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8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附件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发 展 改 革 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8 年 1 月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 3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3 第二节 突出问题 . 4 第三节 重大机遇 . 5 第二章 总体要求 . 5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6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6 第三节 战略定位 . 7 第四节 发展目标 . 9 第三章 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空间格局 . 10 第一节 强化空间功能分区管控 . 10 第二节 构建“一圈一轴三带”的空间格局 . 11 第三节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 13 第四章 建设创新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 . 14 第一节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双向互动 . 14 第二节 加快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16 第三节 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 17 第四节 依托重要平台推进产业升级 . 18 第五章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 19 第一节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 19 第二节 建设高速共享信息网络 . 22 第三节 强化水安全保障 . 24 第六章 推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 25 第一节 共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 25 第 二节 实施环境共治 . 27 第三节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 29 第七章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 30 第一节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 30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开放合作平台 . 32 第三节 加强国内区域交流合作 . 33 第八章 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 34 第一节 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 34 第二节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机制 . 35 第三节 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 37 第九章 规划实施 . 38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 38 第二节 推动重点工作 . 38 第三节 营造舆论环境 . 39 1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战略地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 年),特制定本规划,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 设的指导性、约束性文件。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 5 个市、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及商洛市的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山西省运城市(除平陆县、垣曲县)、临汾市尧都区、侯马市、襄汾县、霍州市、曲沃县、翼城县、洪洞县、浮山县,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市的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崇信县、灵台县和庆阳市区,国土面积 10.71 万平方公里, 2016 年末常住人口 3863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 1.59 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 1.12%、 2.79%和 2.14%。 规划期为 20172035 年。 2 图 1 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范围图 3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培育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其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 区位 优势,推动全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有利于引领和支撑西北地区开发开放,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 纵深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交通优势显著。 地处我国内陆中心,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支点,是西部地区面向东中部地区的重要门户。贯通西部地区的南北通道和新亚欧大陆桥在此交汇,以西安为中心的 “米 ”字型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加快完善 ,国际枢纽机场和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全国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凸显。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南依秦岭、东跨黄河,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标识,发源和兴盛于此的始祖文化、汉唐文化是中国元素的重要组成。西安、咸阳、宝鸡、天水、 平凉、 运城、临汾等城市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城市群内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交流合作密切、区域认同感强。 现代产业体系完备。 工业体系完整,产业聚集度高,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 产业 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基地。航空 、 航天、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 产业结构4 正在迈向中高端。西北唯一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批国家级 产业园 区,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载体。 创新综合实力雄厚。 科教资源、军工科技等位居全国前列,2016 年,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 3%,拥有普通高校 99 所,在校大学生超过 100 万,两院院士 64 人,各类科研机构 1100 多家,国家级重点(工程)实验室 25 家,国家级 “双创 ”示范基地 4 家,承担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主创新示范、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改革创新任务。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 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 西咸新区是全 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宝鸡、临汾、天水等市城区常住人口接近百万。 2016 年 城镇化率达到 55.06%,各级各类城镇联系日益密切。 第二节 突出问题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数量总体不足。 西安市与东部 特大 城市相比 , 经济 发展水平 尚有差距,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群城市 数量 总计 18 个、建制镇 687 个 , 大城市 少 ,中小城市发展相对偏弱 ,城镇密度 为 每万平方公里 72 个,分布较为稀疏,分工协作不够 紧密 。 创新潜力有待深入发挥,成果就地转化水平不高。 城市群协同创新机制不健全,各类科研机构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军民 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对接不畅,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到 30%。 5 开放合作层次不高,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 发展观念和竞争意识不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开放型经济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环境不优,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不多不大不强,对高端要素吸引能力不强。 生态系统相对脆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3,且空间分布不均。渭河、汾河流域部分区段水质污染严重,地下水超采 问题突出。 大气环境污染情况严峻,重污染 天气频发,环境容量接近极限。 第三节 重大机遇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全新指引。 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 使关中平原城市群进入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为其发挥历史、人文、产业等综合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国际经贸、人文交流 和 国际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 战略和 推进 新型城镇化 建设 ,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发挥政策效应 、 促进各类 城市 协同发展 、 培育区域新增长极,提供了强大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激活创新要素,加快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培育建设关中 平原城市群,要立足西北,着眼全国,以开放促发展,以创新求跨越,以文化塑标识,加快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实现追赶超越。 6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 落实 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和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 牢固树立和 贯彻 落实 新发展理念, 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主线, 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以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为 统领 ,以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为动力,以延续中华文脉、体现中 国元素的风貌塑造为特色,加快高端要素和现代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人口和经济集聚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 关中平原城市群 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和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支撑作用。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 ,协同发展。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及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城市群边界和空间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从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出发,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城乡发展 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化错位协同发展。 创新驱动,文化传承。 挖掘利用和滋养好创新资源的核心 优势,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强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发挥深厚文化积淀的最大特色,找准历史和现实结合点,溯源寻根、传承创新,留7 住文化根脉,彰显中国元素,塑造文化标识 ,体现城市 底蕴和 特色 。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围绕补齐 发展 短板,瞄准体制机制瓶颈,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 加快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 激发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找准开放合作定位,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 ”建设 大格局,构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广泛开展多领域交流合作,走出一条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路子。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围绕 “山青水净坡绿 ”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群建设全过程,以山、河、江、坡综合治理为重点,系统推进自然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推动城市群绿色永续发展。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遵循城市群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促进资源要素充分流动和高效配置,有 力有效加快城市群建设进程,全面提升发展质量。 第三节 战略定位 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在以下发展定位上实现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