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证券研究报告 Tabl e_Title 半导体行业 “成长”与“周期”的视角看半导体产业 Table_Summary 研究逻辑:半导体产业“成长”与“周期”共振 根据 SEMI 统计, 半导体产业 2017 年全球销售额突破 4000 亿美金 从全球半导体销售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我们通过拆解分析半导体周期性的本源,以及其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找寻孕育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根据 CSIA 统计, 20142017 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值都实现 20%左右乃至更高的增速,成长能不能延续,这就是我们需要解答的,我们希望从历史上其他地区半导体产业的成长中归纳出成长的必备条件,然后看 中国 大陆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 。 成长视角:半导体产业区域转移背后的驱动因素分析 以史为鉴,我们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和 中国台湾 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背景、政府举措以及下游需求情况,最终勾勒出了半导体地区转移过程中的特征:社会、经济技术大背景、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特征和下游需求这几个方面。当前 中国 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背景、举措和需求三方面情况与 70 年代末的日本、 80 年代末的的韩国 、 中国台湾 非常相似,都是处在高速成长的前夕。我们认为成长将是 中国 大陆半导体产业未来 510 年的主旋律 周期视角:半导体行业运行规律的探索及投资应用 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整体,全球半导体子板块之间有极强的联动性。因此希望在本篇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运行规律 周期性进行探讨,并进一步分析大周期背景对于子板块的影响,根据影响要素拆解出三种最基础的周期,库存周期、产能 /资本开支周期、产品周期。 投资建议 成长视角下,当前 中国 大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背景、举措和需求三方面情况与 70 年代末的日本、 80 年代末的 韩国 、中国台湾 非常相似,都是处在高速成长的前夕。我们认为成长将是 中国 大陆半导体产业未来 510 年的主旋律,关注各环节龙头的成长机遇。周期视角下,我们认为一方面下游资本开支扩张带给上游设备领域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汽车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后新的计算平台,需求拉动下 8 寸晶圆产能紧缺,我们认为圆制造环节现运营中的 8 寸晶圆制造厂直接受益,设计环节两级分化,下游产品需求旺盛、同时具备稳定产能供给的设计厂商有望迎来量价齐升好光景。建议关注兆易创新、北方华创、圣邦股份、韦尔股份、扬杰科技、汇顶科技、长电科技、华 天科技、富满电子、中环股份。 风险提示 下游需求萎缩;晶圆厂产能释放进度不确定性;晶圆厂产能利用率不确定性;经济景气度下行;存储器价格下行潜在的传导影响;汇率波动对汇兑损益的影响;专利技术纠纷;重大技术变革等。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 Table_Grade 行业 评级 买入 前次评级 买入 报告日期 2018-09-20 Tabl e_Chart 相对市场 表现 Table_Aut hor 分析师: 许兴军 S0260514050002 021-60750532 xxj3gf 分析师: 王 璐 S0260517080012 021-60750632 wanglugf Table_Report 相关研究: 半导体行业 :涨价、缺货?浅析8 寸晶圆代工产能紧缺那些事 2018-06-14 半导体行业 3 月观点 :模拟 IC供需共振迎来好光景 2018-04-09 半导体行业 2 月观点 :从龙头17Q4 财报看半导体行业变化,后智能手机时代关注新兴应用及技术变革 2018-03-05 半导体行业 1 月观点 :新型计算架构浪潮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机会来临 2018-01-30 Table_Contacter - 4 0 %- 2 4 %- 8 %8%2 0 1 7 - 0 9 2 0 1 8 - 0 1 2 0 1 8 - 0 5 2 0 1 8 - 0 9电子 沪深30 0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2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目录索引 研究逻辑 . 5 成长视角:半导体产业区域转移背后的驱动因 素分析 . 6 以史为鉴:回顾日、韩、中国台湾三地半导 体产业追赶发展历史 . 6 总结:半导体产业地域变迁背后相同的原动力及成长环境 . 9 放眼当下:当前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环境及成长逻辑 . 13 周期视角:半导体行业运行规律的探索及投资 应用 . 15 拆解周期的关键:根据产品属性进行分类 . 15 MEMORY 产品:资本开支周期主导下的波动 . 18 NON-MEMORY 产品:存货周期具有参考意义 . 20 周期框架总结及应用:设备、案例与当前判断 . 23 投资建议 . 28 风险提示 . 28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3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图表索引 图 1:如何选择成长:两个维度的逻辑自洽 . 5 图 2:日本半导体产业兴衰过程 . 7 图 3:韩国半导体产业兴衰过程 . 8 图 4: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兴衰过程 . 9 图 5: 地区竞争优势的轮动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原动力与背景 . 10 图 6:中国台湾 GDP 构成比例变化及增速变化 . 10 图 7:中国台湾 IC 产值及在 GDP 中的占比 . 10 图 8: 成长路径:下游需求与政府支持逐渐形成的竞争优势形成共振 . 11 图 9: 电子产业面临的四重压力:网络压力成核心 . 12 图 10: 设计、制造和用户的关系决定了产业模式:产品类型决定了韩、中国台湾的产业模式 . 12 图 11: 中国台湾产业升级的案例: OEM零件 IC 制造 IC 设计 . 13 图 12:中国大陆 GDP 构成比例及增速变化 . 14 图 13:中国大陆 IC 产值及在 GDP 中的占比 . 14 图 14:中国大陆 2000 年之后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 . 14 图 15:中国大陆是各类电子系统主要生产地:广阔的下游 . 14 图 16: 半导体产业中各子板块会相互影响 . 15 图 17: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的增长呈现周期波动性 . 16 图 18:从销售额的计算公式拆解周期的来源 . 16 图 19: 产品周期、资本开支周期、库存周期的嵌套 . 16 图 20:三种周期产生的机理及所需的关注点 . 16 图 21: PC 和智能手机的产品周期 . 17 图 22:产品周期的更迭创造了稳定半导体消费需求 . 17 图 23:半导体的产品分类及对应产品属性 . 17 图 24: 资本开支周期主导下的存储器景气度波动 . 18 图 25: PC 和 Mobile 是 Memory 的主要下游应用 . 18 图 26: 供给端竞争格局影响资本开支 . 18 图 27:技术进步影响资本开支效率 . 18 图 28: DRAM 的超景气度周期 20012007 . 19 图 29: DRAM 的超景气度周期 20122015 . 19 图 30:历史上的 DRAM 的两轮超景气度周期对比 . 19 图 31: 资本开支周期主导下的 Memory 波动模型 . 19 图 32: Memory 产品中资本开支周期为主要主导因素 . 19 图 33:资本开支周期在 non-memory 产品中失效 . 20 图 34: non-memory 产品 出货量及 ASP 变化 . 20 图 35:产能利用率的波动 . 20 图 36: memory 产品 non-memory 产品 对比 . 20 图 37: 代工模式逐渐成为 non-Memory 产品的主要生产模式 . 21 图 38: non-Memory 产品的更新受摩尔定律驱动影响 . 21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4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图 39: 代工模式与摩尔定律驱动下厂商面临存货压力 . 21 图 40: 产业模式与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存货水平 . 21 图 41: 理想状态下存货周期演进过程 . 22 图 42: 产业模式与产品生命周期影响存货水平 . 22 图 43: non-Memory 行业的景气度根据存货周期判断 . 22 图 44: 存货周期是营收增速周期的先行指标 . 22 图 45: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 . 23 图 46: Memroy 资本支出的波动性大于 non-Memory . 23 图 47: 资本支出用途:投片产能增加 +技术节点进步 . 23 图 48: Memroy 与 non-Memory 资本支出特点不同 . 23 图 49: Memory 超景气度周期下 Nand 价格不断上涨 . 26 图 50: nor Flash ASP 与市场规模不断缩小 . 26 图 51: 2016 年 nor Flash 市场厂商占有率及产能变化 . 26 图 52: 兆易创新的成长 :17 产品涨价, 18 产能扩张 . 26 图 53: 华虹半导体的库存周转天数与产能利用率 . 27 图 54: 华虹半导体产能、产能利用率与毛利率 . 27 图 55:全球 memory 资本开支(年度移动平均) . 27 表 1:当前中国大陆与历史上日、韩、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追赶时的契机和举措对比 . 15 表 2: 目前国内在建的 22 座晶圆厂 . 24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5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研究逻辑 半导体产业 2017年全球销售额突破 4000亿美金,有“电”的地方就有“芯”。从全球半导体的销售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而国内市场半导体产业也是这几年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 2014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值都实现了 20%左右乃至更高的增速。中兴事件之后,半导体更是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 成长视角:一个行业 20%的增速完全可以定位为成长,而成长能不能延续,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解答的,我们希望从历史上其他地区半导体产业的成长中归纳出成长的必备条件,然后看 中国 大陆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是成长视角。费雪在如何选择成长股中提出了一个普适性的框架,从好行业和好企业两个维度出发,通过研究一些要素条件是不是逻辑自洽,来看企业是不是能够长期保持成长,最终成为一支优秀的成长股。那我们就应用这个框架来看半导体的地区性成长,我们重点看社会、经济技术大背景、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特征和下游需求这几个方面的特征,并从中总结出规律。 周期视角:全球半导体周期也会对 中国 大陆产业产生影响,我们通过拆解分析半导体周期性的来源,以及其深层次的决定因素,建立出对半导体产业的宏观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找寻孕育的投资机会。 图 1: 如何选择成长:两个维度的逻辑自洽 数据来源: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企业家的心性领先企业的战略行业结构 商业模式 竞争优势 财务数据 价值社会、经济、技术大背景经济体金融市场产业结构企业体系产品客户基础 :发展环境 、 发展方向目标 :获得客户,实现价值企业竞争格局地域竞争格局发展路径需求: 现金 流来源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6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成长视角 : 半导体产业区域转移背后的驱动因素分析 以史为鉴:回顾日、韩、 中国台湾 三地半导体产业追赶发展历史 根据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特征,将一个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分为启蒙、政府支持、自发成长与(衰退)三(四)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地区半导体产业有不同的发展要素和条件。 日本半导体产业 的发展时间较早,但是在发展初期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 ,也经历了比较长的追赶时间。总体他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511963年的启蒙,19631979的政府支持下缩短差距, 19791990年顺应下游需求后的快速成长,以及 1990年之后的衰退 。 启蒙阶段 : 1950年之后日本获得了美国的支持, 造船钢铁 石化 等重工业快速发展, GDP高速增长。在半导体产业领域,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竞争优势,吸引外国厂商在日本设立封测厂,另一方面,在 1963年 日本 NEC获得仙童的 Planar技术的授权,而日本政府要求 NEC将取得的技术与国内其他厂商共享,三菱、京都电气等相继进入半导体产业 ; 政府支持下的快速成长: 随后 在六十年代,韩国 、 中国台湾 等亚洲四小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日本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政府开始扶持半导体等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比如 1957年的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19571971),在有效促进日本企业学习美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本土的半导体产业。随后在 1971年的 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 更是帮助日本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研发与生产能力抵抗了欧美半导体厂商的冲击。 19761979年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 VLSI)更是临门一脚,将日本半导体的研发和生产水平提高到了世界先进水平。VLSI的主要目的 是奠定开发、制造高性能芯片的一般技术原理的基础,开发相应的生产技术。项目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项目总投资约 737亿日元,其中通产省提供 291亿日元,参与该项目的企业( 日立、 NEC、富士通、三菱、东芝 等 )在开发自身 VLSI项目时可免费使用该项目的技术成果。而该项目的实施也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1980年日本先后公布研发成功 64k集成电路 ( 比美国早半年 ) 和 256K动态存储 ( 比美国早两年 )。 自发成长: 在日本半导体产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之后,由于日本半导体具有寿命更好、性能更高的特征,这与当时大型机时代对于半导体产品, 尤其是 DRAM产品的需求特征相匹配,因此日本半导体产业得以快速自发成长。 1986年,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半导体产品占全球 45.5%的市场份额 。 走向衰退: 1985年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在 1986年之后日本的泡沫经济,以及 1986年的“日美半导体协定”( 以限制日本半导体的对美出口和扩大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为目的 )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加之大型机逐渐衰亡, PC和手机逐渐成长为半导体的主要下游需求,日本半导体产业逐渐日薄西山, 1999年日立、 NEC、三菱的分别剥离内存部门,并由通产省整合为尔必达,随后在 2012年 2月尔必达宣布破产,随后被美国的镁光收购 。 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7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图 2: 日本半导体产业兴衰过程 数据来源: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 西村吉雄著 , 广 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在日本半导体从政府扶持走向自发成长的过程中,伴随着的是韩国、 中国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启蒙和政府扶持下的成长,最终韩国与 中国台湾 的半导体产业在日本半导体产业走向衰亡之后快速成长,目前仍是全球半导体的核心力量。 具体来看 韩国半导体产业 的三个发展阶段: 启蒙阶段 : 1962年韩国的朴正熙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韩国基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经济,刚好抓住了美欧日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进行产业升级的机遇( 19631979年 日本开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此阶段韩国重点发展轻工业, GDP高速增长。而在半导体产业领域,韩国吸引了外资半导体厂商在韩国设立封测厂,比如当时美国的仙童和摩托罗拉以及日本的三洋和东芝等均在韩国等地进行投资; 政府扶持下的快速成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积累逐渐完成,韩国开始进行产业升级。 1973年韩国政府宣布了“重工业促进计划”,韩国再次抓住了美欧日产业升级的机遇,发展了资源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1975年韩国出台了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六年计划 ,正式开始了国家扶持下的半导体产业的成长。随后在 1981年又推出半导体产业育成计划,以及 1982年的 半导体工业扶持计划 和 半导体扶持具体计划 。 1983年三星向镁光购得 64K DRAM的设计技术 后正式进入半导体领域,而之后政府也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优惠、政府采购帮助韩国半导体企业成长( 19841985年三星过半的半导体产品在国内销售, 1984年 86.2%的 64k DRAM在国内消化 )。如果说之前政策的支持是支持半导体产业“量”的增长,那 1986年产、学、研、官的联合研发模式则是帮助半导体产业从“量变”走向“质变”。 1986年韩国以产、学、研、官联合研发的模式投资 879亿韩元研发1951 - 1963 1963 - 1979 1979 - 1990 1990 年之后启蒙 政府支持 自发成长 衰退时间周期 12 16 11 -背景社会、技术背景半导体技术萌芽 ;1950 - 1985 ,冷战期间获美国扶持1970 年 I B M 大型机采用半导体存储器1984 年 I B M 推出 PC ,展开新的产业分工模式 ;1985 年广场协议 ,美日贸易摩擦;1990 年之后大型机衰退,PC 加速成长经济体发展情况 G D P 增速 16% 左右 1976 年之后 G D P 增速下滑 G D P 增速约 6% G D P 增速在 4% 以下产业结构重化工业 钢铁及造船产业为主知识 集约化彩电、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为主20 世纪 80 年代,创造的知识集约化材料、装备等金融市场 - -1985 年之后日元大幅升值,1986 年之后泡沫经济-举措 政府举措政府支持各大半导体厂商联合 研发 V L S I ( 1 9 7 6 1 9 7 9 )-1996 年之后出台一系列政策下游需求产品特征 寿命更好、性能更高下游需求 收音机、电视机 电视机、交换机、大型机 大型机、工作站 PC 、 手机客户需求特征 长 寿命、高性能 性能好且价格低廉结果产业特征及成就取得仙童技术授权,三菱、京都 电气进入 半导体产业1980 年 D R A M 研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86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国1999 年 之后逐渐退出 半导体 产业; 2012 年尔必达破产半导体产业结构 I D M 封装 、测试 I D M 制造 I D M I D M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8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4M DRAM,企业出资 379亿韩元,其余由政府相关部门及工业发展基金、产业进步资金出资( 与 19761979日本的 VLSI项目非常相似 )。 1989年进一步出资 1900亿韩元( 其中政府相关部门出资 750亿韩元 )投入 16M/64M DRAM的研发。 在两次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之后,韩国 DRAM不断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1994年, 三星、 LG、现代三家企业 16M DRAM的总产量 占领了世界 40%的市场份额 ,并于 1994年和 1995年开发成功256M和 1G DRAM,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 此外在 19901995年,韩国出台了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五年计划,奠定了后续韩国半导体设备崛起的基础。 自发成长 :韩国半导体依靠性能好且价格低廉,能够快速响应需求的特征,迅速加入全球产业链分工网络中,抓住了 PC、手机等需求的成长,开启了长达 24年加的自发成长。 图 3: 韩国半导体产业兴衰过程 数据来源: 根据三星电子官网、 wind等整理, 广 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台湾 半导体产业 的发展与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发展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不同之处在于韩国发展了 IDM模式的存储产业,而 中国台湾 则独创代工模式,成为了全球的半导体代工厂和全球第二大 IC设计地区。 启蒙阶段 :在 1960年之后, 中国台湾 抓住了全球分工的机遇,基于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 与韩国相似,亚洲四小龙时代 )。也吸引了诸多外资比如飞利浦在 中国台湾 设厂,半导体产业逐渐萌芽。 政府扶持阶段: 在出口经济的带动下, 中国台湾 工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 1973年工业产业在 中国台湾 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 43.8%。同时 19731965 - 1975 1975 - 1994 1994 之后启蒙 政府支持 自发成长时间周期 10 19 24背景社会、技术背景 大型机时代1984 年 I B M 推出 P C , 1 9 9 0 年之后大型机衰退; 1985 年之后美日摩擦手机趋势,全球分工经济体发展情况 G D P 增速 30% 左右 G D P 增速降至 30% 以下 G D P 增速约 3 % - 8%产业结构 纺织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钢铁、船舶等重化工业为主 半导体、面板、计算机为核心金融市场 1970 - 1971 韩元贬值 1980 - 1982 石油 危机韩国 经济增长减速,政府放松了大集团获得国外廉价资本的管制举措 政府举措 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1986 年产学研官开发 模式研发 4 M D R A M-下游需求产品特征 价格低廉 性能好且价格低廉下游需求 电视机、交换机、大型机 大型机、工作站向 PC 过渡 PC 、 手机客户需求特征 长寿命、 高性能 性能好且价格低廉结果产业特征及成就 承接封装产业,如飞利浦1994 年三星、 LG 、 现代等 D R A M占全球 40% 份额1995 年实现了 对日本的技术 超越半导体产业结构 封装、测试 制造 I D M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9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年石油危机之后, 中国台湾 当局政府开始寻求产业转型升级。 1974年成立工研院电子研究所,正式开启了 中国台湾 独特的政府扶持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模式 工研院引进消化吸收后向民间扩散 。 19751979年, 设计积体电路示范工厂计划 投资 4.89亿新台币经费,引进 RCA技术建立了 3寸晶圆 7微米量产技术。 1976年设 立新竹科学园区,出台一系列专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随后 19791983年的“ 电子工业研究发展第二期计划 ”再次投入 7.96亿新台币,这促成了 1980年联华电子( 1980年)和 中国台湾 光罩( 1981年)的成立。此后 超大型积体电路技术发展计划( 19831988年, 29.84亿新台币)、微电子技术发展四年计划( 19881992年, 19.95亿新台币)、次微米制程技术发展五年计划( 19901995年, 70.49亿新台币) 更是一步步促进 中国台湾 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引进及扩散进度,台积电及世界先进等知名企业均是这一系列 发展计划下的产物;地区半导体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从 1980年 中国台湾 落后世界先进水平 6年( 1.5微米),到 1996年年底和世界先进水平只差 9个月( 0.35微米)。 自发成长阶段 : 1995年之后 中国台湾 民间掀起半导体投资热潮,并一直延续到了 2004年( 1995年之后约投资筹建了 24座 8寸晶圆厂, 20002004年宣布投资筹建多座 12寸晶圆厂 )。同样是因为成功加入全球分工的网络中,在 PC和手机需求的驱动下,加之代工模式的成功, 中国台湾 成为了全球 IC制造第一大地区, IC设计第二大地区。 图 4: 中国台湾 半导体产业兴衰过程 数据来源: 根据 wind、日月光、台积电等整理, 广 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总结: 半导体产业地域变迁背后相同的原动力及成长环境 回顾日、韩、 中国 台 湾 三地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在各个阶段的背1966 - 1974 1975 - 1995 1995 年之后启蒙 政府支持 自发成长时间周期 8 20 23背景社会、技术背景 大型机时代1984 年 I B M 推出 P C , 1 9 9 0 年之后大型机衰退半导体产业垂直分工特色愈加鲜明经济体发展情况 G D P 增速 10% - 30% G D P 增速 10% 左右 G D P 增速 6% 以下产业结构 劳动密集型为主,发展轻工业重工业占 比较高,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半导体、液晶面板等金融市场 -1986 - 1990 台湾股市大牛市,台币升值压力1996 年底到 1997 年,台湾股市连创历史新高,市场资金充裕举措 政府举措 进口原料、设备免关税设立工研院,进行技术扩散和支持 ,财政政策,产业规划,科学园区-下游需求产品特征 多元化、一体化、快速 响应下游需求 电视机、交换机、大型机 大型机、工作站向 PC 过渡 PC 、 手机客户需求特征 长寿命、 高性能 性价比高、快速响应结果产业特征及成就 封测产业萌芽工研院衍生出多家晶圆厂、 IC 设计厂1994 年之后民间 投资制造 热潮。制造 全球第四,设计全球第二半导体产业结构 封装、测试80 年代制造公司快速增多,随后专业设计公司崭露头角设计识别风险 , 发现价值 请务必阅读末页的免责声明 10 / 29 行业深度 |半导体 景、举措和下游需求方面有诸多相似的特征。 首先在发展背景上,从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来看,发展半导体产业实际上是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竞争优势变化后的必然要求。 日本、韩国、 中国台湾 整体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是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本的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开始谋求产业升级发展重化工业,然后再进一步进行产业升级,确定科技立国的战略,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半导体产业)。对应到 半导体产业领域,一般是从吸引外资在本国建立劳动密集型的封测厂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萌芽,资本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