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XX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XX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XX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XX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55页
XX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本)建设单位:泸 州 市 政 府 投 资 建 设 工程 管 理 中 心评价单位:四 川 省 国 环 环 境 工 程 咨询 有 限 公 司环评证书:国 环 评 证 乙 字 第 3 2 3 9 号二O一四年四月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I目 录1 总论. - 1 -1.1 项目由来及项目建设必要性. - 1 -1.2 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 - 3 -1.3 编制依据. - 4 -1.4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 7 -1.5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 10 -1.6 评价时段及评价范围. - 12 -1.7 评价内容及重点. - 13 -1.8 产业政策与规划符合性分析. - 14 -1.9 控制污染目标与主要保护目标. - 15 -1.10 评价程序. - 16 -2 工程概况. - 18 -2.1 原道路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 - 18 -2.2 项目简况. - 18 -2.3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 18 -2.4 主要工程设计方案. - 20 -2.5交通量预测. - 29 -2. 6主要技术标准. - 29 -2. 7工程投资与施工进度安排. - 31 -2. 8工程占地. - 32 -2. 9 工程土石方平衡. - 33 -3 工程分析. - 36 -3.1 工艺流程及施工工艺. - 36 -3.2 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 43 -4 环境概况. - 49 -4.1 自然环境概况. - 49 -4.2 社会环境概况. - 52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7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II5.1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75.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75.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75.4 声学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575.5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576 环境影响评价. - 59 -6.1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 59 -6.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61 -6.3 声环境影响评价. - 63 -6.4水环境影响评价. - 77 -6.5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 80 -6.6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 93 -6.7 环境风险影响. - 94 -7 水土保持. - 99 -7.1 水土流失. - 99 -7.2 水土流失预测. - 101 -7.3 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和原则. - 108 -7.4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措施设计.- 110 -7.5水土保持施工工艺及要求.- 114 -7.6 水土保持工程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14 -8 公众参与.- 117 -8.1 公众参与目的.- 117 -8.2 公众参与调查实施.- 117 -8.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121 -9 清洁生产与总量控制. - 124 -9.1 清洁生产. - 124 -9.2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 - 124 -10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 125 -10.1 生态环保措施. - 125 -10.2 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127 -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III10.3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128 -10.4 声学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 130 -10.5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 131 -10.6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 - 131 -10.7 环保措施投资估算. - 132 -11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34 -11.1 环保投资估算分析.- 134 -11.2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 134 -11.3 环境损益分析.- 136 -12 环境保护管理及监控计划. - 137 -12.1 环境管理. - 137 -12.2 环境监测计划. - 138 -12.3 环境监理. - 139 -13 结论与建议. - 140 -13.1 评价结论. - 140 -13.2 建议. - 142 -附 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图;附 件:1、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等通道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投资2012720号;2、泸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用地预审的复函;3、泸州市水务局关于泸州市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泸市水许可(2013)30号。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 -1 总论1.1 项目由来及项目建设必要性1.1.1 项目由来泸州市是全国著名的“酒城”,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北邻内江、自贡等川南腹地,南连贵州毕节、六盘水和云南昭通地区,西承宜宾,东临重庆及贵州赤水、遵义地区,长江、沱江在境内交汇,横穿全市。泸州不仅是四川与泛珠三角地区甚至与东南亚地区联系的门户城市、“长江入川第一城”、四川重要的东向和南向出海通道,同时也是联系成渝经济区和南桂昆经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担负着沟通南北,联结东西的重要任务。泸州市以其独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运条件,成为云、贵、川、渝四省市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商贸南北中心和交通枢纽。国家在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二个10年规划初期,又提出“建设成渝新经济示范区”的战略,成渝经济区以致整个西南地区都将获得更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迎来又一个快速发展期。与此同时,泸州自身也正处于快速增长期,立足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目标,泸州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及时提出城市建设“双两百”规划。随着泸州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快速推进,泸州市未来不仅将大大吸引通过性交通量,更将吸引大量的达到性交通量。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过境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的服务能力,满足泸州市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为泸州市建设区域性大城市提供有力的城市基础功能保障。本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1.1.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该项目建设是落实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的需要结合泸州市城市空间发展趋势,根据泸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了“一核两副、八大功能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一核由中心半岛、城北、茜草组成全市商业、综合服务及文化会展复合中心;两副南部副中心、北部副中心。八大组团1)城北功能组团:以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商务办公、商贸服务及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2)高坝功能组团:以区域物流中心和临港产业为主的功能组团。3)沙茜功能组团:以文化会展、休闲旅游、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2 -4)城南功能组团:以都市工业、产业服务中心和生活居住为主的功能组团。5)中心半岛功能组团:以行政商务办公、休闲娱乐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6)安富功能组团:以能源化工循环产业、仓储物流和生活居住为主的综合功能组团。7)泰安黄舣功能组团:以机械、酒业产业和商贸物流为主的功能组团。8)安宁石洞功能组团:以经济技术开发、临空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及商贸物流为主的能能组团。依据城南片区建设控制性详规和用地规划布局,本项目所在地的城南片区规划是以都市工业、产业服务中心和生活居住等功能为主体,建设成为泸州未来的城市副中心之一。本项目对城南片区内的道路网有机地融为一体,是城南片区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南片区功能组团的开发建设内容之一。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城南片区功能组团乃至泸州市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2)该项目建设是泸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泸州市城市交通将坚持“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综合协调发展、城市空间布局与交通协调发展、合理引导城市机动车的发展、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战略,在城市交通规划中以结合地形特点确定道路走向,充分发挥道路效益;保护城市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合理疏解老城区的交通;满足市政工程、城市防灾以及日照通风等方面的要求;注重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塑造等为基本原则。根据泸州市城市交通规划,泸州市城市道路网将形成组团间“环路+放射路”路网主骨架和组团内部自由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城市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考虑山地城市特点,道路红线一般取同等级道路宽度下限。目前,项目所在的城南片区道路路幅宽度22.5m,路幅宽度较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特别是规划开发的城南片区,未来不仅将大大吸引通过性交通量,更将吸引大量的达到性交通量,为此,加大对城南片区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显得尤为的重要和及时。本项目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过境交通可达性和便捷性的服务能力,为城市的交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故本项目的建设是泸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3)该项目建设是完善泸州市城市路网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泸州市在现有三座城市跨江大桥(沱江一桥、二桥、长江大桥)的基础上,实施了“沱江三桥”的建设,并完成了二环线、滨江路、江阳西路北延线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3 -等城市交通干道建设。截至2005年末,铺装市政道路长313km,比“九五”期末(2000年)的129km,增加了184km,增长了142.64%。至2009年末,城市道路长度406.40km,比 “十五”期末增长30%;市政道路面积740.30万m2,比“十五”期末增长35.36%;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0.20m2,比“十一五”期末增长2.2%。但是随着泸州市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泸州市城市道路交通暴露出的问题也随之增加,道路面积虽然增加不少,但路网结构不够完善,道路密度偏低,支路微循环薄弱,主次干道和支路没有形成合理的道路网络。为此在泸州市“十二五”规划和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中,提出在数量和空间结构上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路网布局,通过建设“环路放射路”的路网主骨架和组团内部自由格网状的道路系统沟通各组团间、以及两江四岸城区交通联系的发展目标。本项目的建设是规划建设路网的关键项目,它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泸州市城市道路网。泸州市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是连接泸州市及周边地区与成渝环线的主要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将带动城南片区区域内其它支次干道的建设,并为它们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泸州市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泸州市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泸州市构建区域性中心大城市的步伐。因此,本项目建设十分必要。截止本次评价开始,本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并通车运营,因此本次评价对施工期进行回顾性评价,重点对运营期进行分析评价。本次评价属于补评。1.2 评价目的和评价原则1.2.1评价目的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务院253号令规定,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的污染,保护环境,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必须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位于泸州市城南片区,路线全长约3.334km。项目实施会对区内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报告通过对该项目沿线现状调查、监测和分析,查清当地环境质量现状,在此基础上评价该项目在施工期和营运期对项目沿线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通过对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对工程沿线环境现状的调查和监测,了解沿线地区的环境质量以及环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4 -境敏感点的环境现状,为项目建设以及运营后环境影响分析提供背景资料;(2)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同类项目类比调查基础上,对该建设项目进行工程污染因子分析和污染源强估算,预测计算本工程建设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找出存在和潜在的环境问题;(3)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本工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和解决办法,使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为项目建设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道路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实现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4)促进项目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等方面共同协调发展。1.2.2 评价原则体现国家和地方各项环保政策、法规,为工程建设及环境管理服务,注重环评的实用性;坚持环境影响评价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正、负面影响;体现公众对建设项目的意见和建议。1.3 编制依据1.3.1 环境保护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3);(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修订);(8)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11);(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12月25日修订);(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修订)。1.3.2 环境保护法规、条例(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5 -(2)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17号);(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5)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6)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7)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9)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0)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1)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12)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13)泸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394号文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15)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1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建设部环发200216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1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年11月12日);(19)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资发(2005)196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20)国土资源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土资发2000186号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公路铁路建设用地指标的通知;(2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7184号文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6 -(23)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24)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25)四川省生态功能区划;(26)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实施意见;(27)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川环发200356号关于规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通知。(28)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2013 37号;(29)关于印发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川环发201378号;(30)关于加强灰霾污染防治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川办发201332号)。1.3.3 导则及技术规范(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169-2004);(7)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 192-2006);(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543.116453.6-1996);(9)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10)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 50434-2008);(11)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1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1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1.3.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依据文件1、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对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等通道工程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泸市发改投资2012720号;2、泸州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用地预审的复函;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7 -3、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泸规路选(2012)字第021号);4、泸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地字第规路用2012021号);5、泸州市水务局关于泸州市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批复,泸市水许可(2013)30号;6、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执行环境保护标准的函(泸市环建函201399号);7、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泸州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试行)的通知,泸市府201334号;8、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监测报告(泸环监字(2014)环评第001号;9、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记录;10、环评委托书。11、业主提供的相关工程资料。1.4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1993,HJ 2.4-2009)和泸州市环境保护局出具的关于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应执行环境保护标准的函及本项目的特点,确定本项目执行如下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1.4.1 环境质量标准(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项目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4-1。 表1.4-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 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mg/m3) 依据1小时平均 日平均 年平均SO2 0.50 0.15 0.0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NO2 0.20 0.08 0.04PM10 0.15 0.07PM2.5 0.075 0.035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8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类水域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4-2。 表1.4-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指标 标准值 依据pH 6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水域标准COD 20mg/LBOD5 4 mg/LNH3-N 1.0 mg/L石油类 0.05 mg/L粪大肠菌群 10000个/LSS (3)声环境质量标准项目区域声环境标准在下述范围分别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4a类和2类标准。道路两侧红线两侧区域35m以内的评价区域执行4a类标准;道路两侧红线区域35m外的评价范围执行2类标准;评价范围内学校、医院(疗养院、敬老院)等特殊敏感建筑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其室外昼间按60 dB(A),夜间按50 dB(A)执行。具体标准值见表1.4-3。表1.4-3 声环境质量标准标准值(Leq:dB(A)) 依据昼间 夜间60 50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70 5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4、项目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水域标准。表1.4-4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单位:mg/L(pH除外)指标 类水域标准pH 6.58.5总硬度 450高锰酸盐指数 3.0NH3-N 0.2六价铬 0.05铁 0.3锰 0.1泸州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沿江高速城南出入口通道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9 -铅 0.05砷 0.05色度(度) 151.4.2 污染物排放标准1、项目施工期废水不外排;营运期污水管网接通后废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具体标准见表1.4-5:表1.4-5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污染物 标准值(mg/L) 依据三级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