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概要 (一)项目名称: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四)项目建设地点: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 (五)项目负责人: (六)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目标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发展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花果蔬菜、畜禽产品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创建生态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生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生态农业基地项目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项目基地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树木、蔬菜、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农副 产品销售和加工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总面积约为 1000 亩。共分为生态种植区、立体生态水产养殖区、山地生态特种养殖区和观光农业 科技 服务区。 1、种植区 350 亩,通过无公害养地后主要繁育和种植有特色的花卉、苗木、果品等植物,出售花卉、苗木、果品和观赏相结合;建无公害经济作物大棚 10000 平方米。 2、水面养殖区计划 150 亩(视项目地区水域面积而定),主要养殖各种鱼类,根据地形设 5 个垂钓区;在水塘旁建设水上大棚养鸭区。 3、山地养殖区 400 亩,四周建设围栏,利用部分山场建设 5000平方米畜禽养殖栏舍,进行立体养猪 (或野猪)、肉牛、山羊、鹿、兔、肉狗等牲畜;利用开阔的山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法养殖土鸡和野鸡或其它禽类。养殖区旁建设 50 个沼气池,共 400 立方米。 4、观光农业 科技 服务区 100 亩,主要 进行农业科技研究并 为观光游客提供各种 科技 服务设施。 (七)项目的特点 1、规模性。本 项目规划占地面积 1000 亩,集特色种植、畜禽圈养、散养、渔业、水面立体养鸭、垂钓、农业观光和科研加工于一体,具有投资大、规模强、产出高的特点。 2、循环性。一是资源利用的循环性,现有的水面,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另外还根据地形科学地设置几个垂 钓区,同时在水面上方搭建养鸭棚,进行立体养殖;山地上,建设畜禽类栏舍,同时还设立散养区,使规模养殖自然化,与山地植物互为滋养作用,此外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又将作为旅游观赏区;项目在设计时注重观赏性,将建立观光旅游带和相关服务设施,循环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二是生产过程的循环性,种植业可为畜禽养殖提供食物;畜禽产生的粪便等作为种植业的肥料;部分粪便投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供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养鸭产生的粪便直接排放在鱼塘内,增加水塘的肥力,有利于鱼的生长;养殖的畜禽将作为接待观光旅游人员的佳肴。 3、 生态性。项目力求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在建设中,扬长避短,保护现有的良好资源,维护有安全隐患的部位;在经营中,力求循环利用,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及促进动植物生长的化学产品,生产过程全部为有机化;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用于种植业的肥料和生产沼气;沼气用于观光区餐饮燃料、生活用燃料和照明,在整个项目区 内 80%使用沼气作燃料和照明,节约了能源;在旅游观光中,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不安排有损环境的项目,环保化处理游客留下的生活垃圾。 (八)项目建设年限 项目建设期 3 年,即 2011 年 月至 2013 年 月。 (九)投资概算 项目总投资 1580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1280 万元,苗木及流动资金 300 万元。 (十)效益分析 项目全部达产后,年收入 1960 万元,净利润 693.89 万元,缴纳税收 238.11 万元。 (十一) 项目综合评价 1、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是现代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为市场提供无公害农副产品,是符合当前国家和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 2、项目区域环境条件好、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可充分发展多种农业项目。本项目从现代农业生态示范考虑各子项目的综合 开发利用,使项目总体上产生良性循环,变废为宝,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了环境,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3、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项目建成后,保证了宜春市近郊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可带动宜春市区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应用,使宜春市的环境质量得以改善,真正做到对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将有效引导和推动宜春市袁州区农业结构调整。 4、本项目各子项均引进良种栽培和饲养,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和饲养方法,依托科研院校不断更新,做到高投入、高效益,在调整生态生产模式的同时,发展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生产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拟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主,全面开发无公害、有机食品及 当地特色畜牧良种,供应宜春市市场及辐射周边区域,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5、生态农业还可作为观光旅游项目承载地,是旅游业发展一个新方向,围绕建设旅游大产业、面向旅游大市场,生态农业休闲园的建设,一方面拓宽了旅游业的广度,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新景观,有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使环境恢复魅力,永保秀丽: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态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的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领域,强化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增加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附加值,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的转变,是振兴农村经济、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措施。 6.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财务评价指标均高于一般农业项目,项目是可行的。 7.建议:项目必须有规划,按规划组织较强的班子负责实施,技术上一定要依托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指导,在实施中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品种,注重生态,保护环境。 8、本项目区地处宜春市袁州区近郊,依托省内江西农业大学、宜春学院等高等院校,紧邻宜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及 相关科研、教育单位,可充分发挥其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势及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科技支撑基础雄厚,科技贡献率高。 二、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一)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 (二)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的要点;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 (四)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五)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六)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07 年本); (七)宜春市袁州区统计年鉴; (八)宜春市袁州区土地利 用规划纲要; (九)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十)其他与项目有关的技术资料等。 第二章 项目背景 一、项目建设背景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把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相结合,把大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相结合,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的 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一个地区的其特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特有的生物资源,历经劳动人民选择培育,展现了它的独特农业景观。不仅说明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树适其土”的现实,而且各地区只有充分利用其特有资源生产农产品,发挥地区农业优势,才能调整好农业结构,改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考虑趋同的弊端,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化的市场需求。实践证明,只有饱和的产品,没有饱和的享受。消费者对农业市场的动态或静态需求无止境 ,而且是同类农产品的多层次,不同农产品的多样化,数量质量品种的多变化。一个地区绝对生产不了市场需求的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市场销售的产品产自许多地区。每个地区只有发展特色农业,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真正使农业增效、企业增收、农民增收。 农业生态种养殖适应了地道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消费者需求信息说明,地道、天然、营养和保健类的农产品以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市场非常广阔,这也是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业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农业生态,充分利用当地有利条件,才能生产出消费者 满意的农产品。 目前,本地区的农业种养殖业大都是传统的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的种植和养殖,而且以家庭自己消费为主,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尤其是立体循环式的生产,传统的生产方式,只能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进行简单化的生产,不能适合市场的需求,生产成本高,产出率低,更重要的是极大的浪费农业资源,甚至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合理,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生产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建立立体、循环、生态农业种养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 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立体生态种养殖项目是当前鼓励和扶持的产业政策。 该项目的实施,将在本地区引入全新的农业生产理念,带去更多的农民从事规模化、生态化的农业生产,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生态食品,也希望能在优美、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自然 的农业休闲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近年来,伴随着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 性功能。在生态农业基地内不但可品尝到无公害纯生态水果、蔬菜、特色畜禽,还能看到各种特色观赏植物,同时还能烧烤、垂钓、采集果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活动中就地消费,利润和效益是普通种养业的 5 至 10 倍。 生态农业基地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为最主要的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 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江西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气候温和和潮湿,水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平原和丘陵,劳动力廉价,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江西省正在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极为迫切。江西省也是旅游大省,无论是从自然生态还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以及地方风情,都有独特的地方。而宜春市丰富的山川、丘陵与平原交错相间地貌和多样的农业资源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为生态农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抓住机遇拟在宜春市袁州区兴建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开发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本项目符合当前产业政策,为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江西省委在实施全省“ 861”计划中提出了建设四大基地的目标,建立城郊型农业生产基地是四大基地之一,提出要发挥我省农业大省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农业生产,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伐,逐步实现由农业大省为农业强省的目标。袁州区政府也提出,要发展、推广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要 加快城郊型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尽快实现带动城郊农民早日致富的目标。 二是自然条件优越。园区周边林相良好,为保持园区生态环境, 开发时保留部分天然林,陡坡、坑谷留足自然植被,园区远离村落和工矿企业,大气、水质、土壤未受污染,是建设生态园的理想地带。 三是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和管理基础。因此,本项目具有坚实的生产经营与管理基础。 四是具有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项目区位于袁州区新城区近郊,座落在群山环抱、山泉清澈的 镇 村,生态环境优越,无工业污染,距袁州新城区 公里、老城区 公里,交通 便捷,四通八达。项目区将成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以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及花卉、果品、地方特产展示为主题,以水为灵魂,自然、恬静、优美的生态园区。 三、项目法人基本情况 我们投资组建的 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规划为一家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生态研究与开发的高科技公司,公司所经营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计划座落于宜春市袁州区,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农副产品加工以及观光休闲集 于一体,总面积约为1000 亩。 项目建设单位为 , 为江苏苏州工业园区 等企业共同注资组建 ,成立于 年 月,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号 ,法定代表人 ,注册资本 万元。 投资组建的 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对高科技与农业、现代企业与传统农户经营相结合之路的有益探索,公司将秉承“以科技发展农业,以农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战略,在现代生态农业基地的开发建设上以技术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发展高科技农业产品,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坚持可持 续发展的原则,计划用 3 年时间,建成一座以生态养殖为优势、以经果林为特色,集 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为社会提供正宗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公司致力于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打造品牌,积极改进和规范饲养、栽培管理技术,探索有机食品基地生产管理模式,不断加强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把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成集水果生产、畜禽生产、渔业生产、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园,实现农业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项目建设期,将健全管理制度,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生产部、营业部、 办公室、财务部等,各部门均制定明确的职责和管理办法,确保各司其职,运转有序。公司将坚持“保护生态,有机生产”的理念,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积极探索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管理模式,通过制定并执行科学的生产计划,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产品采收成熟度和分级包装标准,提升基地内各种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力争把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三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区域概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 宜春,古称袁州,赣西中心城市之一,古称 “ 农业上郡 ” ,是中国佛教 “ 禅 林清规 ” 的发祥地。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素有 “ 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 ” 之称。袁州区位于江西省西部,属宜春市, 袁河上游,东经11354 -11437 ,北纬 2733 -2805 。东连新余,西临萍乡,南界安福,北接万载、上高和湖南浏阳。总面积 2532.36 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 17.8 平方千米。 2010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为 105万 , 其中市区人口 47.6 万;全区辖 7 个街道、 14 个镇、 8 个乡 。 历为州、郡、路、府首邑,现为 宜春市 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 2、自然环境: 袁州区属低山丘陵地形。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峰峦层叠,地势较高;中部和东部广布丘陵,地势较低。袁河自西向东于区境中部流过,形成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原。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全区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山区主要分布在南面和北面的区境边缘,占全区总面积的 21.7%;丘陵分布在区境中部,占全区总面积的 60.7%;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和袁河两岸,以及丘陵地貌中夹插的小块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17.6%。 袁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属 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性气候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匀气 温 18.1 , 1 月平均气温 5 , 7 月平均气温 28.8,极端最低气温 -4,极端最高气温40 。 全年有效积温为 4295 5340 ,保证率为 80%;总日照时间为 1532 小时。 无霜期 272 天,年降水量 1545 毫米。 3、重要矿产及资源: 袁州 区 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 : 有钽、铌、锂 、钨、钼、铜、锌、铅、铁、锰、金、煤、磷、石英、白云石、石灰石、高岭土、紫砂泥 、地热水 等20 多种。 经初步勘查,钽铌金属储量 1.9 万吨,占全国 44.5%, 为江西有色金属 “ 五朵金花 ” 之一,为国家重点开采项目 ; 钨储量 1.2万吨, 煤储量 1.9 亿吨,石灰石储量 8 亿吨,钴矿属我国战略矿种之一,总储量为 170 万吨;石英粉储藏面积达 76 万平方米,储量近 1 亿吨,且二氧化硅含量高达 99.9%;高岭土储量达 5000 万吨以上,列全省第一;白花岗岩有效储量达 3 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35 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 : 现有树木品种 62 科、 1100 多种, 有水杉、竹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银杏 、红豆杉 等国家重点保护树种 13 种; 明月山全椽红花油茶、华木莲,是全国唯一的珍稀树种 , 为袁州区特有树种,并被评为宜春市 “ 市花 ” 。全区活立木蓄积量 200 余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 3000 余万株。 油茶面积 83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 56.8%。 农业资源: 农作物资源以稻、麦、麻、豆、油、果为大宗,有30 个多种类、 340 多个品种。 境内盛产大米、茶油、苎麻、辣椒、百合、竹木等,油茶年产量约 800 万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从面积到总产,均居全国首位,商品率列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从 “ 十一五 ” 开始 ,油茶生产列为全区六大重点产业之一 ;粮食年产量在 38 万吨以上;苎麻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达 1600多吨 , 为全国四大优质苎麻生产基地之一 。 家养对象以猪、牛、羊、兔、鸡、鹅、鸭为主,珍贵野兽有虎、豹 、豺、猴、野牛、红毛狗等。鱼类资源有 9 目 80 余种。袁州的土特产品有 30 多个种类, 34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茶油、夏布、漆器、皮蛋、豆豉、花爆、土纸、干椒、苎麻、桐油、冬笋等,均系传统输出产品 , 传统工艺制作的 “ 袁州三宝 ” 夏布、脱胎漆器、松花皮蛋为地方特色佳品。 水利资源: 袁州的主要河流为袁河。袁河发源于武功山金顶峰北麓,大致流向自西向东,经芦溪、袁州、分宜、渝水、樟树等区市县,汇入赣江。袁河流入袁州区,经西村、湖田、渥江、彬江等乡镇和中心城区,长达 52 公里。袁河支流众多,分布均衡。袁河水系的控制流域面积 占全区总面积的 86.3%。另外,还有慈化镇部分山溪流向万载,汇入锦江;慈化镇和水江乡的少数山溪,分别流向浏阳和萍乡,汇入湘江;洪江乡部分山溪流向安福,汇入泸水 ,全区年平均径流量约为 184 亿立方米 。 全区各类水利工程 处: 水电开发理论蕴藏量 万千瓦,可开发 万千瓦, 电力已加入华中大电网,且有装机能力 8700 千瓦的水电站,能够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全区养殖面积 14.8 万亩,水产品产量年达 万吨。 基础设施 袁州基础设施齐全。古为 “ 赣湘孔道 ” ,是赣西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浙赣铁路、 高速铁路、 沪 昆 高 速公路、 320 国道横贯全区,区级公路纵横交错,总长 1300 公里。 明月山机场正在建设,预计2012 年试飞; 电讯较为发达,程控电话容量达 3 万门,城乡全部实现电话程控,移动通讯网络已覆盖全区,可随时与世界各地保持畅通的联系。自来水日供水量达 7 万吨; (二)旅游基础条件 袁州区位于罗霄山脉北麓中段,武功山脉北麓。境内较大的支脉有明月山,天台山和丰顶山。明月山位于区境南部,由西南到东南,峰回嶂叠,绵延数十公里,境内有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峰 12座,主峰太平山海拔 1736 米,风光秀丽,森林茂密,亚热带树种齐全, 具有 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降雨和冬季降雪量丰富,为度假、避暑和冬季冰雪旅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是江西著名的旅游胜地。丰顶山位于区境北部,主峰沙泥坪海拔 959.9 米,在这一带的峰峦中,有石灰岩天然溶多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堪称奇观。 袁州建县已有 2200 年历史,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仰山墓塔群为唐代中国禅宗五宗之一沩仰宗的发祥地,现存佛塔百余座 ;有被 列为省级保护单位 的 宋代为测天象、候筹报时而建的鼓楼,有汉代时期建造历史两千余年的宜春台,至今耸立在城区; 有 利用历史达 800 多年的 气温如汤,冬可浴。以生鸡卵投入 即熟。水中犹有鱼 、 泉水日流量达 700 吨 、 平均水温常年保持在 68-72 的 大出水量、高温度优质 温汤温泉 ;有 酌江溶洞、飞剑潭、 明月山国家森林公园 等疗养、游览风景名胜区。 此外, 袁州 还 是全国闻名的 “ 版画之乡 ” 、 “ 武术之乡 ” 、 “ 民间音乐之乡 ” 。 (三)经济建设 袁州区 生产总值由 2005 年的 58.93 亿元提高到 2010 年的 116.24 亿元,年均递增 14.5%。财政总收入由 2.29 亿元提高到 10亿元,实现 5 年翻两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 24.85 亿元提高到103.95 亿元,年均递增 3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33.95 亿元提高到 79.49 亿元,年均递增 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 年的 8239 元提高 到 2010 年的 1433 元,年均递增 11.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3281 元提高到 5510 元,年均递增 10.9%。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袁州区 近年来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把医药、油茶、机械建材、旅游服务 、生态农业 作为全区经济的龙头,以此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就业增加、人气增旺。 (四)历史沿革 袁州也称宜春,春秋时期先后属吴、越,战国时期归楚,秦朝属九江郡。 汉高祖六年(前 201 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管辖袁河流域,属豫章郡。汉元光六年(前 129 年),宜春县改立为宜春侯国。汉元鼎五年(前 112 年), 废宜春侯国,复立宜春县,仍属豫章郡。王莽代汉,改宜春县为修晓县,属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 25 年),复改修晓为宜春,隶属豫章郡。东汉中平二年( 185 年),划宜春县东境之地(今樟树市西部)置汉平县。 三国东吴宝鼎二年( 267 年),析宜春县西境置萍乡县,析宜春县东境钟山的东置新喻县。宜春、萍乡、新喻 3 县均属安成郡。 西晋太康元年( 280 年),改宜春县为宜阳县,仍属安成郡。 隋开皇十一年( 519 年),废吴平县入宜阳县,并于宜阳县置袁州。开皇十八年,改宜阳为宜春。同年,分宜春县东境地复立新喻县。隋大 业三年( 607 年),改袁州为宜春郡,治宜春县,领宜春、萍乡、新喻 3 县。 唐武德五年( 622 年),复改宜春郡为袁州,治所辖的县依旧。贞观元年( 627 年),分全国为 10 道,宜春县属江南道。开元二十 一年( 733 年),分全国为 15 道,宜春属江南西道。天宝五年( 746年),改袁州为宜春郡,治、辖仍旧。乾元元年( 758 年),又改宜春郡为袁州。 五代十国时期,宜春县先后属吴、南唐。隶属袁州,仍为袁州治地。 宋雍熙元年( 984 年),划宜春县东境 10 乡,置分宜县,宜春县仍为袁州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 ( 1277 年),宜春县隶属湖南行省袁州总管府。至元十九年,升袁州总管府为袁州路,改隶属江西行省,仍治宜春县。至正二十四年( 1364 年),朱元璋改袁州路为袁州府,宜春县仍为治地。 明洪武二年( 1369 年),宜春县隶属江西布政使司袁州府,仍为府治。 清承明制,宜春县属袁州府,仍旧为府治。 民国 3 年( 1914 年),裁袁州府,宜春县属庐陵道。民国 15年( 1926 年),宜春县直属于省。民国 20 年夏,宜春县属第二行政督查区,民国 21 年又改属第八行政区,民国 24 年又改属第二行政区。 1949 年 7 月 17 日,宜春县全境解放。 20 日成立宜春县人民政府,隶属江西省人民政府袁州分区,袁州分区驻宜春县。 1952 年 9月,袁州专区并入南昌专区,宜春县隶属南昌专员公署。 1958 年12 月 20 日,南昌专员公署迁宜春县城, 1959 年元旦,更名为宜春专员公署,宜春县隶属之。 1963 年 4 月 18 日,宜春县所属镇升格为县级镇,与宜春县同属宜春专员公署。 1967 年 1 月,宜春镇降为区级镇。隶属宜春县。 1979 年 10 月 8 日,经国务院批准,划出宜春县部分地域设立宜春市,与宜春县同属宜春地区行政公署领导。1985 年 3 月 29 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 宜春县建置,将其所辖乡 镇全部划入宜春市。 2000 年 8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县级宜春市,改设为袁州区。现袁州区即宜春的市府所在地。 二、项目建设所在地概况 项目计划选择袁州区新坊镇或西村镇或新田镇区域内田地,视土地、环境、交通、地理、政策、人文、市场等具体条件而定。 第四章 市场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倡导绿色餐饮,打造品质生活”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首选,同时,美化生活、休闲娱乐在日常生活中的比 重越来越大,当前,本地区绿色食品的生产,美化生活、休闲娱乐的方式和场所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公害有机食品市场上供不应求。本项目主要是通过立体生态方式开展特种种养殖生产,全部生产过程实行有机化,不使用任何促进动植物生长和病虫防治的化学制品,另外,在种养殖的品种选择上,也力求“土”、“野”,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和品质,产品投入市场后,将会受到人们极大的欢迎。在立体生态种养殖的同时,因地制宜地结合基地的特点,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开展观光旅游,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利用园区自然生长的蔬菜果品及土家禽等无公害绿 色食品为游客提供餐饮,还提供自助、自主餐饮活动,游客可以自己在采摘蔬菜果品,可以自己猎捕养殖土特家禽,自行烹饪。高品质的绿色食品,加上灵活的营销方式,将为本项目拓展广阔的市场。 一、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地域模式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不同阶段生态农业基地在不同地域空间上的表现,它反映了开发者的区位与市场策略。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生态农业基地开发项目的对比,其主要的类型可归纳如下(见表 4. 1): 表 4.1 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开发的地域模式 模式 区位及目标市场 特点 管理形式 例注 依托自然型 1)距大中城市 20公里以外,但交通便利 2)以多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 1)基础条件较好,地貌类型齐全 2)以独立完整的农业自然景观单元为依托 3) 范围广阔6 平方公里左右 1)基本保留原有农村各级组织 2)分散管理 3)接近原生自然 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区 湖北随州观光农业区 依托城市型 1)距大中城市 10公里以内 2)以一个大中城市为目标市场 1)借助一定的农业基础 2)主要通过人工构造农业景观,以某一大中城市为依托 3) 范围较小2 平方公里左右 1)独立封闭行政组织 2) 集中管理 3)更接近人工主题公园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珠海“现代农业公园” 二、生态农业基地的功能分区 生态农业基地是以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功能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游览区。按其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进行空间区划,可划分为四个分区(见表 4.2): 1观赏区:由观赏型农田带、瓜果园、花卉苗圃、珍稀动植物饲养场构成,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2示范区:由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示范、科普示范构成,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 识,使游客增长教益。 3休闲体验区:由当地乡村民居、乡村活动场所构成,营造游客能深人其中的乡村生活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体验农村生活。 4产品区:由可采摘的直销果园、乡村工艺作坊、乡村集市构成。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程,自采自制自买的方式亲身体验农产品制作 过程,并购买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表 4.2 生态农业基地功能四分区方案 场所分区 占规划面积 构成系统 功能导向 例注 观赏区 50-60% 1)观赏型农田带、 瓜果区 2)珍稀动物饲养场 3)花卉茁圃 使游客身临其境感受真切田园风光和自然生机 珠海蝴蝶公园、随州银杏公园 示范区 15-25% 1)农业科技示范 2)生态农业示范 3)科普示范范(配研修所) 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增长教益 东莞年丰山庄,桑基鱼塘 休闲体验 10-15% 1)乡村民居 2)乡村活动场所 营造游客能深入其中的乡村空间,参与体验并实现精神交流 井冈山的农民客栈与公社食堂 产品区 5-10% 1)可采摘的直销果园 2)乡村工艺作坊 3)乡树集市 让游客充分体验劳动过 程并以亲切的交易方式回报乡村经济 东莞年丰“动手果园” 三、 绿色食品市场分析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1990 年 5 月 15 日,我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我国绿色食品事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提出绿色食品的科学概念 -建立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系统组织绿色食品工程建设实施 -稳步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方向推进。 21 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承诺的基础上采取实质性行动,而食物生产将是采取行动的重点领域。常规 食物生产方式已引起人们广泛而深刻的反思,只关注食物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已远远不够,而必须考虑生产方式对资源、环境、消费者的影响,这是因为它们已成为食物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食物生产政策、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了影响,未来的趋势是,只有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 的食物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 21 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 21 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生产和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容量也在迅速扩大。 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越来越重视绿色食品的发展;广大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主动宣传、报道绿色食品;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日益重视对绿色食品的探讨。绿色食品市场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在:随着一些大型企业宣传力度的加大,绿色食品市场环境越来越好,市场覆盖面越来越大,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且通过市场的带动作用,产品开发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食品同际市场潜力逐步显示出来,一些地方绿色食品食业生产的产品陆续出口到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展示出了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为了扩大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产权保护的领域和范围,绿色食品标志 商标相继在日本国和香港地区开展注册;为了扩大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参照有机农业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制订了 AA 级绿色食品标准,这套标准不仅直接与国际接轨,而且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一大批绿色食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 2、绿色食品的发展前景 有关专家认为, 21 世纪将成为“人类生命科学世纪”、“产品质量创新世纪”,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绿色世纪”和“绿色革命”的严峻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通过多层次 加工的健身滋补食品、强力美容食品、野生植物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脱颖而出,将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特性,抢占绿色食品市场。由此可见,新世纪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宜春市作为农业大市,绿色食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绿色市场销售前景看好。绿色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注重标 示本兼治为发展之根本。绿色食品如要超常规发展:首先,要增加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污染源,依靠科技增加有机肥和开发“绿色”农药,减少化学肥,为开发绿色食品创造良好的绿色环境。其次,食品加业部门要注重人才、技术、设备、资金的投入,依靠科技开展创新,在 提高食品质量上做文章,在研究开发绿色食品上上功夫,把争创绿色名牌作为立足点、着眼点,领取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只有让更多、更好、更优的绿色食品走向市场,走向家庭餐桌,才能给世人的生活多添一份“绿色”。 四、区域和品种市场分析 随着人类跨入 21 世纪,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人们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并呈方兴未艾之势。生态农业代表了 21 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 点之一,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生态种养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将有广阔的市场。 宜春袁州有较丰富的荒山荒坡资源,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生态种养基地,亦是袁州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方向。同时,江西有很多具地方特色的名特优种养品种资源。建立生态种养基地,为改善市场供应结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物质保障,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绿色无公害、保健型的蔬菜及果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副食品,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供不应求,深受人们的欢迎。利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的绿色食品和工业产品,是人们优先采购的品种,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以每年 25%-30%速度增长,按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将推动无公害绿 色、有机、食品的发展,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同时农副产品生产均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有精耕细作的好传统,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均居有利的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果蔬是人们保证生 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其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大陆是最大的畜禽肉消费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增加,人均消费畜禽产品数量及畜禽产品消费总量也将增加,东南沿海各省市畜禽产品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也在不断壮大。根据国家和江西省“十二五”及 2010 年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业将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巨大的商品畜禽生产目标构成了畜禽生产的巨大市场潜力。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等与中国大陆毗邻,且那里的劳动力价格昂贵,土地面积有限,加之因污染问题限制发展饲养业,使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将成为我国畜 禽出口的主要潜在市场;另外,由于饮食习惯问题,我国畜禽业潜在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普遍有追求风味、口感的偏好,对地方品种畜禽偏爱有加,其需求显而易见是增加的,而且可以实现“优质优价”。这就为本项目实施提供了明确的市场目标和较大的稳定的市场空间。 第五章 项目建设整体方案 一、 项目建设方针 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