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XX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XX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XX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XX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3).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I -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1 1.1 项目背景 1 1.2 编制依据 2 1.3 评价内容和评价因子 2 1.4 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3 1.5 评价标准 3 第二章 工程概况 5 2.1 无线网发展现状 5 2.2 建设目标 5 2.3 建设规模 6 2.4 频率配置 6 2.5 工程投资 6 第三章 工程分析 7 3.1 TD-SCDMA 网络结构 7 3.2 TD-SCDMA 技术原理 7 3.3 TD-SCDMA 关键技术 9 3.4 TD-SCDMA 基站设备与智能天线 15 第四章 社会自然环境概况 18 4.1 自然环境 18 4.2 社会环境 18 第五章 电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21 5.1 监测布点 21 5.2 监测内容 21 5.3 监测结果与分析 22 5.4 拟建基站周边环境敏感点现状调查与分析 22 第六章 电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3 - II - 6.1 施工建设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23 6.2 项目建成运行后对电磁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23 6.3 对其它环境要素的影响分析 30 第七章 公众参与 31 7.1 公众参与目的 31 7.2 公众参与方式与结果 31 第八章 代价利益分析 39 8.1 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析 39 8.2 建设项目代价分析 39 第九章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40 9.1 环境管理 40 9.2 环境监测计划 41 第十章 环境保护措施 42 10.1 本项目采用设备的环保水平 42 10.2 环评建议的环保措施 42 第十一章 评价结论与建议 44 11.1 评价结论 44 11.2 建 议 45 11.3 总结论 45 - 1 - 第一章 总 论 1.1 项目背景 2009 年初,我国发放了第三代移动通信( 3G)牌照,中国移动肩负起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3G 标准 TD-SCDMA 网络的建设和运营任务。经过几年的大力推进, TD-SCDMA 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在网络设备、芯片、终端等方面均有可喜进展,大大缩短了我国在移动通信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随着 TD-SCDMA 产业日益成熟, TD-SCDMA 业务发展已进入发力阶段,对网络建设和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网络覆盖广度上, TD-SCDMA 网络基本实现了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的网络覆盖,初步形成了支撑 3G 市场规模运营的网络基础,但 TD-SCDMA 网络在部分大中城市重点区域的连续覆盖仍显不足,对手机终端数据业务的整体分流还不明显,全国 TD-SCDMA 网络无线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网络承载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地发挥。为了提高 TD-SCDMA 网络建设质量,避免盲目建设,进一步提升 TD-SCDMA 网络质量和性能,切实将网络资源投入到流量需求最大的地方,克服困难解决市区基站选址难题,提高站址选择精确度,实现城区网络的连续覆盖,提高数据业务热点区域的网络覆盖质量,重点解决数据业务密度较高的大中城市主城区连续覆盖不足、 TD-SCDMA 网络分流手机终端数据业务量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2013 年中国移动启动了 TD-SCDMA 扩容工程建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移动”)作为中国移动全资子公司,必须以自身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中国移动长期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电信强国战略的落实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有鉴于此,北京移动规划在北京市新建 1730 个 TD-SCDMA 室外宏蜂窝基站,主要覆盖数据业务热点区域,以期为用户提供移动基本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目前这些基站已全部确定了建设地址。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 253 号)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局令第 18 号)中的有关规定,受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的委托,中冶建研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国移动北京公司2013-2014 年 TD-SCDMA 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 (第一批) ” 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 2 - 1.2 编制依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989 年 12 月; ( 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 HJ/2.1-2011) ; ( 3)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电磁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DB 11/T 784-2011) ;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 1996 年 10 月; ( 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 253 号) , 1998 年 11 月; ( 6)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局令 第 18 号) , 1997 年 3月; ( 7)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GB 8702-88) ; ( 8)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 HJ/T 10.2-1996) ; ( 9) 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 HJ/T 10.3-1996) ; ( 10)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试行) (环发 2007114 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7 年 7 月 31 日; ( 1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环发 200628 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6 年 2 月; ( 12)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 2013 年“ 4+1”网络建设可研汇报专题会会议纪要(专题会 2013 40 号)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计划建设部, 2013 年 2月。 1.3 评价内容和评价因子 1.3.1 评价内容 根据工程特点,本项目的主要环境要素为基站建成开通后产生的电磁辐射,故本评价以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评价重点,对其它环境问题(包括固体废物、噪声、生态环境等)仅作一般分析。 本期工程新建 1730 个 TD-SCDMA 室外宏蜂窝基站,目前已全部确定建设地址,主要评价内容为: - 3 - ( 1)对本工程基站建设概况及电磁辐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 2)对全部新建基站进行电磁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 ( 3)采用理论预测和类比监测的方法评价基站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 ( 4)给出评价结论,提出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对策与建议。 1.3.2 评价因子 本项目电磁辐射评价因子为功率密度( W/cm2) 。 1.4 评价范围和环境保护目标 1.4.1 评价范围 电磁辐射评价范围为以基站发射天线为中心、半径 50m 的区域。 1.4.2 环境保护目标 本项目的环境保护目标为评价范围内的居民住宅、学校(中小学) 、幼儿园、医院等。 1.5 评价标准 1.5.1 电磁辐射环境标准 本次评价依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 GB 8702-88)中的有关规定。该标准给出了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并规定在一天 24 小时内,任意连续 6 分钟的环境电磁辐射的场量参数平均值应满足表 1.5-1 中的要求。 表 1.5-1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频率范围( MHz) 电场强度( v/m) 磁场强度( A/m) 功率密度( W/m2) 0.13 40 0.1 ( 4.0)1)330 67/ f 0.17/ f ( 12/f)1)303000 ( 12)2)( 0.032)2)0.4 300015000 ( 0.22 f )2)( 0.001 f )2)f/7500 15000300000 ( 27)2)( 0.073)2)2 注: 1)系平面波等效值,供对照参考。 2)供对照参考,不作为限值;表中 f 是频率,单位为 MHz;表中数据作了取整处理。 - 4 - 北京移动 TD-SCDMA网工作频段在表 1.5-1标准中 30 3000MHz频段范围内,该频段一般采用功率密度限值为评价量,其对 应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为 0.4W/m2(即 40 W/cm2) 。 为确保总的电磁辐射强度不超标,国家环境保护局在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评价方法与标准 ( HJ/T 10.3-1996)中的第 4.2 条对单个项目的辐射贡献量作了规定:为使公众受到总照射剂量小于( GB 8702-88)中的规定值,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 GB 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 GB 8702-88)中场强限值的 1/ 2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 1/2。其它项目则取场强限值的 1/ 5 ,或功率密度限值的 1/5 作为单个项目的评价标准。 “中国移动北京公司 2013-2014 年 TD-SCDMA 网络基站工程建设项目(第一批) ”由北京市环保局负责审批,本次评价选取( GB 8702-88)中功率密度的 1/5(即 8W/cm2)作为本项目的评价标准。 1.5.2 噪声标准 基站建设施工期噪声执行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 GB 12523-2011)中的相应标准。 1.5.3 固体废物贮存、运输标准 项目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基站蓄电池属于危险废 物,其贮存和运输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 18597-2001)和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 HJ 2025-2012)中的有关规定。 - 5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无线网发展现状 2011 年扩容工程完成后,中国移动基本完成了全国全部地级市、县级市主城区的连续覆盖和发达县城热点覆盖, TD-SCDMA 网络架构已经搭建完成。 北京移动 TD-SCDMA 网络目前已实现了五环内市区和郊区县城城区的连续覆盖,包括天通苑、回龙观、亦庄等重点区域连续覆盖,覆盖连接市区与郊区县城的主干道、主要高速公路、国道、铁路及重点道路、重要旅游景点等,实现了党政机关、高档宾馆、写字楼、体育场馆、机场、火车站及重点场所等的室内覆盖。 经过多轮网络建设与优化,截至 2012 年底,北京移动 TD-SCDMA 网络已拥有 3837 个室外宏蜂窝基站和 3937 个室内分布系统,载频数为 56341 个,语音业务接通率达到 98.3%,语音业务掉话率低于 0.38%,系统间切换成功率达到 97.15%。 目前, TD-SCDMA 网络建设重点已转入围绕已覆盖行政区域持续开展网络扩容和优化补点,同时做好升级准备,适时向 LTE 演进。 2.2 建设目标 ( 1)容量目标 2013 年北京移动 TD-SCDMA 用户发展目标及通话时长见表 2.2-1。 根据 2013 年北京移动用户通话时长的预测结果,结合对用户话务参数、无线网络参数、预测等效数据话务量的结果和无线网络利用率的分析,确定 2013 年度北京移动无线网络话务量和信道利用率的发展目标见表 2.2-1。 表 2.2-1 2013 年北京移动 TD-SCDMA 用户数量和通话时长预测、码资源利用率 项 目 用户数(万户) 通话时长(亿分钟) TD 码资源利用率( %)TD-SCDMA 网络 332.8 25.8 22.6 ( 2)网络覆盖目标 在覆盖区域内, TD-SCDMA 无线网络总体覆盖率应满足 PCCPCH RSCP(主公共控制信道的接收信号码功率) -95dBm、 PCCPCH C/I(基本公共控制信道载 - 6 - 波干扰比) -3dB 的概率均大于 95%; 在室外场景, TD-SCDMA 无线网络 PCCPCH RSCP -90dBm、 PCCPCH C/I -3dB 的概率均应大于 95%; 在建设有室内分布系统的非封闭场景, TD-SCDMA 无线网络 PCCPCH RSCP -80dBm、 PCCPCH C/I 0dB 的概率均大于 95%; 在建设有室内分布系统的地下室、电梯等封闭场景, TD-SCDMA 无线网络PCCPCH RSCP -85dBm、 PCCPCH C/I -3dB 的概率均大于 95%。 2.3 建设规模 本期工程新建 1730 个 TD-SCDMA 室外宏蜂窝基站,各区县基站分布见表2.3-1,具体建设清单见附表一。主要覆盖数据业务热点区域,为用户提供移动基本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 表 2.3-1 本期工程建设规模及各区县分布一览表 所在区县 东城 西城 朝阳 海淀 昌平 石景山 房山 丰台 新建基站数(个) 38 136 500 189 127 29 71 237 所在区县 通州 怀柔 顺义 门头沟 平谷 亦庄 密云 延庆 新建基站数(个) 123 27 113 28 35 35 22 20 合计(个) 1730 2.4 频率配置 目前,国家无线电管理局指配给北京移动 TD-SCDMA 网络使用的工作频段为2010 2025MHz,带宽为 15MHz。 2.5 工程投资 本期工程概算总投资规模约 134200 万元人民币,全部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自筹解决。 - 7 -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 TD-SCDMA 网络结构 TD-SCDMA 系统由核心网、无线接入网和终端组成,见图 3.1-1。 核心网分成电路域和分组域两个部分,分别完成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的传输,其中 MSC/GMSC 等设备为电路域的网元, SGSN/GGSN 等设备为分组域的网元。 无线接入网由多个无线网络子系统( RNS)组成, RNS 通过 Iu 接口与核心网相连。 RNS 由一个无线网络控制器( RNC)和一个或多个基站( Node B)组成,Node B 通过 Inb 接口与 RNC 相连。 RNC 对一个或多个 Node B 进行无线资源的控制和管理,而 Node B 是为一个小区或多个小区服务的无线收发信设备。 图 3.1-1 TD-SCDMA 系统结构示意图 3.2 TD-SCDMA 技术原理 TD-SCDMA 的中文含义为时分双工同步码分多址接入,该项通信技术也属于一种无线通信的技术标准,它是由中国第一次提出并在此无线传输技术( RTT)的基础上与国际合作, 完成了 TD-SCDMA 标准。 该方案的主要技术集中在大唐公司,它的设计参照了 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 TDD 模式是基于在无线信道时域里的周期地重复 TDMA 帧结构实现的。这个帧结构被再分为几个时隙。在 TDD 模式下,可以方便地实现上 /下行链路间地灵活 - 8 - 切换。这一模式的突出优势是:在上 /下行链路间的时隙分配可以被一个灵活的转换点改变,以满足不同的业务要求。这样,运用 TD-SCDMA 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 /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 3G 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 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 /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SCDMA 的无线传输方案灵活地综合了 FDMA、 TDMA 和 CDMA 等基本传输方法。通过与联合检测相结合,它在传输容量方面表现非凡。通过引进智能天线,容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智能天线凭借其定向性降低了小区间频率复用所产生的干扰,并通过更高的频率复用率来提供更高的话务量。基于高度的业务灵活性,TD-SCDMA 无线网络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控制器( RNC)连接到交换网络,如同三代移动通信中对电路和包交换业务所定义的那 样。在最终的版本里,计划让TD-SCDMA 无线网络与 INTERNET 直接相连。 TD-SCDMA 所呈现的先进的移动无线系统是针对所有无线环境下对称和非对称的 3G 业务所设计的,它运行在不成对的射频频谱上。 TD-SCDMA 传输方向的时域自适应资源分配可取得独立于对称业务负载关系的频谱分配的最佳利用率。 因此, TD-SCDMA 通过最佳自适应资源的分配和最佳频谱效率, 可支持速率从 8 kbps到 2Mbps 的语音、互联网等所有的 3G 业务。 TD-SCDMA 技术是目前发展 3G 最具潜力的新技术之一,因为该项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 1)频谱利用率高 由于 TD-SCDMA 采用了 CDMA 和 TDMA 的多址技术,使 TD-SCDMA 在传输中很容易设置一个上行和下行链路的转换点,来针对不同类型的业务。对于像互联网这样的“不对称”传输业务,可使其转换“不对称” ,而对于像语音这样的“对称”传输业务,可以使其转换“对称” ,这样,就使总的频谱效率更高。 ( 2)支持多种通信接口 由于 TD-SCDMA 同时满足 Iub、 A、 Gb、 Iu、 IuR 多种接口的要求,所以TD-SCDMA 的基站子系统既可作为 2G 和 2.5G GSM 基站的扩容,又可作为 3G 网中的基站子系统,能同时兼顾当前的需求和长远未来的发展。 ( 3)频谱灵活性强 - 9 - 由于 TD-SCDMA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频谱灵活性强,仅需单一 1.6M 的频带就可提供速率达 2M 的 3G 业务需求,而且非常适合非对称业务的传输。 ( 4)系统性能稳定 由于 TD-SCDMA 收发在同一频段上,使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无线环境一致性很好,更适合使用新兴的“智能天线”技术;由于利用了 CDMA 和 TDMA 结合的多址方式,更利于联合检测技术的采用,这些技术都能减少了干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稳定性。 ( 5)能与传统系统进行兼容 现存的覆盖结构,信令协议可以后向兼容,网络不再需要引入新的呼叫模式。 ( 6)支持高速移动通信 在 TD-SCDMA 系统中,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基于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其限制在设备基带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和算法复杂性之间的矛盾。该技术可确保TD-SCDMA 系统在移动速度为 250 km/h 的移动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 ( 7)系统设备成本低 由于 TD-SCDMA 上下行工作于同一频率,对称的电波传播特性使之便于利用智能天线等新技术,也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设备成本在无线基站方面,TD-SCDMA 的设备成本至少比 UTRA TDD 低 30。 ( 8)支持与传统系统间的切换功能 TD-SCDMA 技术支持多载波直接扩频系统,可以再利用现有的框架设备,小区规划,操作系统,帐单系统等。在所有环境下支持对称或不对称的数据速率。 3.3 TD-SCDMA 关键技术 TD-SCDMA 采用了时分双工、智能天线、联合检测、 DCA、同步和接力切换等多项关键技术。 ( 1) TD-SCDMA 系统采用 TDD 时分双工模式 在 TDD 时分双工模式中,接收和发送是在同一频率信道的不同时隙,在时间上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配置时隙资源;在 FDD 频分双工模式中,接收和发送是在分离的两个对称频率信道(即载波)上,在频率上来分离接收和发送信道。 - 10 - TDD 时分双工模式的主要优点表现在:无需 成对的频率;无需双工器,简单的射频前端;非对称业务传输;非连续的信道传输等。 ( 2) TD-SCDMA 的帧结构 TD-SCDMA 综合采用 FDMA、 TDMA、 CDMA 多址方式工作,常表示为FDMA/TDMA/CDMA, 扩频码速为 1.28Mchip/s, 载波带宽为 1.6 MHz。 TD-SCDMA的物理信道采用四层结构: 系统帧、 无线帧、 子帧和时隙 /码, 一个系统帧长 720ms,由 72 个无线帧组成,每个无线帧长 10ms。 TD-SCDMA 无线帧结构见图 3.3-1。 图 3.3-1 TD-SCDMA 无线帧结构示意图 在时间上, TD-SCDMA 系统每个 10ms 无线帧又分成两个 5ms 长的子帧,两个子帧的结构相同。每一个子帧又可分成长度为 275s 的 3 个特殊时隙: DwPTS(下行导频时隙) 、 GP(保护间隔) 、 UpPTS(上行导频时隙)和 7 个常规时隙:Ts0、 Ts1、 Ts6。 Ts0 时隙为下行时隙,用于基站发送广播等公共控制信道,TS1 TS6 这 6 个时隙用于承载诸如话音等各种业务,在业务建立时系统可将用户分配到不同的时隙上。在 7 个常规时隙中,除了 Ts0 必须用于下行链路、 Ts1 必须用于上行链路外,其余时隙的方向可以变化(目前受技术限制,时隙方向变化尚未实现智能变化,均为人为设定调整) 。上行链路时隙和下行链路时隙之间由一个转换点分开,在 TD-SCDMA 系统的每个 5ms 子帧中,有两个转换点( UL 到 DL 和DL 到 UL) ,转换点的位置取决于小区上、下行时隙的配置,这种灵活的配置方案特别适合于不对称业务的传输。 时隙用于在时域上区分不同用户信号,具有 TDMA 的特性。在同一时隙内,无线帧 子 帧 时 隙 - 11 - 又可进一步采用码分,即为不同用户(或信道)分配不同的扩频码的方式来区分用户(或信道) 。 TD-SCDMA 子帧结构见图 3.3-2。 图 3.3-2 TD-SCDMA 子帧结构示意图 ( 3) TD-SCDMA 系统使用智能天线技术 微型计算机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促 进了自适应天线波束赋形技术的发展。同时,移动通信频谱资源日益紧张,如何消除多址干扰( MAI) 、共信道干扰( CCI)以及多径衰落的影响,成为提高移动通信系统性能时着重考虑的因素。采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选择合适的自适应算法,动态形成空间定向波束,使天线阵列方向图主瓣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移动用户信号抵消或最大程度的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因此,固定的天线阵列与数字信号处理器的结合,构成了可动态配置天线特性的智能天线。 智能天线在硬件上是一个天线阵列, 通过调节各天线阵元的信号幅度和相位的加权因子,然后相加,产生一个输出信号。其原理是使一组天线和对应的收发信机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和激励,利用“波的干涉”原理产生强方向性的辐射方向图。 从天线结构看, TD-SCDMA系统中的智能天线一般采用 4 8个天线阵元结构,天线阵元数越多,增益越高,波束赋形的性能越好,但同时造价和实现的复杂度也 - 12 - 会相应增加。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八个阵元构成的天线阵。 从技术上讲,智能天线的核心是基带算法,即为一种利用信号传输的空间特性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赋形,从而达到降低噪声干扰、增加 CDMA 系统容量、改进小区的覆盖、改善通信质量、提高基站接收机的灵敏度、提高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发射功率、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率和降低无线基站的成本等目的,这些也是智能天线的优势之所在。 由此可见,智能天线是 TD-SCDMA 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技术;同时智能天线与联合检测、动态信道分配等其它技术一起工作,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 4) TD-SCDMA 系统的同步技术 TD-SCDMA 系统采用 TDD 双工技术和 FDMA/TDMA/CDMA 多址方式,为了减少干扰、提高系统容量,要求各基站间、基站与终端之间同步。 TD-SCDMA 系统中的同步技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即基站间的同步和基站与移动台间的上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