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赠从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 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赠从弟 魏晋:刘桢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 “亭亭 ”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 “瑟瑟 ”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 “谷中 ”映衬 “山上 ”,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赠从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 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 “一何 ”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 “盛 ”一 “劲 ”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 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 “亭亭 ”“端正 ”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 “赠从弟 ”,但无一语道及 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赠从弟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 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 “不着一字 ”,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刘桢(? -217),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后以不敬罪被刑,刑后署吏。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