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y Table_Title 中国制造业的价值链特征:一个分析框架 Table_Summary 在本篇中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行业增加值的分析框架。 我们先从投入产出表谈起:理解行业间投入产出结构与需求拉动结构。 增值税率下调:减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如何测算。 从增加值变化看工业生产的量与质:哪些行业明显有“工程师红利”。 进一步拓展至全球视角:两个维度透视中国制造的价值链特征。 核心假设风险: 贸易结构超预期变化; 减税力度 低于 预期 Table_Aut hor 分析师: 盛旭 S0260518050001 021-60750625 shengxugf Table_Report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目录索引 内容提要 . 4 从 GDP、增加值与投入产出表谈起 . 5 GDP统计与企业财务核算 . 5 何谓投入产出表 . 6 增值税改革,利好谁家? . 6 增值税:税收在产业链的重新分配 . 6 如何从增加值到增值税 . 7 收入法测算行业增加值 . 8 减税规模与利润改善弹性 . 10 从增加值变化看制造行业的量与质 . 12 产业链的积极变化 . 12 由增加值结构看工程师红利 . 13 剖析中国的价值链特征 . 14 产业垂直化与投入产出表 . 14 产业与出口维度透视中国价值链特征 . 15 出口的核心特征与未来之路 . 20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索引 图 1:工业增加值的测算与误差 . 9 图 2: 2017年分行业增加值测算 . 10 图 3:增值税率 6%的行业对下游制造业的影响系数 . 11 图 4:工业细化行业增值税优惠力度及利润改善幅度 . 12 图 5: 2013-17年间工业行业生产 “量 ”与 “质 ”的变化 . 13 图 6:由工业生产要素提升观察工程师红利 . 14 图 7:价值链的微笑曲线 . 16 图 8:不同行业的附加值水平 . 16 图 9:中美产业结构对比 . 17 图 10:中美行业附加值情况对比 . 17 图 11:从行业附加 值结构看产业结构差异 . 18 图 12:中美产业的出口结构 . 19 图 13:中美产业的进口结构 . 19 图 14:从出口附加值结构看中美产业结构差异 . 19 图 15:美国行业出口结构 . 20 图 16:中国行业出口结构 . 21 表 1:宏观指标 GDP 的三种核算方法 . 5 表 2:两种模式下产业链的增值税缴纳情况 . 7 表 3:增值税率适用于 6%的行业 . 11 表 4:依据 WIOD的行业归类方式(中美同时适用) . 15 表 5:衡量产业附加值结构的指标涵义 . 17 表 6:衡量出口附加值结构的指标涵义 . 18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在本篇中我们搭建了一个基于行业增加值的分析框架,据此我们可以理解 GDP(宏观)、行业增加值(中观)与企业盈利(微观)三者关系,行业之间投入产出结构与需求拉动结构,增值率降低对不同行业盈利的影响,中国制造的生产扩张与工程师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价值链特征等重要问题。 我们先从投入产出表谈起:理解行业间投入产出结构与需求拉动结构 GDP是经济各个行业的增加值汇总,也是企业微观数据的加总,行业增加值(宏观统计)与企业盈利(微观核算)的本质差异在于:后者衡量资金增值能力,立足于资本;前者衡量产品创造能力,立足于实物。理解投入产出表有助于理解行业增加值的最终规模与生产过程中耗用产品的行业结构。 增值税率下调:减税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如何测算 增值税的本质是以增加值为权重,将税收在产业链各个环节重新分配,减税无疑将使高附加值行业更为受益。我们在测算 2017年工业分行业产值与增加值规模的基础上,根据行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增值税削减规模进行 测算。根据测算结果,计算机电子、汽车制造、化学制品、电气器材等行业减税规模最大,利润改善幅度最高的行业则多集中在下游。 从增加值变化看工业生产的量与质:哪些行业明显有“工程师红利” 工业增加值测算模型为月度动态跟踪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测算结果, 2013-17年 中国 产业结构在“量”与“质”两方面发生积极变化,上游行业收缩与下游消费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扩张使得过剩产能被充分消化,整个产业链运行更为顺畅。此外,若以劳动者报酬与营业盈余作为劳动力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观察指标,医药制造、专用设备、计算机电 子、仪器仪表、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工程师红利最为显著。 进一步拓展至全球视角:两个维度透视中国制造的价值链特征,哪些偏强,哪些偏弱 跨国生产体系的完善带来了全球价值链发展,其特征之一就是微笑曲线: 高附加值行业分布在产业链两端(大宗商品与第三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偏高,纯粹制造业下游则附加值偏低。我们根据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从国内行业附加值与出口行业附加值两 个维度剖析中美两国的价值链特征。从行业附加值来说, 中国 的 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占比并不低,但附加值偏低; 产业 差距 的另一 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 低;从出口附加值来说 ,整体行 业附加值结构亟待改善。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方式一是推动高新技术行业等现有高附加值行业的出口。 二是增加出口重点行业的附加值含量,如推动机械、 家具、 轻工、纺服 等 行业的 产业升级。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5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从 GDP、增加值与投入产出表谈起 GDP统计与企业财务核算 对宏观研究来说, GDP无疑是最重要的经济指标。 它核算的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增加值之和, 从生产法核算的角度来看,可以定义为下述公式: GDP = 增加值 = 总产值 中间投入 那么 GDP实际上是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增加值的加总, 行业增加值的核算与 GDP统计的思路、方法并无二致。我们知道,增加值的核算方法有三种: 生产 法 、收入 法和支出 法, 分别 对应衡量国民生产活动成果的 价值 形态 、收入 形态 和产品 形态,通俗来讲,这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国内经济 “生产成果从何处来”、“形成收入怎样分配”、“最终产品用在哪里”的问题。 表 1:宏观指标 GDP 的三种核算方法 GDP 核算方法 核算形态 核算含义 生产 法 价值形态 生产角度:从何处来 总产值 - 中间投入 收入法 收入形态 收入角度:如何分配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支出法 产品形态 最终使用角度:用在哪里 最终消费 + 资本形成总额 + 净出口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所谓增加值,顾名思义即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产品价值。它虽然是一个宏观概念,在统计中却仍然要以行业与企业为单位,在微观财务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加总核算。宏观层面的增加值与微观层次的企业盈利在含义上似乎有相似之处,然而实质上却存在很大不同,除了在核算方法与涵义上有所差异之外(后文将有详述),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盈利指标用于衡量企业的资本增值能力,以货币资金为立足点,公式计算中以付出的成本作为扣减项; 而增加值则用于核算企业的最终生产成果,以实物为立足点,计算中以消耗掉的中间物耗作为扣减项。 立足于资本还是立足于实物,是 微观企业核算与宏观经济统计的最大区别。 根据中国非经济普查年度 GDP核算方法(下简称核算方法),行业增加值的核算中用到了生产法和收入法两种计算方法,而实际上现价增加值的核算结果主要来自于收入法。收入法核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由此可见, 增加值的定义比企业利润要宽泛得多。 ( 营业盈余 可 简单视为企业的营业利润 )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6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增加值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经济各个行业 产品 创造的 规模及 能力, 但涉及到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中间物量消耗、以及产业链的行业上下游关系, 则 需要 剖析 行业间 的 投入产出结构。这就要涉及到一张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表:投入产出表,要确定经济 中错综复杂的 结构, 必须 通过投入产出表的深入研究来进行。 何谓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最早由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 于 20世纪 30年代首先提出并研究编制, 是一种完整体现经济系统 各部门 之 间投入 与 产出相互依存关系的平衡表 ,它 主要以企业部门作为核算对象,为我们研究经 济结构、量化产业链的投入产出关系提供了完备的数据资料。在对投入产出表的考查中 ,横 行 从 价值使用 的角度反映各部门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纵列 则 反映部门 的 产品价值 如何 形成。 投入产出表 存在一个重要的平衡关系,即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其总投入必须等于总产出,其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产值,也必然等于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产值(短期内的失衡计入库存变动)。在投入(来源)侧,某行业的总投入包含“中间投入”(其上游的原材料消耗)与“增加值”两部分,产出(去向)一侧的总产出则由“中间使用”(在下游生产中所消耗 和使用掉的当前行业产成品)与“最终使用”(我们通常说的三驾马车)组成。除了平时所说的最终需求之外,参与产值组成的还有一部分“中间投入”也值得我们关注。 就国内的统计核算体系来说, 中国 每五年 (逢 2、逢 7年份) 编制一次 投入产出基本表;逢 0、逢 5年份编制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分别在调查后的第三年公布在当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上。目前最新的投入产出表为 2012年( 2015年公布),正在编制 2015年全国投入产出延长表并将在 2018年的统计年鉴上公布,因此时效性比较差 ,但仍然具有参考作用。 对增加值与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并不仅仅应用于经济统计,更与微观行业变化 息息相关 。如近期的增值税减征政策 无疑有助于降低企业税负,刺激投资增长,并通过凯恩斯乘数的放大效应来拉动国内需求 ,但 市场上对 这一 政策事件影响的测算多集中在总量 规模,而很难深入到行业结构,尤其是各行业需求变化对其他相关行业的动态影响,当前研究鲜有涉及。表面上看,税率与需求是 这一 事件最为相关的变量,但究其本质, 更 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产业结构。我们由各行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剖析入手,试图对相关政策对国内不同行业的影响进行量化。 增值税改革 , 利好 谁家? 增值税 :税收在产业链的重新分配 3月 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将于 5月 1日起降低部分行业增值税率,制造业税率由 17%降至 16%,其他部分行业由 11%降至 10%。 增值税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由企业分阶段收取、但由最终购买者完全承担的税种。之所以称为增值税,是因为它 的核算特征是允许生产者用于中间消耗、且在上一生产环节已经缴纳增值税的原料进项部分给予抵扣,那么粗略来讲,可以简单视为对“增加值”部分缴税。 在核算方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7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法上, 企业必须缴纳的增值税额是销售额上的增值税与中间消耗或固定资本形成总值购买额的增值税差额,也就是说增值税应纳税额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 对于可抵扣增值税,其本质是税收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重新分配,一般而言增值部分占比更高的行业缴税基数高,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缴税规模也 高。例如,假设某最终 产品 1000万产值的创造需要经过五个生产环节,在两种模式下, 每个 生产环节(行业)所需要缴纳的增值税情况也不相同。 表 2: 两种模式下产业链的增值税缴纳情况 产业链 1 上游行业 中游行业 1 中游行业 2 下游行业 最终环节 合计 创造增加值 200 200 200 200 200 1000 缴纳税收 34 34 34 34 34 170 产业链 2 上游行业 中游行业 下游行业 1 下游行业 2 最终环节 合计 创造增加值 150 200 250 150 250 1000 缴纳税收 25.5 34 42.5 25.5 42.5 170 数据来源: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可以看到,无论是哪种方式,在整体生产环节需缴纳的增值税数量不变,均为 170万元。但对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税收分配,两种情况却大有区别, 对于 增加值率更高的行业,缴税时具有更高的税基,须缴纳的税收更高。那么在增值税率 同幅度下调的情况下, 增加值率更高的高附加值行业 无疑更为受益。 当然, 在上述计算中,增值税 严格根据 增加值创造情况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分配的假设前提 在于: 所有行业 统一适用相同的 增加值率。在 实际 增值税的计算中,还必须考虑当前行业与直接上游行业的适用税率 不同的情况 ,即 当前行业增值税 = 当前行业产出 *适用增值税率 全部中间物耗对应直接上游行业适用增值税率 购置固定资产 对应行业适用增值税率 (注 释 :中国从 2009年 1月 1日起,在全国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即在增值税征收时,不仅扣除生产物耗税款,还要一次性扣除购入固定资产的税款 。那么准确来讲,增值税核算的税基除行业增加值外,还要扣除购入固定资产 规模 。 我们在本 节最后 一部分 的计算中 将 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 ) 如何从 增加值到增值税 正因为增值税的缴纳不仅取决于本行业的增值税率,还受到上游增值税抵扣的影响,因此不同行业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受惠力度并不相同。假设某行业增值税 率原本为 17%或 13%,本次政策 中减税 力度为 1%,它的上游全行业中增值税优惠 幅度也是如此 (均为 1%),那么实际减税规模 可粗略视为 增加值 的 1%。 由增加值的公式 VA = GO (1+ 2 + + )= GO - 1 其中 VA(Value Added)为增加值, GO(Gross Output)为总产值, 代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各个上游行业的中间投入。 考虑增值税率的抵扣特征,行业增值税的计算公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8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式为(假设 t代表当前行业税率) : VAT = GO * t - 1 那么当所有行业 的增值税率都降低 1个百分点时, 有 VAT = (GO * t - 1 ) (GO * (t-1%) - 1 ( 1%) = GO * 1% - 1 1% = (GO - 1 ) * 1% = VA * 1% 即 行业缴纳增值税减少了增加值规模的 1%。 也就是说, 假设一种情境, 某一 增值税率为 t的 行业创造 1000万产值的过程中消耗了 800万中间投入 (可能涉及多个行业与多个增值税率),在投入产出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所有行业的增值 税率均下调 1%,那么 无论其上游行业的增值税率是否统一, 该行业增值税优惠的规模力度 均 为 增加值的 1%,即 2万元。 但这往往 也 是一种理想情况,行业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使得任一行业与它的全部直接上游很难全部具有同一增值税率。 以 本次增值税优惠政策 为例,政策 出台前, 增 值税的缴纳主要有三档 税率,分别是 17%、 11%、 6%,税收优惠涉及其中前两档,税率 调整幅度均为 下调 1%。这就意味着( 1)税率仍适用 6%的行业,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 ; ( 2) 对于其他行业, 进项中来自 6%税率行业的部分,无法享受进项抵扣优惠。但这反而使得 该行业 增值税缴纳规模变低,也就是说,适用 6%税率的行业,其行业本身没有享受到税收优惠,但相对而言替下游行业承担了一定税负。那么适用 6%的行业( 如 电信增值服务、金融服务、现代服务、生活服务、无形资产等)的下游 减税规模更高, 需要我们 在计算中加以注意 。 那么制造 业各行业的减税规模究竟为多少?这 需要我们进行更加细致的测算, 考虑各行业的增加值规模与投入产出结构,计算增值税率 的调整 对各个行业的影响 。 自2007年以来,统计局就已经停止公布增加值的具体数据,工业增加值的整体规模可以从季度公布的 GDP分项统计中得到,但分行业增加值却无法获得。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 分行业 模拟测算?答案是肯定的。 收入法测算行业增加值 统计局对于公式中各个分项核算所用到的基础数据,取自于月度调查的工业司工业企业财务状况及产销总值,这与每月末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等财务数据一起,出自同一份 统计报表。我们无法直接获取这份报表的全貌,但可以通过统计局对外公布的部分工业财务数据(如收入、盈利、费用等)、结合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使用核算方法中的统计公式进行测算,从而求得增加值规模并与季度公布的工业GDP进行比对,并计算测算方法的误差情况,确定最为合理的测算方法。必须指出的是,测算过程中所需要的绝大多数工企口径统计数据都已经不再披露,因此除少数数据之外,都需要通过上市公司 的财务数据 进行推算。那么对收入法核算增加值的四个分项的测算方法如下: ( 1) 劳动者报酬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9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根据核算方法中劳动者报酬的计算公式,劳动者报酬的涵义颇为复杂,除包含制造成本中的直接人工,生产单位、销售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费,支付科研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社保、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等,还包括部分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差旅费。由于目前的财务数据中很难实现对制造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这一分项的拆分,因此按照劳动者报酬分项进行分别估算并不可行。我们从另一角度将职工薪酬划分为“应付部分(负债)“与”已付部分(现金)“进行比例估算,但这种方法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低估。 ( 2)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主要包含主营税金与附加、增值税、以及三项费用中的生产税部分,同时须扣除补贴收入。统计局自 2016年开始停止公布工企财务数据中的“主营税金与附加”项,因此对这几个分项只能通过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估算。 ( 3)固定资产折旧 当年的固定资产折旧规模计算可以根据已上市工业企业资产折旧比例完成。 ( 4)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是一个相对复杂、难以处理的部分。核算方法给出的公式内容主要包含营业利润、补贴收入等,同时须扣除投资收益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我们根据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以及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进行估算。 上述四 个分项计算完成后进行加总,也就得到了估算的工业增加值规模。 将通过上述方式进行核算的工业增加值结果与 统计局公布值 相对比,测算误差并不显著,2015年以来的 误差率大约在 5%左右。 图 1: 工业增加值的测算与误差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由于基础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增加值 测算结果 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误差,而总量数值的获取只是一种验证计量方法的手段,我们最终需要获取的仍然是增加值的行业分布结构、以及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在工业全行业增加值规模与增加值率测算完成的基础上,分行业增加值的测算就相对简单了。我们根据上述方法对每个行业的增加值规模进行估算,获取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行业结构,以得到每个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规模。 -15%-10%-5%0%5%10%15%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3000002013 2014 2015 2016 2017工业增加值测算 (万元 ) 工业增加值公布 (万元 ) 误差率 (%)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0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图 2: 2017年 分行业增加值测算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在 2017年分行业增加值完成后, 根据公式“增加值 = 总产值 中间投入”,若需要得到增加值率数据,还需对行业总产值进行计算。这一测算相对容易,根据统计局在 2007年之前公布的总产值数据,在经过库存数据的调整之后,总产值与销售产值以及主营收入的差别非常细微, 我们 据此得到分行业总产值的数据。 总产值 = 销售产值(销售收入) + 库存变化 在总产值与增加值测算完成后,各行业的中间投入规模也就容易得到了。 但在增值税的测算中,我们需要计算的是 主要 没有享受到增值税优惠的行业(即增值税率为 6%一档的行业)对其下游行业增值税规模的影响 ,由于这些行业多为服务业,价格与投入产出关系 变化 较制造业更为稳定,因此我们沿用 2012年投入产出表所体现的投入产出 比例 关系进行测算。 减税规模与利润改善弹性 如果说我们在前一部分对工业各个分行业的增加值测算仅仅涉及到总投入与增加值,那么 具体到增值税的核算, 还需对行业的中间投入结构进行剖析。 如前文所述,增值税率为 6%的行业及其对 下游增值税的影响需要单 独 计算 。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1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表 3: 增值税率适用于 6%的行业 电信增值服务 金融服务 现代服务 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商务辅助服务,其他现代服务 生活服务 文化体育服务,教育医疗服务,旅游娱乐服务,餐饮住宿服务,居民日常服务,其他生活服务 销售无形资产 技术,商标,著作权,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自然资源使用权 数据来源: 财政部,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对于这些行业的下游行业而言,公式“ 增值税应纳税额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的被减项税率降低,而减项税率不变,无疑减税力度更大。当然,税率为 6%的行业绝大多数为服务业,因此在工业中的投入系数并不高。 图 3: 增值税率 6%的行业对下游制造业的影响系数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此外,还须考虑到在增值税征收时,不仅扣除生产物耗税款,还要一次性扣除购入固定资产的税款。这也是 2017年增值税征收与增加值规模并不相符的原因 之一 。 中国 在 2017全年创造增加值(即 GDP) 82.7万亿,但增值税征收规模仅为 5.6万亿,若不考虑固定资产抵扣因素,仅按增加值简化计算,当年 加权 平均增值税率仅为6.8%,这与 中国 实施 6%、 11%、 17%三档税率的实际 情况相比显然偏低,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固定资产购入使得抵扣项增加,税基规模减小。 我们 用工业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来估测各行业 的固定资产购入规模 。 综合考虑 上述因素 ,制造业主要行业的增值税减税规模测算如下。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2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图 4: 工业细化行业 增值税 优惠力度及利润改善幅度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可以看到,增值税优惠力度居前 的 计算机电子、汽车制造、化学制品、电气器材 等行业,也就是增加值规模最大、对经济总量贡献最为突出的行业 ,而 盈利 改善幅度最高的行业 如石油开采、皮革制鞋、文教工美、 酒类饮料 、计算机电子等 则多数集中在 附加值水平较高的行 业 。 在 2016-17年的供给侧改革中,中上游行业的限产政策使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盈利大幅改善, 而 高附加值 行业 在本次减税政策中则受到更多利好 。 从增加值变化看制造行业的量与质 产业链的积极变化 对工业细分行业增加值与总产值 的 测算 并不仅仅应用于分析增值税政策。 统计局每月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为剔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值 增速 , 在供给侧改革抑制产量的背景下 表现得过于平缓, 很难准确刻画需求与生产的波动。 由于我们测算工业增加值的基础数据:工企财务数据的高频性与及时性,该模型为我们跟踪实体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动态变化提供了重要观测 依据。 我们 将 2017年 制造业分 行业增加值的测算数据,与统计局在 2012年投入产出表中公布的各行业增加值进行“增加值增速”与“增加值率”两个维度的对比,可以观察到不同行业在 2013-17这段时间内“量”与“质”两方面的变化。(注:此处为名义增 速,与统计局月度公布的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速有所不同。 ) 因包含了价格因素,名义增速更为充分地体现了 工业生产 的变化。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3 / 22 宏观经济 |专题研究 2018 年 5 月 22 日 证券研究报告 图 5: 2013-17年间工业行业 生产“量”与“质”的变化 数据来源: Wind,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可以看到,对大多数行业的增加值而言,量的提升也就意味着质的提高。生产改善最明显的行业多集中在下游消费行业(如酒类饮料,医药制造,家具制造等)与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如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电气器材,专用设备等),前者受到需求改善与政策拉动的影响,同时由于对应上游原料大多不属于供给侧改革重点行业,成本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后者则充分体现了 中国 科技发展与工程师红利对工业生产的助力作用。 当然,并非制造业中所有行业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有些行业的生产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出现恶化。这些行业多为上游与中游行业,如石油开采、黑色金属开采、非金属开采、有色金属开采、有色冶炼等。原因在于在 2014-15年的产能过剩阶段,经济需求收缩、价格持续下跌,而 2016-17年尽管需求明显好转,但供给侧改革政策对上游生产的抑制作用显著,导致增加值在需求改善期的扩张幅度仍低于需求低迷期的收缩幅度。但这也说明,近五年中 中国 整体产业结构方面仍然发生了积极变化,原本过剩上游行业的收缩与下游消费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使得 过剩产能被充分消化,整个产业链运行更为通畅。 由增加值结构看工程师红利 我们 以研究 行业产出中不同要素 对生产贡献的力度入手,对 产业结构特征 进行 分析。 如前所述,行业 总产出分为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两部分,而增加值又包含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 四个要素 。如果将这四个要素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例 分别 作为 劳动力 密集系数 、资本 密集系数 、政府 缴税系数 与全要素生产率 系数,粗略看作四大生产要素 在生产中所 占权重及 变化趋势的指示指标 ,那么工程师红利提升最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