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 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宋代:林逋 原文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赏析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二句,从 “结庐 ”和 “坟前 ”落笔,由生前写到身后,形象地总结了他的一生。林逋是个清苦的隐逸诗人。绿波荡漾的西子湖水,翠竹葱茏的湖心孤山,令这位 “梅妻鹤子 ”的诗人留连徜徉。这面湖依山的庐舍,正是他朝夕相处之所。诗人在此,虽 “家贫衣食不足 ”,却 “性活淡好古,弗趋荣利 ”,杭州近在咫尺,居然 “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均见宋史本传),足见其安贫乐道的志趣。首句侧重写的是 “庐 ”,是述他生前,次句紧扣的则是“坟 ”,是述他身后。庐是于湖上青山相对,坟是修竹萧疏。前后相溶,然还有第二层的意 思在里面,第一句乃是写生前之状,第二句则是想像之景了。虽是清苦冷落,但句子中表现出作者的一些自许和自得。林逋生前在庐侧造墓穴,自有长眠于湖光山色间之意。 “亦萧疏 ”三字,示身后的萧条,正见隐士本色。 后村诗话说林逋一生苦吟,自摘十三联五言,唯五联存集中,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 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梅尧臣序其诗集,更叹 “所存百无一二焉,于戏惜哉! ”林逋也曾说:“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但好事者往往窃记之,所以遗稿尚有数百篇。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二句,是作者以遗稿中并无封禅书一类阿谀谄媚文字自慰,以示高洁。据汉书 司马相如传,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曾从他家中取到一卷谈封禅之书。所言不外歌颂汉皇功德,建议举行 “封泰山,禅梁父 ”的大典。林逋借古喻今,表明决不屑于像司马相如那样希宠求荣。 “犹喜 ”, “曾无 ”俱为庆幸之语,感情色彩很是浓烈。这二句是林逋名句,颇为后人传诵,之所以如此,并非在于它是奇语、丽句,而是因为它表现出诗人的高尚志节。宋真宗时,大臣王钦若等伪造符瑞,怂恿真宗东封泰山,借以邀宠。林逋这两句诗是针对此事而发,立意高绝。秦观曾称赞说: “识趣过人如此,其风姿安得不高妙也! ”后代文人在用司马相如草封禅书之事时,有 正用反用之别,王禹偁谪守黄冈谢表中“茂陵封禅之书,惟期死报 ”之语,是正用,林逋这里是反用。对此,严有翼认为林逋要高出王禹偁一筹。以后胡仔虽颇不以为然,但林逋此二句流传之广,决非王禹偁句之可比却是事实。林逋生当北宋盛世,诗文颇有名,却淡于荣利,终生布衣,诗中所表白的,并非虚语,所透出的是一股高逸淡远之气。 林逋( 967 一 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 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 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 1028 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 “和靖先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