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_1.docx

返回 相关 举报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_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_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登岳阳楼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登岳阳楼 宋代:萧德藻 原文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赏析 题写岳阳楼的诗文很多,萧德藻虽与与杜甫之作同题,但他避开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 首联便发感慨: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 ”“苍茫 ”原意指旷远无边的样子, “浪荡 ”则指放浪游荡,这里相对而言,乃是别有含义,不妨说是诗人抒发这样的感慨:可叹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着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荡去。 颔联承上,叙述自己几年来的 “浪荡游 ”。诗人的慨然是不无道理的。他三年夜郎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叶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登岳阳楼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曾挪离湖南一步的浪荡游。关于萧德藻的生平,资料很少,不过根据此联所写,倒可略知一二。 颈联写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 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随着船身的一颠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搜寻着美景,忽而在白鹭翩翩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得句鹭飞处 ”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一动一静,境界多变。然而诗人意犹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联。 尾联上句说 “犹嫌未奇绝 ”,意犹未足;下句说 “更上岳阳楼 ”,干脆弃周登岸,他要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 “奇绝 ”的 景色。这里化用王之涣的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 (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登岳阳楼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 “千岩老人 ”,表示归隐不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