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9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报告编码19RI0643 头豹研究院 | 生物医药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医疗研究团队 医改纵向推进, “两票制”、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医药分离”、 “限制辅助性用药”等影响医药行业的重 磅政策不断出台。尤其是近期开展的“带量采购”政 策,使传统营销驱动的仿制药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 压力,医药产业粗放式发展的红利期已基本结束, 创新药发展黄金时代已然到来。 热点一:医药外包组织的应用 热点二:干细胞治疗持续发力 热点三: DTP 药房或将下游终端的主力军 中国创新药生产企业长期面临研发实力不足、营销 能力有限以及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限制了其长远 发展。医药外包组织(包括医药 CRO、医药 CMO 及医 药 CSO)的发展有助于解决上述痛点,促进中国创新药 行业良性发展。 干细胞治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多种重大疾 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如糖尿病 (足) 、 溃疡性结肠炎、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巨 大的市场价值,干细胞治疗已是国家重点鼓励的创新药 领域之一。 DTP 药房对处方外流的承接促进了其自身规模的扩 大。 未来, 伴随“零加成”、 医药分开及两票制等系列政策 的层层推进,下游 DTP 药房或将取代公立医疗机构成为 创新药的主要销售终端。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王英娥 分析师 分析师 赵玉玲 邮箱: csleadleo 免疫治疗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 TIL 疗法行业概 览 生物医药系列行业概览 2020 年中国 EGFR 抑制剂疗 法行业概览 生物医药系列行业概览 2020 年中国 CTLA-4 抑制剂 疗法行业概览 1 报告编号19RI0643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综述 . 7 2.1 创新药的定义与分类 . 7 2.2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 8 2.3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市场规模 . 9 2.4 中国创新药行业产业链分析 . 10 2.4.1 上游分析 . 11 2.4.2 下游分析 . 12 3 中国创新药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13 3.1 海归人才归国创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港交所新规带来的利好 . 14 3.3 支付能力提升与医保扩容 . 16 4 中国创新药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 18 4.1 与发达国家差距尚存 . 18 4.2 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带来的风险 . 20 2 报告编号19RI0643 5 中国创新药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 21 6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 6.1 医药外包组织的应用 . 22 6.2 干细胞治疗持续发力 . 24 6.3 DTP 药房或将下游终端的主力军 . 26 7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27 7.1 中国创新药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27 7.2 中国创新药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9 7.2.1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29 7.2.2 江苏豪森医药集团 . 32 7.2.3 广州康瑞泰药业有限公司 . 34 3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表目录 图 2- 1 创新药的分类 . 8 图 2- 2 2018 年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药 . 9 图 2- 3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0 图 2- 4 中国创新药行业产业链 . 11 图 3-1 中国 2018 年未盈利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不完全统计) . 15 图 3-2 PD1 价格 . 17 图 3-3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与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 2014-2018 年 . 18 图 4-1 新药由研发至上市的五个阶段 . 20 图 5-1 中国创新药行业政策 . 22 图 6-1 医药外包组织产业链 . 23 图 6-2 中国创新药行业政策 . 25 图 6-3 DTP 商业模式 . 27 图 7-1 中国创新药行业主要参与者 . 28 图 7-2 临床及 CMC 阶段的在研产品 . 30 图 7-3 药物开发阶段的在研产品 . 31 图 7-4 豪森医药产品简介 . 33 4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 7-5 豪森医药研究环境展示. 34 图 7-6 康瑞泰药业产品简介 . 35 5 报告编号19RI0643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 从医疗、 人工智能等领域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 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走向上市及上 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业模式, 企业的 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9 月完成。 6 报告编号19RI0643 1.2 名词解释 创新药: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 相对于仿制药, 创新药物强调化学结构新颖或 新的治疗用途。 IND 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申请,新药研究申请。新药在被用于人体临床 试验之前, 申请者必须向 FDA 递交新药研究申请, 其主要目的是向 FDA 提供数据证明 该药物具备用于早期临床试验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港交所: 香港交易所, 是独家经营香港股票市场的机构, 主要职能包括股权交收与结算 交收等。 DTP 药房: (Direct to Patient) ,是获得制药企业产品经销权,患者在医院获得处方后 可直接购买药品并为患者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的药房。 “带量采购” :在集中采购的基础上提出,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 价时,要明确采购数量,企业针对具体的药品数量报价。 PD1:(程序性死亡受体 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通过向下调节免疫系统对人 体细胞的反应, 以及通过抑制 T 细胞炎症活动来调节免疫系统并促进自身耐受, 可以预 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GSP: (Good Supply Practice) ,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是在药品流通过程中, 针对计划采购、 购进验收、 储存、 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制定的保证药品符合质量标准 的一项管理制度。 7 报告编号19RI0643 2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综述 2.1 创新药的定义与分类 在国际上, 创新药一般指新的化学实体或者生物制品中新的物质。 在中国, 创新药是未 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且来源于植物、动物、矿物等药用物质制成的制剂,从中药、天然药物中 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 以及未在中国及海外获准上市的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 生物制品。 创新药一般分为六类: (1) 未在中国及海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2) 改变给药途径且尚未 在中国及海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3) 已在海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中国上市销售的药品; (4) 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 ,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 其制剂; (5)改变中国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6)已有国家药 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见图 2-1) 。 8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 2- 1 创新药的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药品创新研发具有投入多、 周期长及风险高等特点, 过去, 中国药企多以生产仿制 药为主, 研发意识与创新能力均显薄弱。 伴随相关部门在加强临床试验数据核查、 加快创新 药审评审批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中国创新药行业逐步发展起来。从 1949 年至 2008 年, 中国一类上市新药仅有 5 个。2009 年至 2018 年,从阿帕替尼至丙肝药,一类上市新药已 达 20 个。 2018 年间, 已有 150 余个国产一类新药申报临床, 同时还有 20 个进口创新药、 8 个国产创新药在中国递交首次上市申请,大部分已经被纳入优先审评、特殊审评流程,已 有艾博卫泰、安罗替尼等 8 个国产新药获批上市,创造了历年之最(见图 2-2) 。 9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 2- 2 2018 年获批上市的国产创新药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 获批品种还相对较少, 但申报的品种数量在逐步增加。 2018 年新申报的国产新药 IND 数量已经达到 300 个以上,这些申报的品种预计将于 35 年以后逐步获批上市。 未来, 通过人才引进和技术突破等多重利好的落实, 中国在创新药研 发多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逐渐缩小,中国每年获批的创新药数量将呈大幅增长态势。 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态势向好。 2.3 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市场规模 自 2014 年起,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数据显示, 20142018 年,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从 569.5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 1,090.9 亿元人民币, 年复合增长率为 17.6%(见图 2-3) 。头豹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创新药行业将保持 18.5% 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快速增长,到 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549.0 亿元人民币。 10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 2- 3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创新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驱动: (1)政策利好:中国对于医药创新发展不断给予政策支持,颁布如关于深化审评审 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实施意见 、 关于药品注册审评审批若干政策的公告 及 “4+7 带量采购” 等一系列政策, 进一步引导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速创新药审评、 审批及上市的步伐,创新药行业快速发展; (2)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可负担高昂创新药药品费用的人群不断扩大;医保目 录扩容,有助于降低支付负担,从而推动创新药行业持续发展; (3)港交所发布了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的市场咨询文件,允许尚未盈利 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主板上市, 为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第一次使得无收入报表 的创新药企业可以对接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涌入创新药行业,助推行业进步。 2.4 中国创新药行业产业链分析 创新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创新药医药原材料生产商; 产业链中游环节主体为 11 报告编号19RI0643 创新药生产及销售企业; 产业链下游涉及创新药的销售终端, 包括公立医疗机构、 民营医疗 机构及零售药店(见图 2-4) 。 图 2- 4 中国创新药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4.1 上游分析 创新药行业产业链上游企业主要分为三类, 其中外资龙头企业与本土大型企业占据了上 游 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余下的市场份额由本土中小型企业占据。此外,上游的原材料成 本占据中游创新药生产成本的 10%20%。 (1)以勃林格殷格翰等企业为代表的外资龙头企业:该类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及 研发能力,研发投入多占营收的 20%以上,掌握尖端创新药原材料配方,拥有多项专利, 是多种创新药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在创新药产业链上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2)本土大型企业分为两类:以药明康德、药石科技等企业为代表,该类企业不仅 12 报告编号19RI0643 提供原材料且提供医药外包服务, 如药明康德能够为中游企业提供医药研发外包服务, 有效 帮助中游创新药企业减少研发成本、 降低研发风险和提高研发效率, 解决因研发实力不足产 生的诸多问题,该类企业对中游的议价能力较强;以正大天晴、信达生物等企业为代表, 虽然该类企业均为中游企业, 但同时涉及上中游业务, 可自身实现药品合成, 因此该类企业 与其他上游企业合作的同时亦可实现“自给自足”, 该类企业研发成本较高, 研发成本占营 收比例达 20%左右; (3)本土中小型企业:该类企业数量较多,仅生产创新药所需原材料,如细胞株、血 清、培养基等,业务及产品较为单一,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研发投入小,研发成本占营收 比例在 510%左右,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对中游的议价能力不强。 2.4.2 下游分析 中国创新药行业产业链下游的终端市场涉及各级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 其中公立医疗机 构为中游创新药企业的销售主体,民营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对中游的影响力逐渐增加。 公立医疗机构:一、二线城市的公立医疗机构为创新药最主要的销售终端,原因如下: (1)创新药价格高,购入成本高,公立医院资金实力强大,对创新药的需求量大于民营医 院; (2)创新药多为处方药,因此大多零售药店并无经营处方药的资质; (3)由于创新药价 格较高,受居民的收入影响较大,一、二线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较高,购买力较强,且创新药 多为重症药, 有经济实力的重症患者多选择医师资源好的一、 二线城市的公立医院就医, 而 非就近就医,亦会稳固一、二线公立医疗机构作为创新药销售主体的地位。 民营医疗机构:自 2009 年起,中国全面推行新医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 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入,2010 年 11 月, 中国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通过了 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 13 报告编号19RI0643 知 ,提出完善和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确保 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准入、 执业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等要求。 随后, 国务院又 发布了 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 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 等政 策, 目的均为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 民营医疗机构迎来政策利好的黄金发展期, 在下游扮 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零售药店: 中国医疗改革进程逐步深化, 以医院终端为主、 批发环节繁多的传统医药流 通模式多方承压。 “医药分开” 、 “药品零加成” 、 “两票制”改革等多项政策的推行直接导致 医疗机构购药诉求下降, 零售药店得以加速发展。 此外, 医院处方外流促进了新型零售药店 (如 DTP 药房)的诞生,该类药店可承接医院外流的处方,为患者提供正确的用药及治疗 引导,逐渐成为创新药品流通的重要渠道。 3 中国创新药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 人才红利 中国创新药长期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伴随利好海归高端人才政策的落实及大量 海归人员归国就业或创业,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焕发了新生。 (1)国家鼓励人才政策频出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人才归国投身创新药行业。以“千人 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例,从 2008 年开始,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学科、 实验室以及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 引进 2,000 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 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千人计划”启动以来,已分批引进 6,000 余名高层 次创新创业人才。经“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中不乏投身于创新药研发领域的,此外该类人 14 报告编号19RI0643 才亦会选择上市的创新药公司供职,如信达制药、贝达药业、君实药业、嘉和生物等,创新 药企业在人才的助力下,取得了更好的发展; (2) 归国人才代表为中国创新药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快中国国际 化步伐,掀起了中国第一批留学热潮。21 世纪初期,第一批海外求学的有志之士学成归国, 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如信达集团董事长俞德超,于 1964 年远赴美国 求学,2006 年回国创业及研发新药。2006 年,俞德超研发出全球首个治疗鼻咽癌晚期的抗 肿瘤病毒类创新药安柯瑞。随后安柯瑞成功获中国原食药监局批准上市。安柯瑞的出现 填补了人类用病毒治疗肿瘤的空白,亦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运用基因工程手段开创肿瘤溶瘤 免疫疗法的国家。2011 年,俞德超在苏州创办信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2013 年,俞德超与 礼来等全球顶尖药企共同研发的中国 I 类新药康柏西普在中国获批上市。以俞德超为代表 的海归科学家们,于海外深造后毅然归国,为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2 港交所新规带来的利好 创新药研发具有周期长、 成本高等特性, 创新药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较为薄弱, 于中国 上市面临诸多困难。在 A 股市场上市的公司需近三年的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金额应大于 三千万元, 近三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累计大于五千万, 或者营业收入累计大于 三亿元。 严格的上市规定无疑将仍处于新药研发阶段的创新药企业拒之门外。 一些产品尚未 上市、无盈利甚至无收入的创新药公司通常选择赴美上市融资,如百济神州、和黄药业、再 鼎医药等药企已先后登陆纳斯达克。但该种状况于 2018 年发生变化。2018 年 2 月,港交 所发布了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的市场咨询文件,拟在主板规则中新增两个 章节,分别落实生物科技、不同投票权架构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三项建议。具体而言, 港交所将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主板上市, 生物制药公司属于重点支持范畴。 港交 15 报告编号19RI0643 所为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第一次使得无收入报表的生物制药公司可以对接资 本市场,歌礼制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Steath、AOBiome、康希诺、君实生物、迈博 药业等企业纷纷赴港上市(见图 3-1) 。通过对有着十余年创新药行业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 访谈得知, 港交所新规将吸引更多创投资金流向创新药行业, 国产创新药的市场认可度有望 提升, 未来中国有望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公司与企业家, 诞生愈多自主研发的新 药,掌握更多的药物专利,创新药行业增长可期。 图 3-1 中国 2018 年未盈利赴港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不完全统计) 16 报告编号19RI0643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3.3 支付能力提升与医保扩容 创新药价格大多较高, 以中国市场上现有的 4 种 PD1 价格为例, 价格最低的 PD1 使用 一年价格已超 18 万元(见图 3-2) ,因此患者的经济能力对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 响。 17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 3-2 PD1 价格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 2014 年到 2018 年间实现了连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8 年,中国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67.1 元增长至 28,228.0 元, 显示出中国居民经济能力在逐渐增强, 为 患者购买创新药中的药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占人均支出的比重也 在稳步上升(见图 3-3) ,中国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逐步转变,在医疗保健领域的支付意愿 不断加强,促进了创新药行业的市场扩容。 18 报告编号19RI0643 图 3-3 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与人均医疗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2014-2018 年 来源:国家统计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此外,创新药领域的购买情况,较大程度受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变化影响。2017 年,人 社部对中国医保准入规定进行了相关谈判,44 种拟谈判药品,最终有 36 种药品进入医保 目录,如赫赛汀、美罗华、万珂等 15 种疗效确切但价格较为昂贵的创新药品被纳入医保目 录,该政策促使更多患者有能力负担创新药,助力创新药行业扩容。2019 年 3 月,国家医 保局发布了2019 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该方案对于优先纳 入的药品种类做出了明确规定, 提出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品、 癌症及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 用药、慢性病用药、儿童用药、急救抢救用药等,而上述药品多为创新药,未来更多重症创 新药将被纳入医保目录,驱动创新药行业持续性扩容。 4 中国创新药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4.1 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 近十年, 受益于政策的鼓励及资本的注入, 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逐渐提升, 新药上市速 度加快,创新药行业发展态势较好。但中国创新药行业起步晚,起点低,短时间内无法弥补 19 报告编号19RI0643 与发达国家创新药行业之间的差距。 相较于中国本土的创新药, 发达国家的创新药种类更多、 疗效更优, 创新药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尚存, 不利于中国创新药行业长远发展。 具体而 言,中国创新药行业与发达国家差距尚存的原因如下: 研发投入: 近十年, 中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但对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较 发达国家低。欧美龙头药企如强生、诺华、罗氏等,每年的创新药研发投入都在数十亿美元 量级,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在 20%以上。但中国的药企仅有少数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例 达到 10%, 大部分企业仅用 5%左右的营收用于研发, 甚至部分企业的广告投入大于研发投 入,制约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自主定价权:2015 年 6 月,发改委等 7 部委发布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的意见 ,将 创新药定价权移交给生产企业, 促进了中国创新药行业的进步。 在此之前, 中国的药品经历 了长期的国家定价及政府指导价 (19492015 年间) , 而创新药研发难度大、 研发投入高, 研发过程风险极大, 国家及政府的长期干预导致创新药利润被压缩, 使药企研发创新药的积 极性长期不高。欧美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药企有强大的创新药自主定价权,因此美国 的创新药普遍价格较高, 药企亦会投入愈多成本在创新药领域, 美国的创新药行业长期发展 较为稳定且态势较好。 审评速度:国务院办公厅在 2017 年 10 月印发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 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 ,对加快药审提出了若干意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也于近两年不断扩充药审人员数量、 加快药审速度, 积压批件数在 2018 年后已经明显降低。 但在 2018 年之前,中国创新药的审批速度相对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偏慢,且存在严 重的审批时滞,中国创新药上市时间平均要比欧美晚 57 年。长期的审评效率低及速度慢 制约了国产创新药的发展。 20 报告编号19RI0643 4.2 研发周期长、投入大而带来的风险 受益于行业内生增长及政策利好, 创新药行业潜在需求不断释放。 但创新药从研发至上 市需要花费十年左右时间, 创新药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成本, 并承担极高研发失 败的风险, 降低了资本投入的热度及创新药企业研发新药的积极性。 如 2019 年 7 月, Intec Pharma 公司宣布其治疗帕金森病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