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忆少年 飞花时节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 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忆少年 飞花时节 清代:朱彝尊 原文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赏析 此词上片以三个四字句领起,利用时地景物的有机统一,简洁地点出庭院深深、春意盎然,为寻访恋人作了铺垫,以无声出意境。而重在写景叙事,可以分为前三句、后二句两个层次。 “飞花时节,垂杨巷陌,东风庭院 ”三句交待自己重访旧地的时间、地点及道路情况。时间是在暮春时分,其时春风吹拂,柳絮飞舞。词人走过一条两旁种有垂柳的小路,来到了心上人居住过的庭院。后两句 “重帘尚如昔,但窥帘人远 ”为另一层次。词人站在庭院里,只见一层层窗帘还像过去那样悬垂着,可是再也见不到那窥帘的女子了。上句用一 “尚 ”字,笔意由轻快而凝滞;下句着一 “但 ”字,作大幅度转折,加强了渴望与无望的反衬效果,浓化了词人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不着 “情 ”字,而哀怨之意毕出。 下片紧承 “窥帘人远 ”的事实及由此引发的感慨着笔,进一步抒写自己失落的情怀,以有声见心绪。也分前后两个层次,先是借景抒情,忆少年 飞花时节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 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然后是直接抒情。 “叶底歌莺梁上燕,一声声、伴人幽怨 ”,以欢乐的莺声、燕语反衬自己的 “幽怨 ”之情。正当词人站在庭院中,因 “窥帘人远 ”而惘然若失时,忽然听到了林间传来的黄莺鸣叫声,见到了正在粱间呢喃的燕子。莺声燕语本是美好春色的组成部分,足可供人赏心悦目,但在感伤的词人听来,莺燕 的啼鸣愈欢快,自己感受到的 “幽怨 ”也就更为强烈、明显。 “伴 ”字是句中之眼,是由景及情的一个关键字。说莺燕与人为伴,说莺燕的鸣叫似在宣告人的欢快,都可以领会,但若要说莺燕声 “伴人幽怨 ”,就会感到难以索解了。这里的 “伴 ”字是一种 “陌生化 ”的用法,如果对 “幽怨 ”之情没有特别强烈的切身体验,是不可能体会到此 “伴 ”字的应用之妙的。下片的另一层次是作为结拍的最后两旬 “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 ”,直接抒情,收结全篇。与此前寓情于景的写法不同,这两句采用明白的语言,直接吐露自己的心声,与 “当初不合种相思 ”不谋而合。真是人 同此心,心同此情,虽历千百年而不易。一结虽作后悔语,却非浅薄语。词人之所以言 “悔 ”,根本原因在于其爱之过深、思之太苦。 “悔 ”是在其受尽感情煎熬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骨子里正反映了他的沉痛。 全词感情诚挚,从景物的描绘到出自肺腑的呼唤,情感渐渐升华,至最终达到高潮,细味可以看到其中发展的脉络。 朱彝尊 (1629 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忆少年 飞花时节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 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 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 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