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年新三板高端装备行业投资分析报告,目录Contents,123,制造业增速放缓,仍存结构性机会,新能源篇:锂电走向市场化,燃料电池探索商业 化机器人篇:行业增长趋势不变,短期看半导体设 备与机器视觉等结构性机会,重点公司推荐,45,环保篇:看好乡镇分布式污水治理及工业环保,标的推荐:重点关注以上细分领域中具备良好卡位,规模和技术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新能源领域的亿华通(834613.OC)、贝特瑞(835185.OC);机器人领域的思泰克(839448.OC)、平原智能(830894.OC), 和环保领域的新荣昌(870984.OC)、金达莱(830777.OC)等。风险因素: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及预期、制造业整体景气度持续低迷等,投资逻辑及投资建议,投资逻辑及投资建议,投资要点:制造业增速下滑,但仍存结构性机会。2019年前3季度,我国制造业GDP增速为4.8%,低于整体GDP增速,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我们认为存在三类结构性机会, 一是政策驱动下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新能源需求,二是新兴制造领域增加投资带来的设备需求,三是传统制造领域利润上涨带来的环保需求。【关注领域】重点关注新能源领域、机器人领域及环保领域新能源:看好锂电行业集中度提升下的龙头机会以及燃料电池的逐步商业化 。随着补贴逐步退坡, 新能源汽车2019年前三季度为87.2万辆,增速明显放缓;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目前动力 电池的CR3已达80%;随着动力电池格局逐步稳定,其上游四大材料的供应链也将成熟,行业进入 难度逐步加大,行业集中度将持续提升。燃料电池汽车则处于逐步走向商业化运营阶段,具有极 大的增长弹性,有望复制锂电的发展路径,但是发展周期将会更长;燃料电池行业发展呈现明显 的区域性,现阶段高度依赖政府大巴采购,未来有望率先在高载重物流车上实现商业化突破。,投资逻辑及投资建议,机器人:长期增长态势不变,看好半导体设备及机器视觉细分领域。受制造业整体投资低迷的影响, 2019年机器人销量近年首次出现下滑;未来主要增长前景在投资增速相对较高的电子领域和机器人使 用密度仍很低的传统制造业领域。在新兴制造领域中,半导体行业进口依赖度高,目前处于由韩国、 台湾往大陆转移的阶段,将带来较大的专用和通用设备投资需求。机器视觉作为工业机器人在检测和 精密装备领域应用的重要零部件,在电子行业应用尤为广阔,未来将维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环保:看好乡镇污水分布式治理和危废等工业环保领域。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 明确重点整治乡村水质,经过整治的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至少达到60%,到2020年底,实现建制镇、 乡村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0%、30%;而最新数据显示污水处理率在乡村只有11.38%,建制镇污水仅为 52.64%,而乡镇人口密集度低,管网投资压力大,适合分布式处理。我国危废占工业废料比例一直被 低估,随着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的上升,以及环保督查的加剧,危废的市场空间将持续增加,预计2019 年、2020年、2025年分别为1343亿、1620亿、2651亿元。,一、制造业增速放缓,仍存结构性机会,1.1 制造业增速放缓,近期PMI有小幅改善,35302520151050,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整体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房地产业其他行业,52.050.048.046.044.042.040.0,54.0,56.0,2013-122014-032014-062014-092014-122015-032015-062015-092015-122016-032016-062016-092016-122017-032017-062017-092017-122018-032018-062018-092018-122019-032019-062019-09,PMI,PMI:生产,PMI:新订单,PMI:在手订单,PMI:产成品库存,2019年3季度,我国GDP增速为6%。受贸易战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整体增速仍处低 位。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经历长时间的快速增长后,快速下行,增速放缓至18%;工业制造业、金融业 及房地产业等传统GDP增长引擎也逐步承压;其中制造业增速放缓更为明显,仅为4.8%。制造业转型 升级迫在眉睫。制造业PMI持续下跌,但近期有所改善。11月制造业PMI为50.2(前值49.3),有所改善。拆分来看, PMI生产、PMI新订单分别为52.6(前值 50.8)、51.3(前值49.6);PMI在手订单44.9,仍处于较低位, 但从2019年初以来整体上行趋势;PMI产成品库存46.4,仍在去库存阶段,但已经连续4个月库存下滑, 呈现改善趋势,虽然整体出现增速下滑,但仍存结构性机会。图表1:制造业GDP增速下滑图表2:制造业PMI近期有小幅改善,汽车、3C、电气机械等核心制造业领域产能 利用率企稳回升。2019Q3,汽车制造业、3C 电子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 别为76.1%、81%、79.4%,均出现企稳回升,3C电子制造业尤为突出,产能利用率连续2个季度回暖。,1.2 核心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企稳回升,86.0084.0082.0080.0078.0076.0074.0072.0070.0068.0066.00,产能利用率: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产能利用率: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产能利用率:食品制造业,图表3:2019Q3核心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企稳回升,1.3 制造业整体低迷中孕育结构性机会,整体低迷中孕育着触底反弹的希望和转型升级的结构性机会。我们将从政策端、投资端和企 业利润端等多个角度,去分析泛制造业的未来转型升级方向,和相对低迷环境下的高潜力细 分领域。,政策端,投资 端,利润 端,1.3.1 政策端:看好能源结构升级下的持续性机会,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2010年两会期间国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新能源清洁干净、污染物排放少,是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其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可以再生、不污染环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理想替 代能源。根据国际权威单位的预测,到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 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我国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地位,石油消费量高但生产量低,供应依赖进口。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 上升,发展潜力大。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能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图表4: 10年以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变,原煤占比下降12.5%,清洁燃料占比上升,发展新能源产业,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保 障国家能源安全。我国作为世界大国,GDP总量仅 次于美国,但中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却仅排在世界 第13位,不含页岩油共有257亿桶。而作为工业的 血液,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1993年起中国成 为石油净进口国后,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攀升,石 油进口比例也不断上涨,直至2018年,我国进口石 油占比达到75%。国际石油市场及油价会受到宏观 经济及地缘政治的影响而产生不可预测的波动,从 而严重影响中国石油的供给,威胁国家能源安全, 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发展新能源产业,改善国内重工业主要依靠传统能 源的发展局面,调整其产业结构。我国经济结构深 层次矛盾之一就是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中 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调整其产业结构就能 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为国内经济找到 新的增长点。发展新能源,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促进产业转型的重要步骤。,1.3.1 政策端:看好能源结构升级下的持续性机会,2%0%,4%,12%10%8%6%,14%,20%18%16%,5,0000,10,000,30,00025,00020,00015,000,35,000,50,00045,00040,000,原油进口数量(万吨),增速,图表5:原油进口数量逐年攀升,1.3.2 投资端:看好新兴制造领域带来的设备需求,40.0030.0020.0010.000.00-10.0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累计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同比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累计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累计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同比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累计同比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累计同比,2019年1-11月3C电子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持续高增速。1-11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同比2.5%,增速保持稳定。其中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月累计 同比下滑0.4%;电子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月累计同比13.8% ,2019年以来增速持续提高;电气机械制 造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月累计同比下滑 6.8%,降速略收窄。图表6: 2019年1-11月3C电子固定资产累计投资额持续高增速,1.3.3 利润端:传统制造领域利润上涨所带来的环保需求投资,20151050-5-10-15-20 -25-30,100000900008000070000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营业收入 110月 (亿元)营业收入 同比增长 (%),营业成本 110月 (亿元)营业成本 同比增长 (%),利润总额 110月 (亿元)利润总额 同比增长 (%),从2019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来看,3C电子制造行业、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发展良好,汽车制造业增速放缓。据2019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3C电子制造行业营业收入最高,利润总额略低于汽 车制造行业,各指标同比增速都较快。汽车制造业利润总额最高,但各指标同比增速都较低。电子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利润总额增速较快,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图表7: 2019年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二、新能源篇:锂电走向市场化,燃料电池探索商业化,2009年国家开始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后,2011年新 能源汽车产销在6000辆左右,而到了2015年便实现34万辆的惊人成绩,当年增长率高达340%。2015-2018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保持稳定的50%左 右增速,受到补贴退坡的影响,2019年的新能源汽 车产销量稍显疲态,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 为88.8万辆与87.2万辆,今年增速较去年同期显著收 窄,与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到200万辆尚有差 距。,2.1 政策驱动效果显著,补贴退坡后市场化接棒,400%350%300%250%200%150%100%50%0%,0,20,40,60,80,100,120,140,新能源汽车产量(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万辆),产销同比增长,图表8:新能源汽车产销复合增长率达200%,但今年增速下滑明显,2.1 政策驱动效果显著,补贴退坡后市场化接棒,4.5,5.4,5.4,5.4,3.0,3.6,4.4,4.4,4.4,2.4,2.4,3.4,4.5,5.0,2.2,0.0,1.8,1.8,2.5,1.0,0,1,2,3,4,5,6,150-250km,250-300km,400km+,插混乘用车,2016年,2017年,300-400km纯电动乘用车2018年,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确保新能源汽车发展走上正轨。产业政策是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引导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 政策,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部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制定了发展目标,行业标准,对企业 进行引导。国家、地方补贴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新兴行业,若其与成熟的燃油汽车行业 竞争显得毫无胜算。故在发展的初期,国家出台补贴政策既能刺激企业主动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建设,又 能优化国内汽车产业结构。2013年,国家首次提出财政补贴采取退坡机制,2016-2020年继续给予补贴,但补 贴额度下降,退坡机制下降幅度加大。图表9: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退坡变迁历程,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有一个有着明 显的周期性的成长行业,其发展 本质上是政策与成本博弈的一个 过程,需求的增量是由补贴与成 本的差决定。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逐步开 始退坡,预计2020年年底补贴将 全部退出,行业不再处于快速发 展期,开始进入阶段发展末期, 行业发展速度放缓。,2.2 行业已进入阶段发展整合,产业链已几近成熟,图表10:新能源汽车行业现阶段已开始进入阶段发展末期,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攀升,宁 德时代独占鳌头。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下游,2019 年Q3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CR3、CR5 分别为80%和83%,出货量前三甲分 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国轩高科。 龙头企业宁德时代产品类型主要有 高镍三元和磷酸铁锂两种,2018年三 元电池占比56.1%,磷酸铁锂电池占比43.9%;产品形状以方形电池为主, 部分供应软包电池;其2019年前三季 度出货量为26.3GWh,同比增长73%, 第三季度市占率高达64%,优势突出。,2.2 行业已进入阶段发展整合,产业链已几近成熟,CATL 64%,比亚迪11%,孚能科技1%国轩 5%,力神 1%,比克 0%,1%,万向 1%亿纬锂能,2%,2%,鹏辉能源 卡耐 前十以外,12%,30%,60%50%40%,70%,80%,90%,19Q3,16Q116Q317Q117Q318Q118Q319Q1CR3CR5,80%70%60%50%40%30%20%10%0%,80706050403020100,15Q115Q416Q317Q218Q118Q419Q3,动力锂电池季度产能动力锂电池季度产量 产能利用率,3.83.32.82.31.81.30.8,100% 4.390%,14Q1 14Q4 15Q3 16Q2 17Q1 17Q4 18Q3 19Q2,LFP动力电池LTO动力电池,NCM动力电池LMO动力电池,图表11:2019年Q3动力电池分企业市场份额 图表12:2017Q1至今行业集中度不断攀升,图表13:2015年以来产能利用率变动,图表14:2014年以来动力电池价格变动,2.2 行业已进入阶段发展整合,产业链已几近成熟,长远锂科13%,容百锂电 15%,当升科技 7%,振华新材料10%,湖南杉杉 6%,天津巴莫 6%桑顿新能源2%厦门钨业 9%,科恒股份 4%,新乡天力 8%,前十以外 20%,38%40%,37%,30%,35%,34% 33% 33% 35%,32%,28%,32%,37%,40%,38%,54%,56% 56%,40%,52% 53%,50%,45%,53%,47%,45%,50%,52%,56% 55%,60%55%50%45%40%35%30%25%20%,2019年第三季度,NCM正极材料的企业市场份额不相伯仲,前十名的公司占据着80%的市场份额,并且 没有超级龙头的出现,但CR3仅有38%,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是容百锂电,市场份额达到15%。而市场份 额处于6%到10%之间的企业一共有6家,可以看出NCM正极材料市场如今正处于团状异质化市场阶段,市 场细分化,每家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进行差异化经营。图表15:2019Q3 NCM正极分企业市场份额图表16:NCM正极市场行业集中度较稳定,磷酸铁锂经过前期的亏损洗牌,行业在18年3季度开始,行业集中度大幅提升,目前行业CR3已经高达65%,德方纳米和贝特瑞龙头地位已经形成。,2.2 行业已进入阶段发展整合,产业链已几近成熟,德方纳米 38%,贵州安达 5%北大先行 4%,贝特瑞 22%,前十以外合计31%,20%,30%,40%,50%,60%,70%,80%,16Q3 16Q4 17Q1 17Q2 17Q3 17Q4 18Q1 18Q2 18Q3 18Q4 19Q1 19Q2 19Q3CR3CR5,图表17:2019年Q3LFP正极分企业市场份额,图表18:LFP正极行业集中度,锂电池与燃料电池对比:路径相似、节奏不同,技术上,燃料电池性能起 点较高,与锂电 池差异化定位,政策上,地方有更强主导 性,燃料电池运营成 本更高,需要更 高的基础设施投 入,成本上产业链上,燃料电池产业链 更为薄弱,抱团 现象明显,2.3 锂电池与燃料电池对比:路径相似、节奏不同,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储能装置,目前 常用的锂离子电池按正极材料可以 分为磷酸铁锂(LFP)电池、三元(NCM)电池。以磷酸铁锂电池为 例:放电时正极中的磷酸铁和从负 极经过电解液传到过来的锂离子以 及外部电路传导过来的电子结合生 成磷酸铁锂,负极石墨层中所嵌的 锂脱出,变成锂离子和电子分别经 过电解液和外部电路传导到正极。燃料电池不同于作为储能装置的锂 离子电池,其本质是一种发电机, 是一种电能产生装置,其燃料和氧 化剂不经过燃烧而直接通过电化学 反应转化成电能。,2.3.1 技术上:燃料电池起点高,与锂电池差异化定位,图表19: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组成对比,以相对主流的2L排气量汽油车的水平为例,分别相对 于45度锂电池车和输出功率100KW的燃料电池车进行 比较。在能量密度方面,燃料电池相比与锂离子电池有着不 可比拟的优势,其能量密度远高于锂离子电池。锂离 子电池靠不断升级正极材料提高能量密度,但提升空 间有限,理论最高值也仅有汽油的1/4,燃料电池的1/120。在体积能量密度方面,跑300公里,燃料电池储氢罐体积为100L,但电动机体积比汽油车内燃机小80L,总体积相差不大。而300公里所需的三元、磷酸 铁锂电池体积分别为140L和220L,远高于燃料电池。 在安全性方面,锂电池作为封闭的能量体系,从原理 上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就很难兼容,能量密度低的磷 酸铁锂安全性较好,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虽高,但不耐 高温,250-350度就会分解,安全性差。而燃料电池所 用氢气相比汽油蒸汽和天然气车用可燃气体,安全性 更好。在寿命水平方面方形和软包一般在2000cycle以上,电 芯1000cycle左右,实际电动车使用寿命在5-8年左右; 燃料电池国外一般可达5000小时,按每天1.5小时使用 时间,寿命可达9年以上。,图表20:锂离子电池与燃料电池性能对比,2.3.1 技术上:燃料电池起点高,与锂电池差异化定位,锂电的发展从2009年开始,由国家部委率先推动, 各地的配套补贴政策力度也差距不大,由于电力运 输的便利性,锂电池企业在发展上基本与经济的发 达程度相关,率先放量的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北上广 深等一线城市率先放量。而氢能的发展来看,在目前国家政策不太明朗的情 况下,以佛山、上海、如皋等为代表的各地政府纷 纷率先发力,其原因一方面是借鉴锂电的发展路径, 抢占先发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于相比氢气的制造以 及运输成本较高,因此氢能的发展必然有一定的区 域性。上海市率先在2017年9月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 发展规划,这是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第一份 地方政府规划。2019年以来,随着氢能热潮迅速在全国各地点燃, 各省/市乃至区地方政府纷纷发布氢能规划。各地 产业规划总体具有一致性,多数都提及阶段发展目 标,包括产业产值、投用车辆数、加氢站建设、企 业培育等。但由于各地区的宏观环境以及自然条件 约束,各省之间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差异明显。,2.3.2 政策上:地方有更强主导性,图表21:截至目前各省/直辖市出台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109876543210,在市级规划中,武汉发布相关文件时间最早,在2018年1月就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为响应全国范围内的氢能产业规划布局提速,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各地区积极制定发布相关政策文件。部分相 关政策以新能源汽车政策形式发布,显示了目前氢能落地应用主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尤其关注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出台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上半年,各省相 关政策出台数量最多的属广东,其次为江苏,且数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由此,也可看出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省份政策数量占地方性政策总数比例将近60%,这两个地区引领了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加快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在省政府出台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加紧制定市一级的地方氢能发展规 划,将氢能产业的发展布局落到实处。图表22:各地区氢能相关政策出台数比较,2.3.2 政策上:地方有更强主导性,由于我国富煤少油,以及电网的普及性,用电价格相对较低,锂电池汽车本身在运营成本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效应,且充电桩的投资成本相比燃料电池的加氢站也比较低。,图表23:三类车辆运营成本对比,2.3.3 成本上:燃料电池运营成本及基础设施的投入更高,图表24:氢气使用成本测算(假定距离为200km)目前氢气产业链相对不成熟,导致 氢气的使用价格较高,约为60-80元/kg, 若假定制氢地点和加氢站地点 距离为200km,则对应不同制氢和储 运方法的氢气使用成本如下表。可 以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管道运输成本最低。从现状来看,只有在采用化工副产物制氢的情况下,且运输半径在200km以内的条件下,氢气的使用成 本可能降到30元/kg以下。,2.3.3 成本上:燃料电池运营成本及基础设施的投入更高,燃料电池产业链目前为止均未实现商业 化应用,基本处于高校研发以及应用示范 阶段,较低的产业化程度一方面导致成本 较高,另一方面导致产业链公司的规模较 小,缺乏足够的利润以投入研发,产业链 技术进步缓慢。(1)国产化程度低:燃料电池产业链 从中游系统生产商往上追溯,我们发现目 前应用于运行车型上的燃料电池系统,其 电堆及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仍依赖海外进口 或海外技术授权生产,国产化程度较低。 国内取得技术突破的产品多仍停留于小范 围检测示范阶段。以亿华通和国鸿重塑为 例,2018年,亿华通投入整车应用的电堆 主要来自巴拉德和水吉能,采购金额占比 达13.50%和13.11%。2019年4月,亿华通 还与丰田达成合作,将采用丰田供应的FC 电堆等零部件,系统化集成后搭载至福田 燃料电池客车上。而国鸿重塑供应的系统 中采用的电堆和膜电极均来自巴拉德。,图表25:亿华通2018年供应商,2.3.4 产业链上:燃料电池产业链薄弱,抱团现象明显,纵观我国燃料电池行业的发展历程,在技术路线上,我国采用“剥洋葱模式”,自下而上,沿着“系统发动机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的路径,从四个层次逐步推进:1)第一层次:研发燃料电池的混合动力系统,发动机外协;2)第二层次:研发燃料电池发动机,燃料电池电堆外协;3)第三层次:研发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膜电极外协;4)第四层次:研发燃料电池膜电极和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材料。从上述燃料电池产业链上企业分布与供应的情况可知,我国正处于第三层次向第四层次推进的阶段,进 一步增强电堆、膜电极和核心材料的自主研发生产能力,提高电堆的比功率和寿命,并加快推进国产零部 件的规模化应用,是我国燃料电池产业亟待突破的关键。(2)技术来源多样:我国生产燃料电池电堆及上游材料的企业正在逐渐起步,目前这类企业的技术来源主 要有三种:1)纯自主研发,以武汉理工新能源、新源动力、上海神力等企业为代表;2)“技术引进+自主研发”双线并行,以亿华通为代表;3)通过技术授权、中外合资、对外采购等方式引进海外技术,以国鸿 氢能、潍柴动力、大洋电机等企业为代表。(3)多采用全产业链布局:从产业链布局看,我国燃料电池企业主要采取两类模式,一是全产业链布局, 往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实现规模扩张和联动效应;二是深耕细分领域,持续提升产品性能构建优势。目前我国燃料电池龙头企业多采取全产业链布局模式,究其原因有二,1)我国燃料电池产业仍处起步阶 段,产业链配套不完整,加之燃料电池产业上下游依赖性极强,上游材料直接决定中游系统的核心性能,下游及加氢配套设施扼制中上游的量产进程,故企业通过纵向拓展来完善产业链以带动自身主业发展;2) 全产业链布局下企业有望迅速扩大规模,并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更大利润空间。当前,美锦能源、雄韬股份、潍柴动力等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较为突出。,2.3.4 产业链上:燃料电池产业链薄弱,抱团现象明显,图表26:我国采取全产业链布局模式的部分燃料电池企业,2.3.4 产业链上:燃料电池产业链薄弱,抱团现象明显,三、机器人篇:行业增长趋势不变,短期看半导体设备与机器视觉等结构性机会,3.1 制造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机器换人和国产替代机会,机器人销量长期呈现增长态势,短期 销量有所下滑。自2013年起,我国机器人发展成为全球 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从2013年到2018年,我国机器人销量均位居销量第 一,所占比重波动上升。根据国际机 器人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销 售工业机器人13.6万台,占全球机器人 销量的35.29%,是美日韩等传统机器人 强国市场规模的3-4倍。我国已成为全 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的头号销量大 国。2019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所 下降,2019年上半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 量7.85万台,同比下滑10%左右。,5.00%0.00%,10.00%,15.00%,20.00%,40.00%35.00%30.00%25.00%,20,0000,40,000,60,000,80,000,160,000140,000120,000100,0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中国,中国市场占比,中国36%,韩国9%,日本13%,美国10%,德国6%,其他26%,图表27:2019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销量下降,图表28: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价格呈现下降的趋势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均价为2.34万美元/台, 进口均价为2.68万美元/台,而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 人出口均价为4390美元/台,进口均价为1.35万美元/ 台,同比下降81.21%和49.50%,出口价格比进口下 降的更快。当前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将 促使机器人公司更加积极地选择国产零部件以降低 成本。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早已列入国家战略,本土企业发 力,将得到相关政策扶持及投资的助推,未来我国 工业机器人价格预计将会逐渐下降。,3.1 制造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机器换人和国产替代机会,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中国出口均价(千美元/台)中国进口均价(千美元/台),图表29:我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均价波动下降,3.1 制造产业升级背景下的机器换人和国产替代机会,5.00%,10.00%,25.00%,30.00%,0.00.00%,2014,2015自主品牌,201620172018外资品牌自主品牌销量占比,2.010%,4.020%,6.030%,10.050%,12.060%,14.070%,0.00%,2.0,4.0,20.00%8.06.040%15.00%,8.0,10.0,201420152016自主品牌销量外资品牌销量,20172018自主品牌增速外资品牌增速,2018年我国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回升。从16年以前的内外资机器人数量增长来看,国产机器人维持了比外资机器人 更高的数量增长,其市占率也在稳步提升,达到了30%以上的水平。但在2017年,外资机器人数量增长非常强劲, 导致国产机器人数量占比不升反降,几乎回到了2013年的水平。2018年,国产机器人数量占比有所回升,上升到30%以上。从内外资机器人销量和增速来看,2018年我国自主品牌销量继续上升,但增速放缓,而外资品牌销量下降,增速 同样下降。国产机器人存在低成本优势、贴近中小企业长尾市场等优势,随着国产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预计 国产机器人的销量将会不断增加。图表30:工业机器人销量和国产化率图表31:自主品牌和外资品牌销量增速16.035.00%12.080%,3.2 汽车占比缓慢下降,电子等新兴领域潜力更大,从全球数据来看,汽车行业一直是 运用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户,每年 销售数量和占比一直稳居第一。但 从过去四年的数据来看,汽车行业 的第一地位受到了挑战,2018年只 占比30%。2017年,电气/电子行业 本将取代汽车行业,成为工业机器 人最重要的应用行业。2018年,全球对电子设备和组件的 需求大幅下降对这一趋势造成了影 响。该行业可能是受美中贸易危机 影响最大的行业,因为亚洲国家是 制造电子产品和零部件的领头羊。 其他行业占比相对稳定,使得工业 机器人的行业应用比例保持较为分 散。,39%,35%,33%,30%,26%,31%,31%,25%,11%,10%,12%,10%,8%,7%,6%,14%3%,15%3%,17%3%,19%3%,100%90%80%70%60%50%40%30%20%10%0%,2015汽车业电子/电子元器件业,20162017金属业化学、橡胶和塑料业,2018食品业其他行业,图表32:全球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领域汽车行业占比下降,电子行业开始放缓,国内工业机器人应用情况:电子 行业超过汽车,与全球占比有所 差异从应用领域看,电气电子设备和 器材制造连续第三年成为中国市 场的首要应用行业,2018年销量 占中国市场总销量的33%;汽车制 造业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用行业,2018年占比24%,其他行业占比与去年持平。,3.2 汽车占比缓慢下降,电子等新兴领域潜力更大,37%,36%,37%,33%,24%,24%,13%,18%,25%,31%,34%,33%,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3,2014,2015,2017,2018,2016汽车电子金属化工食品其他,图表33:2013-18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在不同行业的销量占比,3.3 短期看好半导体设备等细分产业链的结构性机会,-5.00%,0.00%,5.00%,25.00%20.00%15.00%10.00%,30.00%,35.00%,0,100,200,300,400,500,600,70040.00%,2013,2014,2016,2018,2015全球销售额(亿美元),2017同比增长(%),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0,20,40,60,80,100,120,140,2013,2014,2016,2018,2015中国销售额(亿美元),2017同比增长(%),2013年以来,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整体景气度的提升,半导体设备市场也呈增长趋势。根据SEMI统计,全球半导体 设备销售额从2013年的约318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62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33%,高于同期全球半导体器 件市场规模的增速。据WSTS预测,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约4120亿美元,同比下滑 12%,预计2020年有望重回 增长,年增5.4%。根据SEMI统计数据,2018年半导体设备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为128亿美元,同比增长56%,约占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 的21%,已成为仅次于韩国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设备需求市场。图表34:2013-2018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图表35:2013-2018年中国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我 国对半导体器件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 市场需求带动全球产能中心逐步向中 国大陆转移,持续的产能转移带动了 大陆半导体整体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 的提高。SEMI所发布的近两年全球晶 圆厂预测报告显示,2017年到2020年 的四年间,全球预计新建62条晶圆加 工线,其中中国大陆将新建26座晶圆 厂,成为全球新建晶圆厂最积极的地 区,整体投资金额预计占全球新建晶 圆厂的42%,为全球之最。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 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动下,半导体产业链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中国半导体市场在国际市场中的 分量和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在未来的 几年中有望接力韩台,承接全球半导 体产能的第三次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