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伦敦经济月刊( 2013 年 1月) 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 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 展望 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 : 于 丹 全球市场部 电 话 : 010 - 6659 1627 签发人:陈卫东 审 稿: 宗 良 周 景彤 联系人 : 梁 婧 李 艳 电 话: 010 - 6659 4097 对外 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 材料 2017 年 10 月 19 日 2017 年 第 27 期 (总 第 198 期 ) 重拾 GNP/GNI视角 , 助推 “ 走出去 ” 战略 基于中 、 日 、 美三国 GNI与 GDP数据差异分析 随着近年来 我国对外投资 规模 不断 扩 大, 针对GDP 指标在衡量我国对外投资成效上的不足,本文对GDP与 GNP( GNI)指标差异的核算口径、历史演进以及横向细分结构对比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深入解析,并提出在开放型经济环境下,应重拾 GNP( GNI)视角,强调对外投资质量的评估与提升,以助推当前“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多项对外战略的全面实施,综合体现我国经济竞争实力。 国际金融研究所 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27 期(总第 198 期) 1 重拾 GNP/GNI 视角,助推“走出去”战略 基于中、日、美三国 GNI 与 GDP 数据差异分析 GDP 与 GNP 都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指标, 20 世纪 90 年代前,各国普遍使用GNP 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情况,强调其给本国居民带来的实际收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本等要素纷纷跨出国境参与世界生产,从而加大了 GNP 指标统计难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则选择 以 GDP指标代替 GNP指标,而且联合国在 SNA( 1993)中将 GNP 指标改为 GNI 指标,即为国民总收入概念,至此 GDP 指标作为生产指标开始活跃于各国国民经济统计中。中国也于 1993年修订国民经济统计办法,确定 GDP统计地位,更名后的 GNI 则少有提及。如今我 国对外投资不断扩张,而此部分体现的价值创造 却不在 GDP 的统计范围 , GDP 统计中由引入外资实现的增值 部分 也并不 归属于 我国国民财富,继而再次引发 GDP 与 GNI 统计有效性的讨论。本文研究分析也就此展开,并对两个指标的数据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 一、 GNP( GNI)与 GDP指标 释义 按照联合国 SN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 2008版定义,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 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全部最终成果,等于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总价值减去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 品价值。而 国民生产总值( GNP, SNA将其改为国民总收入 ) , 则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的初次分配收入 1之和。原因是考虑到 GDP 与 GNP 核查的均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常住单位,不应有“国内( Domestic) ”和“国民( National)”之分,因而将GNP 改为“国民总收入”( GNI)以强调其收入测度,以区别于 GDP 的生产测度。(下文为避免繁复,也只称 GNI,不再并称) 但究其二者核算的本质而言, GDP 与 GNI 统计的均为常住单位在生产活动中实现1 初次分配收入,为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即生产要素通过参与生产直接获得的各种报酬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净营业盈余。 2 2017 年第 27 期( 总第 198 期 ) 的全部最终成果,之间有着高度的同质 性和关联性,而以“生产”和“收入”做概念上区分容易造成二者的割裂,忽视了 GNI 指标在生产活动考核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外向经济体而言。 首先,先看一下 GNI 与 GDP 的转换关系。我们知道,一国常住单位从事生产活动中常常会利用非常住单位(即国外部门)投入的资金、人力等生产要素,然后再从创造的增加值中以职工报酬、投资收益等形式回报非常住单位,同时,常住单位也可从参与国外部门的生产中获得收入分配。在这一来一往的过程中,便形成了 GNI 与 GDP的差异。因此联合国 SNA( 2008)中将 GNI核算公式定义为: GNI = GDP +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 GDP + 从国外 收到的生产要素收入 - 支付给国外 的生产要素 收入 上述转换公式说明,二者本为同源,即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二者统计数额应完全一致。可见二者差异并非在于核算内容, 而 在于核算主体。二者虽同为统计“常住居民”,但前者强调“生产要素使用地归属”,即只要生产要素的价值创造发生在“一国国家或地区内”,不论该国或地区常住居民是否利用了非常住单位投入的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而后者强 调“生产要素所有权 归属 ”,即生 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力等)所有权需归属于“一国国家或 地区内常住居民”,不论生产过程是否在该国或地区内发生。 其次, GNI 指标定义为“国民总收入”,是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并未经二次分配 2,因而不能作为纯粹的收入指标。而且, GDP 核算除我们熟悉的生产核算角度(总产出法),即通过叠加各常住单位实现的增加值外,也有收入角度核算(总收入法),为通过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营业盈余净额,这与 GNI 指标强调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并无核算方式上的差异。杨昌斌 3( 1999)认为所有初次分配收入都是“生产性”的,笔者也认为二者2 二次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收入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在各收入主体之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二次分配后形成居民可支配收入,才为纯粹的收入指标。 3杨昌斌 .正确理解 GDP与 GNPJ.统计研究 .1999(7). 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27 期(总第 198 期) 3 统计应该是共通的,生产、收入测度只是核算的不同角度而言,而并非指标核算内容的差异所在。 第三,根据上文提到的 GNI 与 GDP 的转换公式 ,二者差额 “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 4,则是一国经济对外联系状况的重要体现。我们知道 GDP 核算是包括引进外资等生产要素实现的中间价值,这种考核方式也鼓励了地方政府注重外资引入,对我国实施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走出去”、“一带一路”等多对外投资战略的铺开, GDP 指标却受限于生产地范围,无法对此项下投资规模和收益回流方面进行衡量,而考虑了“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的 GNI 指标却在该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而且随着国民收支统计制度和申报系统的不断完善,要素收入跨境流动统计也较为方便。贾帅帅 、 徐滇庆 5( 2017)对 GNI 数据质量进行了评估,分别从国际收支平衡表、资金流量表 以及国际机构公布的数据等多角度,说明当前中国GNI指标核算的水平有了长足进步。 综上从指标释义来看, GNI 亦是衡量生产总量的指标,用于对一国经济实力进行考察,而且其在对外经济情况统计方面还将成为 GDP 指标的有力补充。因而重拾 GNI指标评估角度,在考核经济增长时,纳入对外投资结构和质量考核,对推进我国对外投资战略,不断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因 GNI 与 GDP 指标差异为“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本文 GNI 指标数据的分析将重点基于二者差异展开,包括中、美、日三国历史演进以及横向结构对比分析等。本文各国经济数据来源为中国国家统计局 (stats.gov/),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 safe.gov/),日本内阁府( cao.go.jp/) ,美国经济分析局( bea.gov/)。 二、 GNI与 GDP 数据差异历史演进特征分析 (一) 中国 4来自国外净要素收入 = 从国外收到的生产要素收入 - 支付给国外的生产要素收入 5贾帅帅 ,徐滇庆 .我国 GNI核算与数据质量评估 J.统计研究 ,2017,(2). 4 2017 年第 27 期( 总第 198 期 ) 数据分析选取 1979 年始,中国开始推行对外开放战略,根据 1979 年至今其对外经济开展的 不同程度,可将 GNI与 GDP 数据差异表现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图 1: 1979-2016 年 中国现价 GNI-GDP 走势 (单位:亿人民币) 第一阶段, 1979 年至 1992 年, 此时为改革开放战略推行的考察和摸索时期,包括创办经济特区 、 扩大沿海开放城市 、 不断研究试点外资引入多项鼓励政策以及中外合资企业模式等,但整体而言对外开放还未在规模和收益上体现成效,对外支付或收取的要素收入都几乎为零, GNI 与 GDP 之差最高也仅在 50 亿人民币以下,占整体 GDP规模也不足 0.1%。 表 1: 1993-2004 年 国际收支平衡表非储备金融账户借贷情况(单位:亿美元) 第二阶段, 1993 年至 2004 年,中国对外开放正式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形成了-5000-3000-100010003000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总额其中: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总额其中: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1993 -91.09 -44.00 -5.97 -41.12 325.83 275.15 36.47 14.21 1994 -62.16 -20.00 -3.80 -38.36 388.60 337.87 39.23 11.50 1995 -22.25 -20.00 0.79 -3.04 409.00 358.49 7.11 43.40 1996 -40.46 -21.14 -6.28 -13.04 440.13 401.80 23.72 14.61 1997 -430.70 -25.62 -8.99 -396.08 641.06 442.36 78.42 120.28 1998 -415.05 -26.34 -38.30 -350.41 352.30 437.52 0.97 -86.19 1999 -367.04 -17.74 -105.35 -243.95 419.10 387.52 -6.99 38.56 2000 -560.87 -9.16 -113.07 -438.63 580.44 383.99 73.17 123.29 2001 -67.27 -68.85 -206.54 208.13 415.56 442.41 12.48 -39.34 2002 -176.90 -25.18 -120.95 -30.77 500.30 493.08 17.52 -10.30 2003 -150.23 -0.12 29.93 -180.04 699.44 494.57 84.44 120.44 2004 -15.61 -19.63 65.40 -61.38 1,097.83 621.08 132.03 344.71 2005 -845.46 -137.30 -261.57 -446.60 1,757.93 1,041.09 214.47 502.38 非储备金融账户:资产净获得 金融账户:负债净产生时间第一阶段: 1979-1992 第二阶段: 1993-2004 第三阶段: 2005-2016 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27 期(总第 198 期) 5 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地区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除制造业、基础设施等外,也开始在商业零售、金融、房地产等多领域进行试点。 表 1 为国际收支平衡 表金融账户科目下借 贷方数据,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该阶段外资流入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通过参与 国内 经济 起飞 获得快速资本 增值 ;而资本流出则以其他投资为主,即包括贷款、贸易信贷及其它应收款等,这部分应多为促出口而提供给贸易商的资金便利,收益空间较窄。因此这十年内要素收入体现为支付给国外部门的投资收益 快速上升 ,GNI 与 GDP 差异规模跃升 至 800-1000亿人民币左右,占 GDP规模上升至 0.8%-1.5%。 第三阶段, 2005 年至今,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水平 的快速发展 以及国内出口 导向 型外资 投资增速日趋饱和,加 之“走出去”战略推行的大环境支持,越来越多 的 企业和个人 加快寻求海外投资机会,境外资产配置动能提速,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并由此从国外部门获得越来越多的要素收入,跨境 要素收入 和支出总体 规模 显著 扩大。 其中, 2007-2008 年间我国收到的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增长较快,已超过同期需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这也是推行对外开放战略以来我国 GNI 数据首次超过 GDP;而后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海外投资放缓, GNI 数据又重归 GDP 规模以下。二者差异在 0上下呈现出波动加剧 的 特征,其占 GDP 规模也缩小至 0.4%-0.9%之间, 反映 了我国对外投资战略已初具规模且 潜力巨大 。 图 2: 2005-2016 年间中国 GNI 与 GDP 增长率 对比 6 图 2 为该阶段内 GNI 与 GDP 增长率对比,虽然增长率放缓趋势一致,但期间由于6 根据不变价( 1979=100)测算。 4%6%8%10%12%14%16%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GNI GDP6 2017 年第 27 期( 总第 198 期 ) 对外投资情况变化出现了相互交织,在 2006-2008、 2012、 2014 等年间 GNI 增长情况都要高于 GDP,且 2016 年也似有回升态势,因而在当前对外投资规模 和动能 不断扩大的环境下,仅以 GDP增长率衡量经济增长情况已稍显不足。 (二 ) 日本 数据分析选取 1955 年始。因 1956 年日本经济白皮书宣布日本已经完成战后经济复苏,走上 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至此我们也习惯将 1955年作为日本经济增长的开端。从其对外开放战略及规模增长情况角度来看,可以将 1955 年至今切分为两个阶段,一为 1955-1980年,二则 为 1980年至今。 第一阶段, 1955-1980 年间,日本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大力进行技术引进,不断提升生产效率,推崇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并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经济进入“黄金增长期”。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连年递增,年平均增长率已高达 9.8%。因技术及资金引入,这段时间内日本 GNI 水平要持续略低于 GDP 水平,但外资实现的国外要素收入与日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创造的生产成果相比已不值一提,净要素收入占 GDP 规模比重仅为 0.1%-0.3%之间。 图 3: 1955-1980 年 日本 现价 GNI-GDP 走势(单位:十亿日元) 70 年代后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金融全球化和浮动汇率制度也使得此前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难以为继,日元大幅升值,严重影响日本的出口。 80 年代后,也就是进入第二阶段,日本开始寻求海外投资和金融扩张,加工企业逐步向外迁移,加快投资建厂,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随着-600-400-2000200400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27 期(总第 198 期) 7 日本企业海外投资的不断扩大,日本的海外资产获得空前增长,日本国民总收入要明显大于国内生产总值,且二者差异不断扩大,如图 4所示。 图 4: 1980-2015 年 日 本 GNI-GDP 走势(单位 :十亿日元) 尤其是 2005 年后,日本政府在 21 世纪构想提出“投资立国”,即通过优质的经济资源和技术加大全球化投资活动力度。此后,日本海外投资再迎来一轮快速增长,也推动日本获得的来自国外部门的净要素收入呈迅猛上升态势, 2015 年日本 GDP为 530.5万亿日元,而 GNI为 550.6万亿日元,比 GDP多 20.1万亿日元,占 GDP规模比重已经上升至 3.65%,一部分也是因为这段时间内,日本国内经济增长疲弱,进入了“失去的十年”,外资流入兴趣较低,因而呈现了明显的单边性特征。 (三)美国 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上公布的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最早可追溯至 1929年,而其实美国自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 GDP 规模也是持续位于世界发展前列。早在 1929 年之前,美国就已经是是世界 主要的 资本输出国,不断在全球寻求投资机会。从可得数据来看,自 1929 年始美国获得的来自国外部门的净要素收入已持续为正,并在 1970-1980年 、 2006-2011年间获得了较为 显著 的增长,但即使如此, GNI7与GDP差异最高规模也仅在 2000 亿美元左右,占整体 GDP规模比重不足 1.5%。 7 美国经济分析局数据公布中是继续保留 GNP 指标之称,未根据 SNA( 1993)调整为 GNI,但其计算方法与 SNA 要求一致,因此基于文章表述一致性需要,笔者暂将其改为 GNI。 050001000015000200001982 1987 1992 1997 2002 2007 20128 2017 年第 27 期( 总第 198 期 ) 图 5: 1929-2016 年 美国 现价 GNI-GDP 走势 (单位:十亿美元) 综上,本文对中国、日本、美国在经济动态变化过程中, GNI 与 GDP 差异的变动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一般来说,当一国经济增长需要借助国外资本、技术 、 人力要素时, GNI 会持续处于 GDP 下方,而随着经济发展至 一定阶段 和国民财富的不断积累,资本 将 有 动力 跨境 寻求 更高 的投资回报率 ,实现较高的 GNI。但不同经济体会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不同而在 GNI 与 GDP 差异的相对规模和形成结构上表现出较大不同,下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三、 GNI与 GDP 数据差异相对规模及形成结构对比分析 根据核算公式: GNI GDP = 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 从国外 收到的生产要素收入 - 支付给国外 的生产要素 收入 (一)( GNI-GDP) /GDP 指标 该指标 为一国“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整体经济总量,用于对比国家之间在与国外部门要素分配间的平衡程度以及其对整体经济运行的贡献情况,数据选取时间为 1979-2016 年。 三国指标对比来看,美国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占 GDP 比重持续保持在 0.5%-1.5%左右,保持着稳定的小幅净流入状态,在与国外部门要素收入分配上比较均衡;而日0501001502002501929 1945 1961 1976 1992 2008宏观 观察 2017 年第 27 期(总第 198 期) 9 本自 1980 年以来,该指标至今仍能继续保持着平稳的正向增势,目前已显著高于美国,在可比 数据上 也是全球占比最高的国家。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在 一定时期 内仍要吸引国外部门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流入,近年对外要素输出的 动能呈扩大态势 ,但受金融体系 相对脆弱且资本项目并未 实现完全 可兑换限制 , ( GNI-GDP) /GDP 指标呈现出在 0上下宽幅波动特征,趋势性 尚不明显 。 图 6: 中国、日本、美国( GNI-GDP) /GDP 整体来看,美国数据表现的结构特征应是一国经济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比较理想的状态,可持续性较大。日本由于其国内市场长期低迷、通缩以及利率长期处于极低位(日元被国际投资者广泛用作融资货币),在外部环境总体稳定的情形下,其资本缺乏回流动力,从而单方向凸显海外投资的大规模扩张,也对境外市场环境形成较大依赖, 2008-2009 年金融危机期间日本( GNI-GDP) /GDP 占比就累计下滑了 0.56 个百分点。 (二 ) “ 从国外收到的要素收入 ” /GDP VS “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 /GDP 根据核算公式将 GNI 与 GDP 的差异进行 方向拆分,即分为“从国外收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及“支付国外的生产要素收入”。美国虽然差异占整体 GDP 规模较小,但其单向规模占比却基本保持在 3%-4%的较高水平,显示其双 向经济开放的程度与实力。日本,则如之前所述特征,其占 GDP规模 3.6%左右的净要素收入主要由 5.4%左右的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与 1.8%左右的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轧差而成,虽总计水平(两方向占比正向叠加)与美国趋平,但却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2%-1%0%1%2%3%4%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中国 日本 美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