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20XX年度贫困大学新生入学救助专项资金绩效自评报告 2 目 录 一、专项资金概况 . 3 二、专项资金的自评工作情况 . 3 (一)绩效评价目的。 . 4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 4 三、专项资金主要绩效及评价结论 . 6 四、存在的问题: . 6 (一) 资助指标及标准尚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的需要。. 6 (二) 政策性资金和社会资助资金整合程度不够, . 7 (三)落实精准资助难度大。 . 7 五、改进措施和有关建议 . 8 (一)加大投入,增加资助名额、 提高特困生的资助标准。 . 8 (二)建立技术标准, . 8 六、报告附表(附后) . 8 3 为切实解决我市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问题,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提升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根据 XX 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内容,以及中共 XX 市委办公室、 XX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的通知(张办发 2016 13 号)精神,市财政 20XX 年下达我局市本级大学新生入学救助专项资金 300万元,按照每人 3000-5000 元的标准资助了全市 648 名贫困大学新生,其中:市民族中学 45 人、永定区 143 人、武陵源区 20 人、慈利县 236人、桑植县 204人。 一、专项资金概况 为落实好市政府精准扶贫 “为贫困大学新生入学提供资助 ”的工作任务, 20XX 年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 300 万元,专项用于扶持我市家庭 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的资金,资助标准为每生 5000 元。该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为:户籍在我市范围,并在我市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就读,且当年考上高等专科以上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前批本科批次录取的军事、公安、国防生、免费师范生、免费医学定向生等享受国家免费和补助政策的学生除外。 20XX 年,因根据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扶贫办印发的 20XX年湖南省统一战线 “泛海助学行动 ”实施方案(湘统通 20XX 30 号)文件精神, “泛海助学行动 ” 将我市农村建档立卡家庭的大学本科新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 ,故该专项资金 300 万元主要用于资助非建档立卡家庭的特困新生和建档立卡家庭的专科新生入学。 二、专项资金的自评工作情况 4 (一)绩效评价目的。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符合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择优的原则,保证了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二)绩效评价工作过程。即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组织实施情况 1. 加强领导,建立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市财政局、市教育局联合制定了市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各实施单位的 责任分工,健全了工作机制,保证了大学新生入学资助政策顺利实施。办法印发后,各实施单位结合本县本校实际,制出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各普通高中学校实行项目校长负责制,切实把这一教育惠民政策抓好抓实。 2. 加大宣传、政策透明。各区县、各普通高中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丰富宣传载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XX 年春季学期,结合 “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 ”,落实了 “学生资助政策校园宣讲周 ” 活动,及时宣传有关大学新生入学的资助政策,其中资助项目的来源、资 助对象、资助标准、申报要求等内容要通过宣传栏、板墙报、学生大会或家长会作详细宣传与介绍。 6 月底前,各高中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填报 “XX 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申请表 ”及 “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表 ”(需附相应的家庭经济困难的佐证材料),并经所在学校对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后,对确需资助的对象备注在册。 5 3. 分配指标、学校测评。 7 月份,市、区县两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分别依据本方案的指标分配原则完成指标分配工作,学校对提交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 “XX 市在校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标准 ”进行测评 ,对拟资助对象实行量化计分,完成 “XX 市在校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得分汇总表 ”,根据得分高低初步确定资助对象。各区县学生资助管理部门根据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印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办方案做好辖区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建好电子档案资料库,做好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信息管理工作,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有关数据,实行动态管理,保证了受资助学生的信息真实可靠。 4. 学校公示、确定对象。学校对初步确定的资助对象按照 “XX 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名单公示表 ”的格式,公示 5天 以上,公示无异议后将申请表及困难程度测评得分汇总表一并上报至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 7月底前,区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总上报“XX 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名单汇总表 ”至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5. 走访核实、查漏补缺。 8 月上中旬,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抽调专门人员,按照 “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名单汇总表 ”中的信息进行走访、调查核实,对漏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第二轮申报,确保将助学项目落实到真正困难的家庭。 6. 资金拨付、打卡发放。因配合统战部门、扶贫部门实施 “泛海助学行动 ”,故市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至 20XX 年 9 月初才完成对区县学6 生资助管理中心专户的资金拨付工作,再由区县资助中心转账至受资助学生的银行卡上。 7. 强化档案,完善管理。各区县资助管理中心及普通高中学校均指定专人负责大学新生入学资助工作,负责搜集、建立历年的资助档案,将文件通知、申请表、测评表、大学入学通知和户籍复印件、贫困证明材料、发放签字名册、公示图片等相关材料分年度建档备查。 8. 强化监督、事后抽查。在实施方案和办法中明确要求:凡发现的有挤占、截留、挪用专项资金,虚报、套取、冒领、抵扣专项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及时进行查处,情节严重者,严格按照 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各区县教育、财政部门与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将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了监督检查,该项目实施 9 年来,一直保持 “零违规、零违纪 ”的好态势。 三、专项资金主要绩效及评价结论 专项资金的使用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后续的经济效益。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入学前,将资助款及时发放给资助对象,让这批学生顺利升学,有效地减轻了 600 多个贫困家庭的送学负担,有力地改变了 648个贫困家庭孩子的成长命运,有望使 600 多个贫困家庭从此走上脱贫的道路。 四、存在的问题: (一) 资助指标及标准尚不能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的需要。我市每年有近 8000 名高中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20007 余名,而该扶持项目至目前只资助 600名学生。 20XX 年整合团市委、教育局基金会、其他慈善团体和社会的资助项目, 落实的资助对象虽逾 2000 人,但因有的项目非长效机制、有项目标准太低,而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大学是目前整个教育阶段最显著的困难问题,故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捉襟见肘; (二) 政策性资金和社会资助资金整合程度不够,不能有效的打捆使用,资助效益得不到提高。目前凡是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资助项目和相关资金都能够整合资源、打捆使用,确保受资助对象的不重复。然而,另有大量的团体、个人、企业的捐赠资金没经过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就会出现 “一个对象多方救助 ”的现象。 (三)落实精准资助难度大。 一是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有难度。对象认定的 基础欠精准,且还有少部分特困学生不被纳入扶贫办的认定范围,如城市户籍的特困学生、农村非建档立卡特困学生等,由于资助人数有限制,导致在确认“阳光助学 ”的保障对象时存在一定分歧; 二是资助标准难以精准。该资助项目从补助标准上一刀切、不分档,特困的和一般困难的同享一种补助标准,导致了特困的无法真正解决上学难问题、而一般家庭获此补助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因而专项资金并未发挥其最大的资助效益。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类型十分复杂,特困家庭的困难程度一目了然、容易认定,而一般贫困程度的却很难甄别。特困类型的子女无论任何学段的 资助政策,其相应规定的资助标准均无法解决实际问题,随时存在失学的隐患,如孤儿、失8 依儿、亡故单亲贫困、重大疾病、父母残疾无劳力、父母老弱无经济来源、突发事件至贫等,以这类家庭的大学新生为例,入学当年可获得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5000 元的资助标准,加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 8000元,甚至加上高校每年 3000 元的助学金,共 16000 元,支撑第一年入学的费用勉强可行,但之后的几年,就是依靠高校的 “奖、助、贷、补、勤工俭学 ”等就读保障政策,特困家庭的子女完成高等教育尚存一定困难。 五、改进措施和有关建议 (一)加大 投入,增加资助名额、提高特困生的资助标准。教育部门澄清高中毕业生中的特困学生底数,政府以此为经费预算的依据,将特困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同时广泛地整合社会资源,打捆使用,使资助效益最大化。最好是市级领导牵头,建立 “经常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的联席会议制度 ”,发动社会各块的力量将资助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 (二)建立技术标准,制定 “在校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测评量化标准 ”,评定出学生家庭的不同贫困程度;同时,协调扶贫部门参照民政部门为建档立卡家庭制定、办理统一格式的卡片或证件,以此为证,能使学校迅速核准对象。 各项资助政策的补助标准需按照贫困程度的不一,实行高低不等的补助标准,大幅度提高一等助学金的标准,对特困学生按一等助学金予以补助,确保其顺利完成各学段的就读,真正落实精准资助。 六、报告附表(附后) 9 附件 2 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共性指标 一级 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三级指标 分值 具体指标 评价标准 得分 项目决策 10 20 项目目标 4 目标内容 4 设立了项目绩效目标;目标明确;目标细化;目标量化 设有目标( 1 分);目标明确( 1分);目标细化( 1 分);目标量化( 1 分) 4 决策过程 8 决策依据 4 有关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某一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某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某一实际问题和需求 符合法律法规( 1 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 分);符合部门年度工作计划( 1 分);针对某一实际问题和需求( 1分) 4 决策程序 4 项目符合申报条件;申报、批复程序符合相关管理办法;项目调整履行了相应手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