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代扶风主人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 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代扶风主人答 唐代:王昌龄 原文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 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 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 幸逢休明代,寰宇静波澜。 老马思伏枥,长鸣力已殚。 少年兴运会,何事发悲端。 天子初封禅,贤良刷羽翰。 代扶风主人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 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三边悉如此,否泰亦须观。 译文 一路上到处弥漫着肃杀凄凉之气,空气好像凝固了似的,一会儿悲风四起,落日的余晖似乎被笼上了一层寒意。 四周的空气中弥漫着浮动的尘埃,这使得行走在路上的游子心情更加抑郁不乐。 于是跟往常一样,晚上依然留宿在扶风这个地方,买酒独自消遣。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心中的愁绪却更加难以排解,竟忍不住发出了 “长铗归来乎 ”的感叹。 扶风主人走过来和我一起举杯共饮,闲聊之中流露出颇多感慨。 他忍不住流下了几行眼泪,悲慨之中竟然唱起了那令人闻而生悲的行路难。 扶风主人说他从十五岁就去边境当兵, 曾经多次参加了讨伐异族的战争。 边境战事频繁,一年之中兵甲常备,有时作战紧张,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顿饭。 在最后那次恶战之中,我军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最后军中统帅被迫投降,朝廷派去求和的使节投河自尽。 当时一起出征的几十万人马,现在只有我自己一人活着回到了长安。 你要是不相信沙场征战的艰苦,请你看看我这满身的伤痕。 回到长安后,乡里亲朋都已四处分散,而祖上的坟墓也早已破败不堪。 代扶风主人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 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面对此情此景,禁不住拉着松枝,仰天恸哭,悲痛之情撕心裂肺,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如此凄惨的情景竟然时禽兽都不忍离去,路过此地 的人哪还能忍心目睹这凄惨的一幕。 幸好赶上现在这样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普天之下一片祥和安宁,四海升平,老百姓安居乐业。 自己虽然还想为国出力,但无奈已年老体衰,希望能好好休养。 你现在正赶上这样一个好的时运,为什么还这样闷闷不乐呢? 当今皇上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正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的好时机。 现在边境的情况也都是这样,将士用命,众志成城,这些都是好兆头啊!时运变迁,世事通塞需要精心地体察,你自己好好把握吧。 注释 扶风:唐代郡名,在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附近。主人:是指客舍主人。 杀气:指秋天的肃杀萧条之气。 日彩:指太阳的光辉。日:一本作 “月 ”。 四远:周围。 弥:一本作 “迷 ”。 长铗:用冯谖客孟尝君典故,见战国策 齐策四。 就:靠近。 叹:一本作 “然 ”。 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多为叙述离别悲伤,世路艰难之意。 代扶风主人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 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地:一本作 “城 ”。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和罗布泊一带。 桑乾:水名,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山西北部。 休明:指政治清明。 寰宇:即海内,天下。 少年:指诗人。 封禅:指古代帝王到泰山筑坛祭祀天地。 刷羽翰:指贤良才智之士奋飞得志。 三边:泛指边境地区。 赏析 “主人就我饮 ”四句为过渡句,引出了扶风客舍的主人 一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 从 “十五役边地 ”到 “路旁谁忍看 ”是扶风主人自述其军旅生涯。这里明显化用了古诗十五从军征的句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战地归来,家园零落,满目凄凉,虽然满心酸楚,但想到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心里还是有几分庆幸。这在行文上为下文抒写珍惜太平盛世的生活感慨作了过渡,转承显得十分自然。 代扶风主人答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 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幸逢休明代 ”以下四句是扶风主人抒发欣逢盛世及年老体衰的感慨。 收尾六句是扶风主人对诗人的劝慰勉励之词,语重心长,感情真挚。 全诗写景叙事,有条不紊。其间颇多转折,如九九回廊,迂回曲致。老人之言语带沧桑,但终不流于伤感,感人至深。此诗从风格上看,虽有几分沉郁,但仍是盛唐气象的回响,内容和形式结合巧妙,谋篇布局颇见匠心,不失为一首优秀的边塞诗作。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 “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 ”之誉(亦有 “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