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件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 发展规划 二一七年六月 目录 目录 . 序言 .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 9 一、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 9 二、宏观调控信息化和监管科技水平持续提升 . 12 三、金融普惠发展的创新活力日益增强 . 12 四、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 14 五、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不断优化 . 16 第二章 面临的形势 . 17 一、国家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环境提出新要求 . 17 二、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务发展提出新需求 . 17 三、新技术发展和金融业态变革带来新机遇 . 18 四、金融风险和网络安全形势带来新挑战 . 19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19 一、指导思想 . 19 二、基本原则 . 20 三、发展目标 . 20 第四章 “十三五”发展重点任务 . 22 一、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夯实金融服务基石 . 22 二、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能力 . 25 三、推动新技术应用,促进金融创新发展 . 27 四、深化金融标准化战略,支持金融业健康发展 . 29 五、优化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 . 30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32 一、组织协调、配套政策 . 32 二、宣贯实施、评估指导 . 32 三、前瞻研究、动态调整 . 33 四、队伍支撑、投入保障 . 33 致谢 . 34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金融业将在“十二五”发展成就基础上,紧紧围绕国家金融改革发展相关战略,进一步完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以新技术应用促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发展行动落实,推动实施金融标准化和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优化金融信息技术治理体系,全面提高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对金融体制改革、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和金融信息技术提出的总体要求,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 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 (国发20155 号) 、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国发201540 号) 、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 (国发201550 号文印发)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 2020 年) (国发201421 号文印发)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国办发201621 号文印发) 、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银发2015221 号文) 、 关于促进银行卡清算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 (银发2016324 号文)等文件,由人民银行组织相关单位共同编制。 为顺利开展规划编制工作 ,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组织主要金融机构对“十三五”时期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并广泛征求了各界意见。 规划旨在阐明“十三五”时期金融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形成行业共识,提升金融业服务能力,促进金融创新和普惠发展。 规划分为五章:第一章回 顾“十二五”时期主要成就和短板,第二章分析“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三章提出“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四章明确“十三五”时期重点任务,第五章提出保障措施。 规划实施时间为 2016 年至 2020 年。 9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业 信息技术工作在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结合金融业务发展需要和信息化建设实际,在金融信息基础设施、宏观调控信息化和监管科技应用、普惠金融创新、网络安全保障及信息技术治理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中央银行管理运行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建成第二代支付系统、实现各银行业金融机 构在支付系统一点清算,标志着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一期)正式投产运行,人民币国内支 付和国际支付统筹兼顾的支付清算体系初步建成。全面推广应用 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为票据市场电子化发展奠定扎实基础。金融 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覆盖面继续扩大,征信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完善外汇交易 系统和本币交易系统。建成第三代黄金交易系统和黄金国际板交易系统, 支持黄金市场国际化。建成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 统,形成人民币会计核算全国“一本账”。进一步整合国库信息 资源,初步形成准确、全面、权威的国库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国 库的公共服务效果明显增强。建成统一的金融业机构信息管理系 统,形成金融机构分布的统一视图。推动应用国家密码管理机构 认可的商用密码产品,在全面发行金融 IC 卡的基础上, 试点发行加载符合国家密码管理机构认 10 可密码算法的金融 IC 卡。 银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显著。 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一期、二期)投入运行,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实行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 信息登记,开启了对银行理财市场、业务和产品的全方位监管。 不断优化金融专网,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监管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能力。 截至 “十二五”期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 数据中心实现“双活”、“多活”等模式,有效提升了数据中心 的效用。全面升级改造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基本实现了向“以 客户为中心”的转变,支持更加灵活的业务流程设计,提升业务 运营能力。运用虚拟化、开源软件、分布式、云计算、大数据等 新技术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灵活创新,建设企业级云平台 ,实现海量数据高效处理,探索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从集中式向分布式转变, 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力开展新兴电子渠道建设,形成 了覆盖银行网点、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等 立体式服务渠道,持续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客户体验;整合 境外核心系统,支持多时区、多语言、多币种及国外特色业务规 则的处理需求,统筹规划综合化信息系统建设,支撑商业银行向国际化、 综合化金融集团转型。 资本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交易结算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有效支持了“十二五”时期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建成一批重要交易系统,有力支持了沪港通、转融通、一码通等新业务开展,以及股指、国债和大宗商品等期货的推出。此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 11 交易所等单位的核心交易系统优化完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完成新一代业务系统主体功能开发;沪港通、新三板结算系统和统一账户平台系统上线运行;证券期货信息网上线运行。大连商品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行业信息技术测试中心正式挂牌,建立了规范的测试管理体系,并完成了多项行业测试实践。南方信息技术中心基础建设基本完成,面向行业提供高标准的托管设施。中证信息技术服务公司行业信息安全实验室挂牌,面向行业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安全服务。 保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建成全国车险信息公共平台,逐步建立起车险信息共享与交互机制,全面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 31 个省(区、市)及 5 个计划单列市,已成为支撑我国交强险制度实施和车险市 场科学发展的重要行业性公共平台。建成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面向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和农户,提供业务监控、统计分析、数据查询和信息采集等服务。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一期)上线运行,已采集登记约 3.83 亿张有效保单信息。 外汇业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明显。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平台,助力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防范。建设新版外汇局官方网站和银行信息网站,完成货物贸易、资本项目、服务贸易、个人外汇等系统升级,建设“一个门户、三个平台” ,实现了面向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了信息服务和管理服务水平。科学规划外汇管理数据资源体系,形成 9 大类外汇业务数据采集规范,推进了数据统一采集和共享。 12 二、宏观调控信息化和监管科技水平持续提升 宏观调控信息化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成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监测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持构建完备的金融统计体系。升级优化上海银行间市场拆放利率平台和交易报告库,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建成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监管科技能力显著提升。 升级和上线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反洗钱监管档案系统、资本市场中央监管信息平台、统计信息系统等重要系统,着力推动监管数据的统一收集、整理和应用,初步构建了涵盖反洗钱、银行业务、资本市场、保险业务的监管体系,有效提高了金融监管效能。 三、金融普惠发展的创新活力日益增强 银行业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银行业电子渠道保持高速增长,截至“十二五”期末,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户数已达 21.6 亿户,主要电子交易笔数替代率平均达到72.1%,其中,手机银行发展迅速, 5 年来主要电子交易中手机银行的交易占比增长近 43 倍,ATM、POS 交易也同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累计发行金融 IC 卡 21.1 亿张,支持接触式受理金融 IC卡的 POS 和 ATM 终端改造率分别为 99.9%和 99.0%,支持非接触式受理金融 IC 卡的 POS 和 ATM 终端改造率分别为 55.0%与 41.2%,实现了金融 IC 卡在全国部分城市地铁、公交、出租、旅游、商场、超市、市场以及学校、园区等领域的应用,营造一卡通用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