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报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 报告【内容提要】 2018年,制造业“双创”发展成效显著,正成为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发动机”。展望2019年,制造业“双创”加速升级,平台建设步伐加快,融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制造业共享经济加快发展,人力资本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引领产业集聚区加速转型升级。制造业“双创”通过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加快形成精准、高效的制造业供给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制造业“双创”生态协同水平提高、人才制度不完善、产权数权保障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制造业“双创”升级。针对以上问题,赛迪智库提出要推动制造业“双创”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融通发展、培育制造业“双创”新模式新业态、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能力、优化制造业“双创”发展制度环境。【关键词】 制造业“双创” 发展形势 展望2018年,制造业“双创”进展明显,正成为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的“发动机”。展望2019年,制造业“双创”加速升级。制造业“双创”通过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加快形成精准、高效的制造业供给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对2019年形势的基本判断(一)制造业“双创”加速升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释放2018年,在政策升级、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下,我国制造业“双创”加速迈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一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制造业“双创”作出了更高部署,指引我国制造业“双创”全面升级。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与制造业“双创”在技术实现、应用创新、模式培育等方面的互促共进态势愈发明显,赋能制造业“双创”的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成为制造业“双创”升级的重要基础。三是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内生需求为制造业“双创”提供了广阔空间,加速了制造业“双创”升级步伐。展望2019年,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制造业“双创”升级步伐提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速,发展理念、推进路径、运行模式更加清晰,将步入更加注重与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更加注重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更加注重生态培育和机制创新的高水平发展阶段,带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二)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步伐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2018年,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成效凸显,累计遴选了266个“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截至2018年6月,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为75.1%1,制造业“双创”平台正成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核心载体。一是围绕推动企业创新创业要素数字化、系统集成化、业务协同化,中国铝业、河南众品等企业建设面向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双创”要素汇聚平台,促进面向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提升大中小企业协作水平。二是围绕促进全社会研发、生产、孵化等创业创新资源的在线化、市场化,首钢集团、TCL集团等企业发挥市场、品牌、渠道等优势,基于平台推动大企业创新创业要素资源与中小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门槛。三是围绕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模式创新,徐工集团、美的集团等企业加快研发设计向协同化、动态化、众创化转型,加快工业生产向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成为大中小企业网络化研发和制造协同的重要途径。展望2019年,随着制造业“双创”试点示范、重大专项持续实施,以及各领域各行业对“双创”发展的迫切需求,制造业“双创”平台将实现规模化发展,更多有实力的大企业投入制造业“双创”平台建设运营中,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参与、资源高度富集、线上线下互动、创业创新活跃的“双创”新生态。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三)“双创”加速制造能力开放共享,制造业共享新模式不断涌现2018年,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将“双创”平台建设重点从资源要素的数字化、在线化转向制造能力的开放、共享和协同,基于数据驱动、供需高效匹配的平台型、共享型制造模式正在形成。一是龙头企业牵头聚焦产业链协同,搭建制造业共享平台,开放优质资源,拓展社会化服务。深圳五鑫科技Mould Lao众创空间整合技术、设备、人才、资本等企业内外部资源,通过采用类似“公司+农户”的方式,为入驻的18家模具行业小微企业、创客团队和技术创客提供设备共享、品牌共享、技术共享、订单共享、人才共享、财税服务共享等服务,推动入驻企业形成各有所长、分工协作的“小而美”产业集合体,实现入驻企业平均利润率超过20%,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二是信息技术企业支撑产业链纵向集成、跨产业横向交融,打造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造业生态圈。天津菲利科构建基于工业物联网的知识共享平台,以平台、异地创新中心、创新工作站多级联动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面向生产控制、设备运维、物流运输等特定场景的工业APP快速研发和产业化。预计2019年,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制造业共享经济有望向制造业更多专业化细分行业延伸拓展,一批突破传统工业思维、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共享平台快速发展,研发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孵化能力、服务能力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将会涌现出更多基于生产装备、经验知识、系统解决方案、制造能力分享的制造业共享经济新模式。(四)制造业“双创”引发企业组织变革,人力资本创新活力不断释放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2018年,在制造业“双创”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个体基于互联网平台自由择业,更深层次地与企业交互协作、融入企业创新,“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变革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为指导企业加快理念更新、制度变革和组织重塑,工信部信软司组织召开全国制造业“双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新时代制造业“双创”的新使命新要求,指导发布了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实施指南、制造业“双创”平台运行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企业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的基本方向、核心内容和实施路径提供指导参考。另一方面,企业纷纷把提升员工个体能力作为抓手,选择了企业组织下沉式变革,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企业组织结构形态、管理机制、运行方式,通过增强个体的创造性、独立性、灵活性,提升个体竞争力,进而再塑企业活力。一是制造业“双创”带动企业结构形态向边界无限延展的网络化转变。海尔打造了“人单合一”模式下的网络化组织结构,将“人”分为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这三种“人”之间是相互协作、服务的关系,基于网络平台共同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使得个体创新潜能得到激发,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制造业“双创”带动组织管理机制向层级缩减的扁平化转变。小米的组织只设立了三层级别,形成“极致扁平”的组织架构,以合伙人团队作为最高管理层,中间设置部门或团队主管直接领导基层员工,员工则直接面对用户,通过强调管理层次简化、管理幅度增加与分权,充分为个体赋能。三是制造业“双创”带动组织运行方式向高效灵活的柔性化转变。华为以“简化组织管理,让组织更轻更灵活”为变革目标,从集权向小单位作战转变,让前方实操人员做决策,打造了由客户经理、解决方案专家、交付专家组成工作小组的“铁三角”模式,构建起快速响应、精准管理、灵活制造、高效服务的柔性化组织。展望2019年,制造业“双创”与制造企业运营管理融合将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加注重激发个体潜能,积极推动企业组织模式变革与文化建设,重构以人为本的新型劳务关系、薪酬制度和组织架构,将人力资源充分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大程度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五)制造业“双创”引领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区域创业创新活力将进一步激发019年中国制造业“双创”发展形势展望2018年,一批制造业“双创”平台通过试点示范、部省合作、政企合作等方式,与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强合作,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制造业“双创”平台加速在重点产业集聚区落地。猪八戒网络等大型制造业“双创”平台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聚集区创业创新资源对接,打造了一批行业特色鲜明、品牌影响力强、带动作用显著的制造业“双创”示范区。二是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形成制造业“双创”平台引领发展、地方政府积极参与、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产业创新生态。哈尔滨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从整合老工业基地创新资源、释放产业配套潜力入手,探索构建“双创+共享”的发展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共享加工中心、共享实验室和共享仓储,初步形成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河南洛阳高新科技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通过搭建“双创”综合服务平台,引入中国创新驿站、基金、银行、担保公司、创业培训等优质资源,解决中小企业“双创”的痛点问题。展望2019年,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制造业“双创”平台与重点产业集聚区的合作将更加注重地方特色、产业需求和创新驱动效应,通过推动大企业技术、产品、能力的落地转化,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测试、创业培训、投融资、创业孵化等全方位一站式“双创”服务,为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