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 示 本) 建设单位: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评价机构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232号 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245号 2014年2成都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目 录 前 言 . 1 1 总则 . 3 1.1 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 . 3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 7 1.3 编制依据 . 7 1.4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 . 12 1.5 评价标准 . 14 1.6 评价等级 . 17 1.7 评价范围及评价时段 . 19 1.8 外环境关系、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 19 1.9 评价内容、重点及方法 . 24 1.10评价工作程序 . 26 2建设项目概况. 28 2.1 工程概况 . 28 2.2 地理位置 . 28 2.3 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 . 28 2.4 交通量预测 . 29 2.5 建设规模及项目组成 . 30 2.6主要工程概况 . 33 2.7 施工组织方案 . 40 2.8工程占地与拆迁安置 . 44 2.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集 . 46 3工程分析 . 47 3.1 项目建设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 47 3.2 工程环境影响特性分析 . 51 3.3 工程环境影响工程分析 . 55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67 4.1 自然环境概况 . 67 4.2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73 4.3 泸州市教科城规划概况 . 77 4.4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78 4.5 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 80 4.6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 85 4.7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89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91 5.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91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4 5.3 声环境影响分析 . 105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5.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120 5.5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22 5.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126 5.7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126 6公众参与 . 128 6.1 公众参与的目的 . 128 6.2 公众参与的实施 . 128 6.3 调查结果分析 . 137 6.4 总结 . 142 7环境风险分析. 143 7.1风险识别及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 143 7.2道路风险分析 . 144 7.3管网工程风险分析 . 145 7.4应急方案 . 146 8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 147 8.1 清洁生产 . 147 8.2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 147 9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148 9.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148 9.2 营运期环境保护措施 . 157 9.3 水土保持措施 . 160 9.4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对策 . 166 9.5 环保投资估算 . 166 10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控计划 . 168 10.1 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 168 10.2 环境监测计划 . 171 10.3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内容与要求. 172 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73 11.1 项目带来的环境损失 . 173 11.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73 11.3 环境工程投资估算及其效益分析 . 175 11.4 结论 . 176 12结论 . 177 12.1 工程概况 . 177 12.2 产业政策符合性 . 177 12.3 规划符合性 . 177 12.4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 179 12.5 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 180 12.6 水土保持 . 182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12.7 环境风险分析 . 183 12.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183 12.9 环保投资 . 183 12.10 公众参与 . 183 12.11 结论 . 184 12.12 建议. 184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附图、附件目录 附图: 附图1 本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 本项目红线及道路断面图; 附图3 本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图; 附图4 泸州市教科城用地布局图; 附图5 泸州市教科城路网规划图; 附图6本项目外环境关系及监测布点图; 附图7 本项目道路平面布置图; 附图8本项目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布置图 附图9 本项目施工场地水土保持措施典型布置图; 附图10本项目所在区域水系图; 附图11泸州市土壤侵蚀分布图; 附图12 泸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附件: 附件1 本项目环评报告书委托合同; 附件2 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附件3 本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附件4 本项目选址意见书; 附件5 本项目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 附件6 本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标准函; 附件7 本项目环境监测报告; 附件8 项目公众调查表; 附件9本项目公众参与统计; 附件10 本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 附件11 本项目拆迁安置说明。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前 言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 6 号路建设项目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境内,近年来,随着泸州市及川南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交通出行需求越来越大。同时泸州市不仅是四川与珠三角地区甚至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门户城市、四川省重要的东南出海通道,同时也是联系成渝经济区和南桂昆经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担负着沟通南北,联结东西的重要任务。 泸州市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是集教育、培训、科研 3 大功能为一体,产、学、研联动发展,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影响力和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性教育科研之“城”,是“四川一流、西部精品、全国闻名”的区域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技培训高地。随着泸州市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的快速推进以及泸州市教科城概念规划的指导,泸州市教科城未来不仅大大吸引通过性交通量,更将吸引大量的达到性交通量。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科城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的服务能力,满足泸州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泸州市建设区域性大城市提供有力的城市基础功能保障,提出了本项目的建设。 本项目位于泸州市教科城内,推荐方案全长 2063m,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50km/h,大致走向呈西东走向。按城市主干道II级建设。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九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和第21号令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本项目属于“鼓励类 二十二、城市基础设施 3、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属于鼓励类建设项目。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局文件为本项目出具了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投资2013574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建设地区环境初步调查,通过对建设地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和该项目有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在结合该项目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泸州市的道路交通路网总体规划。根据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2013年8月26日和8月27日分别出具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泸规路选(2013)字第 034 号)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泸规路用(2013)字第 034 号),本项目符合城乡规划要求;根据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出具的泸州市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知书,同意本项目的选址和建设。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予以承诺并落实。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不利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拟建道路沿线公众参与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拥护该项目建设。综上所述,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是可行的。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1总则 1.1 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 1.1.1 项目由来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及川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区面积和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交通出行需求越来越多。泸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酒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至宜宾市、自贡市,北接内江市、重庆市,长江、沱江在境内交汇,横穿全市。泸州不仅是四川与泛珠三角地区甚至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门户城市、“长江入川第一城”、四川重要的东向和南向出海通道,同时也是联系成渝经济区和南桂昆经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担负着沟通南北,联结东西的重要任务。泸州市以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运条件,成为云、贵、川、渝四省市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贸南北中心和交通枢纽。 泸州市川滇黔渝结合部教科城是集教育、培训、科研 3 大功能为一体,产、学、研联动发展,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影响力和集群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性教育科研之“城”,是“四川一流、西部精品、全国闻名”的区域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科技培训高地。随着泸州市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训中心的快速推进以及泸州市教科城概念规划的指导,泸州市教科城未来不仅将大大吸引通过性交通量,更将吸引大量的达到性交通量。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科城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的服务能力,满足泸州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泸州市建设区域性大城市提供有力的城市基础功能保障,提出了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项目的建设。 泸州市教科城 6 号路建设项目位于四川省南部的泸州市教科城内,属于城北组团板块。依据城北新城控制性详规和用地规划布局,本项目所在地的城北新区规划是以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及生活居住等功能为主体,建设成为泸州未来的城市副中心之一,是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有利于教科城道路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教科城开发的步伐,是城北新区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北功能组团的开发建设内容之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城北新区功能组团乃至泸州市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同时它的建成将直接影响到泸州市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好地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教育培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4 训中心,增强教育对毗邻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为加快泸州市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水平,在市发改委、交通局、住建局、国土局、财政局、环保局、水务局及泸州市政府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专门成立了本项目的建设指挥部,负责本项目建设筹备工作。 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局以泸市发改投资2013574 号(见附件 2)批准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路线全长2.063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50km/h,按城市主干道II级建设。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第 253 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委托西南交通大学和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立即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和建设地区环境初步调查,通过对建设地区环境状况的调查和该项目有关资料的深入分析,在结合该项目的污染特征和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完成泸州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泸州市教科城6号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上报审批。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需要。 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意见指出:以超常规的速度,紧密结合产业布局、城市功能、环境建设,建设一批构建大城市格局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网构成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