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陇》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登陇》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登陇》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陇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登陇 唐代:高适 原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译文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注释 此诗全唐诗题作 “登垅 ”,题下注: “垅,应作陇,诗同。 ”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陇头、陇上:全唐诗作 “垅头 ”、 “垅上 ”,同时又注明应作 “陇 ”。 登陇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浅才:微才。通:往来。一命: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 适:走、往的意思。 赏析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 “远行客 ”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 “陇上分流水 ”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 三秦记: “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 ”,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 “浅才通一命 ”不过是谦词罢了。 “孤剑适千里 ”,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 淮阴侯列传: “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 ”结尾两句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登陇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 “从来感知己 ”。 “感知己 ”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 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 “意调高远 ”, “深婉有致 ”,由此诗可见一斑。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 “高常侍 ”。 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 “高岑 ”,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