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公 示 本) 建设单位:攀枝花市土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评价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甲字第1504号 协作单位: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环评证书:国环评证乙字第3245号 2014年3月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I 目 录 1总则 . 1 1.1 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 . 1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 3 1.3 编制依据 . 4 1.4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要素和评价因子 . 8 1.5 评价标准 . 10 1.6 评价等级 . 13 1.7 评价范围及评价时段 . 15 1.8 外环境关系、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 15 1.9 评价内容、重点及方法 . 20 1.10 评价工作程序 . 22 2建设项目概况. 24 2.1 工程概况 . 24 2.2 路线方案及主要控制点 . 24 2.3 交通量预测 . 25 2.4 建设规模及项目组成 . 27 2.5主要工程概况 . 35 2.6 施工组织方案 . 42 2.7工程占地 . 49 2.8 拆迁安置 . 50 2.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集 . 50 3工程分析 . 51 3.1 项目建设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性 . 51 3.2 环境影响特性分析. 54 3.3产污分析 . 57 4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70 4.1 自然环境概况 . 70 4.2 社会环境简况 . 76 4.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78 4.4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 81 4.5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 . 84 4.6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 89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93 5.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93 5.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5 5.3 声环境影响分析 . 103 5.4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 125 5.5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126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II 5.6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 138 5.7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138 6公众参与 . 140 6.1 公众参与的目的 . 140 6.2 公众参与的实施 . 140 6.3 调查结果分析 . 148 6.4 总结 . 153 7环境风险分析. 154 7.1 环境风险因素分析. 154 7.2 环境风险预测评述. 160 7.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61 7.4 运输事故处置措施. 162 7.5 小结 . 162 8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163 8.1 施工期环境保护措施 . 163 8.2 营运期期环境保护措施 . 168 8.3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与对策 . 170 8.4 环保投资估算 . 172 9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控计划. 173 9.1 环境保护管理计划. 173 9.2 环境监测计划 . 176 10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78 10.1 项目带来的环境损失 . 178 10.2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178 10.3 环境工程投资估算及其效益分析 . 180 10.4 结论 . 180 11结论 . 181 11.1 工程概况 . 181 11.2 产业政策符合性 . 181 11.3 规划符合性 . 181 11.5 环境现状评价结论 . 183 11.6 主要环境影响及对策措施 . 183 11.7 环境风险分析 . 187 11.8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187 11.9 环保投资 . 187 11.10 公众参与 . 187 11.11 结论 . 188 11.12 建议 . 188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III 附图、附件、附表目录 附图: 附图1 本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2本项目土地利用图; 附图3 项目所在区域用地布局规划图; 附图4 攀枝花市路网规划图; 附图5本项目区域综合水文地质图; 附图6本项目路线示意、外环境关系、环保措施及临时设施布置图; 附图7 本项目线路平纵面图; 附图8 本项目排水设计图; 附图9 本项目路基线断面设计图; 附图10-1本项目地表水及大气环境监测布点图; 附图10-2 本项目噪声环境监测布点图; 附图11-1 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防治分区图; 附图11-2 本项目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图; 附图12 本项目预留电力、通讯、燃气管线布置图 附件: 附件1 本项目环评报告书委托书; 附件2 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 附件3 本项目工程方案设计规划意见的函; 附件4 本项目环境保护执行标准函; 附件5 本项目环境监测报告; 附件6 本项目第一次公示截图; 附件7 本项目第二次公示截图; 附件8 本项目公众调查表; 附件9 本项目用地情况调整函及图件; 附件10 本项目借土、弃土说明; 附件11 水土保持方案批复 附表: 附表1 本项目公众参与统计表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IV 前 言 攀枝花市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可建设的土地资源总量较少,平整土地的投资较大,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目前,炳三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阶段,是未来攀枝花的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发展区域。随着炳三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土地储备整理快速推进,以炳三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为基础,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对炳三区区内的所有储备土地进行了加工整理,为节约市土地资源,该区域通过炳三区公园后山弃土场及其东、南侧用地规划调整研究报告(经攀枝花市规委会2012年第四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将炳三区公园后山弃土场及其东、南侧用地纳入炳三区开发建设范围,统一规划,综合建设。 在攀枝花市炳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研究报告中,攀枝花炳三区处于西北部居住功能区,北接攀枝花公园城市绿肺,南临城市教育功能区攀枝花大学,东毗城市行政办公中心区位优越。攀枝花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 线建设项目作为该区域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推进该片区的经济发展,加大该片区的辐射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项目拟建T、V两条线,全线1512.063m,其中 T 线拟按城市支路标准建设,起点接 V 线道路(X=2939390.2412,Y=471336.0500),终点接攀枝花公园环园路(X=2940119.7180,Y=471184.8760),道路全长986.032m,设计行车速度20km/h,双向两车道,路基标准宽度14m;V线拟按城市次干路标准建设,道路起点接 D 线道路(X=2939481.8954,Y=471568.8579),终点止于炳三区后山弃土场规划红线(X=2939293.3049,Y=471078.2532),道路全长526.031m,设计行车速度30km/h,双向四车道,路基标准宽度24m。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21 号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本 项目属于鼓励类“二十二、城市基础设施”第4项“城市道路及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 本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工程建设单位应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加强施工队伍的环境保护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工程承包商在签定工程承接合同中应有明确的条款,对施工期的污染防治措施予以承诺并落实。经环境比选,工可推荐的路线方案是可行且合理的,通过落实工程设计拟定的环境保护方案和本报告书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可使工程建设对环境的不利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V 影响得到有效控制,其影响是可以接受的。拟建公路沿线公众参与调查表明,当地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普通群众、受影响居民支持该项目建设。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是可行的。 评价单位经过现场踏勘、资料收集、公众调查、环境监测及预测分析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期间,本环评工作得到攀枝花市环保局及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社会各界专家悉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1 1总则 1.1 项目由来及建设的必要性 1.1.1 项目由来 攀枝花市为典型的山地城市,可建设的土地资源总量较少,平整土地的投资较大,土地资源极其珍贵。炳三区地处市中心区炳草岗片区南部,是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中规划的城市中心区,是未来攀枝花的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发展区域,位于原城市中心区政府大楼东南距离约 3.5km 处,用地范围为:北到江南二路、东止于龙珠小区和生基坟梁子山脚、南至 1400m等高线、西至攀枝花技校和炳仁线,规划面积 2.00km2(2982.3 亩)。随着炳三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土地储备整理快速推进,以炳三区详细控制性规划为基础,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对炳三区区内的所有储备土地进行了加工整理,为节约市土地资源,该区域通过规划的调整(炳三区公园后山弃土场及其东、南侧用地规划调整研究报告2012年3月,经攀枝花市规委会2012年第四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将炳三区公园后山弃土场及其东、南侧用地纳入炳三区开发建设范围,统一规划,综合建设。 炳三区北与攀枝花学院相邻,西与公山和东区后山公园相连,西南接市技校,东西长度 2.3km,南北长度 2.0km,海拔高度在 1098-1450m之间。城市主干道炳仁线前段从炳三区中部环形穿越,又是炳草岗片区与渡仁片区从东面与东区后山发展相连的最近点,并可以与东区区中心互相呼应,炳三区的开发有利于市中心区人口和城市要素的聚集。 目前,炳三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阶段,根据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炳三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分一期、二期实施,一期配套道路工程包括A线、B线、C线、D线、E线、F线、Q线、R线、U线等,二期配套道路工程包括G线、H线、I线、K线、M线、N线、O线(含O线延长段)、 T 线、V线等;本项目作为炳三区二期建设的基础配套设施,将推进该片区经济发展,加大该片区的辐射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2 本项目拟建T、V两条线,全线1512.063m,其中T线拟按城市支路标准建设,起点接 V 线道路(X=2939390.2412,Y=471336.0500),终点接攀枝花公园环园路(X=2940119.7180,Y=471184.8760),道路全长986.032m,设计行车速度20km/h,双向两车道,路基标准宽度 14m;V 线拟按城市次干路标准建设,道路起点接 D线道路(X=2939481.8954,Y=471568.8579),终点止于炳三区后山弃土场规划红线( X=2939293.3049,Y=471078.2532),道路全长526.031m,设计行车速度30km/h,双向四车道,路基标准宽度24m。2013年8月29日,攀枝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具了关于同意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攀发改函【2013】126号)(见附件2)同意本项目前期工作的开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二十二号) 、国务院第 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席令第七十七号),该项目应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此,攀枝花市土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四川众望安全环保技术咨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受委托后,评价单位成立了项目组,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1-2011)及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G B03-2006)所规定的原则、方法、内容和要求开展工作。项目组工作人员对沿线两侧主要居民区、学校、攀枝花市公安指挥中心、市二水厂、攀枝花公园等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和环境调查,听取了地方规划、农业、水利、国土、交通、林业等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意见,并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攀枝花市土地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炳三区正处于大规模开发阶段,今后攀枝花市许多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均将在该区域建设,是未来攀枝花的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在攀枝花市炳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研究报告中,炳三区处于西北部居住功能区,北接攀枝花公园城市绿肺,南临城市教育功能区攀枝花大学,东毗城市行政办公中心区位优越。本项目作为该区域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推进该片区的经济发展,加大该片区的辐射范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攀枝花市炳三区二期道路工程T、V线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 3 2、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炳三区空间结构方面由“两个中心、两条轴线”构成,建筑之间通过相互围合形成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主轴线,贯穿用地南北方向。而以居住区公共绿地为主的生态轴线,贯穿了小区内部的生态绿地、片区周边的生态绿地公园等大面积的生态绿地,再贯穿城市景观道路炳仁线,形成一个通透、连贯、开敞的片区绿地生态轴线。本项目区域路网骨架形成,能够快速连接各个片区,方便市民的出行;也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完善城市交通体系。 3、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攀枝花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通过炳三区公园后山弃土场及其东、南侧用地规划调整研究报告(经攀枝花市规委会2012年第四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将攀枝花公园后山弃土场用地由原来的不可建设用地调整为可建设用地,统一规划,综合建设。而该片区路网的的建设,是周边地块开发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本项目的实施能够带动整个片区地块的增值,吸引资金开发该片区,为沿线的土地开发带来良好的契机。同时促进经济建设,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1.2.1 评价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二十二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