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姑溪路(二十埠河-天门山路)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安徽省四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国环评证乙字第2130号二一四年三月IIIIIIVV目 录1. 总论.11.1 任务由来.11.2 评价目的.11.3 编制依据.21.4 评价标准.31.5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51.6 评价重点.61.7评价时段.61.8评价程序.71.9 环境保护目标.82 工程概况及工程分析.152.1项目概况.152.2工程内容.162.3 工程占地情况.252.4 工程拆迁和安置.252.5 工程进度.253 工程分析.263.1 施工工艺.263.2 施工期污染源分析.263.3 运营期污染源分析.294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评价.344.1 地理位置.344.2自然环境.344.3 社会环境.364.4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375 施工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495.1 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495.2 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515.3 施工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535.4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555.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565.6 交通影响及缓解措施建议.585.7 社会环境影响分析.596 营运期环境影响预测评价.626.1.营运期声环境影响预测评价.626.2 营运期空气环境质量影响分析.796.3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807 环境污染防治措施.827.1 声环境污染防治措施.827.2 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837.3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847.4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84VI7.5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847.6 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858 公众参与.868.1公众参与依据.868.2公众参与原则.868.3公众参与对象.868.4公众参与目的.868.5公众参与方式.868.6公众参与调查结果.898.7 公众参与小结.929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939.1 经济损益分析.939.2 环保投资估算.939.3 经济效益.949.4 社会环境效益.9510 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9610.1 环境管理目标.9610.2 环境管理、执行、监督机构的落实.9610.3 环境监测计划.10010.4 环境保护竣工验收.10111 项目可行性分析.10211.1 规划符合性分析.10211.2 项目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10311.3 小结.10412 结论及建议.10512.1 工程概况.10512.2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和相关规划的要求.10512.3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0512.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10612.5 环境保护措施.10812.6征地及拆迁安置影响分析.11212.7 公众参与.11212.8环境保护竣工验收.11212.9 综合评价结论.11312.10 建议.113VII一、附件:附件1:环评委托书;附件2:合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姑溪路(二十埠河-天门山路)工程立项的复函发改投资【2013】115号;附件3:合肥市规划局姑溪路建设用地选址意见书地字第340100201300023号;附件4:合肥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姑溪路(二十埠河-天门山路)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确认函环建标【2014】19号;附件5: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设姑溪路工程环境现状监测报告;附件6:公参调查样表;二、附图:附图1:姑溪路道路平面布置图;附图2:姑溪路雨水走向图;附图3:姑溪路污水走向图;附图4: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图。三、附表:附表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登记表。11前言1、项目背景“十二五”期间合肥将以建设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为目标,按照“中心集聚、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的思路,深化“141”空间发展战略,高起点、前瞻性地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修,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空间有单中心、高集聚向多元化、开敞式转变。为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合肥市居民生活环境,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形象,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拟在合肥市瑶海区建设“姑溪路(二十埠河-天门山路)工程项目”。2、项目特点拟建项目位于合肥市瑶海区,是合肥市东部城区内一条东西向的城市支路,西起二十埠河东岸,东至天门山路,道路全长1109米,东西走向,设计时速为30Km/h,规划道路红线宽为18米。二十埠河龙岗路道路两侧规划用地为居住用地,龙岗路天门山路段以商业金融、工业用地为主。3、环评工作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务院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该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项目产生的污染和环境影响情况进行详细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估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为此,2013年12月16日,合肥市瑶海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安徽省四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担“姑溪路(二十埠河-天门山路)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接受委托后我单位于2013年12月20日在合肥市环保局网站上进行了第一次公示,安徽海峰分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1月18日至1月24日对项目区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现状监测,在报告初稿完成后于2014年3月4日向合肥市环保局进行了标准申请,并于2014年3月12日在合肥市环保局网站上进行了第二次公示。在以上基础上,我单位编制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送至合肥市环保局审查,以期为环保部门的项目审批提供参考。4、项目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2针对本项目的工程特点和项目沿线的环境特点,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本项目为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项目,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因素主要为:施工期废气(扬尘、沥青烟)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废水(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对地表水体的影响、噪声(设备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以及固体废弃物(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以及施工固废)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营运期机动车尾气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机动车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5、结论通过对项目建设及运营期间环境影响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本项目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基本相容。其社会效益显著,虽然该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及实施后将会对沿线地区的环境噪声及沿线居民生活质量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提出的减缓措施,工程建设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本环境评价认为,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本建设项目是可行的。31 总论1.1 评价目的(1)通过调查拟建工程沿线环境现状,识别环境敏感目标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2)依据相关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结合工程施工和运行情况,全面系统地就工程施工、运行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3)针对工程施工期、运行期给区域环境带来地不利影响,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使工程建设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程度;(4)从环境方面论证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为工程的环境管理和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2 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06月29日;(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08月29日;(5)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12月27日;(6)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3年07月;(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实施);(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04月;(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9年修正;(12)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13) 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3第5号;(14) 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44号,2010年12月15日;4(15)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16)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1994年11月;(17) 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 2010年8月;(18) 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04年12月;(19) 合肥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2004年9月;(20)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合肥市人民政府,合政【1997】61号文,1997年4月。1.2.2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2008年10月;(3) 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5152号文;(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5号令,2009年3月;(5) 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发200394号,2003年5月;(6) 安徽省环境保护局,环评2006113号文:印发的通知;(7)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8) 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文);(9)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34号);(10) 安徽省环保厅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环保竣工验收公众参与工作的通知(皖环发201391号)。1.2.3 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2008年12月;(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1994年4月;(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6)环境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导则(HJ2034-2013);(7)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8)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9)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10)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7号);(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005-96);1.2.4 相关文件(1)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合肥市瑶海区总体规划(2012-2030);(3)合肥市综合交通规划;(4)合肥市排水专项规划;(5)合肥市污水规划修编(2004)。1.3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1.3.1 环境影响分析道路建设的勘察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分别会对沿线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本项目不同时期对于各种环境资源的影响的定性关系见表1.3-1。6表1.3-1 公路拟建工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表工 程 环 节 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影响因子设计期 占用土地、 拆迁居民 社区发展、土地利用、居民生活、自然景观施工期 征地、拆迁 耕地减少 社会经济、 生态环境房屋、公共设施拆迁土石方工程 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植被破坏路基工程、路面工程 扬尘、废气 空气、生态噪声 声环境材料运输 扬尘、废气 空气质量噪声 声环境营运期 车辆行驶 噪声 声环境车辆尾气 环境空气线路 土地使用 农业生态、社会经济线形、造形 社会经济公路联网交通运输 地区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旅游业开发 /改善交通 /人群生活质量变化 /勘察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线路布局和防护等工程设计的合理性,既可控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又保证公路的正常建设。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有施工机械的噪声影响;运输车辆的扬尘影响;冲洗设备、堆场雨淋水及生活污水对水体的影响;施工活动对周边居民环境的影响;筑路材料运输的扬尘和粉尘等对环境空气的影响;施工车辆还会打破原来公路的交通秩序,使交通不便,交通事故可能性增加;征地、拆迁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在这几方面影响中,或是暂时的,或是永久的;或可恢复,或不可恢复。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交通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加大,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将会对道路沿线的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1.3.2 环境影响识别按照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J005-96)的要求,对相关环境影响要素进行筛选,详见表1.3-2。7表1.3-2 环境影响识别矩阵施工行为环境资源 前 期 施 工 期 运营期占地 拆迁安置 取弃土 路基 路面 桥涵 材料运输 机械作业 临时占地 绿化 行车 养护社会环境 就业劳务 社会经济 旅游开发 农业生产 水利设施 交通运输 生态资源生态 土地利用 地面水文 地面水质 水土保持 植 被 动 物 生活质量 声学环境 空气质量 居 住 美 学 注:/:长期短期有利影响;/:长期短期不利影响;空白:相互作用不明显或不确定1.3.3 评价内容与评价因子经对本工程沿线现场踏勘并根据沿线环境状况、工程规模和工程在不同时期的环境影响,对本项目各阶段环境影响因子进行筛选,结果见表1.3-3。8表1.3-3 本次拟建工程评价内容与评价因子环境要素 评价内容 评价因子施工期 营运期声环境 施工期施工机械噪声 Leq /营运期交通噪声 / Leq大气环境 施工期车辆道路扬尘、沥青烟 扬尘,沥青烟 /营运期汽车尾气 / CO、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