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5 年 6 月 总 第 43 期 ( 社会系统工程系列报告 SSE201502) 文化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林 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 人大 学 报 ) 人大国发院简介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简称国发院)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独立的校级 核心智库 。国发院以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优势学科为依托,以项目为纽带,以新型研究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公共交流平台为载体,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对中国面临的各类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以达到 “服务政府 决策、引领社会思潮、营造跨学科研究氛围 ”的目标。 国发院通过学术委员会和院务会分别对重大学术和行政事务进行决策。目前由陈雨露教授担任院长,刘元春教授担任执行院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 59号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紧邻新图书馆) 电话: 010-62515049 网站: NADS.ruc.edu Email: nads_ruc126, nadsruc.edu 摘 要 文化治理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领域进行治理;二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治理。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手段和工具。文化治理包含文化管理、文化改革与发展等内容,应纳入社会系统工程的视野,整体观照,系统把握,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传统是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要素。文化开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兴盛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标志。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灵魂。要做到文化治理主 体多元化、文化治理方式规范化、文化治理对象分类化、文化治理理念兼容化、文化治理机制系统化。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说,文化是最深层、影响最为深远、经久不衰的因素。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都要以文化为载体。 目前在 文化领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化分裂,缺乏整体意识;定位不清,缺乏文化共识;出现某种“文化偏执”; 文化泛化;“文化过度”;存在文化混乱。 要正确把握文化治理的重大关系,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关系,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益的关系,文化各部门和行业的关系,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关系,坚持对外开放和维护文化安全的关系,保护文化传统与倡导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体制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的关系,等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名片。脱离了文化特征,一个民族和国家就失去了灵魂。在人类的生存和延续过程中,社会是整个文化的承担者或载体,是各种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各种文化功能相互整合的单位和代表者。加强文化治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加强文化治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以下几个目标:第一,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第三,公民素质全面提升。第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面繁荣。第五,全社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增强。第六,中华文化创造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治理的任务是:形成四个体系(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形成两个体制机制(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治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两个 格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要统筹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治理 的关系 ,把文化治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臵。 关键词 : 文化治理;国家治理体系;文化系统;现代化 *通讯作者: 林坚 ,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研究员 、 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学报编审 ; E-mail: 2474523017qq 本报 告获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内部课题资助 ( L06 文化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目 录 一、 文化治理解析 6 (一) 文化 内涵分析 6 (二) 治理词义考察 10 (三) 文化治理的主要内容 15二、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 重 要组成部分 23 (一) 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 23 (二) 文化与 国家治理 体系 28 (三) 文化治理与其他方面的关系 33 三 、 文化治理的 实施 48 (一) 文化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49 (二) 文化治理的重要意义 51 ( 三 ) 文化治理的目标 52 ( 四 ) 推进 文化治理现代化 55 参考文献 6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 文化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文化治理解析 文化治理是文化和治理的结合,有着特定的含义。首先对几个概念进行界定并做必要的辨析。 (一)文化内涵 分析 文化是一个多重复合系统,具有复杂的层次结构。基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视角,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 考察所得出的观点自然一所不同。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划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是特定的人群或组织于一定的环境中,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套模式,这套模式中的社会成员群集互应,有着共同的心理习惯、思维定式、人生态度、工作方式等,以价值观念为核心,通过学习、认知等社会行为,使人们彼此沟通和融合,并承继和延续下去。文化是指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及其所追求的价值,表现于人们实际所思、所言 、所为之中。 198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 199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发展可以最终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文化,流行的说法还 有:( 1)人类实践和信仰的积累;( 2)一种信仰的模式,铸就了社会中每一个人的人格;( 3)一种思想和实践的系统;( 4)一种无意识的结构,它产生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5)一种在社会交往中起作用的共同的信号;( 6)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体系;( 7)一种活生生的有机体;( 8)展示人之本质的符号系统。 按不同的角度,对文化结构有不同的划分,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 二分法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体文化与观念文化、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意识上的文化与意识下的文化。还有科学文化 和人文文化、理性文化与情感文化之分。英国著名作家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还有人从文化功能的调适过程的角度把文化划分为文化事物与文化行为。 三分法 是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物质文化、政治文化、观念文化;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有人用三个层面来划分:文化的物质层、理论制度层、心理层。张岱年提出三个层次:社会心理、民间风俗属于最低层次;哲学、宗教属于最高层次;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属于中间层次。也有人称之为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博厄兹划分为这样三类:物 质文化,社会关系,艺术、宗教、伦理。有的学者认为可分为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外围文化,即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第二层次是科学理性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认识的体系;第三层次是思想道德文化,包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社会理想等。有人根据社会成员参与的多少把文化划分为普遍的文化(社会全体成员支持的文化)、特殊的文化(一定社会阶层的文化,如农民的文化、老年的文化)和任意的文化(社会中有一定地位、职业的人所采取的文化,如学术流派)。 从文化起源的角度 看,满足本能需要的文化形态构成最基本的文化层次,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中间是通过一种社会层面展示的文化,如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等内容;再高一层则是心理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同的种族或民族和地区,在不同的性别或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类的心理需求和满足过程极其不同,而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 有人将文化分为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大文化即广义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中文化主要体现为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如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科学理性、文学艺术、社会 习俗,以及制度体系文化等。小文化,含义较为狭窄,主要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 或者说,文化分为三层: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和精神层面;中间包括文化行为和制度层面;最外围和广义的是与人有关的一切事物和形态,也就是经过人的改造、利用或创造的东西,包括人的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 四分法则把文化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个层面。有人把文化分为四大部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信息文化。 对于文化形成、文化创造来说,物质文化是基础和前提;制度文化是协 调和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和根本。物质文化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文化是观念的浓缩物,是积淀着观念形态的文化。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状况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创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制度文化是以制度为中心的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规定着文化整体的性质。制度能保存文化,能够把人类创造的文化保存下来传给下一代,通过价值导向来影响精神文化发展的方向。制度文化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中介环节。精神文化是最核心也最稳定的部分, 它由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构成,还包括文化信念、文化情趣等,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制约作用,是制度运行的保证和变革的先导。精神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认知和价值定向的功能,体现了时代特点、民族特点。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以约定俗成方式构成的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与物质、精神密切相关。行为文化也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民族特点。制度文化构成人类行为文化的习惯、规则,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人类行为和活动的钥匙或模式。 信息文化是贯串文化系统表里的语言、文字、姿势及其他信息符号,是人类用 来创造、保存、积累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从文化创造的角度看,一般先进行学术层面的开辟和研究,当它被统治集团采用后,即形成一整套体现这一思想的政治、律令、制度等,然后通过教化,贯彻到全体民众之中,自觉或者被迫形成一系列上行下效、以整体一致为目标的,包括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礼仪礼节、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在内的行为文化。而从思想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行为文化的结构一旦形成,也就有了民族意识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文化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由表层结构、中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构成。 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形成和显现 ,是人性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人们生活于一定的文化环境,对文化的探索永无止境。 (二)治理 词义考 察 治理一词含义多,适用范围广,既广泛运用于全球、国家、组织、人的控制、管理或自治,也用于江河湖泊、大气、土地等自然环境的整治、净化。现在多用于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一般的定义多将治理( Governance)视为政府( Government)的同源词,意为掌舵与引导。但是,不同文献作者的不同解读则赋予治理更多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