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忆江南三首 唐代:白居易 原文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 注释 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 “此曲亦名 谢秋娘 ,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 “忆江南 一名 望江南 ,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 n):熟悉。作者年轻 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 “于 ”,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 ”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 “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即竹叶青。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 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赏析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 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 “花 ”、 “莺 ”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 “江 ”为中心下笔,又通过 “红胜火 ”和 “绿如蓝 ”,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从 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 ”、 “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人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题中的 “忆 ”字和词中的 “旧曾谙 ”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 “旧曾谙 ”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 七绝云: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在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 ”的季节,洛阳却 “花寒懒发 ”,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 “江南好 ”,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 “旧曾谙 ”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 “能不忆江南 ”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 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 “能不忆江南 ”,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中间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感受最深 。 何谓月中桂子?南部新书里说: “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 ”既然寺僧可以拾得,别人也可能拾得。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也很想拾它几颗。留题天竺灵隐两寺诗云,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自注云: “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灵隐多海石榴花也。 ”看起来,他在杭州之时多次往寻月中桂子,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因而当他把记忆的镜头已向杭州的时候,首先再现了“山寺月中寻桂子。 ”这样一个动人的画面。 如果说天竺寺有月中桂子 飘落不过是神话传说,那么浙江潮却是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实有的奇观。浙江流到杭州城东南,称钱塘江;又东北流,至海门入海。自海门的潮水,十分壮观。方舆胜览云: “钱塘每昼夜潮再上,至八月十八日犹大。 ”请看钱塘候潮图里的描写: “常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 ”正因为 “潮头高数丈 ”,所以作者当年做杭州刺史的时候,躺在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 “卷云拥雪 ”的壮丽景色。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何日更重游? ”末句是说,什么 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诗,追忆苏州往事。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开头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中间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 “春竹叶 ”,是对 “吴酒一杯 ”的补充说明。 “春 ”在这里是形容词。所谓 “春竹叶 ”,可解释成春天酿熟的酒,也可 解释为能给饮者带来春意的酒,从 “春 ”与 “醉 ”的对偶来看,后一句解释也许更符合原意。 “醉芙蓉 ”是对 “吴娃双舞 ”的形象描绘。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7 页 以 “醉 ”字形容 “芙蓉 ”,极言那花儿像美人喝醉酒似的红艳。 “娃 ”,美女。西施被称为 “娃 ”,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 “馆娃宫 ”。开头不说忆苏州而说 “忆吴宫 ”,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 “吴娃双舞醉芙蓉 ”,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这两句,前宾后主,喝酒是为了观舞助兴,着眼点落在 “醉芙蓉 ”似的 “吴娃 ”身上。 “早晚复相逢? ”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早晚 ”,当时口语,它的意思与 “何时 ”相同。 这三首词,从今时忆往日,从洛阳忆苏杭。今、昔、南、北、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 ;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 “联章 ”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忆江南三首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8 页 白居易( 772 年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 ”,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 “诗魔 ”和 “诗王 ”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 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琵琶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