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 目 录 前 言 . 1 1 总则 . 2 1.1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 2 1.2 编制依据 . 2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 4 1.4 评价标准 . 5 1.5 环境保护目标 . 8 1.6 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 9 1.7 评价项目与评价重点 . 11 1.8 评价时段及评价技术路线 . 11 2 建设项目概况 . 13 2.1 厂址选择的原则 . 13 2.2 项目名称、建设地点及建设性质 . 13 2.3 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及其总投资 . 14 2.4 公辅工程 . 16 2.5 工作制度及劳动定员 . 21 3 工程分析 . 22 3.1 工艺流程 . 22 3.2 主要原辅材料及其消耗情况 . 31 3.3 项目用水情况 . 33 3.4 同类项目污染源调查 . 38 3.5 生产期污染源分析 . 51 3.6 施工期污染分析 . 63 3.7 污染防治措施 . 65 3.8 污染物排放情况汇总 . 72 4 环境现状概况 . 75 4.1 自然环境概况 . 75 4.2社会经济概况 . 77 II 4.3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78 5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91 5.1 施工期环境影响简要分析 . 91 5.2 运行期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 94 6 环境风险分析 . 133 6.1 风险识别及最大可信事故 . 133 6.2 垃圾贮坑恶臭气体泄漏事故 . 134 6.3 锅炉炉膛爆炸事故 . 136 6.4 半干法脱酸系统失效事故 . 147 6.5 活性炭吸附系统和布袋除尘器失效事故 . 148 6.6 渗沥液处理系统失效和污水外排管网泄露事故 . 149 6.7 柴油储罐火灾、泄漏事故影响分析 . 150 6.8 风险管理 . 151 6.9 风险评价小结 . 156 7 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 157 7.1 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 157 7.2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 158 7.3 污染防治措施汇总 . 181 8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 183 8.1 清洁生产 . 183 8.2 总量控制 . 192 9 公众参与 . 193 9.1调查目的 . 193 9.2 调查方式 . 193 9.3 调查对象 . 193 9.4 调查内容 . 194 9.5公众参与调查 . 197 9.6 信息公告 . 204 10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 212 10.1 社会效益分析 . 212 III 10.2 环境效益分析 . 213 10.3 环境保护投入 . 214 10.4 环保设施运行成本 . 214 10.5 环境境经济损益分析 . 215 10.6 综合评价 . 215 11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 . 216 11.1 环境管理计划 . 216 11.2 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 217 11.3 环境监测计划 . 218 11.4 环境监测站与主要仪器设备 . 220 11.5 环境监理 . 221 11.6 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 . 223 12 项目可行性论证 . 226 12.1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 226 12.2 选址合理性分析 . 226 12.3 总图布置合理性分析 . 229 13 结论与建议 . 231 13.1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 . 231 13.2 项目与规划、政策、标准的符合性 . 231 13.3 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 . 231 13.4 工程分析 . 232 13.5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 . 234 13.6 环境风险分析 . 237 13.7 污染防治措施 . 237 13.8 清 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 239 13.9 公众参与 . 240 13.10 结论 . 240 13.11 建议 . 240 IV 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图二: 项目 总平面布置图 附图三: 环境敏感点图 附图四: 监测布点图 附图 五 : 项目所在地与新余市的位置关系图 附图 六 : 项目所在地与渝水区位置关系图 附图七 : 项目所在地水系图 附图八: 环境敏感点测绘图 附图九:项目取水和排水管线布置图 附件 1:项目环评委托书 附件 2: 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同意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函以及相关内容变更的函 附件 3:新余市规划局关于同意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址选择开展前期工作的意见; 附件 4:新余 市国土局关于同意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厂址选择开展前期工作的意见; 附件 5:新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 (余发改能源字 2013544 号 )关于下发新余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行评审意见的通知; 附件 6:新余市政府关于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300 米环境防护距离内环境敏感目标搬迁的承诺函 附件 7:飞灰处置承诺 附件 8: 新余市环境保护局 关于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 的函 附件 9: 江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认书 附件 10: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 目 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审核意见 附件 11: 炉渣供销意向书 附件 12: 取水口证明 附件 13: 林业局证明 附件 14: 关于卫生防护距离环境敏感度的测绘报告 附件 15: 测绘资质 附件 16: 监测报告 附件 17: 公参调查表 V 附件 18: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听证会纪要 附件 19:热值检测报告 附表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登记表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境影响 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南昌市江大南路 280 号 1 前 言 近年来,江西省垃圾无害处理设施 的 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类垃圾也在逐步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也 日益突出。 根据新余市城市发展规划资料, 2012 年末,新余市域总人口115.10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75.49 万人,占总人口比重 65.59%。随着服务人口和区域不断扩大,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环卫建设资金缺口越来越大,政府财政不堪重负。于是新余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提出了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根据 2013 年 5 月最新摸底调查资料,新余市清运系统调查区域 (包括新余市的渝水区、仙女湖区、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区、孔目江区和分宜县,以及下属的 11 个乡、 15个镇、 4 个办事处 )垃圾运转量共 645t/d(参见表 3.2 1);调 查的乡镇及办事处共计有366个村民委员会、 3377个村民小组,垃圾运转量共 351.4t/d,目前全部填埋处理。为持续保证新余市城区及附近乡镇的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丰富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建设焚烧发电项目是非常必要的。与垃圾填埋等方式相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占地少、处理周期短、无害化程度高,还能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最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本垃圾焚烧项目的兴建,可有效缓解 垃圾处理 的压力,同时还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标,对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 新余 市的投资环境,以及实现 新余 环卫事业 的现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为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确保项目工程顺利进行, 新余永清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于 2013 年 6 月正式委托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院接受委托后,随即成立课题组,收集了有关的工程资料,并组织人员到拟建场地及其周围进行了实地勘查与调研,进行了该项目的 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结合该项目的特点,组织了项目环境现状监测和调查研究,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现上报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审批。 在该项目环评工作中, 新余 市环境监测站承担了全部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工作,在报告书的编制过程中,得到了江西省环保厅、江西省环保厅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新余 市环境保护局 、 新余 市城 市 管理委 、 新余永清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境影响 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南昌市江大南路 280 号 2 1 总则 1.1 评价目的和指导思想 1.1.1 评价目的 通过对建设项目场址周围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掌握评价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环境特征;分析 项目建成后污染物排放情况,结合项目所在地区环境功能区划要求,预测工程建成后主要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论证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与合理性,从环保角度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意见以及本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结论,同时为其工程设计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使工程建设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1.2 指导思想 根据本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工程排放污染物的特点,依据国家、行业部门和江西省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分析工程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能否达标排放,工程设计中是否采用了清洁生 产工艺,对拟采取的环保治理措施进行合理性、可行性论证,做到针对性强、措施得力。评价中贯彻“达标排放”、“清洁生产”、“总量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评价结论力求做到科学、公正、明确、客观。同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合理确定评价范围、监测项目,并根据工程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监测因子和预测模式,确保圆满完成本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2 编制依据 1.2.1 环保法律、法规 、 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1989.12.26) ; 中华人 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 2011.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 2003.9.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 2008.6.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2000.9.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2005.4.1)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 1997.3.1) ;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 2012.7.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2006.6.1);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发 96第 31号, 1996.8.3);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境影响 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南昌市江大南路 280 号 3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国发 2005 39 号,2005.12.3); 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国发 96第 31号, 1996.8.3);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253号, 1998.11.18;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环保部 , 2008.10.1; 关于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环发 1999 107号, 1999.4.2); 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计价格 2002 125号 ); 江西省建设项目环 境保护条例 (2001.7.1); 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 (2009年 1月 1日实施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 本 ,2013年修正 )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第 1号令, 2008.8.1); (21)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 环发 200882号, 2008.9.4); (22)关于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建城 2000 20号, 2005.5.29); (23)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 2001 199 号, 2001.12); (24)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CJJ90-2009, 2009.7.1); (25)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维护与安全技术规程( CJJ128-2009, 2009.7.1); (26)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 HJ/T13-1996, 1996.6.1); (27)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生设备(产品目录) 2007修订( 2007.4.30); (28)关于印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的通知( 建城 201061号 ) 。 1.2.2 评价技术 导则 和 其它资料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总纲( HJ2.1 2011);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HJ2.2 2008);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 HJ/T2.3 93); 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 声环境( HJ/T2.4 200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 HJ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HJ 610 2011);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境影响 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南昌市江大南路 280 号 4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169 2004);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13.7);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2013.8); 关于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 的函 ( 新余市环境保护局 , 2013.8); 江西省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确认书 ( 试行)( 2013.8); 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 ; 其他有关工程技术资料。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 1.3.1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根据本项目的工艺特点、建设内容及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特征,本项目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 见表 1.3-1。 表 1.3-1 环境影响 因素 识别 一览表 工程阶段 污染因素 环境要素 大气 地表水 地下水 生态 居民生活 建设期 主体工程 噪声 扬尘 生活污水 施工废水 固废 运营期 垃圾运输 垃圾贮存 焚烧处置 注 : 有影响 轻微影响 可能影响 没 影响 1.3.2 评价因子的筛选 通过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筛选出本项目 环境影响 评价因子见表 1.3-2: 表 1.3-2 评价因子一览表 评价因子 大气 环境 地表水环境 声环境 地下水环境 土壤环境 生态环境 现状评价因子 SO2、 NO2、 PM10、TSP、 H2S、 NH3、HCl、 Cd、 Pb、 Hg pH、 COD、 SS、BOD5、总氮、总磷、总砷、总铅、六价铬、总汞、总镉、氨氮 、等效 A声级 pH、高锰酸盐指数、 NH3-N、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 、 氯 化物、 Cd、Hg、 Pb、溶解性固体 pH、 Pb、 Hg、Cd、 Cu、 Ni、As、 Cr、 Zn 土地、植被等 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环境影响 报告书 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南昌市江大南路 280 号 5 粪大肠菌群 、石油类 影响评价因子 PM10、 SO2、 NO2、HCl、铅、 NH3、 H2S、二噁英 COD、 NH3 N 等效 A声级 总量控制因子 SO2、 NOx、 H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