华人分布国家top 10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度法国新西兰92.8万19.5万16.7万12.6万10.7万7.6万5.4万3.3万3.2万2.8万01020304050607080910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 | 07时间总人数2.9万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3.4万4.2万4.5万5.1万5.2万5.3万2011-2017年领英会员中全部海归人才总数数据来源:领英会员大数据领英对目前居住在美、英、澳的604位华人进行调研,了解海外人才的归国意愿与需求。调研数据显示,56%的受访者会考虑前往中国寻求职业发展,其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比例分别为59%、50%和54% 。其 中,曾经在中国 生 活 过 的 华人 群 体中,有 73%的受 访者 表示会考虑回国,回国意愿远超未在中国生活过的华人群体(35%)。 可见有中国生活经历的华人对国内生活、工作环境有更深的了解,对家庭、文化也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超过半数的海外华人有着强烈的归国意愿,那么实际的海归人才趋势究竟如何呢?领英会员大数据显示,2011-2017年回国的华人总数超过30万。2011年至2017年海归总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基数增长,从2015年开始上升幅度趋于平缓。可以预见,伴随着海内外政策因素以及国内行业发展势 头的影响,海外精英归国的热潮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退。海外华人归国意愿占比分布(美、英、澳)数据来源:领英海外华人调研美国英国中国澳大利亚59%50%54%海外华人考虑回国的比例73% vs 35%数据来源:领英海外华人调研在中国生活过 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 | 08海归来源国家分布2010-2017年海归人才年龄分布数据来源:领英会员大数据数据来源:领英海归人才调研数据来源:领英会员大数据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新加坡韩国印度40.7%27.4%8.4%6.2%4.0%3.4%3.5%3.2%1.8%1.6%此外,与海外华人的分布相一致实际海外归国人员中,美国、 英国和澳大利亚也以加总超过75%的占比遥遥领先。当海归人才被问到为何考虑回国时,“国内的行业和经济趋势更好/上升通道更好”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可见更理想的职场发展空间是海归人才的主要诉求,我们在下一小节也会对此进行详细分析。与工作无关的因素中,“更喜欢国内的环境和文化”以近一半的选择率位居榜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华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家庭的重视似乎与生俱来,即使离开故乡也难被环境所改变。如前文所述,文化的归属感这一向心力,对于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人更为强大。从海归人才的年龄结构上来看,20-29岁的年轻人是海归人才的主力军,可推断出大部分的海归人才是在国外留学毕业后立即回国或是平均工作五年左右选择回国就业。然而,这部分人群占海归人才总体的比率已经从2013年的79.7%下降到2017年的52.2%。而30-40岁这部分年龄层占海归人才总体的比率从2013年的16.5%,上升到2017年的30.6%。特别是从2015年以来,30-40岁的成熟职场人士回国比例有极为明显的攀升。这一群体多在海外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经历,对海内外的职场文化也有着充分的认知和理解,他们回国后多担任企业的高级职位,挑起业务的大梁。国内企业尤其应对其给予重视,积极发掘可以独挡一面的高级管理人才。海归人才归国的主要原因国内的行业和经济趋势更好/上升通道更好更喜欢国内的环境和文化在出国的时候就做好了回国工作的计划家庭原因/爱情回国创业无法融入外国的人际社交圈没找到好的工作/没有获得签证其它53.5%44.3%41.4%32.9%21.8%17.5%13.6%0.2%0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40岁10%5%15%25%35%45%50%20%30%40%中国海归人才吸引力报告 | 09海归人才能否在归国后找到其满意的“职业发展空间”?02我们以最热门的金融行业、ABC行业(AI 人工智能/Big data 大数据/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为代表领域进行重点分析,可以发现在美华人中经理及以上职级比例均低于美国总体水平,与中国国内的水平相比差距更为显著。我们有理由相信,海归热潮与国外职业发展空间的局限性有着密切联系。金融行业职级分布ABC行业职级分布美国总体美国华裔美国总体美国华裔中国中国32.6%45.3% 31.2% 7.7% 4.6% 8.5% 2.6%25.3% 28.3% 20.7% 10.9% 11.7% 3.1%31.9% 10.8% 6.4% 13.5% 4.8%初级员工 资深员工 经理 总监 合伙人/企业主经理及以上 35.5%副总裁/ 首席高管33.3%23.1% 31.8% 21.5% 10.8% 9.4% 3.2%32.7% 11.4% 8.3% 8.7% 5.6%初级员工 资深员工 经理 总监 合伙人/企业主副总裁/ 首席高管初级员工 资深员工 经理 总监 合伙人/企业主副总裁/ 首席高管42.7% 34.6% 9.5% 5.5% 5% 2.7%初级员工 资深员工 经理 总监 合伙人/企业主副总裁/ 首席高管初级员工 资深员工 经理 总监 合伙人/企业主副总裁/ 首席高管初级员工 资深员工 经理 总监 合伙人/企业主副总裁/ 首席高管经理及以上 34%经理及以上 45%经理及以上 23.4%经理及以上 22.7%经理及以上 46.3%数据来源:领英海外华人调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