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在后工业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典范.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在后工业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典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在后工业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典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在后工业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典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在后工业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典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旭化成:日本化工企业在后工业时代多元化发展的典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 证券研究报告 2018 年 8 月 5 日 化工企业专题系列 旭化成 : 日本化工企业在 后工业时代 多元化发展 的 典范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 九 专题研究 我们 在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 八篇 前作 中 系列研究了欧美老牌 化工企业和韩系化工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于 巴斯夫 、 拜耳 等 德国法本系 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基于现代化学 理论迈向成熟 、 以技术革新驱动企业的创新进步,以及国家意志下韩系化工企业从轻工业 重化工业 高附加值材料行业的一步步转型,日本化工巨头成长历程顺应了 整个国家 从工业 社会生产型 经济向后工业 时代 和服务型经济的 过渡 与转变 。 日本 制造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向重化工业的发展之后,一方面面临人口 结构 老龄化,国内消费停滞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国内 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 达到上限的问题 。 在这种背景下 部分化工巨头 开始 去重化工化 (主要是规模化和无差异化 的产品 ) 的进程 , 向新材料、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拓展。 我们在 本 报告中为大家带来了日本化工企业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典范 旭化成, 日本化工企业的发展本质上是走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历程,旭化成从一家传统的 化学品巨头在技术驱动下 向 高附加值化和多元化的转型 经验 值得国内化工企业借鉴,我们 以期攻玉。 旭化成 基于基础化学品,多元化业务发展的集大成者 : 旭化成 的 百年 历史是 不断转型、不断外延的历程: 1922 年野口遵 先生 初创 了旭化成的前身 -旭 绢织株式会社,此后在 日本首次 采用卡萨里 工艺 实现 合成氨工业化, 不断扩大基础化学品业务的生产,通过在烧碱 、 液氯 、 氮肥 、硝化纤维、 工业炸药 、铜氨丝、以及粘胶长丝 等领域的拓展不断壮大,并在战后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旭化成 成长为一家 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 涉足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 电子和医疗 服务等 不同领域 产品和服务 的 跨国公司。 1950-1970 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期间旭化成转型的启示 : 战后 日本迅速崛起 为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美 日 间 经济摩擦 始于 纺织品 领域 ,日本纺织业 “自愿出口限制”和“日美棉制品协定”签订之后旭化成坚定 地 将部分发展重心从纺织品转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领域。随后日美间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扩大到合成纤维,旭化成开始放弃在低附加值、成本驱动出口领域的激烈竞争, 转而 重视国内市场和技术驱动增长的业务领域,向国内住宅、人工肾脏、医药试剂、传感器等领域全面进军,同时在化学品方面将重心放在合成树脂和功能性膜材料等领域 。 其基于研发驱动的转型成长 经验值得当下中美贸易摩擦下的国内化工行业借鉴。 研发能力支撑下的 多元化 和高附加值化是后发国家化工行业转型的思路之一: 2000 年 后 受 日本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 及 国内消费需求方向发生变化的影响,旭化成发展遭遇瓶颈后转而选择国际化战略作为突破方向,同时在主要市场和资源国建设生产基地以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正处在日本 1976-1991 年期间的平稳增长阶段,对于国内 化工 行业而言, 将 缺乏 差异 的大宗品去规模化 ,并向多元化、高附加值化 和国际化 发展 是值得考虑的思路,当然 这 必须以提高自身研发能力 为前提。 分析师 裘孝锋 (执业证书编号: S0930517050001) 021-22167262 qiuxfebscn 赵启超 (执业证书编号: S0930518050002) 010-58452072 zhaoqcebscn 相关研报 纵览全球化工 50 强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一 2017-07-07 陶氏化学发展模式研究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二 2017-07-20 台塑集团发展路径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三 2017-08-03 杜邦发展历史研究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四 2017-08-14 东进世美肯和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五 2018-07-04 埃克森美孚发展史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六 2018-07-13 SK 集团发展史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七 2018-07-20 LG 集团发展史 他山之石系列报告之八 2018-07-20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 证券研究报告 目 录 1、 战后日本制造业与化学品公司从腾飞到转型的实践 . 4 1.1、 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经济恢复,完成化肥等基础化学品工业的重建 . 4 1.2、 50 年代中后期至 70 年代初期:制造结构转型重化工业,化工行业开始转向石油炼制体系 . 5 1.3、 7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腾飞,重化工业发展放缓 . 6 1.4、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适应全球化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立国政策阶段 . 7 2、 旭化成 从基础化学品向多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 10 2.1、 旭化成 多元化发展的综合性化学品公司 . 11 2.2、 旭化成成长史 从纺织和基础化学品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型实践 . 16 2.3、 旭化成向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对国内化工行业的启示 . 21 国投瑞银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3- 证券研究报告 图表 目录 图 1:日本 1960 年代炼油产能和原油消费快速增长 . 5 图 2:三次全球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 6 图 3:日本化学制品、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生产指数( 2010 年 =100) . 7 图 4:金融危机后日本部分石化制品表观消费量大幅下降(单位:万吨) . 8 图 5:金融危机后日本主要石化制品产量大幅下降(单位:万吨) . 8 表 1:日本乙烯装置关闭统计 . 9 图 6:金融危机后日本乙烯和丙烯消费下降(单位:万吨) . 9 图 7: 2003 年日本乙烯产能大幅下降(单位:万吨) . 9 图 8:与中国目前经济增长类似的日本 1976-1991 年阶段 . 11 图 9:旭化成近年净销售额变化及组成 . 11 图 10:旭化成近年营业利润变化及组成 . 11 图 11:旭化成目前的业务布局 . 12 图 12:全球丙烯腈供需变化统计(单位:千吨,其中 2015 年后为预测值) . 13 图 13: SBR 橡胶全球需求量预测与旭化成 SBR 产能规划 . 13 图 14:旭化成锂电池隔膜 Hipore 和 Celgard . 14 图 15:旭化成蓄铅电池隔膜“戴瑞米克” . 14 图 16:旭化成铜氨纤维“宾霸”和高弹纤维“络衣丝” . 15 图 17:旭化成无纺布产品和尼龙 66 纤维“雷欧娜” . 15 图 18:旭化成住宅及建材主要业务和产品 . 15 图 19: 1950 年代旭化成营业收入组成 . 17 图 20: 2010 年代旭化成营业收入组成 . 17 图 21: 1970 年代后旭化成开始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向住宅、医疗、电子产品期间等领域进军 . 18 图 22:全球锂电先驱者与奠基人 吉野彰以及 1983 年试制的电池模型 . 19 图 23:旭化成海外销售收入及海外销售收入占比 . 20 图 24:化学品公司向多元化的发展 旭化成成长历史 . 22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4- 证券研究报告 1、 战后 日本制造业 与化学品公司 从腾飞到转型的实践 我们在他山之石系列报告八篇前作中系列研究了欧美老牌化工企业和韩系化工企业的发展路径。不同于 巴斯夫 、拜耳等德国法本系和陶氏杜邦等美国企业基于现代化学理论迈向成熟 、 以技术革新驱动企业的创新进步, 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 韩系化工企业 在国家意志下 从轻工业 重化工业 高附加值材料行业的一步步转型 。 观察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国情与文化 不一 导致 路径存在差异,但是殊途同归。经历了重化工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之后,在普遍面临增长停滞的困境之下,如何实现后工业时代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全球化工巨头都要思索的问题。 中国与日 韩文化背景接近,战后经济发展基础与起步时间不一,因此目前产业结构转型进程存在较大差异。以恒力、荣盛、桐昆、恒逸和卫星为首的国内民营化工巨头目前正处于韩系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从低附加值的织造、化纤等行业起家,受益于中国经济近二十年高速发展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红利,通过原始的积累进行产业链的横向整合,并积极的向产业链的上游即炼化行业进行纵向延伸,因为借鉴欧美和韩系化企的发展历程,唯有如此获得稳定而惊人的现金流,建立起宽阔的护城河,在未来这段时期国内化工行业的演进中,首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才 可 能成为伟大的企业。 当前 中国开启“新经济”和“美丽中国”的巨幅篇章 之时 ,关于国内化工企业的后续发展,我们认为日本化工制造业 的 转型实践同样为我们提供了 有意义 的借鉴 。 在战后日本经济从腾飞走向衰退的过程中, 日本化工巨头 很好 地 顺应了整个国家从工业社会生产型经济向后工业时代和服务型经济的过度与转变 : 日本制造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向重化工业的发展之后,一方面面临人口机构老龄化,国内消费停滞的问题,另一方面面临国内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的问题 。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化工巨头开始去制造化(主要是规模化和无差异化生产)的进程,向新材料、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拓展。 我们通过研究 旭化成 等 日本化工企业的 发展 经历, 以期攻玉。 日本经济在战后经历了 1945-1952 年的 经济重建 、 1952 1960 年的高速增长奠基阶段 和 1961 1970 年的 高速增长 时期、 1971-1991 年的 不稳定增长阶段 以及 1992 年至 目前 的 衰退阶段。 而从其制造业 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经历来看,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 1.1、 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经济 恢复 , 完成化肥等基础化学品工业的重建 战后初期 , 在资金、原材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日本 经济陷入极端艰难发展的状态。日本采用了“倾斜生产方式”为主的产业复兴政策 , 把重点集中放在恢复煤炭和钢铁工业上 ,并通过上述两个部门的循环投入和增产来提供化肥工业所需要的焦炭、钢铁材料和雄厚的资金,从而使日本过去破落的军事工业迅速转型为为农业服务的化肥工业 。 这段时间中,日本重要的军需工厂如住友化学工业的新居浜工厂、日本氢素小名浜工厂和东洋高压大牟田工厂相继由 生产 甲醇转为生产硫铵,大日本人造石油和帝国燃料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5- 证券研究报告 宇部也由生产燃油转换为生产硫铵。日本的化肥工业迅速得到复兴,并在这一时期超过了战前水平;在技术创新上,在昭和初期开始试验的合成氨工艺在耽误 20 年后也于 1948 年投入生产;同时农药 DDT 和 24-D 也很快得到了普及。化肥和农药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硫酸、合成氨和电石等基础化学品行业的复兴和发展。 这一政策不仅促进了煤炭、电力、化肥、钢铁等工业部门的恢复 , 而且带动了工矿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重新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使日本的基础工业部门实力得以壮大 , 为其今后的重化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1.2、 50 年代中后期至 70 年代初期: 制造 结构 转型 重化工业 ,化工行业开始转向石油炼制体系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日本战前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结构。战后初期仍得到快速发展,在 1946-1954 年轻工业生产比重已由 32.5%上升至 55.4%, 50 年代初期日本轻工业出口仍占出口的半数以上。但在当时日本工业的决策者就 预见到 :“未来 不发达国家将会以生产纤维品等轻工业品作为出口 方向 的竞争者而出现” , 因此日本“必须把出口项目的重点转移到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产品方面来” 。 1960 年 池田内阁提出 了 “国民收入所得倍增计划” , 确 立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政策,产业发展目标开始从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制造工业。 重要措施 是首先在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中指定应该发展的种类 , 包括石油精炼、石油化工、人造纤维等化学工业 , 然后再给这些种类工业提供绝对的保护和发展援助 , 以确保其优先发展。这些措施的实行 使得日本重化学工业比重从 1955 年的 44%增加到 1965 年的 63.7%。 在 1955-1965 年 10 年时间中,化学工业在 不同行业 技术进步对 生产增加的贡献度 中占比最高,达 72.3%。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实质 , 是日本决策者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移 。 在 70 年代以前 , 这种 转型 的典型方式便是 工业结构从以轻工业为中心转向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 转变,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日本化学工业取得了惊人进展 。 图 1: 日本 1960 年代炼油产能和原油消费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 WIND 日本化学工业原料在 1955 年以前一直是以煤炭为主 , 然而由于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 迅速 , 日本的煤炭供应 限制了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 煤化工 过程比较复杂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劳动生产率低下 , 高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日本炼油产能(万桶 /天) 日本原油消费量(万桶 /天)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6- 证券研究报告 昂的成本决定 竞争 能力 缺乏。 日本化学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 从 1955 年的12.6%下降到 1960 年的 10.6%。 同时日本 国内肥料市场 经过前期飞速发展之后已经 达到饱和 ,因此新的化学工业体系要求将原料结构由煤炭 转换成以石油为原料的高分子合成工业, 以 实现日本化学工业的急速发展。 从转型石化之后的竞争力来讲,( 1) 当时 全球 原油供给过剩 , 日本炼化企业相较 美国 同行而言,从 中东地区 的运输费用仅为后者的一半,具备较强的运输成本优势;( 2)战后 国际上的石油 精炼技术已经接近了当前水平 , 日本 引进了 流动床催化裂解、高辛烷值 汽油 和高级 润滑油等 生产设 备和 先进技术 , 迅速建立了世 界 一流的 炼化工业。到了 1973 年,合成氨、醋酸、邻苯二甲酸酐、芳烃等均已接近完全使用石油为原料。日本经济对原油的依存度达到 74%,远超同期的法国、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等西方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 1.3、 70 年代初期至 80 年代: 知识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腾飞 , 重化 工业 发展放缓 70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这一 阶段 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相继出现, 1973 年 10 月“ 第四次中东战争 ” 的 爆发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同时 1973 年底 和 1979 年 西方世界 先后经历了两次严重的经济危机 。 在外部 环境和石油危机的影响 下日本经济 严重 受挫 。 为缓解石油供给压力,日本开始实行平衡的能源政策,由侧重石油向能源多样化转化。一方面, 日本 使能源种类分散化,由主要依赖油,变为煤、油、天然气、 核能 共同发展;另一方面, 日本致力实现能源进口分散化,由 进口来源地从单一的中东 扩展为加拿大、中国、韩国、墨西哥等非石油输出国地区。 1979 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后 日本资源约束条件恶化,日本出台了 石油储备法案和节能法等 新的能源政策。 图 2: 三次全球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资料来源: 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整理 除了石油危机之外, 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汇率的飙升也重创了 日本之前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 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主要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值在 1986 年 大幅下滑, 1986 年日本钢铁出口值比 同比 下降了 34%,机械类产品下降了 12.3%以上 , 汽车出口也下降了 10%以上。日本企业被迫加快了制造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 1986 年至 1988 年三年间,日本对外-10%-5%0%5%10%15%20%25%30%1970197219741976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日本 GDP同比增速 第一次石油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 第三次石油危机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7- 证券研究报告 制造业直接投资累计达 254. 43 亿美元 , 超过 1951 年至 1985 年 35 年之和的 244 亿美元。 另一方面 , 由于石油危机 等产业的结构性原因,在新兴产业增长的同时, 一大批 传统制造行业 陷入萧条 , 日本政府 在当时 帮助衰退、萧条产业报废过剩设备,改善产品结构或转产,从而减轻了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与此同时,日本 政府主导 加 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决心 由重化工业结构调整为知识密集型工业结构,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 同时 强化了以节省能源与促进替代能源为两大支柱的能源政策 , 使日本顺利克服因石油危机 产生 的困难。随后日本加强自主技术开发 ,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知识密集化 , 并建立了企业、大学、政府三位一体的产官学体制。在上述合理、先进的产业结构推动下,日本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超过欧美 , 居世界领先地位 , 经济竞争力跃居世界榜首。 图 3:日本化学制品、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生产指数( 2010 年 =100) 资料来源: WIND,光大证券研究所整理 从化学工业来看,虽然这一阶段 硫氨 、 烧碱 、 合成染料 、 醋酸 、 尿素 、石油液化气等 的产量 仍然保持一定增长的势头 ,但相比 1960 年代,增速已大幅放缓。 为了保持和 提高 日本 化学工业的 竞争能力 , 1964 年在 召开国际自然 化学会议 之后 , 日本化学技术 开始 进入 了 合成 高分子和高效农药中间体 的 时代。 1.4、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适应全球化发展,推进科学技术立国政策阶段 八九十年代,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 迷 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 ,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 020406080100120140 日本集成电路生产指数 日本化学制品生产指数 日本半导体器件生产指数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8- 证券研究报告 日本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转型重点聚焦到建立国际协调型产业上 , 即积极推进由外需主导型转为内需主导型 , 由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轴的“一级集中型”变为促进新兴产业和有希望增长的产业共同发展的“多极型”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知识经济 , 如信息、通信、住宅、医疗、福利、环境等相关产业。日本经济虽然发展缓慢,长期低迷,甚至有时出现负增长,但其优势产业的格局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国际上的综合经济技术实力也没有受到很大影响,这与其产业转型升级始终没有停止紧密相关。 千禧年后:日本化工行业积极应 对国内外形势变化, 在 全球竞争新格局下实现新转型 2000 年 之后 日本政府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政府债务占 GDP 比重居全球之首, 至 2010 年后 严重超过负债率警戒线 60%。为降低债务负担,日本政府 2014 将 消费税率从 5%大幅 上调到 8%。 同时 受到日本经济发展 停滞 和老龄化趋势加重 的影响 ,其国内消费疲弱 , 企业生产意愿不足,大宗化工品市场需求低迷。 2008 年金融危机和 2010 年日本“ 311”大地震对日本化工行业造成重创,同时核能安全问题 使得 日本本土原料劣势进一步突显,北美页岩气革命引发化工原料变革, 而 中东、亚洲等新兴地区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日本化工行业带来冲击。 图 4:金融危机后日本 部分 石化制品表观消费量大幅下降(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 WIND 图 5:金融危机后日本主要石化制品产量大幅下降(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 WIND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乙烯 丙烯 丁二烯 苯 甲苯 对二甲苯 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乙烯 丙烯 丁二烯 苯 甲苯 对二甲苯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9- 证券研究报告 为应对上述各种不利影响, 日本 石化行业 近 十 几 年 来 大量削减过剩能力,调整产业结构 ,加速 从缺乏竞争力的大宗商品业务转向高价值、 具备技术 壁垒 的先进材料 方面 , 专注 研发差异化 产品 ,追求 基础化学品生产 的多元化和全球化 ,通过 海外收购 寻求 海外增长 以 弥补 由 国内需求停滞 造成的消费量 不足 。 1.4.1、 应对需求衰退,大幅 削减 基础化学品 产能 2016 年 日本 乙烯当量 消费 量 约 为 520 万吨,比 20082009 年经济衰退之前的水平低 10%左右 。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为了应对东亚地区规模化、技术更新的 裂解 产能的投产 , 日本的乙烯产能从 2003 年 753.6万吨的峰值下降到了 2015 年的 614 万吨。 表 1:日本乙烯装置关闭统计 公司 裂解装置地点 设计能力(万吨) 关闭时间 三菱化学 鹿岛 34.3 2014 年 5 月 住友化学 千叶 38.0 2015 年 5 月 旭化成 水岛 44.3 2016 年 4 月 合计 116.6 资料来源: 光大证券研究所 根据新闻资料 整理 关闭整合裂解装置 以及其他基础化学品装置 三菱化学: 随着北美页岩油气革命后轻烃产品 进入亚洲市场 和 中国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 日本化工 企业积极进行业务 调整。三菱化学重组 了 石化生产业务 ,向高性能产品发展, 停运了位于鹿岛的 1 号乙烯装置, 并 推进与旭化成合并位于水岛的乙烯装置。 图 6:金融危机后日本 乙烯和丙烯 消费下降 (单位:万吨) 图 7: 2003 年日本乙烯产能大幅下降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 WIND 资料来源: WIND 三井化学 : 三井化学鹿岛工厂拥有 11.7 万吨 /年的 TDI、 3.2 万吨 /年的马来酸酐、反丁烯二酸、 XDI 和 HDI 等 产能 。 2014 年 因 聚氨酯和苯酚市场盈利疲软 ,宣布重大业务重组计划, 关闭 了 在日本国内的多套生产装置 ,其中包括 日本鹿岛工厂内的所有生产装置以及位于日本福冈大牟田的 MDI 装置。并于 2014 年 3 月关闭 了 位于日本千叶 9 万吨 /年的双酚 A 装置 ,及 光兴产市 33 万吨苯酚丙酮 装置 。 02004006008001000乙烯 丙烯 丁二烯 -12%-9%-6%-3%0%3%6%9%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日本乙烯产能(万吨) 乙烯产能增速 2018-08-05 他山之石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0- 证券研究报告 1.4.2、 寻求高附加值产品 ,聚焦 海外业务增长 在退出部分基础化学品产能之后, 日本 化工企业开始 将资源转向高价值的先进材料和特种化学品 , 并重点加强医疗保健和与能源相关的材料 等增长型业务。 住友化学 : 进一步提升公司的业务组合 , 专注于技术竞争 力先导的领域,如 环境和能源、电子材料和生命科学 等 。 在利润高的特种化学品领域,住友化学有三个业务部门:信息技术相关化学品、健康和作物科学化学品、药品。 其 特种化学品营收 占比从 2006 年的 72%提升到 了 2016 年的 86%左右 。 并继续加大 资本支出投向能源和功能材料、信息技术 等领域,同时计划进行 高达 3000 亿日元 的 投资 并购。 在海外布局上, 住友化学将把石化业务集中到新加坡和中东的生产基地,成为一家全球性的特种化工公司。 三井化学: 在关闭 部分 日本境内基础化学品装置之后,三井化学开始投向更高附加值化学品的研发和生产, 在大牟田建设 2000 吨 /年新装置 以 制造先进的聚氨酯弹性体 和聚异氰酸酯 ,并 将继续加强销售和扩大 以上及 其他特种异氰酸酯: 如 XDI 和 NBDI 等 。 此外 三井 聚焦于 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汽车材料、医疗领域的光学镜头、牙科材料,以及非织造布,食品和包装 等领域 , 其中 重点是包装先进材料和农药。 与此同时, 三井化学积极寻求海外市场的增长 。 2014 年 三井化学和中国石化的合资企业 上海中石化三井化学公司 , 在上海漕泾的上海化工园区建成 33.25 万吨 /年异丙基苯、 25万吨 /年苯酚和 15 万吨 /年丙酮生产装置。 JSR: 在 弹性体和塑料 业务 、 电子材料的 优势基础上 , JSR 开始聚焦于 生命科学 领域 , 同时 石化部门 开始 开发新一代的 SSBR 技术 ,并 扩大其在泰国的业务,增加超过 15 万吨 /年的 SSBR 产能 。 在生命科学业务领域 , 主要生产用于诊断和生物制品的生物医学材料。此外 JSR 还投资开发比普通电池材料更具吸引力的锂离子电容器。 日本催化合成公司 : 为了适应 丙烯酸和高吸水性树脂 的市场变化, 催化合成公司 积极进行产能上的调整, 并 提高其 更为重要的 在 锂电等 电子材料 ,高性能化学品 以及 卫生医疗业务的 能力 。 宇部化学 : 宇部化学 在聚氨酯和橡胶等更具市场吸引力的业务中开发新一代材料。已投资兴建锂离子电解质和隔膜生产装置,并致力于开发更具吸引力的高端应用市场。 DIC: DIC 对其在北 美和欧洲的印刷油墨业务进行重组,积极开发新一代产品业务。在薄膜液晶显示器领域,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 15%以上。而在用于颜色过滤器的颜料领域,该公司已拥有全球绿色颜料市场 70%的份额 。此外公司将重点放在进行高性能蓝色颜料市场。在聚苯硫醚市场领域,公司全球市场份额也有很大增长。 2、 旭化成 从基础化学品向多元化发展的 成功典范 目前中国 的发展阶段类似 于日本 1970-1975 年阶段, 即向重化工业转型已经接近尾声,人口红利效应边际减少,而各种环境问题开始集中爆发,经济结构开始面临 为使 新的产业驱动增长而急需转型的阶段。 1973 年后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