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蓬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莲蓬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莲蓬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莲蓬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莲蓬人 近现代:鲁迅 原文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装。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译文 以菱叶作衣荇茎为带的莲蓬人,她如同纯洁的少女居住在仙乡 。 即使秋风停止了,仍然散发着清香。 在秋风轻吹的时候,鹭鸶鸟早已飞逃远方。 在寒露浓聚的深夜里,只有洁白的芦花伴她入梦乡。 她洗净了滑腻的脂粉,更显露出品格的高尚。 她脱掉了过去浓艳的矫饰,却换上了如今纯朴的淡妆。 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洁净地挺立生长。 永远保持淡雅绝尘的风采,不随残叶坠入冰冷污秽的荷塘。 注释 莲蓬:又名莲房,是荷花谢后所结的果。因其挺生水际,飘逸高雅,风姿绰约,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誉之为 “莲蓬人 ”。 莲蓬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芰( j):即菱,水生植物。裳:作衣裳,名词动用。芰裳,以菱叶为衣裙。语出屈原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荇( xng):即荇菜,也是水生植物,带:作带子,亦为名词动用,意即以荇茎为带子。 风定:即风停。碧玉:青颜色的玉石,指莲蓬润绿而有光泽,如同美玉。 鹭( l):鹭鸶,水鸟名,常栖水边。瑟瑟:秋风声,喻秋意萧瑟 。 苇:芦苇。瀼瀼( rng):露水很浓的样子。 腻粉:旧时女子化妆的用品。呈:显示。风骨:指正直者的不同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风采骨气。 褪却:即脱去。 “红衣 ”与 “淡妆 ”都是妇女的装束,前者喻浓艳华丽的装饰,后者喻淡雅纯朴的风姿。 濂( lin)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周一生酷爱莲花,并著有爱莲说名篇。称:称道,告慰。净植,即洁净地挺立着。 残叶:深秋时残败的荷叶。寒塘:指秋时残叶沉没,冰冷污秽的荷塘。 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莲蓬人 “芰衣荇带 ”的外貌装束, “风定犹香 的内在神韵,却红衣、学淡妆的绰约风姿,亭亭净植的正直风骨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蓬人的画像,赞美了莲蓬人 “出污泥而不染 ”的高尚节操和迎着秋风净植荷塘的莲蓬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抗争品格。作者正是假借莲蓬淡雅绝尘的特征,寄托和体现自己对奴颜媚骨的鄙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更体现了作者敢于与世俗抗争的精神。因此,全诗以咏莲蓬为形,以抒情怀为本,正是作者立世为人的自况自勉,标举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他人的忠言警谏。 全诗可分为四层。起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外表风姿:她以菱叶为衣,以荇茎为带,居住仙乡,清香不散,真是高洁雅致,体 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神往。颔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典型环境:秋风萧瑟,鹭鸶远飞,夜深露浓,芦花伴宿,勾勒出一幅秋景的画面。这是作者另寻新路,独立自持的写照。颈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风骨神采。洗净脂粉,脱去矫饰,换上淡妆,更显高雅别致。是描其形,摄其神。这既是对莲蓬人改红妆为淡妆的实写,又是作者与世抗争的虚写。尾联侧重抒发作者的劝谏之情:莲蓬亭亭净植,迎秋风,斗秋雨,沐秋露,不随残叶坠荷塘,永 “呈风骨 ”。作者劝谏他人勿与鄙俗之辈同流合污,永葆独立挺拔的本色。全诗至此,情感愈真,格调愈高,意境愈深。 这首诗 通过对寒秋凄凉的荷塘上仍直立水际的莲蓬美好形象的描绘,借物寓情,抒发诗人淡雅绝尘、高标净植的人格理想。拟人的手法,脱俗的妙思,寄托着纯洁的精神境界,显示出崇高的品格追求。 莲蓬人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鲁迅( 1881 年 9 月 25 日 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 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