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医院使用射线装置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医院使用射线装置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XX医院使用射线装置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XX医院使用射线装置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XX医院使用射线装置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XX医院使用射线装置公示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表 (辐射项目) 建设单位:       北京积水潭医院(公章)      项目名称:    使用类、类射线装置         2013年 10月   1表1  项目概况 单位名称 北京积水潭医院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 法人代表姓名 田伟 电话 010-58516706邮编 100035 联系人及电话 王岩 郭朝晖010-58516671 项目名称 使用类、类射线装置 项目地点 医院本部和回龙观院区项目用途 医学诊断和治疗 项目依据 工作需要 总投资(万元) 6094(万元) 核技术项目投资(万元) 5794(万元) 核技术项目环保投资(万元)300(万元) 应用类型 放射性同位素应用 密封源 射线装置 其它 / / / 1核技术应用的目的和任务: 1.1单位简介: 北京积水潭医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建立于1956年;回龙观院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回南北路68号,于2013年1月28日正式建成试运行。北京积水潭医院以骨科、烧伤科为重点学科,内、外、妇、 眼、口腔、耳鼻喉、皮肤性病、中医内科、中医正骨、针灸、理疗康复科等并驾齐驱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是北京市直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编制2900人。医院设有职能处室16个,其中内设管理部门5个,设有临床及医技科室53个,现实有在岗人员2519人,有院级领导9人,职能部门中层领导30人)。医院设有职能处室16个,拥有一名工程院院士,200多名专家级医师,床位1500张,其中积水潭院区1000张,回龙观院区500张。 1.2项目背景 1.2.1辐射安全管理现状  2(1)现有射线装置基本情况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于2013年6月5日取得了北京市环境保护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京环辐证H0008,有效期至2018年6月4日)。许可的种类和范围是:使用类、类射线装置,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具体包括4台DSA、75台类射线装置及1个使用Tc-99m、F-18、Tl-201、Sr-89共4种核素的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核医学科)。北京积水潭医院现有射线装置使用情况见表1-1。 表1-1   北京积水潭医院现有射线装置使用情况 序号 名称 类别(类)数量(台) 1 血管造影机 4 2 医用X射线CT机 4 3 医用X射线胃肠机 3 4 医用X射线摄影机 13 5 牙科X 射线机 2 6 牙科X射线机(曲面断层) 2 7 乳腺X射线机 1 8 X射线骨密度仪 1 9 移动床旁X射线机 13 10 C型臂X射线机 20 11 迷你C型臂X射线机 1 12 G型臂X射线机 10 13 3D移动式C型臂X射线机 4 14 迷你动物CT机 1 合计  79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许可的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见表1-2。  3表1-2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许可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情况 工作场所名称等级(类别)核素名称 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 核医学科乙级 Tc-99m 1.48E+8 F-18 2.96E+8 Sr-89 1.5E+7 Tl-201 3.7E+6 (2)规章制度落实情况 北京积水潭医院已建立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放射防护制度、患者射线辐射安全保护制度、核医学科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射线装置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监测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放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辐射应急预案等,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为了加强对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工作,促进射线装置的使用,保障人体的健康,医院成立了辐射防护领导小组。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98人)于2011年9月和10月分批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并都取得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合格证书,本项目的36名辐射工作人员登记表见附件6。 (3)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北京积水潭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监测频度为每3个月检测一次。在岗的辐射工作人员均已按照规范佩戴了个人剂量计,3个月由医院专人负责收集剂量计送检更换,并将每季度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和每年度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存档备案。(已和医院沟通,年度送检次数不到4次的辐射工作人员,为新来人员或者6个月送检一次人员)。 (4)放射性废物的管理情况 核医学科产生的废物于2012年7月办理了清洁解控(批准文号为京环辐解20129号)。 (5)年度辐射安全评估报告落实情况 2012年度,北京积水潭医院较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辐射安全防护工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医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了年度 4评估,编写年度评估报告。 1.2.2本项目概况 拟新增的射线装置有: DSA、CT机等诊疗装置,这些设备均为很成熟的医用X射线设备,尽管X射线对人体有少许危害,但是借助上述设备可以辅助医学诊断治疗,所获利益远大于其危害,故上述设备的使用具有正当性。血管造影机是心脑血管疾病检查治疗的必需设备,被广泛地应用在冠心病、脑血管病、肿瘤栓塞及其他外周血管介入治疗中,对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检查治疗具有高度特异性。北京积水潭医院本部现有的1台血管造影机设备购置年限约有10年左右,设备机器老化,性能落后,已不能支撑复杂介入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医院急需新增购置新款血管造影机,同时还新增3台类射线装置。新增的射线装置内容如下: 1)拟将本部病房楼一层(产房)改建成两间介入室及相关房间,并新增2台血管造影机;该场所开始使用后,本部现有的1台血管造影机报废; 2)本部门诊楼一层北侧新增使用2台医用X射线CT机; 3)回龙观院区新增使用1台移动床旁X射线机。 1.2.3本项目环评的内容 本项目共包含2台类射线装置和3台类射线装置,具体内容见表1-3。表1-3  北京积水潭医院本项目核技术应用情况 序号 工作场所名称 数量内容 1 本部病房楼一层介入室 2台 新增2台类射线装置(2台DSA) 2 本部门诊楼一层 2台 2台类射线装置(2台CT机) 3 回龙观院区放射科 1台 新增1台类射线装置(1台移动床旁X射线机)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及国家相关辐射环境管理规定,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建设该项目前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1.3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5(2)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 (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1998年。 (4)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第449号令,2005年。 (5)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 2008年12月6日。 (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2011年4月18日。 (7)射线装置分类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 第26号,2006年5月30日。 (8)建设项目环境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2008年10月1日。 1.4 引用导则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HJ/T 10.11995),国家环境保护局。 1.5 评价标准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辐射防护要求 第4.3.1款 实践的正当性 第4.3.2款 剂量限制和潜在照射危险限制 第4.3.3款 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 第4.3.4款 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 源的选址和定位 第9.3.2.1款:为具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和可能造成这些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的源选择场址时,应考虑可能影响该源的辐射安全的各种场址特征和可能受到该源影响的场址特征,并应考虑实施场外干预(包括实施应急计划和防护行动) 6的可能性。 第9.3.2.2款:在确定装置和设施(例如医院和制造厂)内的小型源的位置时,应考虑: a)可能影响该源的安全和保安的因素; b)可能影响该源引起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因素,包括诸如通风、屏蔽、距人员活动区的距离等; c)考虑了上述因素后工程设计上的可行性。 (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 (3)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65-2012)。 (4)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180-2006)。 1.6 主要依据资料和参考资料 (1)北京积水潭医院提供的与本项目相关的申请和技术资料; (2)NCRP Report No.147:Structural Shielding Design and Evaluation for Medical X-Ray imaging Facilities,2004。 1.7 评价目的 (1)对拟建辐射工作场所进行辐射环境水平监测,以掌握该场所的辐射环境水平。 (2)对射线装置运行期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 (3)对不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把辐射环境影响减少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 (4)为医院的辐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8 评价范围 按照HJ/T10.1-1995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内容和格式的规定,并结合该项目辐射为能量流污染的特征,根据能量流的传播与距离相关的特性,确定本项目评价范围为辐射工作场所周围50m区域。 1.9 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目标为该单位从事本项目射线装置操作的辐射工作人员、机房周 7围其他公众成员。介入室和CT室50米范围内都为医院内部,故环境保护目标为周围的公众、本医院员工。 1.10 评价目标 1.10.1基本原则 对于符合正当化的辐射工作实践,以辐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使各类人员的受照有效剂量和当量剂量不仅低于规定的限值,而且控制到可以合理做到的尽可能低的辐射水平。这一考虑包括:正常运行、维修、退役以及应急状态,也包括了具有一定概率的导致重大照射的潜在照射情况。环境保护目标为该单位从事本项目的辐射工作人员、辐射工作场所周围其他公众成员。 1.10.2 基本剂量限值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的剂量限值列于表1-4。 表1-4  个人剂量限值 辐射工作人员 公众关键人群组成员 连续五年年平均有效剂量20mSv,且任何一年有效剂量50mSv 年有效剂量1mSv;但连续五年的年平均值不超过1mSv时,某一单一年的有效剂量可为5mSv 眼晶体的当量剂量150mSv/a 四肢或皮肤的当量剂量500mSv/a 眼晶体的当量剂量15mSv/a 皮肤的当量剂量50mSv/a GB18871-2002还规定了年剂量约束值,按辐射防护最优化原则设计的年剂量控制值应小于或等于该剂量约束值。剂量约束值是剂量限值的一个分数,公众剂量约束值应在0.10.3mSv/a范围内。 1.10.3剂量约束值和剂量率控制值: (1)剂量约束值 对职业照射,本项目血管造影机(DSA)辐射工作人员取5mSv/a作为剂量约束值,其它工作人员(非DSA的辐射工作人员)取2mSv/a作为剂量约束值;对公众,本项目取0.1mSv/a作为剂量约束值。 (2)对于医用X射线CT机,距机房外表面0.3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应小于2.5Gy/h。  8表2  放射性同位素及密封源 核素名称 放射性活度(Bq/a)物理、化学性状 日等效操作量(Bq) 年等效用量(Bq) 操作方式 贮存方式与地点 无       注:1、密封源要注明并说明源强(Bq);栏2中放射性活度是指核素年使用量(Bq/a)。 2、密封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说明是何种核素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 3、等效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  9表3  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 废弃物 名  称 状 态 排放口浓度 年排放总量暂存情况 最终去向 无      注:1、 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mg/L,固体为mg/kg,气态为mg/m3,年排放总量用kg。 2、 含有放射性的废弃物要注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或Bq/kg,或Bq/m3)和活度(Bq)。  10表4  射线装置 (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科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 名称型号 生产厂家 加速粒子 能量(MeV) 流强 (A)用途 备注 无       废物类型 数量 总活度(Bq)主要感生放射性核素 废物去向 废靶  个    放射性 废物年 产生量 气态   m3 液态   m3固态   kg    (二)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 型号 生产厂家 电压(kV)靶流(A)中子强度(n/s)用途 备注 /       氚靶情况(含废弃的) 含放射性废物年产量(含感生的和含3H的废泵油) 活度(Bq) 保管方式 备注 数量 总活度(Bq)放射性核素 废物去向无 气  M3无 液  M3无 固  kg    (三)X射线机,包括工业探伤、医用诊断和治疗(含X射线CT诊断)、分析仪器等 序号 名称型号 国别厂家 管电压(kV)输出电流(mA)用途类别所在场所 备注1 血管造影机Allura Xper FD20C 荷兰飞利浦 125 1250 诊断治疗类病房楼第一介入室 新增2 血管造影机 待定 125 1250 诊断治疗类病房楼第二介入室 新增3 医用X射线CT机AQUILION/ONE  日本东芝公司135 600 诊断类门诊楼CT扫描室1 新增4 医用X射线CT机 待定 140 800 诊断类门诊楼CT扫描室2 新增5 移动床旁X射线机MUX-100J 岛津公司 125 160 诊断类回龙观院区放射科 新增 11表5  污染源分析 主要放射性污染物和污染途径(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 5.1射线装置 5.1.1原理 本项目所涉及的血管造影机(DSA)、医用X射线CT机和移动床旁X射线机均为采用X射线进行成像的技术设备,工作原理都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其典型X射线管的结构详见图5-1。 图5-1   典型X射线管结构图 (1)DSA 数字血管造影(DSA)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是集电视技术、数字平板探测器、数字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系统。DSA主要采用时间减影法,即将造影剂未达到欲检部位前摄取的蒙片与造影剂注入后摄取的造影片在计算机中进行数字相减处理,仅显示有造影剂充盈的结构,具有高精密度和灵敏度。 (2)CT CT是计算机断层X射线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它使用了精确准直的X射线从各种不同的离散角度扫描所关注的断层平面,利用探测器记录透射光束的衰减量,并经过数学运算,电子计算机处理相应数据,从而产生一个以检查层的相对衰减系数为依据的躯体横断面的影像。 (3)移动床旁X射线机 移动床旁X射线机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衰减系数不同的原理,寻找病灶部位、形状及体积大小通过采集板摄影。 5.1.2 设备组成  12虽然上述诊断用的X射线机因诊断目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别,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产生X射线的X射线管、供给X射线管灯丝电压及管电压的高压发生器、控制X射线的“量”和“质”及曝光时间的控制装置,以及为满足诊断需要而装配的各种机械装置和辅助装置即外围设备组成。 5.1.3 操作流程 (1)DSA 诊疗时,患者仰卧并进行无菌消毒,局部麻醉后,经皮穿刺静脉,送入引导钢丝及扩张管与外鞘,退出钢丝及扩张管将外鞘保留于静脉内,经鞘插入导管,推送导管,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达上腔静脉,顺序取血测定静、动脉,并留X线片记录,探查结束,撤出导管,穿刺部位止血包扎。 (2)CT 确定患者体层摄影的体位,扫描定位,投照摆位,屏气曝光。扫描过程中,X射线球管连续地发射X射线,扫描床持续同步前移,实现无间断容积数据采集。 (3)移动床旁X射线机 依据X射线检查单,核对摄影部位,患者摆位,有时需屏气,自动跟踪曝光条件。 5.1.4 污染因子 由X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该院使用的X射线装置在非诊断状态下不产生射线,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因此,在开机期间,X射线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 上述各射线装置在运行时无其它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产生。 5.2主要的放射性污染物 (1)X射线的贯穿辐射;(2)X射线的泄露辐射;(3)X射线的散射辐射。 5.2.1正常工况的污染途径 X射线装置主要的放射污染是X射线。X射线装置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束 13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在开机出束时,有用束和漏射、散射的X射线对周围环境造成辐射污染。在X射线装置使用过程中,X射线贯穿机房的屏蔽设施进入外环境中,将对操作人员及机房周围人员造成辐射影响。介入手术需借助X射线影像检查系统引导下操作,诊疗过程中工作人员将暴露于X射线机附近,人员受照剂量较高。 5.2.2 事故工况的污染途径 (1)医用X射线装置发生控制系统或电器系统故障或人员疏忽,造成管电流、管电压设置错误,使得受检者或工作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 (2)人员误入机房受到辐射照射。 监测计划和污染防治措施 5.3 监测计划 5.3.1场所监测 场所监测分委托检测和自行检测,医院已制定监测方案,并建立了监测技术档案。 (1)监测数据按要求定期向北京市环保局和西城区环保局上报备案。 (2)监测频度为每年委托常规监测一次(第一次为验收监测)和内部每季度自测一次。 (3)监测范围:各机房屏蔽墙外,防护门及缝隙处,候诊区、控制室等。(4)监测项目为X-辐射剂量率。 5.3.2个人剂量监测 医院辐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已委托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监测频度为每3个月检测一次。在岗的所有辐射工作人员均已按照规范佩戴了个人剂量计,到3个月由专人负责收集人员佩戴的剂量计送检更换,并将每季度的个人剂量检测结果和每年度的个人剂量检测报告存档备案。 5.4介入室及其周围辐射环境背景监测 北京积水潭医院介入室及其周围的辐射水平采用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调查。 (1)监测目的  14掌握该单位辐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环境质量现状水平,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2)监测内容 根据污染因子分析,对现有的辐射工作场所周围进行X、辐射剂量率水平监测。 (3)监测点位 介入室辐射工作场所周围,监测点位见图5-2。 图5-2   北京积水潭医院介入室监测点位图 (4)监测仪器与规范 监测仪器的参数与规范见表5-1。 表5-1   X-射线剂量率监测仪器参数与监测规范 仪器名称 环境X-剂量率仪 型号/编号 GH-102A/811028生产厂家 青岛金仕达电子科技有限医院 能量响应 50keV3.0MeV不超过对137Cs,辐射响应的30% 量程 X-:0.01Gy/h100Gy/h; 检定证书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检定证书编号:DYjl2013-0520) 有效期:2013年2月28日2014年2月27日  15监测规范 环境地表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GB/T14583-93) 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61-2001) (5)现状监测结果 评价单位于2013年9月对介入室及其周围进行了辐射剂量监测,监测结果见表5-2。 表5-2   新增介入室X-辐射剂量率本底水平监测结果 点位序号 测  点  描  述 辐射剂量率(Gy/h) 备注 1 第一介入室机房门外 0.112 第一介入室北墙外 0.12 3 控制室 0.11 4 第二介入室机房门外 0.10 5 第二介入室北墙外 0.12 6 第二介入室东墙外 0.11 注:检测结果为10次检测值的平均值。 (6)现状评价 北京积水潭医院介入室周围X-辐射剂量率:0.100.12Gy/h,为北京市的天然本底范围之内,未发现有异常高值。 5.5射线装置污染防治措施 (1)2间介入室、2间CT室机房门均为自动推拉门,2间介入室的机房门2和4间机房的控制室门都为平开门。各机房门外均设有工作指示灯和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各1个,每个指示灯箱上拟设有“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警示语句。4间机房门外工作状态指示灯的供电线路与X射线机低压供电线路的控制开关连接,指示灯的控制开关与控制室门连接,不设独立控制开关。 (2)医院已建立相应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3)医院配备符合防护要求的辅助防护用品,介入室已配置工作人员防护用品13件,其中包括铅衣13件、铅围脖13件、铅帽子13件、铅裤13件、铅眼镜13副;2间CT室内配置受检者铅围裙、铅围脖、铅帽子各1件;移动床旁X射线机配有铅衣1件。  16(4)医院已配1台手持多功能监测仪。 5.6 辐射环境管理 (1)管理机构 单位设置了专职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辐射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并对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组各工作人员规定了相应的职责,辐射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表5-3。 表5-3  北京积水潭医院辐射防护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职位 姓名 职务或职称 专业 工作部门 专/兼职 组长 田伟 院长 外科 院办 兼职 副组长 贺良 副院长 外科 院办 兼职 赵兴山 副院长 内科 院办 兼职 冯国平 副院长 外科 院办 兼职 成员 张国英 医务部主任 内科 医务部 兼职 王岩 医务部副主任 外科 医务部 兼职 郭朝晖 医务部科员 管理 医务部 专职 程晓光 放射科主任 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 放射科 兼职 杨芳 核医学科负责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 核医学科 兼职 伊景忠 基建处处长 生物医学工程 基建处 兼职 吴俊 检验科主任 临床检验诊断学 检验科 兼职 杨旭波 器械科科长 生物医学工程 器械科 兼职 康庄 保卫处处长 / 保卫处 兼职 赵斌 总务处副处长 通信电源 总务处 兼职 白砚霞 血液科主任 内科 血液科 兼职 王文海 放射科 医学影像 放射科 兼职 (2)规章制度  17北京积水潭医院已建立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放射防护制度、患者射线辐射安全保护制度、核医学科辐射防护管理制度、射线装置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监测制度、辐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放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辐射应急预案等。 (3)安全培训及健康管理 该单位已按照国家关于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工作人员保存职业照射记录。根据医院2012年度个人剂量检测结果表明,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的年均剂量为186Sv/a,使用DSA的相关13名的辐射工作人员年均剂量为161Sv/a,最大剂量为433Sv/a,未超过年剂量约束值。 人员培训计划 医院现有辐射工作人员(98人)于2011年9月和10月分批参加了由清华大学举办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班,并都取得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合格证书。随着新增设备的开展,单位若再增加辐射工作人员,同样也须参加辐射防护与安全知识培训后方可上岗,并应组织辐射工作人员每4年进行复训,复训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辐射工作。  18表6  环境影响分析 6.1区域环境概况 6.1.1地理位置  北京积水潭医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回龙观院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回南北路68号,医院地理位置示意图见附图1所示,东边紧邻水车胡同,南边60m为新街口东街,西边280米为新街口北大街,北边200m为西海,医院周围关系图见附图2所示。 6.1.2场所位置 本项目位于医院本部门诊楼、病房楼一层和回龙观院区病房楼内,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平面布局图请见附图3所示,回龙观院区的平面布局图请见附图4所示,详见如下。 (1)病房楼一层介入室(地上1层,地下1层) 介入室位于病房楼一层,两间介入室机房位于介入室西南部,第一介入室与第二介入室公用一间控制室,南侧为楼外,北侧为走廊,第一介入室位于西侧,第二介入室位于东侧,改建后的介入室的平面图见附图5所示。 (2)门诊楼一层CT室(地上3层,地下4层) 拟建的两间CT室位于门诊楼一层北侧,两间CT室北侧为控制廊,南侧为走廊,CT扫描室1位于CT扫描室2的西侧,CT扫描室2的东侧为发片登记室,CT扫描室1西侧为机房,两间CT扫描室的平面图见附图6所示。 6.2工程概况 6.2.1 运行工况 各机房的防护措施情况见表6-1。 表6-1  射线装置机房防护措施情况一览表 序号 机房名称 机房面积(m2) 墙体 防护门观察窗 顶棚 地板 1 第一介入室 36 东、南、西、北:24cm红砖+2.5mmPb 3mmPb3.5mm铅当量的铅玻璃 20cm砼 15cm砼+ 1mmPb 2 第二介入室 36 东、南、西、北:24cm红砖+2.5mmPb 3mmPb3.5mm铅当量的铅玻璃 20cm砼 15cm砼+ 1mmPb  193 CT扫描室1 34 东、南、西、北:4mmPb 4mmPb4mm铅当量的铅玻璃 20cm砼 20cm砼 4 CT扫描室2 33 东、南、西、北:4mmPb 4mmPb4mm铅当量的铅玻璃 20cm砼 20cm砼 备注:移动床旁X射线机在病房移动使用,未在上表列出。 6.2.2 安全防护设施 辐射场安全与防护设施设计要求见表6-2。 表6-2  介入室(DSA)辐射安全防护设施与运行核查结果表 序号 检  查  项  目 设计建造运行状态 备注 1* A 场所设施 操作位局部屏蔽防护设施   2* 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3 患者防护   4* 观察窗屏蔽   5 机房防护门窗   6 通风设施   7* 入口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8 入口处机器工作状态显示   9* B 监测设备 辐射监测仪器仪表   10* 个人剂量计   11 胸部剂量计  注:加*的项目是重点项,有“设计建造”的划,没有的划,不适用的划/。 6.3 建设期环境影响 该项目建设期间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和设备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粉尘以及振动等,为了不影响周围环境,在设备安装施工过程中,将采取一些降噪、防尘措施。如在施工现场设置隔离带、设立声障,这样既可有效的减少扬尘的污染,又可降低噪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振动较大的施工,尽量安排在下班或节假日进行。本项目都在医院内部,因此基本不影响医院的正常工作和周围居民生活。  206.4运行期环境影响 6.4.1血管造影机(新增2台DSA) 本项目新增的血管造影机用于心脏造影、心脏支架、起搏器、下肢造影、脑血管造影、肺栓塞和支气管造影等。根据美国NCRP147报告,该介入室只考虑次级辐射的屏蔽设计,根据单位提供资料,心脏血管造影每个患者实际透视时间不大于960s(每名患者透视工作负荷保守按58mAmin/患者);每个患者摄影时间不大于120s(按较大15f/s,10ms/f估算,实际出束时间不大于18s,若系列采集电流为200mA,则每名患者摄影工作负荷60mAmin /患者),则心脏血管造影每名患者工作负荷(Wnorm)为156mAmin /患者,美国人平均体重比我国人均体重重,本评价保守均按NCRP147报告里做心脏血管造影值估算,每名患者工作负荷(Wnorm)为160 mAmin /患者、距源1m处未屏蔽次级泄漏辐射与侧向散射的空气比释动能总和为2.7mGy/患者、泄漏+前/背向散射总和为3.8mGy/患者。 血管造影机由医院放射科、心内科辐射工作人员使用。根据医院提供资料,每台血管造影机月最大工作量50例,每年600人次,考虑到以后门诊量的增加,保守每年每台按1000人次估算,第一介入室与第二介入室的面积一致,且机房的屏蔽材料和厚度一致,以第一介入室进行评价,第一介入室屏蔽估算结果如表6-3所示。 表6-3  第一介入室(DSA)周围的年附加剂量 位置 屏蔽厚度 衰减因子(B)* 射线束 距离(m)屏蔽前年剂量(Gy)屏蔽后 年剂量 (Gy) 备注 东墙A 24cm红砖+2.5mm铅板 4.5E-08 泄漏+侧向散射 3.5 2.2E+05 1.0E-2 控制室 西墙B 泄漏+侧向散射 3.5 2.2E+05 1.0E-2 楼外 南墙C 泄漏+侧向散射 3.3 2.5E+05 1.1E-2 楼外 北墙D 泄漏+侧向散射 3.3 2.5E+05 1.1E-2 走廊 楼上 20cm砼 5.7E-5 泄漏+前/背向散射 3.7 2.8E+05 15.9 楼顶无人区 楼下 15cm砼+1mm铅板 3.1E-6 泄漏+前/背向散射 3.5 3.1E+05 1.0 器械库房 观察窗E 3.5 mm铅当量玻璃 1.8E-05 泄漏+侧向散射 3.5 2.2E+05 4.1 控制室  21控制室门F 3.0 mm铅 6.0E-05 泄漏+侧向散射 3.5 2.2E+05 13.2 控制室 机房门1 泄漏+侧向散射 3.3 2.5E+05 14.9 走廊 机房门2 泄漏+侧向散射 3.3 2.5E+05 14.9 缓冲间 备注:*衰减因子由公式()11+= eB算出,其中由NCRP147报告给出,为屏蔽厚度。 根据美国NCRP147报告,心脏血管造影每名患者工作负荷(Wnorm)为160(mAmin/患者),假设该机的心脏模式系列采集的电流为200mA,如果患者系列采集的工作负荷按100(mAmin/患者)、患者透视工作负荷保守按60(mAmin/患者)估算,那么每名患者系列采集出束时间为0.5分钟,年系列采集出束出束时间约为8.3小时,年透视时间为212.8小时(透视电流按4.7mA估算),类比其它医院血管机检测报告的检测数据,根据北京贝特莱博瑞技术检测有限公司的检测报告,第一术者位(主刀医生,在铅衣前面)修正后胸部位剂量为1957Gy/h(46Gy/h4.7mA200mA),第二术者修正后胸部位剂量为2042Gy/h(48Gy/h4.7mA200mA),根据美国NCRP147报告,在心脏模式下0.5mmPb厚的铅衣的衰减因子为3.910-2,如果铅衣能完全屏蔽,则系列采集模式下:第一术者(主刀医生,在铅衣后面)修正后胸部位剂量为76.3Gy/h,第二术者修正后胸部位剂量为79.7Gy/h;透视模式下:第一术者(主刀医生,在铅衣后面)胸部位剂量为1.8Gy/h,第二术者胸部位剂量为1.9Gy/h。则第一介入室(DSA)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年附加有效剂量参见表6-4所示。 表6-4 第一介入室(DSA)周围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年剂量 估算对象 最大附加剂量 工作时间(h/a) 居留因子年附加有效剂量(Sv) 工作人员 (第一术者) 系列采集 76.3Gy/h 8.3 1 633.3 透视 1.8Gy/h 212.8 1 383 工作人员 (第二术者) 系列采集 79.7Gy/h 8.3 1 661.5 透视 1.9Gy/h 212.8 1 404 工作人员(控制室) 13.2Gy - 1 13.2  22公众(机房门2) 14.9Gy - 1/16 0.9 可见,保守假设有1名工作人员参加第一介入室的所有工作(参加手术例数最大值1000人次),年受照总剂量不大于1.07mSv,小于本评价所设定的工作人员剂量约束目标值5mSv/a。公众受照剂量不大于0.9Sv,低于设定的剂量约束目标值100Sv/a。第二介入室的剂量估算与第一介入室类似,因此,在第二介入室周围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年剂量也能满足本评价剂量约束目标值(5mSv,0.1mSv)的要求。 由此可见,工作人员防护铅衣铅当量和机房屏蔽厚度达到要求情况下,在介入室内部和周围的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所接受剂量低于剂量约束目标值,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 6.4.2 类射线装置(2台CT机) 两间CT室屏蔽设计方案为:东、南、西、北墙为4mmPb,防护门为4mmPb,观察窗为4mmPb当量铅玻璃,楼板、地板为20cm砼,根据GBZ/T 180-2006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较大工作量(140kVp,W2500层/周)下的机房屏蔽达到2.5mm 铅当量。两间CT室的屏蔽设计满足标准(GBZ/T180-2006)的防护要求。 其它医院类似CT机的机房防护检测结果,各相关检测点剂量率水平0.4Gy/h,且该医院的机房四周防护为3mmPb屏蔽,面积相当,而本项目两间CT室屏蔽设计方案为4mmPb,施工时机房屏蔽厚度、工艺达到设计要求情况下,机房外围剂量率能满足约束目标值2.5Gy/h的要求。 6.5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建议 根据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评价单位建议本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内容见表6-5。 表6-5   项目环保验收内容建议表 验收内容 验收要求 剂量限值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环评报告预测,公众、职业照射剂量约束值执行0.1mSv/a和5mSv/a(2mSv/a)。  23电离辐射标志和中文警示 在机房入口位置处设置明显的电离辐射警告标识和工作指示灯(指示灯箱上拟设有“射线有害,灯亮勿入”的警示语句)。 布局和屏蔽设计辐射工作场所及其配套用房的建设和布局与环评报告表描述内容一致。屏蔽能力满足辐射防护的要求。 辐射安全设施 防护门机联锁系统。 监测仪器 配备X-剂量率仪和个人剂量计。 规章制度 已经制定有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等。辐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得到宣贯和落实。 人员培训 辐射工作人员参加环保部或市环保部门认可的培训机构的培训。 应急预案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符合工作实际,应急预案明确了的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及职责、处理原则、信息传递、处理程序和处理技术方案等。配备必要的应急器材、设备。 6.6从事辐射活动能力评价 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规定,该医院从事辐射活动应具备相应的条件。对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辐射活动能力评价列于表6-6: 表6-6  北京积水潭医院从事辐射活动能力评价 序号 应具备条件 落实情况 符合情况 1 使用类、类射线装置的工作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已成立辐射防护领导小组。 符合 2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 相关辐射工作人员已参加培训。 符合 3 射线装置使用场所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机房拟装门-机器低压-灯联锁、门外设工作警示灯和电离辐射警告标志。 符合 4 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剂量测量报警、辐射监测等仪器。 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了个人剂量计,已配置1台多功能监测仪。 符合  245 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射线装置使用登记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 已制定。 符合 6 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已制定。 符合 以上分析可知,该医院从事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基本符合相应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完善的方面要求在换领许可证前加以落实。 6.7 结论分析 6.7.1 实践正当性分析 根据医院发展要求,为更好满足各类疾病诊断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