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伦敦经济月刊( 2013 年 1月)  2013 年 1 月 18 日  中银 研究产品系列     经济金融 展望 季报    中银调研    宏观观察    银行业观察    人民币国际化观察  作   者 : 宗   良   中国银行研究院  李   斌   中国 银行授信管理部  李义举   中国银行研究院  电   话 : 010  -  6659 4026  签发人:陈卫东  联系人 : 叶银丹  电   话: 010     6659 6874       对外 公开       全辖传阅     内参 材料  2020 年 9 月 10 日      2020 年 第 37 期 (总 第 306 期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路径及政策建议  近期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应对当前全球复杂经济形势的破题之道,是中长期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必然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循环体系的升级版。国内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是要“自我封闭”而是要扩大开放。“双循环”的重点是要提升国内消费数量和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未来宏观政策需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激发内需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重构新型全球产业链, 优化金融业态,引导经济不断转型升级。  研究院  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37 期(总第 306 期)  1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及政策建议近期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国应对当前全球复杂经济形势的破题之道,是中长期经济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必然选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循环体系的升级版。国内国际循环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不是要“自我封闭”而是要扩大开放。“双循环”的重点是要提升国内消费数量和质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未来宏观政策需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激发内需动力,不断改善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积极重构新型全球产业链,优化金融业态,引导经济不断转型升级。  一、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中国审时度势的重大抉择  (一 ) “双循环”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切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特征,突出了内需的重要性。当前 我国 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内外部环境 不确定性较大 。 一是全球经济的衰退、逆全球化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导致我国外需出现下降。 截至 2019 年末,净出口拉动 GDP累计同比增长仅 0.7 个百分点。 2020 年 1-7 月,我国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 下降4.1%,连续 7 个月负增长。 二是国内消费、投资增速下滑,对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截至 2019 年 7 月,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 9.9%,连续 4 年增速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 1.6%,与 2011 年的高点相比下降了 27 个百分点(图 1)。在这样的背景下,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提出立足于宽广深远的历史背景,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  2 2020 年第 37 期( 总第 306 期 )  图 1:三大需求增速出现下降 (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发展模式角度看, 我 国今后 的经济发展要在 重视外需 的基础上扩大内需 , 降低外部环境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今后中国经济发展内需的中长期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扩大内需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是要坚持结构调整的方向,依靠科技的创新, 需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形成更多新的增长极,这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重要内涵。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中国当前阶段谋划下一步发展需要有的视角。  (二 )“双循环”是有效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重构新型产业链体系的理性选择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放缓、逆全球化端倪显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叠加罕见疫情,全球化分工带来的产业链脆弱性也在疫情之下暴露无遗。新形势下要求着眼长远、确立“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导向。 一方面, 自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需求总体低迷,伴随“逆全球化”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产业分工以及部分产业受到较大冲击。 另一方面,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需求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疫情让 稳定的 全球供应链饱受更大考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30-20-1001020302017-092017-102017-112017-122018-022018-032018-042018-052018-062018-072018-082018-092018-102018-112018-122019-022019-032019-042019-052019-062019-072019-082019-092019-102019-112019-122020-022020-032020-042020-052020-062020-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出口累计增速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37 期(总第 306 期)  3 2020 年全球经济将萎缩 4.9%,其中发达经济体将萎缩 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萎缩 3%。 当今世界变局,使得中国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产业链可能受到的威胁和挑战,以国内循环为主保障中国产业链的稳健 性和安全性。  (三 )“双循环”是保障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关系紧张推动了“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思路的重大转变。 一是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同时由于疫情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种冲击也将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二是 面对全球化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中国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 三是 我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但是国内基本盘总体 稳定。经济潜力大、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  二、全面科学理解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一)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我国经济发展循环体系的升级版  一是国际循环体系的升级。 1992 年之后,中国经济更快融入世界经济秩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产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 1992 年到 2011 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到了 1.16 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度不断增长 (图 2),逐渐发展为 成为全球外资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同期中国从全球第 12大出口国,迅 速成长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也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边缘角色,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但是在构建国际大循环的过程中,以往我国依靠出口与投资的驱动模式弊端逐渐暴露。整体经济的过度依赖出口及其诱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放大了国内收入水平差距。中国进出口贸易依存度的峰值一度达到 64%( 2006 年),国际大循环处于主导地位,外向型特征十分明显。 对外以来程度较高提升了经济运行的风险, 外循环本身 也 需要升级。  4 2020 年第 37 期( 总第 306 期 )  图 2:中国实际利用外资 持续 增长( 1983-2019)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银行研究院  二是良好的内循环是经济体系良性循环的基石。 本次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国内大循环处于主导地位,是国际循环的基础,而国际循环则表现为国内循环的有机延伸。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也是国际循环的重要作用。但脱离国内循环的大环境,国际循环将失去其有力支持。“双循环”存在着明确的主次关系,即应以国内循环为基础,在优化内部供需平衡的条件下,扩大开放,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劳动力大国,中等收入人群和国内商品与服务市场规模宏大 。以国内循环为主,就是要全方位拉动内需,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况下 ,为我国企业开拓市场,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目前我国供给侧还存在诸多闲置资源,刺激市场需求可以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二 ) 双循环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  一是要借助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 新的发展格局要求我国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需求多样的消费市场,具有 14亿多人口,人均 GDP 超过 1 万美元,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迎来了极大飞跃 ,人均年 消费额 从 1978 年的 183 元增长到 2019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37 期(总第 306 期)  5 年的 27563 元,增长近 150 倍(图 3);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1978 年的 1558.6 亿元增长到 411649 亿元,增长超过 250 倍。  图 3:中国居民消费水平 不断 增长( 1978-2019)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 CNRDS)  面对巨大的市场规模和 较 快的增长速度 , 国内循环的发展需要吸收更大规模、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国外产品不断提高内需质量。 要发挥 国际循环的 重要作用 ,在工业原材料、投资品、耐用消费品和大宗商品等传统进口需求量较大的商品的基础上优化商贸结构,扩大工业品、高技术商品、高档消费品等进口量,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发展下进一步满足国 内市场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家电、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表明,引入高质量的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够不断提升国内循环的经济活力,从而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新的理念和发展动能,避免国内循环变成一潭死水,进而实现更高效率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通过国内循环加速国际循环。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 , 207 个中类, 666 个小类, 是 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将自身的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新兴产业应充分发挥 “ 后发先至 ” 的优势,在出口方面以国内循环中萌生的物联网、 5G、人工智能、“ 北斗 ” 系统、高铁、智慧家电、无人机、工程设备等高技术、高质量产品开拓新市6 2020 年第 37 期( 总第 306 期 )  场,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促进内外市场规则对接和供应链 生态的相互融合,以中国市场的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的复苏,拉动国际经济大循环。  (三 )“ 双 循环 ” 是 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的 , 不是要“自我封闭”而是要扩大开放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重视外部循环、保持开放才能提高内部循环的活力、质量和效率,重视外循环、继续开放才能实现更好的“内循环”。开放更重要的内涵在于促进竞争、激发新的理念和发展动能。开放带来的竞争与合作,对于更好地实现“内循环为主体”,保持内循环机体的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关起门来搞“内循环”,只会导致“死循环”。改革开放和众多行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竞争是保持活力、促进创新、提高效率的关键。中国企业并不惧怕竞争,近些年的产业发展表明,保护并未提升某些产业的竞争力, 例如汽车产业。相反,众多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表明,开放、公平的环境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没有外循环和继续开放为前提,“国内循环”最终会缺乏活力、缺乏竞争力。   三、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 ,中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 2019 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31.9%,较 2012 年回落了 13.5 个百分点。 2013 至 2019 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 60.5%,较 2008 至 2012 年上升了 6.4 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4%,回落了 17.6 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率平均仅为 0.1%。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实现双循环可从激活内需、提升供给、互联互通、收入 分配 和金融支持等方面发力。  (一) 激活内需,提升国内消费数量和质量  内需是双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双循环的最核心环节。而消费是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未来要 把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形成“能消费”“敢消费” “愿消费”的局面。 一是夯实 “ 能消费 ” 的 民生基础,持续扩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37 期(总第 306 期)  7 大就业和 增加 居民收入 。 加大 扶贫攻坚 、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力度 ,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未来 10年再打造一个3 亿人以上的中产阶级群体 。 二是消除 “ 敢消费 ” 的 后顾之忧, 弥补 民生服务短板。顺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加大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领域投资力度,同时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 领域 的制度保障,解除 居民消费 束缚,引导 居民 主动 消费 。 三是 创造 “ 愿消费 ” 的 场景环境, 培育 新 的消费 增长点。 疫情 期间, 智能化、数字化催生了 新 消费 模式、消费场景和消费 习惯,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日益丰富 。要借 力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的蓬勃 发展 ,加快释放教育 、 娱乐 、购物 的数字化消费潜力。 四是 重视 政府引导作用,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 要发挥政府 在扩大 内需方面的 作用 ,引导 资金 投向供需 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以产业带动 消费 、 以消费 回馈 产业 。  (二)提升供给,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  构建以国内 大循环为主 的 内需体系,必须 深化 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 , 提升供给水平,保障供给 安全。随着 人民生活 水平 提升 ,居民消费 升级趋势 愈发明显 , 而我国经济 供给侧存在 诸多 制约因素, 表现为 : 产业链底层、 劳动力密集型 产品过剩,附加值高 、技术密集型产品不足 , 原材料 和技术 两头 受挤压 ,造成商品 和服务 供给难以匹配、响应人民群众 的 需求, 甚至还会危及到经济安全 运行。“双循环” 要求 继续 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 改革: 一是创新 引领,确保产业链安全。 自主研发“卡脖子 ” 的核心技术 ,降低 产业链 关键环节的 对外依赖度 ,努力 疏通国内大循环的 堵点 。 二是新旧并重,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 加快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步伐 , 主动淘汰 高污染、高能耗的过剩产能 ,积极培育 高端装备 、 生物医药 、 新能源 、信息技术、节能环保 等战略新兴 产业。 三是提高自给率 , 确保粮食 、能源、矿产品等原材料 供给 。 在 粮食生产、 能源结构 、 矿源多样化 等领域 下 大力气,推进 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强化能源 安全意识 ,推动 新能源 的广泛运用, 稳 定 铁矿石 、原油等矿产品 贸易,争夺 大宗商品定价权 。  值得注意的是, 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制造业的发展是国内循环的突出优势,也是内需扩大的重点方向。截至 2019 年末,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高达 269175.1 亿元,8 2020 年第 37 期( 总第 306 期 )  约占中国 GDP 总额的 27.17%,占有全世界制造业份额接近 30%,居世界第一,与 2004年相比增加了 4 倍有余(图 4)。 未来应以制造业为供给侧看改革的抓手,通过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形成供给与需求互相促进格局。  图 4:中国 制造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 2004-2019)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中国银行研究院  (三)互联互通,统筹国内 国际 双循环  “双循环”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要求统筹 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近年来 ,我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持续 上升,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成为全球商品 、要素资源 的 巨大 引力场,统筹 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 重要性 上升 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双循环”要求 更高 水平 的开放 ,未来将继续依托“ 一带一路”, 加快西部陆海通新通道以及自贸区、 自贸港建设,使对外开放的领域从制造业延伸到服务业。“双循环”格局要求形成多领域开放格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关税水平持续降低,使对外开放呈现出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特征。  (四)金融发力,加快双循环新格局的形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金融 活、经济 活” , 在构建双循环 发展格局中 ,我国 金融 业的相关支持已具备良好的基础。金宏观 观察                                                                                                                                     2020 年第 37 期(总第 306 期)  9 融支持 双循环 已有良好基础。 一是服务客户群体广泛 , 2020 年 7 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13.7 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 3007 万户,同比 增长 21.7%。金融 机构在 促进消费 、 提升供给、 降低 成本等“ 双循环 ” 的 关键环节上 经验丰富。 二是资产总量巨大、具有较强的实力 。 截至 2020年 6 月 末, 境内银行业 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到 301.5 万亿元 , 境内 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 64.9 万亿元,债券市场 71.7 万亿元 , 银行资产 、 股票和 债券 市场规模均位列 世界前茅 。金融机构 和 市场的不断 壮大 为居民财富保值增值、企业寻求融资提供 了广阔的土壤。 三是 开放力度 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 40年来,国内经济逐步从 商品市场开放 转向 金融市场 开放 阶段 ,外资金融机构掀起在中国市场布局的热潮,保险、证券、期货等领域首家外资独资或控股公司纷纷诞生,寻求进一步加大在华业务布局。金融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项目落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 年我国 与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 办理人民币跨境 收付 金额超过 2.73 万亿元 ,同比增长 32%,人民币资产逐渐成为 “ 一带一路 ” 及 周边国家 分散投资 和外汇储备的重要 选项。  五、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激发内需动力  第一,稳定和扩大消费。 当前我国正处于消费变革期,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要 着眼长远,采取长期政策助力消费升级。 一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要 加大 逆 周期调节以 护航 经济平稳发展 , 保持就业稳定 ;实施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稳定就业预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居民购买力的最主要来源,只有就业水平提高,才能真正做到刺激消费。聚焦居民关注的医疗、养老、就业等社会问题,落实社会保障,让居民消费无后顾之忧。努力落实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二是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居民的收入预期是决定居民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制有稳定的收入预期才能提升居民部门的消费意愿。未来 财 政政策需精准发力,在既有减轻企业税费负担的情况下,稳定居民收入预期。 三是启动消费中长期规划,推动消费转型升级。 启动中长期消费转型升级规划,培育中产阶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