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XX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XX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XX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XX轨道交通配套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建 设 项 目 基 本 情况 项目名称 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二期市政配套工程 建设单位 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郭拥军 联系人 李振峰 通讯地址 郑州市管城区紫荆山路与鑫城街交叉口鑫泰大厦 联系电话 13803821718 传真 66230102 邮政编码 450006 建设地点 郑州市 高新区 立项审批部门 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批准文号 郑发改城市 2013802 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 土木工程建筑 业 E48 占地面积 (平方米) 36300 绿 化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 (万元) 76437.39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183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0.24% 评价经费 (万元) 预期投产日期 工程内容及规模: 1.项目背景 1 号线二期工程是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1 号线一期的东、西延长线,与一期工程一起,连接高新区、须水片区、老城区、郑东新区,连接须水市级行政中心、二七广场商务中心、郑东新区 CBD 和新郑州站综合枢纽地区,衔接郑州站、新郑州站和客运东北站。是支持东西向城市发展主轴、引导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形成、覆盖城市 最主要客流走廊的 1 条骨干轨道交通线路。对强化老城中心与郑新区中心之间的联系,引导郑东新区、高新区、须水等城市新区的形成,支持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实现等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 号线二期工程西段连接须水片区和高新片区,连接须水行政中心,在高新片区位于主要客流走廊,是高新片区、须水片区与老城联系的主要客流走廊,便捷高 2 新片区、须水片区的居民出行; 1 号线二期工程东段,连接龙子湖高校园区和客运东北站、新郑州站,可以有效的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建设,同时发挥交通 TOD 功能引导龙子湖高校园及其周围的城市开发,快速形成城市聚集功 能。 为配套长椿路改造,节省工程投资,降低施工期间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及降低施工期间带来的二次环境污染,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拟进行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二期市政配套工程建设 ,包括 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梧桐街站等 3 站的土建工程。 根据 郑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办公会议纪要 ( 2013131 号, 详 见附件 1) , 同意以市政配套项目名义开工建设 1 号线二期工程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梧桐街站。 郑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已对 该 项目建议书进行批复 (批复 编号:郑发改城市2013802 号), 批复详 见附件 2。 郑州市 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拟 投资 76437.39 万 元 ,在 长椿路上,莲花街至梧桐街段 建 设 3 站 ( 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梧桐街站 )的土建工程 , 项目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 1。 受 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的委托,郑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书见附件 3)。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2008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的要求, 轨道交通 1 号线二期市政配套 土建工程 属于 桥梁隧道中的其他 , 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根据现场勘察, 工程位于 高新区 , 区域 敏感点主要为 河南工业大学、 大谢 新村、丁楼新村、郑州大学新校区、郑州大学生活区 、郑大科技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等 , 项目 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 1, 工程 周围的环境概况 详 见附图 2。 本次工程区域地表 涉及 的拆迁工作由郑州市政府统一协调,辖区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可保证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拆迁工作完成后,本次工程再行施工, 相关 承诺详见附件 4。 2.车站 土建 工程内容及规模 2.1总体设计 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二期工程线路全长 约 15.4km, 其中西段线路长度 3 9.869km,东段线路长度 5.531km,均为地下线,共 设站 10 座, 均为地下车站。 本次 1 号线二期市政配套工程研究范围为西段的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 、梧桐街站 3 个车站的土建工程,位于 1 号线线路工程西段。 其中河工大站为 1 号线起点站,初、近、远期 大交路折返站 ,地下二层岛式车站;新郑州大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梧桐街站根据全线配线设置需求,设置单渡线,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 本次项目的 3 个车站全部采用地下岛式站形式 。 车站土建工程所需的原辅材料消耗量 详见表 1, 车站 土建 工程基本情况见表 2。 表 1 郑州市轨道交通 1号线二期 市政配套车站土建工程所需的 原辅材料消耗量一览表 序号 材料名称 单位 数量 河工大站 混凝土 m3 73977.97 钢筋 t 11143.23 防水 材料 m2 防水卷材: 45150.33 防水涂料 : 17810.82 新郑州大学站 混凝土 m3 47723.63 钢筋 t 7225.441 防水 材料 m2 防水卷材: 18024.94 防水涂料: 6968.64 梧桐街站 混凝土 m3 50151.1247 钢筋 t 7444.22 防水涂料 m2 防水卷材: 24410.4 防水涂料: 9760.74 表 2 郑州市轨道交通 1号线二期 市政配套车站工程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 车站名称 车站位置 车站走向 长度 ( m) 宽度 ( m) 1 河工大站 长椿路上,长椿路与莲花街 交汇处 南北走向 507.4 19.5 2 新郑州大学站 长椿路上,长椿路与翠竹街 交汇处 南北走向 206.35 19.7 3 梧桐街站 长椿路上,长椿路与 梧桐街 交汇处 南北走向 210.9 19.5 4 2.2主要 设计 标准 1) 站厅层 ( 1)根据车站管理与营运的要求,站厅划分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付费区和非付费区之间应采取分隔措施。一般情况下,非付费区的面积应大于付费区的面积。公共区非付费区与付费区之间的分隔栏杆应根据疏散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安全疏散 门。 ( 2)非付费区内设自动售票机、检票机、加值机等设备 ,此外还有 进出站通道和电梯。付费区设通往站台的楼梯、自动扶梯。公共区一般设 两 组楼扶梯。 ( 3)监票亭、检票机和工作人员用出入口应设在非付费区与付费区之间的分界线上。 ( 4)站厅布置为中间付费区、两端非付费区形式时,应有一条净宽不小于 2.2m的联络通道。 ( 5)设计标准: 地坪装修层厚度 150mm 公共区装修后净高: 3000mm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 2400mm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度 单向开门: 1200mm 双向开门: 1500mm 地坪装修面至任何悬挂障碍物: 2400mm 拱形断面有效宽度内装修后最小净高(两侧起拱处) 2400mm 吊顶内预留管线空间 800mm 站厅层公共区、设备管理用房区(非环控机房)、出入口等部位应按要求设置离壁墙。 设备及管理用房吊顶至装修面高度按有关专业技术要求执行。 5 防静电架空地板高度 300mm 2)站台层 ( 1)本线各地下车站采用屏蔽门系统,车站有效站台长度为 120m,屏蔽门长度为 114.8m。在屏蔽门两端外侧应留出不小于 2.52.5m 的空间,供列车驾驶员工作使用。 ( 2)站台 上的楼、扶梯、通道应均匀布置,并应保证距乘客最近的楼扶梯、通道不得大于 50m。 ( 3)岛式站台车站设备管理用房伸入有效站台内时,其伸入长度不得超过半节车厢长度,且应保证伸入部分每侧站台有效宽度不小于 2.5m。 ( 4)站台有效长度之外 两 端应设有栅栏,同时设有宽度不小于 1.2m 人行楼梯(四处),供工作人员检修用,同时作为列车在区间隧道内发生事故时,疏散乘客使 用。 ( 5)设计标准: 地坪装修层厚度: 100mm 公共区装修后净高: 3000mm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高: 2400mm 内部管理区走道净宽 度: 单向开门: 1200mm 双向开门: 1500mm 岛式站台: 岛式站台宽度: 8000mm 岛式站台侧站台宽度: 2500mm 侧式站台: 6 侧式站台(长向范围内设梯)的侧站台宽度: 2500mm 侧式站台(垂直于侧站台开通道口)的侧站台宽度: 3500mm 站台装修面至轨顶面: 1050mm 结构底板顶面至轨顶面: 一般站 560mm 换乘站及重点站 600mm 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 1500mm 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净距(直线段): 2150mm 曲线段线路中心线至侧墙和站台边缘净距应根据限界要求分别加宽。 3) 车站出入口 、通道、风亭 ( 1)车站出入口的数量应根据车站周边环境、吸引与疏散客流的需求设置。一般不少于四个,当车站客流量较小时,可酌情减少,但不能少于两个。 ( 2)每个出入口宽度(装修后净宽)应按远期分向设计客流乘以不均匀系数计算确定。不均匀系数为 1.1 1.25,根据出入口的位置、分向客流以及可能产生的突发性客流等因素确定。兼作城市过街通道的,其宽度应根据过街客流量加宽。 ( 3)车站 出入口防淹平台标高应比附近规划地面和内涝标高高 450mm。 ( 4)车站出入口与地面建筑合建时,应在出入口处设置分隔措施,方便车站的管理。当车站出入口兼作过街通道时,其出入口及站厅的相应宽度应计入过街客流量,且应设隔离措施与车站站厅分开。 ( 5)出入口、风亭高出地面部分,在满足各专业要求前提下,还应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 6)风亭宜布置在开阔、空气流通的地方,外界环境不超标。同时通风口距临近建筑物及门、窗均应不小于 5m。设置于绿地内的低风井应满足排水、防淹、 7 挡物等要求,敞口低风井之间的净距应不小于 5m。 ( 7)设计标准: 通道宽度: 2400mm 通道净高: 2500mm 通道纵向坡度: 5% 通道横向坡度: 1% 出入口防淹平台长度: 2700mm 2.3地下 车站 设计 方案 及结构形式 2.3.1 河工大 站 车站为标准的地下两层 岛式车站, 共设置 九 个出入口, 三 组风亭。 车站主体长507.4m,标准宽度 19.5m,采用 11m 岛式站台,有效站台长 120m,站中心顶板覆土厚度 3m。 车站主体建筑面积 21069.4m2,附属 建筑 面积 6003.6m2,车站总建筑面积 27073.0m2。 本站位于 长椿路与莲花街交汇处的长椿路 下方 , 1 号风亭和 9 号出入口旁 有部分 简易 房需拆除 ,拆迁面积约 701m2。 车站 主体结构 采用明挖法施工,结构形式为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 。 本站地貌单元属 山前冲洪积缓倾平原 ,基坑深约 16m, 围护结构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 地下水位埋深大于 18m,对基坑的影响较小,可不考虑降水。施工期间长椿路方向交通沿道路两侧疏解。沿长椿 路 、莲花街均敷设有密集的地下管线,沿车站主体纵向布置的管线需临时改移至影响范围以外,横向穿越车站主体的管线可采用临时悬吊保护措施。 2.3.2 新郑州大学 站 车站为标准的地下两层岛式车站,共设置四个 出入口,两组风亭。车站主体长206.35m,标准宽度 19.7m,采用 11m 岛式站台,有效站台长 120m, 站中心顶板覆土厚度 2.8m。车站主体建筑面积 8394m2,附属 建筑 面积 4882.8m2,车站总建筑面 8 积 13276.8m2。 本站位于长椿路与 翠竹街 交汇处的长椿路下方, 新郑州大学东门北端的门卫房和部分围墙 需拆除,拆迁面积约 136m2。 车站 主体结构有条件 采用明挖法施工,结构形式为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 。 本站地貌单元属 山前冲洪积缓倾平原 ,基坑深约 16m, 围护结构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 地下水位埋深大于 18m,对基坑的影响较小,可不考虑降水。施工期间长椿路方向交通沿道路东侧疏解通过。沿长椿 路 、莲花街均敷设有密集的地下管线,沿车站主体纵向布置的管线需临时改移至影响范围以外,横向穿越车站主体的管线可采用临时悬吊保护措施。 2.3.3 梧桐街 站 车站为标准的地下两层岛式车站,共设置四个出入口, 三 组风亭。车站主体长210.9m,标准宽度 19.5m,采用 11m 岛式站台,有效站台长 120m, 站中心顶板覆土厚度 2.9m。 车站主体 建筑 面积 9903.5m2, 附属 建筑 面积 2455m2,车站总建筑面积 12358.5m2。 本站位于长椿路 与梧桐街交汇处的长椿路下方, 本站 不涉及拆迁。 车站 有条件 采用明挖法施工,结构形式为双层双跨钢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结构 。本站 地 貌单元属 山前冲洪积缓倾平原 ,基坑深约 16m,围护结构建议采用钻孔灌注桩。 地下水位埋深大于 18m,可不考虑降水。施工期间长椿路方向交通沿道路两侧疏解。沿长椿 路 、梧桐街均敷设有密集的地下管线,沿车站主体纵向布置的管线需临时改移至影响范围以外,横向穿越车站主体的管线可采用临时悬吊保护措施。 本 次环评 仅 包括 3 车站土建 工程 ,不包括地上风亭建设。 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和梧桐街站 地下车站施工方案和结构 型式汇总 见 表3。 9 表 3 郑州市轨道交通 1号线二期市政配套车站工程 施工方案和结构型式汇总表 序号 车站名称 车站型式 施工方法 车站结构形式 基坑深度( m) 围护形式 站位 附 注 1 河工大站 地下两层岛式 明挖法 双层双跨箱形框架 16 钻孔桩 位于 长椿路与莲花街交汇处 二期工程 起点站 2 新郑州大学站 地下两层岛式 明挖法 双层双跨箱形框架 16 钻孔桩 位于 长椿路与翠竹街交汇处 3 梧桐街站 地下两层岛式 明挖法 双层双跨箱形框架 16 钻孔桩 位于长椿路与梧桐街交汇处 表 4 郑州市轨道交通 1号线二期市政配套车站工程土石方情况一览表 范围 项目 数量 单位 备注 河工大站 挖方 207737 m3 填方 43224 m3 弃方 164513 m3 综合利用 新郑州大学站 挖方 125644 m3 填方 30727 m3 弃方 94917 m3 综合利用 梧桐街站 挖方 131231 m3 填方 36630. m3 弃方 94601 m3 综合利用 项目总挖方量为 464612 m3,由工程项目部 组织协调,及时运走用于郑州市 市政 项目建设。项目总填方量为 110581m3, 由工程项目部 组织 协调 运入。 保证土方不在施工场地内堆 存 。 3.结构防水 3.1防水等级和标准 1) 车站:防水等级为一级, 结构不允许渗水,表面无湿渍。 2)区间: 防水等级为二级, 顶部不允许渗水,结构不允许渗水,结构表面可 10 有少量湿渍。 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防水面积的 2/1000, 任意 100m2 防水面积 上 湿渍不超过 3 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 0.2 m2;平均渗水量不大于 0.05L/(m2.d),任意 100m2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大于 0.15L/(m2.d)。 3.2防水 设计 1)结构自防水 ( 1) 强调结构自防水为本,采取 有效措施增强混凝土的抗渗抗裂性,减小地下水对混凝土的渗透性, 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工程埋深,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确定,一般不小于 0.8MPa。 ( 2) 处于侵蚀性 介质中防水混凝土的耐侵蚀要求应根据介质的性质按有关标准执行。 ( 3) 防水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 裂缝宽度、最小衬砌厚度应满足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8)的 相关规定。 2) 接缝防水 ( 1) 变形缝应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性、施工方便 、检查容易等要求 。 止水构件 可根据材料来源、施工条件、变形量等 采用橡胶止水带、 钢边橡胶止水带、塑料止水带等。 ( 2) 施工缝应有可靠的防水措施,在 搭接面应凿毛铺浆, 断面中部可选择遇水膨胀 橡胶条 、 钢边止水带、橡胶止水带、 塑料止水带等。 ( 3) 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 可设置成直缝或台阶缝,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缝间防水按施工缝办理。 ( 4) 穿墙管在浇注混凝土前埋设, 其中部可设置止水环或遇水膨胀止水条等。 3) 附加防水层 本工程 车站及区间 均采用明挖法施工,设置全包外防水层。 ( 1) 顶板:采用 2.5mm 厚的优质柔性防 水涂料,并设置隔离油毡,采用 100mm厚细石混凝土作保护层。 如顶部有种植要求, 应用抗刺 穿层代替隔离油毡层。 11 ( 2) 侧墙: 2mm 厚优质柔性防水涂料,采用 24 砖墙或 50 厚的泡沫板做保护层。 ( 3)底板: 能倒置粘贴于主体结构的预铺式柔性防水涂料,细石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50mm。 4.区域 主要敏感点 根据现场勘察,项目 区域 的 敏感点主要 为 河南工业大学、大谢新村、丁楼新村、郑州大学新校区、郑州大学生活区、郑大科技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等。具体的 各 环境敏感点与 3 站 修建完成后的 距离见表 5。 表 5 郑州市轨道交 通 1号线二期市政配套工程 区域 各 环境敏感点一览表 序号 环境敏感点 位置 距边线距离( m) 1 河南工业大学 河工大站的路东 35 2 大谢新村 河工大站的路西 43 3 丁楼新村 河工大站的路东 28 4 郑州大学新校区 新郑州大学站的路西 20 5 郑州大学生活区 新郑州大学站的路东 78 6 郑大科技园 新郑州大学站的路东 157 7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梧桐街站的路东 98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该项目为新建项目,无原有污染 和 环境问题。 12 建设 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概况 1、地理位置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东经 11242 - 11414,北纬3416 - 3458,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辖 12 个区、县(市),其中区 6 个、县 1 个、县级市 5 个。全市总面积 7446.2km2,其中市区面积 1010.3km2,建成区面积 127.2km2。郑州市区拥有五个区及三个开发区。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隅,距市中心 13km,距市区边缘 2km。该区南临郑汴、陇海铁路,北接郑汴 洛高速公路,东以京广陇海铁路联络线为界,西部则是广阔的预留发展区。高新区半径 3km内,拥有电厂、水厂、亚洲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和风景秀丽的西流湖。 本次工程位于 高新区 长椿路与莲花街、翠竹街、梧桐街的交汇处, 具体地理位置见附图 1。 2、 地形、地貌 郑州市地形由西南向西北倾斜,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降低。地貌从中山 -低山 -丘陵 -平原过渡,山地、丘陵、平原之间分界明显。境内中山海拔高度在 1000m以上,低山海拔高度在 400-1000m 之间,丘陵海拔高度在 200-400m,平原海拔高度在 200m 以下,其中大部分在 150m 以下。全市现代地貌结构的基本轮廓是西部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近 2/3,东部平原占总面积的 1/3 多。 高新区所在区域为荥阳山间平原延伸的一部分,除西南部为侵蚀、剥蚀浅山丘陵 78 地区外,其余则为黄土状倾斜平原。平原 151.51km2,丘陵 41.49km2,占总面积的 22%。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即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海拔 149.2m(须水乡百寨村),最低海拔 98m(石佛乡欢河村)。本项目场址内地势平坦,形状规则,地域开阔,有利于项目的建设。 3、 地质、土壤 郑州市土壤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干旱森林草原棕壤褐土地带 豫西北 13 丘陵黄土区。地表广泛覆盖第四系冲、洪积层,局部为风积层。其土质特征以砂质潮土最多,在陇海线以北以软 硬塑状的亚粘土、亚砂土为主;在陇海线以南以稍湿状沙土及潮湿、半干硬状的黄土状亚砂土、亚粘土为主;局部河床、河漫滩及鱼塘内分布淤泥质亚粘土。整个表层土壤疏松。北部、东部区与黄河现代泛滥平原相连接,土壤较肥沃,地表多被辟为农田、鱼塘;南部区土壤相对贫瘠,地表多被辟为旱地、果园。冬季冻土深度小于 20cm。 根据研勘察资料,本工程建设区域地层时代、地层岩性分布情况如下:山前冲洪积缓倾平原:表层为人工填土,杂 色,密实,主要成分为碎石、粉土以及建筑垃圾等,厚 0.5 4.8m;其下为 al+plQ3黄土质粉土、粉质黏土,局部地段分布有粉细砂层,主要为黄褐、灰黄、褐黄、棕黄色等为主,厚 24.8 29.1m;其下为 al+plQ2粉土、粉质黏土,局部地段分布有粉细砂层和钙质胶结层,以褐黄、黄褐、棕黄、红褐色为主,厚度大于 30m。 本区构造部位处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北缘,新华厦系北坳陷之西部和太行山隆起 、 晋东南山字型构造东翼东南侧。区内均为第四系覆盖,基岩 、 构造均呈隐伏状态,构造带对线路方案均无明显影响。 郑州轨道交通 1 号线 二期工程工程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梧桐街站属山前冲洪积缓倾平原地貌单元 ,与工程紧密相关的主要为土体,依据工程特性及成因条件,各工程地层地质特征详述如下: 层:人工填土、杂填土( mlQ) 杂色,主要由混凝土块、碎块石、粉土、黏性土以及建筑垃圾等组成, 一般厚度 0.5 4.8m,建筑场地地表广泛分布 。 1 层:粉土( al+plQ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褐黄色、浅灰色,潮湿,中密密实,含 钙质结核,局部夹有铁锰结核和少量蜗牛碎片,具中低压缩性,厚度大于 3m,是建筑物理想的持力层。全区均有分布 。 14 2 层:粉质黏土、黏土( al+plQ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褐黄色、棕黄色,顶板厚 30 40m,厚度大于5m,一般为硬塑,局部为可塑,具低压缩性,是建筑物理想的持力层。全区均有分布 。 3 层: 黄土质粉土 ( al+plQ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黄土质粉土 ,褐黄色、棕红色、土黄色,稍湿,稍密, 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 经试验判定 地表以下 6m 内的黄土 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级(轻微) 。主要分布在 AK0+000 AK9+130.208 段人工填土以下 。 4 层:粉细砂( al+plQ3) 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 积层。褐黄色,中密,饱和,局部具有少量姜石和薄层黏土,厚度 1.0 2.1m,具低压缩性。全区局部有分布 。 郑州轨道交通 1 号线二 期 工程河工大站、新郑州大学站、梧桐街站均为地下线,属山前冲洪积缓倾平原地貌。 该段地表分布种植土或人工填土,一般厚 1.0 3.5m,以下均为黄土质粉土,具高压缩性、承载力低,厚约 6.0m,其下为粉质黏土、黏土、粉土,含姜石、铁锰结核,其中粉质黏土、黏土一般为硬塑,粉土为密实、稍湿。表层 6m 以内的黄土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级(轻微)。 本项目 主要穿越地层为 3 层、 2 层、 1 层、 4 层 ,其中 2 层、 1层均是很好的持力层。表层 6m 范围内的黄土具有轻微湿陷性。 4、 气象条件 郑州地区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夏秋炎热多雨,冬春干冷多风,冬夏长而春秋短。年平均气温 14.3 ,历年最高气温 43 ,历年最低气温 -17.9 , 空气平均相对湿度 60 , 年平均降雨量 640.9mm,全年最大积雪厚度 230mm, 全年平均风速 2.3 米 /秒,最大风力为 8 级。 15 5、 地表水资源 郑州市市内的地表水属淮河流域、沙颖河水系,流经该市的主要河渠有贾鲁河及其支流索须河、东风渠、金水河、熊耳河、七里河、潮河,均属于淮河支 流。流入高新区的河流有贾鲁河、须水河、索须河等 5 条,其中金水河、贾鲁河是常流河,其余则为季节河。 高新区纳污水体贾鲁河系淮河水系二级支流,发源于新密市圣水峪、贾峪一带的山泉地区,由南向北流经市郊南部后,汇入尖岗水库,尖岗水库据市区4km,库容 6780 万 m3,为郑州市备用水源。 1972 年在水库下游河道上修建一座人工坝,引入黄河水,形成郑州市西郊水源地 西流湖,库容量 125 万 m3。贾鲁河流经西流湖后,沿高新区东边流过,经石佛转向东,在姚桥折向东南进入中牟县境,至周口市汇入沙颖河,后注入淮河。贾鲁河郑州段长达 137km,流域面积 2750km2,正常流量 2.0m3/s,现基流量为 0.5m3/s,多年平均流量为 2.99亿 m3。 6、 地下水资源 该区域新生代沉积层比较发育,潜水埋藏于地表下 60m,西部台地含水层岩性为上更新统黄土类土夹钙质结核,厚度 2530m,水量较小。深层地下水,含水层为第三系第四系的细中粗沙、卵砺石,颗粒从上到下由细变粗;从西向东由粗变细,在 200m 深度内有四个含水层组,累计含水层厚 30 80m。地下水分布广、水量丰富、径流畅通,其流向基本与地形倾斜方向一致。 16 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 构、教育、社会、文物保护等): 1、 人口及行政区划 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 12 个县(市)、区,其中县 1个、县级市 5 个、区 6 个。截至 2012 年底 ,全市常住人口为 903.1 万 人。 郑州高新区经省政府批准总体规划面积 18.6 平方公里,市政府批准代管石佛镇、沟赵乡后规划面积为 90 平方公里(行政管辖面积 110 平方公里),目前实际建成面积 30 平方公里,人口约 20 万。 2、 经济结构 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 1988 年,是 1991 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 20 年的艰苦创业,已初步建设成为基 础设施较完善、支柱产业相对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文明新城区,已成为河南省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高新产业集聚的 “中原硅谷 ”。于 1993 年、 1998 年、 2003年先后三次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高新区。 1998 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园协会。 高新区内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的 30%。软件产业,集中了全省 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经认定的软件企业占全省的 60%,占全省软件销售收入的 50%;新材料产业,集中了郑州市 80%以上的超硬材料骨干企业;生物医药产业,集中了郑州市 80%以上的通过 GMP 认证的制药企业。高新区还 聚集了38 个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193.6 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 88%。区内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和众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广泛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国内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的高新技术产品达 40 多种。 3、 教育文化 郑州市高新区以就业为导向,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和办学模式, 17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有郑州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多所大 专院校,大学生总数达 10 万人。 高新区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开发建设文化体育设施,结合居住区建设,按标准配套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各类文化活动中心和各类文化活动站,建立和完善居民运动场馆,居民健身设施。建设高新区体育中心。 4、 交通状况 郑州市交通、通讯发达,处于中国交通大十字架的中心位置。陇海、京广铁路在这里交汇, 107、 310 国道,京珠、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机场的新郑国际机场与国内外 30 多个城市通航。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一类航空、铁路口岸和公路二类 口岸各 1个,货物可在郑州联检封关直通国外。邮政电信业务量位居全国前列。已经成为一个铁路、公路、航空、邮电通信兼具的综合性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高新区位于郑州市西北部,东与环城快速路相联,西四环穿区而过,距市中心约 12 公里,南距 310 国道 2 公里,北邻连霍高速公路,距新建郑州国际航空港 30 公里,对外交通条件优越。 5、 文物古迹 郑州拥有文物保护单位 499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6 处。郑州市市域共有各类风景名胜区 11 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处,省级 7 处,县级 1 处。风景名胜区主要分布在 市域的黄河南岸、西部山区,有景色壮美、文化意蕴丰厚的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国家 4A 级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 -环翠峪风景名胜区、巩义北宋皇陵风景名胜区新郑始祖山旅游区、新密汉墓旅游区、中牟雁鸣湖生态旅游区、官渡古战场旅游区。 经调查,本项目评价区域 1000m 范围内尚未发现重要文物和风景名胜区等。 18 环境质量状况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面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1、环境空气 根据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2012 年环境空气常规监测统计资料,该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中 SO2 日均值范围为 0.035 0.124mg/m3, NO2 日均值范围为 0.015 0.039mg/m3,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PM10日均值范围为 0.052 0.186mg/m3,部分监测结果超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要求,超标率为 14.5%,超标原因主要是北方冬季气候特点和沙质土壤及植被覆盖率低等所致。 2、地表水 项目所在区域内主要地表水为贾鲁河。根据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2013 年第 13 周对中牟陈桥断面监测资料,目前 贾鲁河 中牟陈桥 监测断面 COD、氨氮的监测结果分别为 35.1mg/L、 2.58mg/L, COD、氨氮浓度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类标准。 3、地下水 根据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2012 年地下水监测资料,评价区域内地下水各项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1993) 类水质要求 ,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质量现状较好。 4、声环境 根据现场监测结果, 梧桐街站 所在区域 昼间噪声值在 55.2dB(A) 58.1dB(A)之间,夜间噪声值在 43.5dB(A) 46.4dB(A),声环境 符合 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2 类区域标准 限值 要求 ;河工大站和新郑州大学站所在区域 昼间噪声值在53.2dB(A) 54.5dB(A)之间,夜间噪声值在 43.2dB(A) 44.4dB(A),声环境 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1 类区域标准 限值 要求 。 19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根据对工程沿线的现场踏勘,本次工程生态环境及声环境的环境保护目标如下: 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 中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 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现有 植被破坏 和 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方 保护措施不当 造成的 水土流失等,因此将工程涉及区域内的植被 保护 以及水土流失作为 主要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2 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踏勘,本项目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 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二期市政配套工程 区域 近距离的 环境敏感点,工程 区域 环境 保护目标 见表 6。 表 6 郑州市轨道交通 1号线二期市政配套工程 区域 环境 保护目标 一览表 环境要素 环境敏感点 保护内容 保护级别 环境空气 河南工业大学、大谢新村、丁楼新村、郑州大学新校区、郑州大学生活区、郑大科技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人群健康 GB3095-2012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声环境 河南工业大学、大谢新村、丁楼新村、郑州大学新校区、郑州大学生活区、郑大科技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人群健康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1、 2、 4a 类标准 生态环境 工程所在区域道路 两侧 的绿化带 地面植被 平整、绿化、生态补偿 20 评价适用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1、 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2、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类 标准; 3、 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类标准; 4、 GB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1、 2、 4a 类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二级标准; 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 GB8978-1996) 表 4 三 级标准; 3、 建筑施工场界 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12523-2011) 总量控制指标 项目运营期不产生 SO2、 NOx、 COD、氨氮 污染物 , 因此,本 项目总量控制指标为 0。 21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工程流程简述(图示): 本项目属 市政配套工程 土建项目 , 仅 包括 车站土建 工程。 主要污染工序: 施工期 施工中 开挖土方产生的弃土 ; 施工中施工机械及汽车运输产生的噪声影响; 施工建筑材料的装卸、运输、堆放、拌合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影响,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 施工人员产生的 生活垃圾 ; 施工 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 工程 施工过程中引起的 植被 破坏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施工过程中 工程施工过程中土方保护措施不当造成的 水土流失 。 22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名称 处理前产生 浓度及产生量 排放浓度 及排放量 大 气 污 染 物 施工期 挖填 方、 运输车辆 扬尘 2692t 1346t 水 污 染 物 施工 废水 施工废水 少量 沉淀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抑尘,不外排 施工人员 生活 生活污水 16992m3 COD 280mg/L; 4.76t NH3-N 20mg/L; 0.34t SS 240mg/L; 4.1t 16992m3 COD 196mg/L; 3.3t NH3-N 20mg/L; 0.34t SS 144mg/L; 2.45t 固 体 废 物 施工 期弃方 弃土方 354031m3 综合利用 施工人员生活 垃圾 生活垃圾 177t 0t 拆迁 建筑垃圾 1213t 0t 噪 声 项目施工期的噪声源为挖土机械、升降机 等机械设备及 各种运输车辆等产生的噪声。经类比调查知,其噪声源强在 62dB(A)100dB(A) 之间,采取 选用低噪声设备等 降噪措施后, 对周围环境敏感点的噪声影响可以降到最小。 其他 主要生态影响 工程部分路段有人工绿化带 , 在建设过程中,会造成该部分植被的破坏,但在工程完成后,会增加道路绿化和周围的植被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