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 年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 中 报告 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 债务风险下的中国经济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 二一 七 年 七 月 项目概览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 2009 发起成立“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旨在以一种开放式的科研组织模式,凝聚海内外相关研究 力量,对中国宏观经济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定期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为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洞见、政策对策及长期治理建议,推动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基于中西合璧、优化整合的方针,高等研究院依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组建了阵容强大的课题组成员团队,包括 2 位现任或曾任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的国际资深专家 , 10 多位获得国际国内顶尖大学博士的高级研究人员 ,并聘请 1 位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作为首席顾问 。与此同时,高等研究院下设数据调研中心、人口流动与劳 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卫生经济与老龄化研究中心等十多个中心也将从不同方面为本项目提供研究支持。 作为课题组的成果体现形式之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力求体现三大特点:一是聚焦中国宏观经济中面临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 ; 二是基于扎实的数据采集整理和严谨的计量经济分析;三是给出 不同情景下的经济预测与短期政策应对 和针对某个方面或领域给出长期治理建议,实现短期对策与中长期治理互动互补有机结合。 这些特点使得我们的报告具有相当的科学性:既注重统计、计量的量化分析,同时也注重内在逻辑的学理分析及历史视野的比较分析。 目前每 年以季度为出版频率,一年四期。 目前,课题组已构建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模型( IAR CMM Model)。 本报告采取了国际前沿、国内较为独特的基于准结构模型的情境分析( alternative scenario analysis)和政策模拟( policy simulations)方法,在对统计数据和经济信息充分收集和进行科学鉴别校正的基础上,对中国宏观经济最新形势进行严谨的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客观的预测,并提供各种政策情景模拟结果供决策参考。 课题组竭诚欢迎社会各界与我们开展合作交流,共 同推动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发展与中国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 报告摘要 2017 年以来,中国经济从一些指标上呈现向好的态势,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一些先行指标如 PMI 等也显示经济下行风险犹存,金融脱实向虚、脱实成虚的现象和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根治,同时债务风险尽管尚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债务结构性非均衡发展也值得重视,这些都将给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基 于对过去几年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考察,课题组认为,尽管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且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源,但是家庭债务的持续攀升和流动性制约恶化也不容忽视。据课题组测算, 2012 到 2014 年间因为受流动性约束压力的增加,造成 GDP 年均 减 少 1.18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家庭贡献为 0.45 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债务居高不下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放到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和制度性体系中考量。 课题组认为,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反思过去这几年中国经济持续过快下滑的原因所 在, 项目组总负责人田国强教授及其合作者早在两年前就分析 可归因于五重原因叠加:要素驱动红利衰减、政府主导动力枯竭,国企产能过剩挤压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式不再具可持续性,再加上政府施政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作为问题以及对于“新常态”的理解偏差。观照当下,这五重原因仍然存在,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恶化,导致民间信心不足及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困境。五重原因可进一步归纳为三个结构性失衡:经济结构失衡(需求、产业、市场结构失衡,转型驱动发展滞后);体制结构失衡 ( 重政府轻市场、重国富轻 民富、重发展轻服务,发展逻辑错位);治理结构失衡(贫富差距、社会伦理、生态环境、中央决议、决策和地方 /部门执行落差大,治理逻辑失灵)。 面向 2017 年下半年和未来一个时期, 课题组仍然一如既往地认为和特别强调 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可持续增长与发展不能单靠短期政策刺激,因为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深层次动力机制问题。如项目组总负责人田国强教授在 2016 年 12 月 12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新的改革 新的跨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新方略”的专题报道中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所表示的那样, “从长期发展来看 ,标本兼治的任务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制度供给的改革、能不能够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改革。” 如果坚定不移地深化市场化改革,渐进有序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改革有实质性的进展,让经济结构、体制结构和治理结构的三大失衡得到有效改善和解决,社会和民间特别是民营经济的信心就会有大的提振,那么中国经济仍有望真正实现稳中求进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具体说来,项目组对不同情景下 (包括受流动性约束家庭比例增速的不同情景) 的经济预测与短期政策应对和中长期治理,有如下主要结果和观点。课题组基于 IAR CMM 宏观经济预测模型的情景分 析和政策模拟进行了各种量化分析, 在基准情景下,预测 2017 年全年实际 GDP 增速约为 6.75%,而经校正后的 GDP 增速约为 6.49%; CPI 增长 1.7%, PPI 增长5.0%,消费增长 10.5%,投资增长 8.3%,出口增长 8.0%,进口增长 14.9%,年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至 6.85 CNY/USD。 此外,课题组还基于以下 四 种情景进行了预测: 1) 悲观情景 12017 年我国房地产投 资 增长低于基准 3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 资 增长低于基准 2 个百分点,使得全年投资增长低于基准 1.5 个百分点:导致全年实际 GDP 增长 6.4%,校正 GDP 增速为 6.1%; 2) 保守悲观情景 12017 年我国房地产投 资 增长低于基准 2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 资 增长低于基准 1 个百分点,使得全年投资增长低于基准 0.9 个百分点:导致全年实际 GDP增长 6.6%,校正 GDP 增速为 6.32%; 3) 悲观情景 22017 年受流动性约束家庭比例增速 加快 ,为 2012 至 2014 年的变动速度 9.6%:导致全年实际 GDP 增长 6.3%,校正 GDP 增速为 5.98%; 4) 保守悲观情景 22017 年受流动性约束家庭比例增速 平稳 ,为 2010 至 2014 年的变动速度 6.8%:导致全年实际 GDP 增长 6.4%,校正 GDP 增速为 6.1%; 结合短中长期的视角来看,课题组对中国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振兴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有以下主要观点: 1.中国要让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稳中有进,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必须进一步提振实体经济,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要勃发创新力。 前者让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后者不断提升或延缓潜在增长率的下滑,两者都会让生产率提升。这又都需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如此才能形成改革的增长红利。当前中国经济持续下行有一定周期性的原因, 但更多是来 自于 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除了这两个原因外,中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更面临着发展驱动和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这才是导致中国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更为关键的制度性根源因素。通过深层次制度变革实现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2.中国发展和改革,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尽管所需应对和解决的具体问题已经出现很大变化,但面临的根本性问题还是非常具有一致性,其改革的经济学逻辑出发点没有变。任何社会现象归根结底都产生于下面两个最大的客观现实 : 一是个体自利性。无论是哪个层面, 在通常情况下 个体都 是逐利的。若只有这个客观现实约束条件也好办,甚至计划经济弄好都有可能。二是信息不对称。个体间信息往往是不完备、非对称的,这也是集中计划经济 和政府过度干预 之所以搞不好的根本原因。由于这两大客观现实没有特殊国情,所应有的基本经济制度环境应该相同,比如采用市场经济制度,中国也不例外,否则效率和创新及其相应措施都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 3.市场经济制度在解决信息有效性、激励相容性及其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确立也依赖于基本制度的选择。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困境背后的深层次根源是制度原因,制度才是关键 ,是决定性的因素。中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尚未得到合理界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民营经济的主要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更好作用而不是更多作用也有所欠缺,使得原有经济发展方式不具可持续性。在中国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决定型经济转变的这个过渡阶段中,政府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又使得经济增长过快过大地偏离潜在增长率。与此同时,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释放,要通过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驱动转变,以及从经济自由化向市场化、民营化的深层次制度改革来实现。 4.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下一 步在一些重要关键领域的改革方向至少有三 民营经济 同等对待 化、金融市场 开 放化、土地要素市场化。 这三点其实也都是跟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究竟应该分别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条主线有关的,涉及到如何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及其社会 之间的治理边界。其要旨还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将政府最基本的作用和职能 逐步逼近 限定在“维护”和“服务”上,也就是制定基本的规则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供给公共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中国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向市场决定型经济,为中国从要素驱动转向 效率驱动、创新驱动提供制度基础。 课题组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应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及其改革落地的执行力问题。只有改革真 正 到位,才能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之实际增长率接近潜在增长率和推高潜在增长率。课题组经过严谨实证分析也表明,市场化改革对缩小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落差及提升潜在增长率的作用非常明显, 尤其是 若城乡改革和国企改革等制度性改革均能在短期内有效执行且政策应对恰当,同时非国有部门的 TFP 重回 2008 年 这一轮全球 经济 金融 危机前的趋势, 那么 在 纯理想状态下 , “十三五”期间经济的平均潜在增长率甚至有 可能会超过 9%。不过 , 这 都 需要以市场化、法治化的结构性改革来同步解决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松绑放权和市场化制度性改革,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形成有限政府和有效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让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关于 “四个全面”的综合、整体、深化改革的纲领性决议文件精神得到真正有效执行和落地,才可能实现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各项宏伟目标,达到长治久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 关键词:宏观经济预测;政策模拟;情景分析;长期治理 课题组(成员简介见附录): 负责人:田国强 首席 顾问: 盛松 成 首席专家:黄晓东 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旭东、 陈媛媛、 梁 润、 林立国、 宁磊、 王玉琴、巫厚玮、吴化斌、 杨轶波、 赵琳、 朱梅 本报告联系人:陈旭东( 02165903125, chen.xudongmail.shufe.edu) 目录 概述 . 1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即期特征与主要风险 . 13 (一 ) 2017 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呈现的主要特征 . 13 1. 工业企业利 润回升速度放缓 . 13 2. 消费短期稳定,下行压力犹存 . 16 3. 投资回暖基础不牢,未来下行压力增加 . 21 4. 进出口增速双 双回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 27 5. 人民币汇率 和外储实现了双稳定 . 37 6. M1 和 M2 增速下降,但剪刀差仍难收敛 . 42 7. 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出现明显好转,整体状况得到改善 . 49 (二)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内部主要风险 . 56 1. 通缩压力依然存在 . 56 2. 企业杠杆率高企,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 62 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仍然不能忽视 . 66 4. 新增贷款中房贷占比连续下降,但总量继续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隐患 . 72 5. 国有四大行对银行系统的稳定作用正在减弱 . 90 (三)中国宏观经济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外部主要风险 . 95 1. 美国经济持续复苏货币政策收紧步伐加快 . 96 2. 欧盟经济整体改善但仍存不确定因素 . 98 3. 日本经济逐步复苏但基础不稳 . 99 4. 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但仍存分化 . 100 二、基准条件下 2017 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预测 . 101 三、不同情景下的主要经济指标预测及其政策 应对 . 104 (一)不同情景下的经济预测与政策应对 . 104 1. 制造业与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快于预期 . 104 2. 流动性约束对经济增速的影响 . 106 (二)不同情景分析基础上的政策力度选项 . 108 1. 货币政策力度需求 . 109 2. 财政政策力度需求 . 109 3. 短期经济政策选项可能对经济造成长期副作用 . 110 四、改革和创新:缩小经济潜在和实际增长率 落差的关键 . 112 (一)国有和非国有部门的效率差异 . 113 1. 非农经济中国有和非国有部 门的划分 . 113 2. 国有和非国有部门的 TFP 差异 . 116 (二)国有部门的扭曲和非农 TFP . 118 1. 垄断楔值 . 118 2. 工资溢价 . 120 3. 就业规模 . 121 4. 国有部门扭曲和非农 TFP 的关系 . 122 5. 我国非金融企业间金融资源错配 . 123 (三)长期均衡路径和潜在增长率 . 126 1. 情景设计 . 127 2. 结果分析 . 129 五、提振实体经济需深化市场化制度改革 . 131 (一) 中国改革的经济学逻辑基本出发点及其根本问题依然具前后一致性 . 132 (二) 市场化制度改革才能推动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转变 . 133 (三) 改革可从民营经济 同等对待 化、金融市场 开放 化、土地要素市场化切入 . 134 附录:上海财经 大学高等研究院简介 . 137 附录:课题组成员介绍 . 139 1 概述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基于中国量化准结构宏观预测模型( IAR CMM)就基准、悲观(两种)、保守悲观(两种)等五种情景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与政策分析。在以上情景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同时根据全社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中 长期贷款构造实体经济运行指数对预测的增长数据进行了校正。所得预测结果显示 2017 年中国宏观经济仍然有下行压力,企稳基础并不稳固。 尽管课题组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仍抱有很强的信心,如果改革目标的执行力度到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仍然在高位而不会明显下跌。课题组在本报告中提示了短期内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部潜在经济风险,并给出了在不同情景下有助于实现 2017 年全年 6.5%为底线的增长目标(校正增长目标 6.21%)所需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政策组合及其说明。正如本课题组之前发布的系列报告指出,在中国经济已经 进入增速放缓、产能总体过剩、债务率居高不下、实体经济不振的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都是短期的,尤其是高强度的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代价将十分巨大,需要谨慎使用。 课题组呼吁, 中国要以市场化、法治化的结构性改革来同步解决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市场化制度性改革,充分发挥其对缩小实际增长率与潜在增长率的落差及提升潜在增长率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有限政府而不是有为政府为目标,从根源上解决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大量越位、错位及在维护市场公平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过 于缺位的问题。为此,未来需要将需求侧发力和供给侧改革、短期增长和中长期发展有机结合,其关键是渐进有序但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松绑放权的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民营化制度性改革,正确理解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及处理好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2 (一)经济走势及主要问题 1.消费短期稳定,下行压力犹存 。 2017 年年初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名义增速相对平稳, 5 月份 名义增速为 10.7%, 高于 2016 年 同期 0.7 个 百分点, 1 5月份累计名义增速为 10.3%,高于 2016 年 同期 0.1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三个月实际增速 分别为 10.16%、 9.7%、 9.5%,较 2016 年第四季度及 2017 年前两个月有明显回升 , 暗示出 消费 呈现一定的企 稳迹象 。 然而,分析发现一些支撑近期消费 增速上升 的 行业有下滑趋势,如 国际原油价格 面临诸多的 不确定 性以及 房地产销售 的 下滑 , 这 势必 会影响到部分 相关 商品销售 的未来 增速 ; 汽车和通信 器材 类商品由于基数的上升以及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增速呈现下滑的趋势 。 除此之外,由于国内收入的不平等依然比较严重,少数人手中掌握着大量财富, 大量 中 低 收入家庭的 消费倾向 较高,然而他们中不少家庭面临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 以及 住房、工作等 压力,一旦面临流动性 制约 , 将 会对消费形成较大的拖累 ; 同时 迅速 发展 的海外市场 如 跨境电商 又吸走了中高 收入阶层 的 部分 国内 消费。 因此 , 尽管目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短期内呈现企稳态势, 然而 未来保持消费的稳定增长仍有较大的压力。 2.投资回暖 基础不牢,未来 下行 压力增加 。 2017 年 以来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名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开始 回升,但 实际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 则延续了自 2013 年以来的下滑趋势。 2017 年民间固定 资产 投资回暖 明显, PPP 项目加速落地使得民间在基建中的投资增速增加是重要原因。 从投资的三大组成部分 制造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看, 2017 年制造业投资有所 回 暖 , 房地产投资有所下滑,基建投资则继续维持高增长 。 展望全年 , 金融去杠杆政策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所上升,未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则预计将有所下行, 因此制造业投资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各地密集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 逐渐传导至投资,抑制房地产投资增长。 课题组预测, 2017 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比目前有小幅下滑,增速为 8.3%。 3.进出口增速双双由负转正,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 2017 年 1 5 月, 全国进出口增速持续复苏,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除了 2016 年同期较高的基数影响外,出口增速的提高主要源于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盟、美国等)经济的持续复苏,进口增速的大幅提升源于进口价格的持续回升,贸易顺差较 2016 年 同期大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