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1 页 落齿 唐代:韩愈 原文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2 页 译文 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 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 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 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 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 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 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 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 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 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 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 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 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 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 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 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 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3 页 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注释 齿:六书故: “齿当唇,牙当车。 ”口中两颊生的齿叫牙,俗称大牙。前近唇者称齿。诗中牙齿互文,无别。 俄然:突然间,形容时间短。 落势:牙齿脱落的势头。 殊未已:还没有停止。 尽落:落尽,掉完。 始止:才停止。 落一时:掉第一颗牙时。 但念豁( hu)可耻:只觉得豁牙难看。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云: “我齿豁可鄙。 ”意同。 始忧衰即死:才担心因衰老快要死了。 懔懔( ln):畏惧的样子。 恒在己:自己经常处于这种畏惧状态。 叉牙:与 “权桠 ”义同。即参差不齐。 颠倒:横竖,即横竖都不舒服。 怯( qi)漱水:怕用水漱口。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最后牙齿离开我脱落寸, 像山崩一样快。形容牙掉的突然。 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4 页 熟:习以为常。 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倘( tng):假如。 两纪:一纪十二载,两纪二十四年。 指:同惰,当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讲。 恃:维持、凭借。 生有涯:庄子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 长短俱死:王羲之兰亭集序云: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左右:左右的人。 谛( d)视:仔细看。 庄周:名周,人称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国吏。 各有喜:指主人对木与雁的态度,大木、鸣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无牙各有各的好处。 语讹( ):语音不清。 嚼: 能嚼食的牙齿。 软:柔软的舌。 诧:夸耀。 赏析 这首诗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习的诗的修辞。除了押韵和五言句这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5 页 两个诗的特征之外,可以说全是散文的表现法。因此,讲这首诗一点也不费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绝,我们现在把它译成散文:第一绝说: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牙与齿虽然有一点区别,但这里是互文同义。第二绝和第三绝说: “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 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第四绝描写将落的牙齿。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叉牙 ”是个连绵词,歪斜旁出之意,是状词,不是名词。第五绝和第六绝叙述习惯于落齿的心理状态。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第七绝说:有人说,牙齿 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第八绝说: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尽其天年;雁因为能鸣,故得免于被杀,可知有才与无才,各有好处。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绝说:落了牙齿,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没有牙齿,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最后两句是结束: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6 页 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全诗只用了一个庄子 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没有 必须注释才能懂的辞句,我们演译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齿一颗一颗地落掉,是每一个渐入老年的人都会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这一件平常的事,描写他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情绪。从紧张到旷达,从忧衰惧死到乐天知命,整个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从执着到自然,基本上还是老庄思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也可以说,作者不因落齿而消沉,对人生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初、盛唐诗中,确是不曾有过。因此,韩愈的诗和文,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文学。他的门人李汉在 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说: “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 ”这是记录了当时人对韩愈的态度:始而惊讶,继而讥笑,最后便大施攻击。但韩愈并不动摇,他坚守他的原则:第一,不用陈辞滥调。第二,有独创的风格。他说: “若皆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 ”这是说:如果跟着一般人的路走,而没有独创的风格,在当时虽然不被人排斥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传到后世。从此也可以了解,韩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艺创作,不是迎合当世,而是有意于影响后世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创作是为将来的。 落齿 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DOC 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 互联网 , 我司不 为其真实性 及所产生的后果 负责,如有异议请 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 7 页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是在复古的口号下实现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个原则是 “师古 ”,要向古圣贤人学习。他说:要学习古人的意,而不是学习古人的文辞。 “师其意,不师其辞。 ”就是 “务去陈言 ”和 “能自树立 ”。他的散文,以 “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 ”为师,就是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同样,他的一部分诗,虽然当时人以为怪,其实也还是远远地继承了汉魏五古诗的传统,或者还可以迟到陶渊明。从陶渊明以后,这种素朴的说理诗几乎绝迹了三四百年,人们早已忘记了古诗的传统,因而见到韩愈这一类诗,就斥为怪体了。 韩愈( 768 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 ”,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有 “文章巨公 ”和 “百代文宗 ”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 “道统 ”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