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

返回 相关 举报
XX学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XX学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XX学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XX学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XX学校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 目 名 称 :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秀英校区工程项目 (二期工程) 建设单位 (盖章 ):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 编制日期 2014 年 2 月 环 境 保 护 部 制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 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 30 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 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 业类别 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 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 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 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 由负责审批该 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2 项目名称: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秀英校区工程项目(二期工程) 评价单位: XX 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 评价人员情况 姓名 从事专业 职称 证书号 职责 签名 勃海锋 环境工程 工程师 B30060017 编制 陈 密 环境工程 高级 工程师 B30060050700 编制 鲍海琴 环境工程 工程师 B30060061000 审核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秀英校区工程项目(二期工程) 建设单位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 法人代表 联系人 王助理 通讯地址 XX 省 XX 市龙华路 52 号 联系电话 13876789286 传真 邮政编码 570000 建设地点 XX 市秀英区长新路中段(原长德中学旧校址) 立项审批部门 XX 省发展与改革 局 批准文号 市发改 2008690 号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及代码 成人高等教育 ( P-8442)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42667.38 绿化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 (万元 ) 12642.00 其中:环保 投资(万元) 610.00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4.83%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产日期 2015 年 12 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 现校址位于 XX 市龙华路 52 号 ,学校 紧紧围绕 “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 ”的十六字方针,坚持 “突出技能,办出技工学校特色;严谨治学,培养合格技术人才 ”的办学宗旨,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考核,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办学成绩显著。经过三十六年的建设,学 校已拥有一支由高级讲师、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等组成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95 名教职工中,高级讲师、高级技师 18 人,讲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 36 人,助理级讲师 10 人。目前在校生 2500 余人,图书藏量达 3.15 万册。 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现有建设规模已无法适应学校的发展。随着学生的不断增加,由于地处市中心区域, 已没有发展的空间, 现有校址建设受到限制, 因此,经校方决定,在 XX市秀英区长新路中段(原长德中学旧校址)建设新校区,以满足不断发展 的需要。本项目属于二期工程,一期工程 预计 于 2014 年 9 月整体完工 (已取得环评批复详见附件)。本次评价范围为二期工程。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有关规定, 2 该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受 海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 委托, XX 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我院接受委托后,立即开展了详细的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工作,在对本项目的环境现状和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后,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 、工程 概况 项目名称 : XX 市高 级技工学校秀英校区工程项目(二期工程) ; 建设性质 :新建; 建设地点 : XX 市秀英区长新路中段(原长德中学旧校址) ; 土地权属说明 :整个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占地 187600.94m2,合 281.40 亩。一期工程占地42755.72m2,二期工程占地 142667.38m2。根据 XX 市国土资源局市土资征字 2011399 号文,本项目所属土地已属于国有,而且划拨给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专用,具体文件详见附件。 项目位置图详见 地理位置图 附图 1。 一期工程概况 : 一期工程 预计 2014 年 9 月 建成。一期工程 计划 容纳 2000 名学生 ,建筑面积 31000m2,占地面积 42755.72m2。根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批复, 一期工程 项目由 2 栋 5 层的教学楼、 2 栋 5 层的实验楼、 1 栋 5 层的后勤综合楼和 4 栋 6 层的学生楼组成。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42755.72m2,总建筑面积为 31000m2。 三 、 工程内容 及规模 本项目属于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 占地为 142667.38m2,计划容纳 4000名学生 (不含一期学生) ,教职工 250 人 ( 不含一期) ,建筑面积为 83049.00m2。 表 1 主要建设内容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占地面积 备注 1 综合楼 (含食堂) 8304.90 2768.30 1 栋 3 层 2 学生宿舍 41524.5 1384.15 5 栋 6 层 3 礼堂 4152.45 4152.45 1 栋 1 层 4 活动中心 4152.45 4152.45 1 栋 5 层 5 图书馆 6643.92 1328.78 1 栋 5 层 6 教学实训综合楼 18270.78 3654.16 1 栋 5 层 7 绿地 42800.21 8 道路 21400.11 9 广场 14266.74 10 篮球场 17120.09 11 体育场 22826.78 12 教育发展备用地 6813.16 13 合计 142667.38 3 ( 1)平面布局 整个新校区除南侧不规则外,其余三面边界比较规则(详见总平面图 2)。一期工程位于新校区中心位置,二期建设分别围绕在一期北、南及东侧。目前除一期建好外,二期现状主要为一块荒草地,植被生长比较繁盛,雨季经常有汇水。 地块相对比较平整,局部有不深的裂沟。 平面布置 根据拟建学校的任务和要求,按功能将校园做如下划分: A、教学区 一期工程已建设教学区,包括 一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两栋实训楼,但是配套的如礼堂、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并未建设。二期工程为了完善整个校区相应 的 教学设施, 在一期工程北侧建设礼堂、活动中心和图书馆,并在北边规划路北侧建设一栋更加完善的教学综合实训楼,以满足学生数量增加的需要; B、生活区 一期工程南侧主要是二期生活区,建设有 5 栋宿舍楼,楼高 5 层, 组成一个三角环形建筑,并配套一栋 3 层综合楼。 C、文体区 该区位于学校的东部。包括文体活动中心、运动场等。活动中心布置在一期工程西南角,运动场如篮球场、足球场 位于一期工程的东侧。篮球场布设 6 个,排 球场布设 6 个,标准足球场(含跑道)一个。 D、发展备用地 在整个校区北侧靠东面的地块,目前规划为绿地,作为发展备用地,随着学校的发展和不断建设,根据需要建设相应的设施。 道路交通系统 学校道路系统根据功能分区及周围用地布局、环境,划分为三级: A、一级道路 一级道路主要是校园各功能分区与外界联系以及互相联系的载体,主要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与人的出行需要。道路宽 10m,其中车行道宽 6m,两侧人行道各宽 2m。 B、二级道路 二级道路主要是各功能区内相互联系、搬运物品、防火救助的需 要,路宽 6m。 C、三级道路 4 三级道路一般为 2-3m,主要是学生学习、散步和休息用。 根据人流物流分开的原则和周围的道路情况,学校设大门两处,其中大门正对北侧广场,副门位于一期工程西侧规划路边。 绿化系统 校区设计为网络化绿化系统,绿化系统有收有放,同建筑形体、建筑空间相互渗透;其次,绿化空间有选择地沿道路建筑边界打开,形成内部绿化空间向道路空间的扩展。 校区的绿化以面状为主,线状绿化间隔其中。沿景观主轴布置点状的绿化,种植 椰树、大王棕榈树 等高大乔木类;教学楼群及学生宿舍的间 距之间以草地和花草灌木为主。 表 2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数量( m2) 比例 1 总用地 142667.38 2 学校建筑面积 83049.00 3 绿地 42800.21 4 道路广场 35666.85 5 建筑密度 0.25 6 绿地率 30.00% 7 容积率 0.58 ( 2)校区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分析 新校区布置按照国家级教育部有关规定、规范和标准,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在布局上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坡度等自然条件,创造出一个高低错落、重点突出、与自然环境 起伏一致、有机融入周围整体的 环境 。 在功能布置上采用辐射式,即教学区中心区位于几何中心(一期属于整个用地中心),教学楼、图书馆、礼堂、行政用房,凡与教学中心无关的设施,都不在该区。学生生活区都分散在中心区周围,主要分布在南侧区域 ,距离教学设施和活动场所较近,设置比较合适。整个学校的布置突出了学校的功能分区,充分考虑校园整体的动态规划和长远发展,实行 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做到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流畅、配套设施齐全,环境质量完善。充分利用现有场址的地形,减少土石方量。 ( 3) 其他公用工程 电力 本项目用电主要由水泵 房用电、照明用电和设备用电等几部分组成。供电电源引自建成的 10KV 变电站,接专线供学校用电,并自建配电室。将 10KV 变压至 380V/220V,供学校使用。变配电室位于校园西南角,面积 160 平米。 5 通讯 根据学校近期需要,学校设程虚拟交换机一台,容量为 500 门,以满足学校的对外通讯联系需要。 天然气 拟建学校燃料以天然气为主,气源来自 XX 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可以直接接入市政天然气管网。城市中压引入管径为 DN150,管 道经调压站降压后接进校区管网 。燃气管网采用集中方式,即在引入总管上设调压站,集中进行减压处理。 给水及排水 根据建设单位设计, 学校供水采用市政供水管网。 校区污废水排放采用雨污分流制。 校区内雨水汇集后可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最终由市政雨水管网处理。 本项目位于 XX 市长流镇,而本项目距离规划路有一段距离,配套的 市政污水管网正在建设。根据周边配套市政项目施工单位介绍,配套的市政污水管网预计在 2014 年 9 月份能够修建完毕,而本项目位于该配套市政项目旁边,污废水经预处理后,可以直接排 入市政污水管网。 在修建二期污水管网时,注意与一期工程管网的衔接。 其他 发电机组 : 一期工程 柴油发电机位于教学实训楼地下,属于半地下室,如遇事故或停电时,作为临时发电机备用;二期工程相对较大,柴油发电机组位于南侧生活区和北侧教学区,生活区位于教学楼下,属于半地下室安装,教学区位于教学综合实训楼处,属于半地下室安装。二期工程两台柴油发电机功率都为 400MW,发生事故或停电情况下使用。 污水处理站 :项目西侧及北侧正在修建市政规划路,将会配套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如在一期工程启用前市政规 划路能够修建完毕,一期工程产生的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可以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否则需自建污水处理站。经过与建设单位协商,如果自建污水处理站,考虑风向及地形,最终选址于 1 号教学楼前的空地,选址从现场来看,地势较低,易于自流,采用地埋式建筑。待市政污水管网建成后,污水处理站关闭,作为事故池使用。 二期工程建设完工后,周边市政规划路及配套管网将会修建完成,做好与一期工程污水管网衔接后,产生的生活污水经预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长流污水处理厂处理。 垃圾收集站 :一期工程垃圾收集站分别位于 3 号实训楼,东南角处 ,和 5 号教学楼西北角。 二期工程修建完成后,整个校区的垃圾收集站分别位于地块最南端以及北侧地块西面, 6 在原一期工程生活区西面也设置一处垃圾收集站。 ( 4)一期公辅工程介绍 一期于 2014 年 9 月完全建成,由于受到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一期项目内公辅工程还未完善,现将一期公辅工程建设情况介绍如下: 给排水:一期工程给排水管网正在设计铺设,预计在 9 月份前完工。项目配套的化粪池、沉淀池、隔油池等在主体建设时,已经修建。周边市政污水管网正在施工中,一期工程无法与周边市政污水管网连接。考虑 9 月 份一期工程正常使用,如果自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废水也无法回用或者再利用,因此,建设单位与 XX 市水务局协商,自建一段污水管网,与现有市政污水管网连接。在项目北边距离一期工程边界 350m,距离二期工程边界 200m 的市政道路,有配套完整的污水管网,可以介入该道路市政污水管网。 供电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建设在原长德中学校址上,而且周边大效村配电设施较为完善,一期工程供电可以完全就近介入市政供电网络。 通讯 根据学校近期需要,学校设程虚拟交换机一台,容量 为 500 门,以满足学校的对外通讯联系需要。 天然气 拟建学校燃料以天然气为主,气源来自 XX 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可以直接接入市政天然气管网。城市中压引入管径为 DN150,管道经调压站降压后接进校区管网。燃气管网采用集中方式,即在引入总管上设调压站,集中进行减压处理。 仓储设施 仓储设施主要是存储一期工程内学校实训楼危险用品,如机油、柴油等,使用后,产生的废机油、废柴油、废棉纱等需要统一收集存储,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仓储设施设在实训楼的一楼,使 用时,有专业人员运送。 二期工程依托一期工程公辅设施的介绍 :二期工程在建设时,周边市政污水管网已经完善,二期工程除了与一期工程做好衔接工作外,还要与市政污水管网做好接管工作。 项目二期工程占地目前属于未利用地,周边配套设施还未修建。根据现场调查,在项目东边和北边正在修建市政规划路,预计 2015 年能够修建完成并运营。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土地预审阶段,还未进入真正实施阶段,根据建设单位的规划,本项目正式开建预计在 2015 年上半年,完工预计在 2017 年。因此,二期工程在修建时,周边配套的设施也已完善并运 营,二期工程的污水可以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网。 7 目前正在修建的市政规划路及污水排放管网与正在运营的管网连接,市政修建项目所在地距离市政府及周边房地产项目较近,最近处距离不超过 100m。该区域的污水都最终汇入长流污水处理厂,因此,二期工程的污水最终也汇入长流污水处理厂处理。 二期工程可以与一期工程共用配电房,在二期工程建设时,做好供电系统的衔接工作。 二期工程食堂建成后,气源可以接入一期工程,保证二期的燃料供应。 二期建成后,整个校区的实训楼都放在二期的教学实训楼(整个校区的北面),危险品储存房设在一楼靠近路边 的房间,方便运输和管理。一期工程实训楼改作他用,不在作为学生实习用房,也不再设置仓储室。 ( 4) 工程进度 本项目预计 2014 年 12 月动工, 2015 年 12 月竣工。 8 9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本项目为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二期工程,一期工程已于 2011 年建成,但是一直未启用。一期工程容纳 2000 名学生,建筑面积 31000m2,占地面积 42755.72m2。根据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批复, 一期工程 工程概况如下: 1、工程概况 拟建新校区(一期)项 目由 2 栋 5 层的教学楼、 2 栋 5 层的实验楼、 1 栋 5 层的后勤综合楼和 4 栋 6 层的学生楼组成。项目总用地面积为 42755.72m2,总建筑面积为 31000m2。 表 3 综合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项 目 单位 数 量 备注 1 总用地面积 m2 42755.72 2 总建筑面积 m2 31000 其中 教学楼建筑面积 m2 10000 实验楼建筑面积 m2 5000 后勤综合楼建筑面积 m2 4000 学生宿舍楼 m2 12000 4 建筑占地面积 m2 5800 5 建筑 密度 % 20 6 容积率 倍 1.8 7 绿地率 % 40 2、总平面布局 根据项目所处的位置和周围环境及秀英新校区(一期工程)的要求,两栋教学楼和两栋实验楼布置在所在地的中间;而四栋学生宿舍楼和一栋后勤综合楼布置在教学楼和实验楼的西边。每栋单体建筑中心轴线均为南北向。为了整体布局美观大方和有利疏散,在每栋建筑南北两侧都设有两处楼梯。 3、 公用工程 给水:本工程以城市给水网作为水源,从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两路进水管,管径均为DN200,由环状管网供消防用水和生活用水。 排水:采用污、雨分流制,雨水 经雨水管收集,就近排入雨水管网。 由于项目周围没有市政污水管网,因此项目 食堂含油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后、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消化处理后与其 10 它生活废水一起排入项目区内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后排入长德村排水沟。 供电:从市电源引进 10KV 电源作为正常工作电源。另配柴油发电机作为消防应急电源。拟定柴油发电机为 400KW。 4、 人员情况 拟建项目可容纳学生 2000 人 ,教职工 150 人。 在校时间以一年 250 天计。 5、施工期污染情况 一期工程污染源情况与二期工程基本相似,详见二期工程施工期污染源分析 。 6、营运期污染情况 ( 1)水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水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根据项目设计说明,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项目总用水情况见表 4,项目污水排放量见表 4 之后的说明。 表 4 项目用水量( m3/d) 序号 性质 用水量 排水量 总量 新水 循环水 产生量 损失量 循环水 排放量 1 生活用水 506 506 0 506 75.9 0 430.1 2 绿化用水 342.2 342.2 0 342.2 342.2 0 0 3 合计 848.2 848.2 0 848.2 408.1 0 430.1 根据 XX 市用水定额试行标准(海府涵 199814 号 )项目可容纳学生 2000 人,用水量按 250L/人 天计;教职工 150 人,用水量按 40L/人 天计,则生活总用水量为: 506m3/d,12.7104m3/a。 污水量以用水量的 85%计,则项目污水产生量为 430.1m3/d, 10.8104m3/a。生活污水COD 产生浓度为 400mg/L,产生量为 172.0kg/d, 43.0t/a。 项目实验楼产生的实验室废水成分较复杂,其中含有某些有毒化学物质等。若未经处理即排入,将会污染环境,影响人们身 体健康。因此须对排入污水处理站前的实验室废水进行消毒、灭活。禁止含酸碱废水进入排水系统,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酸液、废碱液集中收集于危废桶中,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建设单位应加强实验室管理,按实验室规程进行。 目前该区域没有的市政污水管网,该区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村里的排水沟。因此,本报告建议项目产生的生活污水中的粪便污水经化粪池消化处理,食堂污水经隔油池处理,实验室的废水经预处理后与其他生活废水排到项目区内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96)表 4 中的一级标准后,方可排入村里排水沟 。生活污水 COD 排放 11 浓度为 100mg/L,排放量为 43.0kg/d, 10.8t/a。污水治理工艺建议如下: 项目污水经过处理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 2)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固体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学生产生的生活垃圾以 1kg/d人计,教职工产生的生活垃圾以 0.2kg/d人计,则项目产生固废总量为 2030kg/d, 508t/a。固体废物主要为蔬菜、水果、肉类、废纸等,这些垃圾集中收集,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由相关部门回收利用,没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由环卫部门送往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经以上措 施过处理后,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 ( 3)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大气污染源主要是厨房油烟废气、备用柴油发电机燃油废气以及进出地面停车场机动车产生的汽车尾气。 厨房油烟: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是食堂烹饪时产生的油烟废气。食堂共有 6 个灶头,每灶废气量以 2000Nm3/h 计,每天使用时间以 6 小时计,油烟产生浓度 20mg/Nm3,则灶头废气量为 12000Nm3/h, 2.63107Nm3/a,油烟产生量 0.18kg/h,日产生量 1.08kg/d,年产生量0.4t/a,项目安装油烟净化装置,产生的油 烟经油烟净化装置处理后,油烟排放浓度2mg/Nm3,油烟排放量 0.018kg/h,日排放量 0.1kg/d,年排放量 0.04t/a。食堂产生的油烟废气通过烟囱高空排放。通过采取措施,项目产生的油烟废气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 ( 4) 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生活区附属设施如空调、风机、柴油发电机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声压级为60-90dB(A),项目建设单位合理布置设施,并根据不同的噪声源,分别采取消声、吸声、减振、吸声屏等降噪措施,特别是项目的柴油发电机及水泵噪声较大,可达 90dB(A),因此应设 置于地下室独立机房,柴油发电机房和水泵房采用隔声好的建筑材料,机座设防振垫,排气部位最好采用消声器,噪声治理建议委托有资质的环保公司进行。 7、环保投资估算 生活污水 格栅 调节池 一级生物接触氧化池 二级生物接触氧化池 沉淀池 标准化排放口 实验室 污水 预处理池 12 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需在噪声防治、餐饮废气排放、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与纳管、绿化建设等环境保护工作上投入一定资金,以确保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措施落实到位。项目总投资为 6990 万元,该项目环保投资额预计为 210 万元,约占项目投资总额的 3%,具体环保工程投资见表 4。 表 5 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分析 环 境 污 染 防 治 项 目 环保投资(万元) 噪声防治 设备隔振降噪、风机消声器、防震沟等 20 废气防治 排风系统 10 油烟废气处理 油烟净化设备、排放管道 20 生活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收集房、垃圾收集点 10 生活污水处理站 污水处理站及管网 90 生态保护 绿地建设、景观改善等 60 总 计 210 综上所述:一期工程在运行期,产生的污染都得到有效地处理,不会对本项目的施工及运营造成影响。一期工程在污水经预处理后,达到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96)表 4 中的一级标准后,排入 长德 村排水沟。 根据规定,一级标准是无法达到景观回用 水标准,排出的污水势必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由于周边属于住宅密集区,对当地的居住环境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本项目目前还未启用,建议建设单位在建设时, 考虑一期工程污水处理机去向。经过与建设单位沟通,建设单位将会修一条污水管网,一期产生的废水经预处理后,经该管网进入市政污水管网,最终由长流污水处理厂处理。 如果周边市政管网能够在学校启动前能够建成,可以不用修建污水处理设施,由市政污水处理厂处理;否则,学校一期工程使用时,需要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 13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自然环境简况(地 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1、 地理位置: XX 市高级技工学校 位于 XX 市龙华路 52 号, 周边人口密集,配套公用设施相对较差,属于 XX 市老城区,也是 XX 市重点改造的区域 。 新校区位于 XX 市秀英区长新路中段(原长德中学旧校址),而且一期工程已经建设完毕,预计今年九月份整体搬迁至此。 2012 年 XX 市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20.58 亿元,增长 9.4%;来自 XX 的公共财政收入 210.43 亿元,增长 14.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73.17 亿元,增长 20.1%;固定资产投资 510.38 亿元,增 长 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6.26 亿元,增长 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31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134 元,分别增长 13.2%和 13.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3%;城镇登记失业率 1.32%;人口自然增长率 8.18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2、 地形、地貌、地质: XX 市属于海滨岗地,由于海蚀及构造作用,形成台阶式地形,市辖区范围内最高为第四级阶地上的群山岭,高程 69.8m,一级阶地分布于沿海,标高 5m以下,宽约 0.3-0.4km,地势平坦,城区大部分建筑均在此阶地上。二级阶地 标高为 18m 至25m 之间,宽度达 2.8km,地形平坦,三级阶地标高为 30 40m,高之洪积层,标高在 80m以内,地形破碎,起伏较大。总体来讲, XX 地势平缓,东部自南向北略有倾斜,西部自北向南倾斜,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东和东北部为沿海小平原,境内最高处为马鞍岭,海拔 222.2m,最低点为南渡江入 XX,海拔 0.4m。 二期工程除了西边靠近一条现状路外,其余三面为一块洼地,相比一期工程地势要低50cm。二期工程现状为荒草地,部分区域有积水,未来需要抽水和回填。 3、 气象、气候: 本项目所在地属热带 岛屿气候,夏长冬短,午热夜凉,历年未见霜雪,冬春多雾多旱,夏秋多雷暴雨,并有台风。多年平均气温 23.8 ,绝对最低气温 2.8 ,最高温度 38.8 ,太阳辐射强,多年平均日照 2210 小时。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827mm。其中 5 10 月为雨季; 9 月为降雨高峰期,平均降雨量为 300.7mm; 12 月至次年 2 月,月平均降雨量小于 50mm; 11 月至次年 4 月为旱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 22。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1152.4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5%。 XX 市北部临海,冬半年 (10 月至次年 2 月 )劲吹东北季风为主;夏半 年 (4 8 月 )盛行东风; 3 月和 9 月,是东北和东南风的转换季节,风向不定。年平均风速 3.4m/s。每年 410 月是台风活跃季节,以 8、 9 月下旬为台风高峰期。 4、水文 14 XX 岛最长河流南渡江穿过 XX 市中部而入海。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 75 公里,流域面积 1300 平方公里,年径流量 60.99 亿立方米。南渡江流经市区的支流水系有鸭程溪、昌旺溪、三十六曲溪、铁炉溪。境内还有演州河、演丰河、白石溪、罗雅河、 美舍河 、五源河、芙蓉河等小河流。有凤谭、铁炉、 东湖 、风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总库容量 15000 多万立方米。 XX 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分别近 800、 400 平方公里,水位单位涌水量分别可达 14.6、 30 升 /秒。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 厚度达 200350 米,老 XX、秀英两段可采量共 27 万立方米 /昼夜。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 5、 土壤 : XX 市陆地面积为 2304.84 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 1756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 363 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 153 平方公里。农业用地中,耕地面积 7.9 万公顷,含水旱田 4.1 万公顷,旱地 3.8 万公顷;林地面积 3.4 万公顷;可开发利用的滩涂面积 0.2 万公顷、山塘水库 0.42 万公顷。主要土壤类型有玄武岩砖红壤、火山灰幼龄砖红壤、沙页岩砖红壤、带状潮沙泥、滨海沙土。 土壤土种共 8 个土类, 12 个亚类, 43 个土属, 110 个土种。 15 社会环境简况: 1、 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XX 市 , XX 省 省会,位于北纬 1932-2005,东经 11010-11041,地处 XX 岛北部,土地面积 2304.84 平方公里,全省 政治 、 经济 、 科技 、 文化 中心, 交通 邮电枢纽,各种文化的交汇处。这里拥 有 “ 十佳城市 ” 、 “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 、 “ 全国卫生城市 ” 、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 、 “ 国家园林城市 ” 、 “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 、 “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 ” 、 “ 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 ” 等美誉,曾荣获 “ 中国人居环境奖 ” ,2012 年入选中国特 色魅力城市 200 强名单 。 2012 年 XX 全市常住人口为 209.73 万人,比上年增加 5.11 万人,增长 2.4%。其中,户籍人口为 158.24 万人,增长 1.6%。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12.5,人口死亡率为 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8.2。 2、 经济与社会发展 综 合: 2012 年 XX 市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20.58 亿元,增长 9.4%;来自 XX 的公共财政收入 210.43 亿元,增长 14.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 73.17 亿元,增长 20.1%;固定资产投资 510.38 亿元,增长 2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6.26 亿元,增长 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2331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134 元,分别增长 13.2%和 13.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3%;城镇登记失业率 1.32%;人口自然增长率 8.18 ;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 1) 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三免一补”政策,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启动 8 所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建设,继续推进“校安工程”。全市拥有普通高校 11 所。全年研究生招生 1185 人,在校研究生 3358 人,毕业研究生 816 人;普通本专科招生 3.31万人,在校生 10.72 万人,毕 业生 2.80 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3.74 万人,在校生 9.64万人,毕业生 2.11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1.62 万人,在校生 4.74 万人,毕业生 1.45 万人;初中招生 2.64 万人,在校生 8.16 万人,毕业生 2.91 万人。小学招生 2.87 万人,在校生 17.02万人,毕业生 2.73 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171 人,在校生 670 人。全市拥有幼儿园 347 所,在园幼儿 6.56 万人。 ( 2)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就。积极吸引了一批趣味性、娱乐性强的文化活动和品牌赛事落户,培育南洋文化、冼夫人文化、红色文化品牌,拓 展琼剧发展市场,策划高品质的定期定址活动,引导发展民俗文化、海洋文化、火山文化,展现了 XX文化的底蕴和魅力,让 209 万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 16 投入,抢救、维修了一批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遗迹,开展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保护和综合整治并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目前, XX 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5 个、省级非遗项目 14 个,公布市级非遗项目 16 个。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取得新成就。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 3 个,公共图书馆 2 个,博物馆 2个。广播电视台 2 座,广播 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均达 100%。有线电视用户58.55 万户。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234.87 万册。 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XX 市全面落实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两院三中心”重点医疗卫生建设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并投入运行。城乡医疗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城区社区、农村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 100%,标准化村卫生室达到 70%以上。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 660 个,其中医院 37 家、疗养院 2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及中心 90 家、卫生院 28 个,门诊部 56 个,妇幼保健机构 6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 个, 专科防治机构 7 个;卫生技术人员 15772 人,其中:执业医师 6370 人,执业助理医师 848 人,注册护士 8554 人;卫生机构床位 9850 张,其中医院 8553 张,疗养院 521 张,卫生院 776张。 2011 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 280 元 /人,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 60.39 万人,参合率达 98.66%。全年共计 87.05 万人次享受新农合补偿,补偿金额为11884.27 万元。全市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 3) 资源、环境保护: 水资源保障状况良好。全市水资源总 量为 25.39 亿 m3,人均水资源量 1352 m3。总用水量为 6.01 亿 m3,其中生活用水 1.21 亿 m3,生产用水 4.78 亿 m3,城市环境用水 0.026 亿 m3。 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水平。 2012 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100%,全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级标准的天数为 264 天。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 55.6dB,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 67.6dB( A) 。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100%,重点工业企业二氧化硫达标排放率 100%,全市重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100%,医疗垃圾和化学危险废物处置率 100%。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 100%。 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拥有公园 19个,占地面积 872.7ha;建成区绿地面积 3672ha,绿地率达 37.5%;绿化覆盖面积 4090ha,绿化覆盖率达 42%;公共绿地面积 1392ha,人均公共绿地 12m2;污水集中处理率 87.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 17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图 2 2013 年 12 月份 XX 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本次环境评价空气质量现 状引用 XX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二一 四 年 一 月公布的 XX 省2013 年 12 月份环境空气质量月报中的数据,即: 12 月份,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为 92.1%,轻度污染天数 7.2%,中度污染天数 0.7%。其中, XX 市轻度污染天数为10 天、中度污染天数 3 天;三亚、澄迈、定安、临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