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1 医药生物 证券研究报告 2020年02月28日 投资评级 行业评级 强于大市(维持评级) 上次评级 强于大市 作者 郑薇 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110003 zhengweitfzq 潘海洋 分析师 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80006 panhaiyangtfzq 李扬 联系人 lyangtfzq 资料来源:贝格数据 相关报告 1 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周报:恢复期血浆疗法真的有用吗? 2020-02-17 2 医药生物-行业研究周报:湖北省外疫情控制曙光初现,逐步关注阶段性受影响但中长期持续景气领域 2020-02-09 3 医药生物-行业专题研究:关于疫情,除了投资,还需了解的知识 2020-02-03 行业走势图 疫情结束后,会有哪些变化? 疫情将推动全民医疗科普,提高社会各层面公共安全卫生意识 疫情持续进展,牵动14亿人口每个人的心。医药行业作为此次疫情中的支柱行业,备受瞩目。无论疫情如何发展,无论各个细分如何表现,我们都觉得疫情只是一过性的事件冲击,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不足为道,但是此次疫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次全民的医疗科普,最大范围的公共安全卫生意识的教育。 复盘2003年SARS结束后,公共卫生安全系列政策陆续出台 纵观我国突发应急处置政策,2003 年 SARS 危机暴发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突发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指导并规范突发应急处置工作。应急预案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突发应急处置工作的政策逐步完善,政策变迁体现了政府相关部门对突发应急关注点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 在药品、血制品和疫苗领域,基于政策角度,非典期间及之后药监部门不断加强针对SARS的防治工作。通过加强监管,提高了药品质量标准,同时推动相关药品疫苗等研发,促进了行业发展。 疫情当年诊疗量有所下降,但隔年恢复增长,各板块影响不同 非典爆发期间,全国诊疗人次数量受到一定影响,相关医疗需求被延,2004年集中释放。从数据对比来看,2004年全国诊疗人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认为这里面或存在以下几个原因:(1)因为03年非典影响部分医疗需求并没有被满足,延后到 04 年释放;(2)经历 03 年非典事件后,居民的医疗健康意识有所提升,诊疗意识加强;(3)03 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增加,供应端提升。 相应的,在 2003 年非典疫情期间,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在 2003 年第二季度因为门诊量的下滑,药品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一些企业尤其是中成药等企业,则因为疫情相关产品的销售得到提升。我们列举了 2003年半年度营收增速靠前的医药企业(剔除并购因素等),其中中成药、具备预防用药的企业较为受益。 根据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重点提及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要抓紧出台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此次疫情带动医疗器械多个领域(医用耗材、检验实验室、医用设备)的需求提升,随着国民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我们认为具有持续性。 建议关注标的(排名不分先后) 医疗器械:迈瑞医疗、鱼跃医疗、万孚生物、健帆生物、迈克生物、安图生物 疫苗:康泰生物、智飞生物、沃森生物、康希诺生物 医疗服务: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美年健康、锦欣生殖 风险提示:疫情进度不可预知、疫情对经济影响尚未明确、疫情对各企业的影响还未明确等 0%6%12%18%24%30%36%2019-02 2019-06 2019-10 2020-02医药生物 沪深300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2 内容目录 1. 2003年SRAS后政策变化,加强公共安全卫生领域建设 . 3 2. 数据见真知,门诊量是短暂性影响 . 7 3. 器械领域助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 10 3.1. 医用耗材:基础防护物资将成为未来居家常备 . 10 3.2. 检验实验室: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检验水平 . 11 3.3. 医用设备:生命支持类器械配置有望提升 . 11 4. 相关标的 . 13 图表目录 图1: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及增速 . 5 图2: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及GDP比重(%) . 5 图3: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 GDP比重(%) . 5 图4: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数据(%) . 6 图5:政策推动药品、血制品和疫苗领域发展 . 6 图6:2000-2012全国诊疗人次统计 . 8 图7:2002-2012全国诊疗人次(门诊部)统计. 8 图8:2002-2013北京三级专科医院诊疗人数(万)与增速 . 9 图9:2002-2013北京三级综合医院诊疗人数(万)与增速 . 9 图10:1997-2012年香港眼科专科就诊人次及增速. 9 图11:每日国内口罩供需情况 . 10 图12:达安基因试剂产品收入 . 11 图13:科华生物营业收入 . 11 图14:美国ICU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比例 . 12 图15:美国每10万人拥有ICU床位数 . 12 图16:2014年部分头部医院ICU配置 . 12 图17:某大型医院外科护理单元心电监护仪配置标准 . 13 图18:有创血压监测功能监护仪的配置情况 . 13 表1:2003年以来出台的有关公告卫生事件的法规文件 . 3 表2:非典期间及之后药监局发布相关政策 . 7 表3:2003年医药上市公司半年度收入增幅较高的部分企业 . 9 oPpRtOoQnQnOmQsQmNyQmM8O8Q9PnPpPtRmMjMmMmOfQtRvN6MoPwPxNnOpPNZnOtP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3 疫情持续进展,牵动 14 亿人口每个人的心。医药行业作为此次疫情中的支柱行业,备受瞩目。无论疫情如何发展,无论各个细分如何表现,我们都觉得疫情只是一过性的事件冲击,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历史长河中都是不足为道,但是此次疫情,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次全民的医疗科普,最大范围的公共安全卫生意识的教育。疫情带来的深远意义不容忽视,国家发展的暂停,消费的冻结或许会给大家更多的思考,没有健康这个 1,则没有后面的 N 个 0。我们认为自此疫情后,人们从理念上,更会把健康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人均医疗支出有提升的预期,国家也有很大可能提高基础医疗设施的配置,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好医疗物质收储。 我们从03年SARS后政策、诊疗量数据出发,详细探讨对医药各行各业的试剂影响。总体来看,受疫情推动,医药行业具备持续发展机会。 1. 2003年SRAS后政策变化,加强公共安全卫生领域建设 纵观我国突发应急处置政策,2003年SARS危机暴发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强突发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指导并规范突发应急处置工作。应急预案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突发应急处置工作的政策逐步完善,政策变迁体现了政府相关部门对突发应急关注点的变化和认识的深化。 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颁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处置等,纳入法制化的管理,并将 SARS 列入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同时还强调,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刑期可达 7 年,从而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后续政府又在 2005 年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 年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以指导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编制社区(乡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007 年 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的应对上升到法律层面,应对法中规定:应急预案应当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具体规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卫健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国务院及时发布了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 表 1:2003年以来出台的有关公告卫生事件的法规文件 发布日期 文件 2003/5/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2003/9/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 2003/11/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 2004/5/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应急规定 2005/9/28 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 2006/1/10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006/4/25 关于进一步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核实、检测、筛查工作的通知 2006/7/11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 2006/12/30 2007年卫生应急工作要点 2007/2/12 卫生部关于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 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4 2007/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009/3/27 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2009/6/22 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2009/8/18 乡镇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2010/12/6 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 2011/1/28 鼠疫诊疗方案(试行) 2011/5/20 卫生部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 2011/9/6 关于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信息报告工作的通知 2011/9/28 全国鼠疫防治“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2011/11/17 2011-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规划 2011/12/2 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 2011/12/12 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导方案 2012/3/13 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评估管理办法(试行) 2013/4/3 关于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13/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13修正) 2015/9/24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卫生应急工作的通知 2015/11/9 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 2016/8/29 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2016/9/1 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 2016/12/19 关于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6/5/23 关于血站加强寨卡病毒防范工作的通知 2017/6/8 包虫病诊疗方案(2017年版) 2017/6/9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2018/1/9 关于做好2018年流感防治工作的通知 2018/5/7 关于做好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18/10/23 全国流行性感冒防控方案(试行) 2019/2/11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 2019/9/30 关于进一步加强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20/1/24 关于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通知 2020/1/28 近期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 2020/2/2 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2020/2/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2020/2/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 资料来源:国务院、卫生部等,天风证券研究所 2003年SARS疫情过后,政府加强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从政府预算卫生支出项可以看出,随后几年的增速提高明显,增长数额更是逐年提升,加大各级医院的人员、设备建设,满足临床需求。 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5 图 1: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及增速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天风证券研究所 从占比角度来看,2003 年以后,政府在卫生方面的支出比例逐年提升,2018 年已经提高到接近8个点。同时占GDP的比例也在持续提升,从 2003年以后能够看到处于稳步上升的态势。 图 2: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及GDP 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天风证券研究所 但是从整体卫生费用投入角度,我国和其他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相比于欧洲、日本等地区有1-2倍的差距,和美国存在3倍左右的差距,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 3: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天风证券研究所 0%10%20%30%40%50%05,00010,00015,00020,0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卫生费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亿元) 增速012345678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卫生费用: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卫生费用: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2003年 2003年 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6 落实到微观层面,2003年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呈现稳健增长态势,随着基数的扩大,后面年份的增加额则具有更大的体量。2002-2005 年,SARS 影响期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整体增速向上,体现出疫情对于企业层面的收入具有明显拉动作用。 图 4: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同比数据(%)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政策角度看非典后药品、血制品和疫苗领域的进化 在药品、血制品和疫苗领域,基于政策角度,非典期间及之后药监部门不断加强针对 SARS的防治工作。通过加强监管,提高了药品质量标准,同时推动相关药品疫苗等研发,促进了行业发展。 图 5:政策推动药品、血制品和疫苗领域发展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天风证券研究所 药监部门通过加强药品监管,保证和提高了药品质量,稳定药品价格,同时保证药品供应,做好相关药品生产、储备和市场供应工作。例如:开展胸腺肽制剂生产企业专项检查,经查大部分胸腺肽制剂生产企业基本能按要求组织生产,并加强胸腺肽制剂原料监督管理;对临床使用的抗“非典”人免疫球蛋白、干扰素、利巴韦林、阿奇霉素、醋酸泼尼松龙等5种制剂进行全面生产质量检查,保证防治非典药品的安全有效。 非典后,为促进合理用药,药监局通过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 2004 年 7 月 1 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并引导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14.5 22.2 19.6 26.3 19.6 21.4 24.8 18.7 24.2 26.5 20.1 18.8 15.7 9.9 051015202530总产值:医药制造业:同比加强监管,提高药品质量并保证供应促进抗菌药合理使用推动防治药物研发药品推动血制品研发开展血制品批签发血制品推动疫苗研发开展疫苗批签发疫苗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7 表 2:非典期间及之后药监局发布相关政策 时间 政策 2003.4.22 关于加强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监督和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特急) 2003.4.29 关于对防治非典型肺炎进口药品实施快速检验有关事宜的紧急通知(特急) 2003.4.29 关于开展胸腺肽制剂生产企业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特急) 2003.5.14 关于开展人免疫球蛋白等5种制剂生产企业监督检查的通知 2003.5.23 关于加强胸腺肽制剂原料监督管理的函 2003.7.1 关于印发SARS病毒灭活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要点等技术要求的通知 2003.9.30 关于印发马抗SARS病毒免疫球蛋白研制技术要求的通知 2003.10.24 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 2004.10.21 关于开展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相关事宜的通告 2004.12.03 关于印发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资料来源:国家药监局,天风证券研究所 政策层面同时积极推进研发工作,为加强 SARS 诊断试剂、疫苗以及防治药物筛选研发工作的管理,规范技术研究及实验方法,药监局组织制定了SARS 病毒灭活疫苗临床前研究技术要点、细胞模型筛选抗SARS病毒药物试验技术要求、SARS诊断试剂生产研制技术要求及SARS病毒毒株资料登记表等技术要求,表明药监部门在SARS 病毒结束后对于推进相关诊断试剂、疫苗以及防治药物研发工作予以的支持。 在血制品方面,由于马免疫球蛋白制品生产工艺相对成熟,且在历史上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为加强 SARS 防治药物研发工作的管理,规范技术研究以及实验方法,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了马抗SARS病毒免疫球蛋白研制技术要求。 在疫苗方面,药监局加强了对疫苗类生物制品临床研究的指导,规范临床试验行为,组织制定了疫苗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 推进开展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国家食药监局于2004年7月13日颁布了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授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以及北京、吉林、上海、湖北、广东、四川、甘肃等省、市药品检验所承担生物制品批签发工作。先期开展生物制品批签发的品种为人血白蛋白、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及CHO细胞表达)、麻疹减毒活疫苗、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吸附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等 6种制品。 2. 数据见真知,门诊量是短暂性影响 非典爆发期间,全国诊疗人次数量受到一定影响,相关医疗需求被延,2004 年集中释放。从数据对比来看,2004 年全国诊疗人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认为这里面或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1)因为03年非典影响部分医疗需求并没有被满足,延后到04年释放;( 2)经历03年非典事件后,居民的医疗健康意识有所提升,诊疗意识加强;( 3)03年非典事件后,国家在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投入增加,供应端提升。 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8 图 6:2000-2012全国诊疗人次统计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从2002年-2013年门诊部诊疗人次的情况也能看到,03年全国门诊诊疗人次数下滑9.28%,04年有了阶段性的回升,但与全国诊疗人次的增长来看,回升的幅度更小。因此综合来看,疫情期间,相关疾病的诊疗没有得到及时诊断,预计是肿瘤、慢病等需求没有被满足,疫情结束后,出现阶段性反弹。 图 7:2002-2012全国诊疗人次(门诊部)统计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从2003 年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诊疗人数的比较来看,03期间诊疗人数整体都是呈现下滑态势,其中三级综合医院的诊疗人次-16.56%;三级专科医院诊疗人次-5.23%。2004年则整体呈现回升态势,与全国情况整体情况相似。 -20%0%20%40%60%80%100%01020304050607080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诊疗人次(亿):总计 yoy-15%-10%-5%0%5%10%15%20%0.00.51.0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诊疗人次(亿):门诊部 yoy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9 图 8:2002-2013北京三级专科医院诊疗人数(万)与增速 图 9:2002-2013北京三级综合医院诊疗人数(万)与增速 资料来源:wind, 天风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wind, 天风证券研究所 2003 年非典导致医院门诊量下滑,相应,一些专科门诊与就诊人次相应也受到一些影响。我们分析2003年香港眼科专科就诊人次,同比2002年下滑9.10pp,自2004年开始逐步恢复。 图 10:1997-2012年香港眼科专科就诊人次及增速 资料来源:wind,天风证券研究所 相应的,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一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在2003年第二季度因为门诊量的下滑,药品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一些企业尤其是中成药等企业,则因为疫情相关产品的销售得到提升。我们列举了2003年半年度营收增速靠前的医药企业(剔除并购因素等),其中中成药、具备预防用药的企业较为受益。 表 3:2003年医药上市公司半年度收入增幅较高的部分企业 简称 上市时间 子行业 营收 归母净利润 2003年 一季度 半年度 前三季度 全年 一季度 半年度 前三季度 全年 南京医药 1996-07-01 化药 69.78% 109.54% 110.93% 103.87% -29.12% 6.47% -3.54% -27.16% 复星医药 1998-08-07 化药 132.20% 96.57% 92.01% 108.84% 7.07% 230.07% 154.72% 79.08% 健康元 2001-06-08 中药 39.13% 80.26% 118.45% 146.25% 38.79% 3.30% -37.99% -18.39% 中国医药 1997-05-15 商业 32.65% 78.77% 75.95% 15.76% -55.84% -42.52% -41.68% -6.02% 海王生物 1998-12-18 商业 46.68% 77.45% 92.79% 75.68% 22.15% 27.57% 30.95% -75.40% 海正药业 2000-07-25 化药 58.87% 73.37% 87.49% 103.45% 154.95% 277.39% 330.37% 239.21% 万东医疗 1997-05-19 器械 52.69% 61.07% 48.70% 21.74% 5.70% 10.18% 29.64% 1.48% -10.0%-5.0%0.0%5.0%10.0%15.0%20.0%25.0%30.0%35.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北京:三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数(万):专科医院 yoy-20.0%-10.0%0.0%10.0%20.0%30.0%40.0%50.0%6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北京:三级医疗机构:诊疗人数(万):综合医院 yoy-15%-10%-5%0%5%10%15%0.0200,000.0400,000.0600,000.0800,000.01,000,000.01,200,000.0中国香港:就诊人次:专科门诊(临床):眼科 yoy行业报告 | 行业专题研究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免责申明 10 江中药业 1996-09-23 中药 60.97% 58.20% 38.95% 40.96% -2.69% 51.75% 33.43% 17.38% 江苏吴中 1999-04-01 化药 60.01% 56.45% 62.70% 69.16% -1.99% -9.72% -15.12% -13.53% 海南海药 1994-05-25 化药 47.74% 56.36% 46.81% 32.05% 205.29% 2296.9% 79.56% 107.88% 太极集团 1997-11-18 商业 20.67% 46.91% 28.76% 37.27% -33.91% 1.83% -8.48% 10.30% 亚宝药业 2002-09-26 化药 0.00% 46.41% 64.94% 75.65% 0.00% 9.82% 23.41% 28.34% 丽珠集团 1993-10-28 中药 43.42% 42.48% 24.12% 13.16% 7.82% 0.05% -21.22% 46.96% 恒瑞医药 2000-10-18 化药 50.22% 38.45% 39.12% 38.93% 23.78% -24.56% -0.73% 19.72% 资料来源:wind, 天风证券研究所 3. 器械领域助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根据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重点提及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还要抓紧出台生物安全法等法律。此次疫情带动医疗器械多个领域的需求提升,随着国民健康防护意识的提升,我们认为具有持续性。 3.1. 医用耗材:基础防护物资将成为未来居家常备 疫情持续发展,和疫情防护相关的耗材成为紧缺物资,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消毒液等,我国是低值耗材的重要制造供应区域,但是面对激增的需求,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普通民众,都无法完全满足。 以口罩为例,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口罩产量超过 50亿只,日产能达到2000 万只,平均 0.5 秒/只,疫情期间经过企业复工复产紧急协调,截至 2 月 7 日,全国口罩生产企业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 73%,其中医用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 87%。但是这个产能依然无法满足需求。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截止至2018年末,全国各类医疗机构共有卫生人员1230 万人,其中执业医生超过 360 万人,注册护士超过 409 万人。以每人每天两个口罩计算,则需要2460万个口罩,医护工作者日消耗量超过了供给量。 此外居民家庭日用需求仍未被满足,多数地区出现口罩紧缺现象。以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数据,中国家庭数为4.3亿户,户均3.02人,假设每个家庭每天需要消耗3个口罩,口罩需求量则接近13亿,供需极度紧张。 图 11:每日国内口罩供需情况 资料来源:工信部,天风证券研究所 我们认为疫情过后,口罩等物资需求将提升。基础防疫物资会成为家庭标配,同时也会提高相关健康防护意识,在传染病高发的季度会提高使用频率,加强防护。 需求 医护人员日均消耗2460万个口罩 家庭需求日均13亿个口罩供给 日最大产能2000万个口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