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生鲜供应链行业研究报告,报告日期:2018年11月15日,-2-,概要, 系列报告之二分析美国的Sysco,我们看到了食材供应链巨头的模样。目前我国缺少对B端的大型供应链企业,由传统生鲜C2B2C模式过渡到B2B2C仍需努力,拥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流入加速了农业、物流及零售的变革,技术赋能产业,模块化加速,生鲜食材供需联动提效。技术的进步以及上下游格局的变化正在改变国内B端缺失的窘状,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成本。本篇报告深度聚焦于生鲜食材供应链的上游农业、中游冷链、下游B端三维度,挖掘国内万亿级生鲜食材供应链的产业变革和机遇。, 上游农业。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足、小农经营模式的分散性、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佳等因素从源头上拖累生鲜食材采购效率。生鲜生产过程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我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六大优势区域。同时温室等设施大力发展克服环境制约,需求端撬动上游集约化,从而有效缓解上游供给端导致的矛盾。上游农业正在从“大而不强”向高产、高效和高附加转变,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小/散/弱/低)的集约化进程开始加速,形成公司化的基地养殖和种植,逐步解决分散化、采购标准化问题。, 中游冷链。冷链物流为生鲜流通保驾护航,只有冷链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大程度减小过程损耗、防止污染、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目前我国在初级生鲜农产品领域,相对欠发达,生鲜冷链需求缺口巨大。我国生鲜食品在运输中冷链物流的使用率不高,造成食品在流通环节中损耗率太高。目前我国冷库总容量大,但是人均少,以农批冷库为主要类型。冷藏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增量呈“哑铃型”分布。, 下游B端。供应链企业需要重点服务农贸市场和小型餐厅。农贸商贩是一片巨大的长尾市场。而餐厅食材供应市场大,存在诸多痛点,餐企呼唤优质供应链的出现。 目前,相关供应链企业通过区域化物流仓储,向上整合种植养殖基地改变上游分散化的局面,向下通过互联网收集B端订单形成采购规模,担当一批商或准生产商的角色,提升供应链规模和效率,向超市、餐饮店、农贸市场等终端输入生鲜供应链。在这其中,以美菜、宋小菜、永辉彩食鲜、善之农等为代表。,-3-,一、上游:技术改造农业助力生鲜发展,-4-,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拖累效率 农业作为供应链最源头的供给端,农业的机械化程度直接决定了供应链的流通效率。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在60%以上,农业机械化程度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同时,虽然我们机械保有量总体较高,但结构不均衡。以拖拉机为例,我国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但我国是以小型拖拉机为主,占比72.1%,耕作效率不高。而美国以中大型为主,中大型占比 68.4%。 机械化程度低从而导致人均产出效率不够,拖累整个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图: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变化,5.8%,5.1%,8.1%,7.3%,9.3%,6.0% 5.9%,4.1%,5.4%,3.4% 3.5%,6%5%4%3%,9%8%7%,10%,10%0%,40%30%20%,60%50%,70%,2%1.6%1%0%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综合机械化率,增长率,表:2016年中国、美国拖拉机保有量对比(万台),-5-,小农经营模式难以持续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具有较大农业经营规模,以商品化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户仅有398万户,占所有农业经营户的2%。个体小农经营模式由于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竞争和环境变化。 对比来看,目前美国农业产值的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小农场贡献。美国农业集中度明显高于我国。 因此,国内生鲜的模式多为C2B2C,而国外多为B2B2C。目前城镇化还在进行,从事农业人数减少,小农经营模式难以持续,未来我国的种植商和养殖商也将朝着公司化运营方向发展。图:2016年我国总体农业经营户数及人数,31422,87466479,98096427,107346647,11902133,0,10,0005,000,25,0002074320,00015,000,35,00030,000,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农业经营户(万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万人),-6-,100806040200,全国,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截止2016年,我国农业人员基数虽有3.1亿之多,但是整体素质较低,人均产值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巨大。其中80.9%在36岁以上,绝大部分未经过良好教育,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占到了91.8%。而素质良好的从业人员是行业发展的根基。 有关部门需要大力提升农业从业人员农业整体素质,推动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可以通过培训、示范、现场观摩等方式,提高生产优质化、安全化、营养化农产品意识和技术。图: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120,图:中国农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水平较发达国家低,-7-,生产过程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 生鲜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由于气候和地域差异,国内不同地区生产的蔬菜和水果都是在固定季节收获,这决定了生鲜从收获到消费具备较短的时间周期。生鲜的鲜活易腐、不耐贮运、生产季节性强、消费弹性系数小等特点决定了如果当地产量无法满足需求,就必须从外地进货。而如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必然导致产品流动半径小,容易出现滞销、涨价等供需矛盾。, 我国在水果品类上,形成南北水果对调格局。上半年以南方果为主(热带水果),主产地:广东本地、福建省、海南、广西、湖南;下半年以北方果为主,主产地:山东、陕西、山西、河北。橘子、橙子等水果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苹果、梨等水果产于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表:全国部分水果产期和主要产地,-8-,生产过程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表:全国部分水果产期和主要产地(续),-9-,生产过程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六大优势区域,呈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全国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表:中国主要六大蔬菜产区,1.3%,- 10 -,设施蔬菜有效克服环境制约 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南方夏季高温多雨以及不可预知的极端气候等条件的制约曾长期困扰我国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因此,要实现就地生产,就需要在不适宜露地蔬菜种植的季节,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拱棚等设施,创造适宜蔬菜生产的环境条件,进行设施蔬菜生产,从而克服环境制约,有效缓解供给端导致的矛盾。 作为蔬菜产业的重要版块,2016年我国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872.1万亩,设施蔬菜产量2.52亿吨,占蔬菜总产量30.5%,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净产值为5700多亿元。,图:我国几种常见蔬菜种植面积以及设施栽培面积,番茄:2041.5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1167.2万亩,占比57.2%,黄瓜:1821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874.4万亩,占比47.85%,茄子:1304.7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760万亩,占比58.3%,辣椒:3209.4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852.2万亩,占比26.6%,大白菜:2768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110.72万亩,占比4%,普通白菜:2044.9万亩,设施栽培面积为271.97万亩,占比13.3%,9.9%,1.4%1.4%,3.7%3.6%,0%,2.2%2.1% 2%1.7%0.7%0.7%0.5%,6%4%,8%,12%10%,1,0000,4,0003,0002,000,5,000,7,0006,000,图:我国设施蔬菜面积(万亩)变化设施蔬菜面积(万亩),增长率,- 11 -,398,119,86,110,83,1289,382,280,411,217,0,400200,1,4001,2001,000800600,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规模农业经营户(万户)规模农业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万人),需求端撬动上游集约化 农产品上游种植的分散化需要由需求端来帮助改造。从规模上来说,当需求数量足够大时,能够集聚上游集中生产,形成规模效应。从品类上来看,当需求足够明确集中时,能够指引农产品经营者具体该种什么、怎么种。 目前,以美菜、宋小菜等为代表的生鲜供应链的企业正在做这样的事。通过移动互联网将下游的订单集中,将需求反馈给上游生产者,实现上游的集约化。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占全国实际耕种的耕地面积的28.6%,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猪和禽类存栏量分别占全国的62.9%和73.9%。我国上游农业生产正在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图:2016年我国规模农业经营户数及人数,表:2018中国果品商业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前10名,农产品品牌价值可深挖 传统的农业经营者往往忽略了品牌形象的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 品牌化是农产品的一大机遇。对于生产端来讲,品牌代表高溢价;对于流通端来讲,品牌代表稳定的采购货源;对于消费端来讲,品牌代表优质、安全、健康,以及美好的生活享受。打造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实现某一品类、某一品种、某一市场的成功占位,能够造福全产业链。 “褚橙”的出现意味着农产品也可以品牌化,也能爆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愿意为安全、优质、有特色的产品和品牌买单。这要求农民更好地经营产品,打造特有的农产品品牌。,图:新西兰著名猕猴桃品牌佳沛(Zespri)的成功路径,1988年以前1988年1997年现在,小农小户分散种植、各自销售,全2700多个奇异果品牌奇异果品质参差不齐、在国际市场推广费用巨大在政府协助下,2000多名农户组建了“新西兰奇异果营销局”利润分成,先付给农户30%的成本费,剩余70%按销售状况决定兑现比例“新西兰奇异果营销局”变成了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把一个农产品当做一件商品,推出“ZESPRI”作为唯一品牌。每年拥有近7000万箱ZESPRI奇异果;99%供出口,营销至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奇异果市场总生产及营销量的33%。- 12 -,正视差距,逐渐进步 客观来说,我国农业在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形象地说,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落后美国45年,落后日本20年。 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在从“大而不强”向高产、高效和高附加转变,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主体(小/散/弱/低)的集约化进程开始加速。国内农业从业人口下降,作坊式养殖种植农户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基地转变,片状土地集聚,形成公司化的基地养殖和种植,逐步解决分散化、采购标准化问题。图:中国与典型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年代差,45.3,20.2,-2.3,-0.7,-0.3,(10.0)- 13 -,0.0,20.010.0,40.031.430.0,50.0,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南非,- 14 -,二、中游:冷链物流为生鲜流通保驾护航,- 15 -,冷链是生鲜食材流通市场的“血液” 目前我国生鲜食材流通的渠道仍然主要是批发市场模式。蔬菜、水果、生禽、水产品等农产品采收后,从分散的农户收购,经过多级批发市场到达销地零售农贸市场,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在该模式下,冷链物流涉及的环节众多,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时间比较长。 这种情况下如果冷链物流配套不足,则会造成巨大损耗。因此,在生鲜流通的过程中,需要有冷藏车保鲜运输;在中转结点,需要不同类型的冷库保存。冷链可谓是生鲜食材流通市场的“血液”,只有冷链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大程度减小过程损耗、防止污染、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图:冷链体系在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重要性,农业生鲜生产者,产地批发商,销地二级批发商,超市,餐厅社区农贸市场,终端消费者,城市间干线长时间运输大中型冷藏车为主,城市冷链配送小型冷藏车为主,大型冷库冷藏,销地 城市内短时一 间运输级批 中小型冷藏发 车为主商小型冷库冷藏,小,冷,医药,力影响供应链,和饮料,初级生鲜农,相对欠发达,产品,冰淇淋、雪糕,鲜牛奶,肉馅、肉丸,草莓,南瓜、菠菜,- 16 -,图:冷链物流的主要需求来源特殊此领域有专业独 试剂特的冷链服务商链零售商有议价能 加工食品 需求缺口和不完善大,超低温物流(-50)危化品、生物试剂抗生素冷藏盒饭巴氏酸奶、蛋糕坯金枪鱼、生鱼片,品类特殊物品药品冷冻饮品速冻食品乳品水产品肉类水果蔬菜,冷冻物流 冰温物流 冷藏物流 控温物流(-18) (-22) (0-10) (10-25)疫苗、生物药品等冷冻果汁 饮品所有速冻食品植物奶油蛋糕速冻海鲜 冷鲜水产冷冻肉(猪、 冷鲜肉(猪、羊、牛、禽) 羊、牛、禽)葡萄、梨、 香蕉、柠檬、樱桃 菠萝辣椒、黄瓜、番茄,生鲜产品的冷链需求缺口大 冷链主要用作对肉禽、水产、果蔬、加工食品、冷饮、花卉、茶叶、药品、化工原料等商品的恒温贮藏。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冷链需求,储藏温度也不同。 其中医药、化工原料等领域对冷链的要求最为严格,一般有专业的冷链服务商。而在初级生鲜农产品领域,目前相对欠发达,这部分的冷链需求缺口巨大。 在储藏温度方面,一般冷链至少有常温、冷藏、冷冻三温带划分,有的是五温带划分,日本的冷库划分则细达到了七温带。在生鲜产品里,我们看到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对于适应的冷藏温度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其中水产品对于温度的要求最为苛刻。表:按照温度划分的冷链服务对象,生鲜冷链物流的特点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低温加工、低温贮存、低温运输、配送及低温销售四个环节。从保障产品质量和延长保质期的角度分析,农产品冷链物流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复杂性生鲜流通过程中质量极易于受到外部温度和时间的影响,必须按照不同产品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温度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生鲜冷链物流的复杂性。,高成本生鲜流通各环节需要专门的设施和设备,为了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又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系统等,冷链物流建设资源投入较多。,协调性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比较分散而消费具有一定的集中性,生鲜的时效性强,每一个冷链物流环节必须做到无缝对接,因此冷链物流各个环节的组织协调性的要,求更高。- 17 -,信息化生鲜农产品物流必须使用现代化的物流信息技术。例如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采用RFID 技术,实时监测产品和储藏环境的温度,确保产品安全。,- 18 -,生鲜流通环节亟需改造, 在流通渠道上,美国农业合作社通过配送中心实现产销一体化,产地直销降低物流成本。日本农业协会统一收购化零为整,中央批发市场连接产销两端。中国仍是以多层次的产销批发市场为主,流通效率低下。, 在终端销售渠道上,美日基本上是以超市和商店为主,组织化程度高,中国还是以,社区的农贸市场为主,但是正在朝着“农改超”方向进步。, 在主要的流通形式上,美国和日本基本实现了全程冷链,中国整个的冷链流通率较,低,大多数都是自然常温运输。,表:中美日生鲜流通环节对比,95%,65%,- 19 -,流通率运输率不足,产品损耗大 当前我国生鲜(果蔬、肉类、水产品)品类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22%、34%、41%,冷藏运输率分别为35%、57%、69%,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距巨大。 我国生鲜食品在运输中冷链物流的使用率不高,造成食品在流通环节中损耗率太高。在水果蔬菜上的冷链运输率只有35%,导致果蔬在流通中的损耗率远远高于肉类和水产品,高达15%。 “断链”是目前冷链运输的一大痛点,如何在保证产品品质和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也是一大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我国实际的生鲜流通率和运输率均超过2010年制定的规划。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生鲜流通效率会逐渐提升,追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图:生鲜冷链流通率对比,5%,15%,23%,20%,36%,22%,30% 34%,41%,果蔬,肉类,水产品,2010中国冷链流通率目标2015中国冷链流通率实际2015中国冷链流通率,15%,40%,35%30%,57%50%30%,69%,果蔬,肉类,水产品,2010中国冷链运输率实际2015中国冷链运输率95%,目标2015中国冷链运输率美国冷链运输率100%,图:生鲜冷链运输率对比,15%,8%,10%,5%,0.0%,10.0%8.0%6.0%4.0%2.0%,12.0%,16.0%14.0%,损耗率,图:2015年我国生鲜损耗率对比,备注:冷链流通率=实际采用冷链物流的产品数/应当采用冷链物流的产品数冷链运输率=(实际采用冷链物流的产品数+存在“断链”的产品数)/ 应当采用冷链物流的产品数,增长率,- 20 -,1833,2386,3675,25.2%2987,23.0%,469827.8%,10%5%0%,25%20%15%,35%30%,1,5001,0005000,3,5003,0002,5002,000,5,0004,5004,000,2016,2017,2018E,2019E,2020E,市场规模(亿元)30.2%,冷链市场步入快速增长期 生鲜跨区域的运输需要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从冷藏车以及冷库的角度来看,国内在基础设施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导致生鲜运输半径小,本地化消费占多数。而在需求比较旺盛的区域,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况。 供需之间的矛盾以及关于促进农副产品流通的相关冷流物流政策促进着国内冷链物流市场的快速发展。2017年我国的冷链市场规模为2987亿元,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469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到25%,冷链物流行业正在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图: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及预测,0.000,0.200,0.400,0.600,0.800,1.000,经济、政策等因素影响冷链发展 冷链需求不足是限制目前我国冷链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人均GDP与人均冷库容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二者相关系数达到0.6。当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人们不仅仅只看重低价,而对于生鲜品质、质量、安全等方面更为重视,才会使得供应商更愿意使用冷链运输,才会从根本上拉动整个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而站在政策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操作标准的缺失以及监管不力是目前限制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先后出台过不少相关行业标准,但该标准大都为推荐性而非强制性,从而导致了很多冷链物流企业仅以减少物流成本为目的,不按标准执行。而对比美国,FDA对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操作标准和要求以及产品出现损失后的权责分担问题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配套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惩罚措施,以保证各标准的严格执行。 同时,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冷链物流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一致的。冷链物流业是基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而兴起的,发达的冷链物流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人均GDP(万美元/人) 图:2016年各国人均冷库容量和人均GDP的关系7.06.05.04.03.02.01.00.0,人均冷库容量(m/人) - 21 -,0.193 0.173,33,0.105,14,14,- 22 -,冷库总容量大,人均少 冷库是冷链物流行业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冷库是生鲜流通过程中的节点,起到储藏保鲜作用。近年来,我国冷库保有量有所提高,但相较于庞大的市场仍有较大空间。 2016年全球冷库容量报告显示,我国冷库总容量高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容量水平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具体到各省市,人均冷库容量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上海的人均冷库容量为0.321m/人,接近美国的平均水平,这样的背景环境更有利于生鲜供应商的生存和发展。,图:2016年各国冷库总容量及人均容量,141,118,107,0.362,0.260,0.485,0.824,0.20.10.0,0.40.3,0.60.5,0.90.80.7,40200,8060,100,160140120,0.196320.077 17 16100.081印度 美国 中国 日本 英国 巴西 德国 伊朗 荷兰 韩国,总容量(百万m),人均容量(m/人),0.321,0.273,0.181,0.170,0.136 0.130,0.126 0.118,0.108 0.104,0.10.0,0.20.1,0.2,0.30.3,0.4,上海 天津 北京 宁夏 福建 海南 山东 辽宁 重庆 新疆,图:2017年部分省市人均冷库容量(m/人),m,统一口径,方便比较。,- 23 -,生鲜品类占比大,农批冷库为主要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冷库总容量为1.35亿m。在我国冷库总容量中,用于肉禽、水产、果蔬的冷库容量之和占比38.3%,印证了之前生鲜品类对于冷链需求大的观点。 在各种类型的冷库中,全国农批市场冷库总量为4750万m,前20强约占全国农批冷库总量的48.8%。而全国农批冷库总量则占全国冷库的40%,农批市场冷库的保有量非常大。图:中国冷库容量(万m):按商品类别划分,10,0008,0006,0004,0002,0000,14,00012,000,20142014,20152015,20162016,20172017,其他类综合类,77.455,118.54,79.185,895.45,84.056,964.51,121.798,159.72,乳制品果蔬类水产类肉禽类,74.582,313.051,099.63878.75,70.622,471.601,243.29939.42,72.052,641.711,260.82984.64,67.662,774.031,366.721,041.95,农批冷库, 40%,第三方冷库,38%,生产加工冷库,16%,其他冷库, 6%,图:全国冷库结构分布,- 24 -,农批冷库现有问题及发展趋势, 大部分农批市场冷库建造标准都比较低,硬件设施陈旧,冷库能耗高,有安全隐患。现在很多都在市中心,面临着变迁。 农批市场冷库信息化技术水平低,无法做到信息的即时共享。现在冷库面临淡旺季的问题,特别是冷库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这是本身冷库信息化的问题,还有全国冷库连接的问题。 农批冷库管理比较粗放,人才缺失,很多产品在出入库时存在断链问题。大部分的农批市场的冷库,基本上没有封闭的收货平台,都是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收放货。 农批冷库建设模式比较单一,多为集中性大库,无法满足商户多元化的需求,在附加值的服务提供方面非常少。,设施陈旧低信息化管理粗放功能单一, 随着城市的产业功能转移,很多农批市场面临搬迁,要,硬件,趁此机会重建冷库,提升冷库硬件水平和安全。 努力提升农批市场冷库信息技术水平,从纸质化记录向信息数据实时共享方向转变。 尽快提升农批市场冷库的管理水平,减少冷库的安全隐患和高能耗。 未来的批发市场,生鲜品类会越来越丰富,冷库必须承担仓储、分割、加工、分拨等更多功能。 依托线下资源发展线上业务,给广大中小商户以及农贸、社区市场进行赋能。,改造软件升级管理提升功能提升模式创新,- 25 -,冷藏车增量呈“哑铃型”分布 冷藏车是冷链物流的流通载体。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7年全国冷藏车总量预计达到13.4万量,全年增加1.9万辆。而在2018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82万量。 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以及新零售的出现,改变了生鲜产品的传统流通模式,订单碎片化趋势增强,冷链末端配送需求明显增加,拉动了轻型冷藏车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生鲜产品流通模式变化以及国家对道路运输超载超限治理力度的加大,对重型冷藏车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冷藏车的车型配比呈 “哑铃型”分布。,24.2%3.18,13.416.5%,5%0%,45%40%35%30%25%20%15%10%,20,16141210864,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冷藏车保有量34.2%26.7%25.1%6.775.414.03,41.3%增长率11.58.1420.2%,图:我国公路冷藏车保有量(万辆),2421439,3041948,2392476176,50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1145751月,703632142月,1565903月,975514月,1106345月,8536月,重型冷藏车轻型冷藏车99,中型冷藏车客箱式冷藏车20017916701517,图:2018年上半年不同车型冷藏车增长情况(辆),- 26 -,三、下游:重点服务于农贸市场和小型餐厅,- 27 -,农贸商贩是一片巨大的长尾市场 在2016年中国农产品交易活动中,农贸市场(俗称菜市场)目前仍然是生鲜产品流通主渠道,占比达到73%。在我国“农改超” 政策推进及超市和生鲜电商的渠道渗透率提升的背景下,未来农贸市场的占比大概率会下降。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贸市场作为居民的“菜篮子”,具有鲜活度高,价格亲民、方便便利等特点,依然会是生鲜流动的主渠道。与此同时,农贸市场自身也在朝着标准化、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据估计,农贸市场中,85%的商贩都是找上游批发市场进货,同一地区的商品区域一致化。而且在交易过程中,个体商贩对产品的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没有议价能力、劳动强度大(基本每天20小时工作)。如何服务好这类微小的B端客户,是一片巨大的长尾市场。 目前,新技术与数字化浪潮推动农产品流通的全渠道时代,SaaS应用以及互联网技术能够提升产业链效率。而B端农贸市场现状是分散的,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能够更好的收集订单,推动订单采购的规模化,实现企业化运营,典型如美菜、宋小菜、四海渔仓等企业的主要客户正是农贸市场。,图:农贸市场格局分析,占比下降现代化标准化智能化,批发市场,议价能力低进货劳动强度大,生鲜电商竞农贸市场争超市,农贸市场,73%,超市, 22%,3%,图:2016年我国农产品终端流通渠道生鲜电商, 其他, 2%,13.6%,35799,- 28 -,20635,23448,39644,255699.0%,278609.0%,10.8%,6%4%2%0%,12%10.7%10%8%,18%16%14%,15,00010,0005,0000,30,00025,00020,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增长率16.0%32310,食材供应市场大,集中度低 2017年中国餐饮业的市场规模接近4万亿。这也意味着,按照40%的比例估算,食材供应链已经成为一个1.6万亿的巨大市场。 如此巨大的市场,分散在大大小小的经销商手上。据悉,年营业额超过1亿的配送企业,全国范围不超过100家,大部分企业年营业额都在1000万到5000万之间。美菜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餐饮食材配送企业,年营业额也才刚刚突破百亿。 中国食材供应链高度分散,其现状是:供销两头小而散,交易环节多,品种复杂,交易效率低下,基础性原料多,基于商业模式全链条考量规划的半成品、标准品很少。天然的劣势导致了目前国内尚未出现一家行业龙头,但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图:中国餐饮业市场规模餐饮业收入(亿元)45,00016.9%40,00035,000,本, 40%,人工成本, 20%,租金,15%,图:一家典型餐厅成本分布净利润,10%其他费用, 15% 采购成,餐企呼唤优质供应链 目前我国餐饮市场的主体还是中小型商家,以单店为中心。对于中小餐馆来说,食材采购是一个高频高额的刚性需求,商家几乎每天都需要采购,复购率高,粘性强,流水大。商家采购由经理或厨师长进行食材采购。私人化采购导致食材无法溯源,价格经常波动,采购流程不规范,“吃回扣”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小商家缺乏研发能力,运输、供应链管理都没有,溢价能力非常差。如果能服务好这些小B端的客户,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相比个人经营的餐厅,连锁餐企一般会有统一的采购配送和确定的第三方供应商,但仍需经过繁多的交易环节,中间成本负担严重。而且简单的供销关系缺乏服务属性,各地餐厅的差异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经营压力下,餐饮业对第三方专业化供应链服务的需求愈加强劲。,图:餐饮标准化程度比较,采购吃回扣采购类别多,库存不稳定,价格欺诈管理不规范,货源不稳议价能力低,食材无法溯源以次充好,- 29 -,图:小型餐厅采购痛点,- 30 -,企业纷纷入局食材供应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