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19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9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9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9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9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报告编码19RI0672 头豹研究院 | 医疗器械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医疗研究团队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是指在微创介入诊疗过程中涉及 的专业器械(不包括影像设备与常规诊疗通用器 械) 。根据操作方式不同,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可分为 血管通道微创介入器械与非血管通道微创介入器 械。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诊疗范围广泛,涉及领域包 括心内科、 心外科、 神经外科、 骨科、 消化内科、 介 入科等。受益于微创介入诊疗优势明显、政策红利 释放、医疗消费支出增加等因素,中国微创介入医 疗器械行业增长趋势明显, 预计到 2023 年, 中国微 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1,421.3 亿元。 热点一:“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基层医院需求增加 热点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带动微创介入诊疗需求上升 热点三:技术进步推动国产微创介入医疗器械替代进口 “分级诊疗”制度的提出进一步完善基层医院诊疗科目设 置,引进并推广适宜技术项目,提高内镜、介入治疗等 微创技术临床使用比例,提升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 大疾病诊疗能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医疗器械短缺、 配备水平低。在政策推动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完 善,就诊人数增加,带来更迫切的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补 充与更新需求。 年龄增长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等疾病 的主要患病原因。 微创介入手术因创伤小、 脏器干扰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更适合体质较弱、创伤恢复慢、易 产生术后并发症的老年人群体。因此,人口老龄化进程 的加快将带动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加速增长。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心血管 领域技术较为成熟的冠脉支架产品基本完成了进口替 代。其他产品市场依旧由外资巨头主导,存在较大的进 口替代空间。伴随中国企业的创新研发,微创介入医疗 器械未来在脑血管、外周血管、肿瘤消融领域将逐步实 现国产化。 裴兰君 分析师 黄婉儀 分析师 邮箱: csleadleo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免疫治疗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 TIL 疗法行业概 览 生物医药系列行业概览 2020 年中国 EGFR 抑制剂疗 法行业概览 生物医药系列行业概览 2020 年中国 CTLA-4 抑制剂 疗法行业概览 2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目录 1 方法论 . 5 1.1 研究方法 . 5 1.2 名词解释 . 6 2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综述 . 8 2.1 医疗器械定义与分类 . 8 2.2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定义与分类 . 8 2.3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历程 . 10 2.4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 12 2.5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分析 . 13 2.5.1 上游分析 . 14 2.5.2 中游分析 . 15 2.5.3 下游分析 . 16 3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17 3.1 微创介入技术契合临床诊治需求,具备广阔市场前景 . 17 3.2 医学影像技术进步推动微创介入诊疗量增加 . 18 3.3 政策红利释放,推动行业发展 . 19 3.4 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消费支出增加 . 20 4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 22 4.1 行业集中度低,本土企业规模偏小 . 22 4.2 研发水平较低,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 . 25 5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 26 3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6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8 6.1 技术进步推动国产化替代 . 28 6.2 “早诊早治”政策带动消化介入市场崛起 . 31 7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32 7.1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概述 . 32 7.2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投资企业推荐 . 34 7.2.1 迈迪顶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34 7.2.2 苏州恒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36 7.2.3 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38 4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图表目录 图 2- 1 医疗器械分类 . 8 图 2- 2 微创介入治疗的优势. 8 图 2- 3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分类 . 9 图 2- 4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历程 . 10 图 2- 5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12 图 2- 6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 13 图 2- 7 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013-2018 年 . 1 6 图 3- 1EOCT 技术优势 . 18 图 3- 2 60 岁以上人口数及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2011-2018 年 . 20 图 3- 3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卫生费用,2013-2017 年 . 21 图 4- 1 主要原材料税率上涨. 25 图 5- 1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政策 . 27 图 6- 1 主要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进口状况 . 28 图 6- 2 可降解支架研发情况. 29 图 6- 3 肿瘤介入治疗技术 . 31 图 6- 4 食管癌、胃癌不同临床分期五年生存率 . 31 图 7- 1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主要生产商 . 33 图 7- 2 迈迪顶峰主要产品 . 35 图 7- 3 国家项目支持企业发展 . 35 图 7- 4 恒瑞医疗栓塞微球产品特点 . 36 图 7- 5 赛诺医疗产品研发进度 . 38 5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 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 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 已经积累 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生物技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着手, 研究内容覆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 业走向上市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 业模式,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最新动向,报告内容及数据会随着行业发展、技术革新、 竞争格局变化、政策法规颁布、市场调研深入、保持不断更新与优化。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此次研究于 2019 年 09 完成。 6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1.2 名词解释 “分级诊疗” :2015 年 9 月 8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 指导意见 , 制度内涵为“基层首诊、 双向转诊、 急慢分治、 上下联动”的 “分级诊疗” 模式,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一种新型的 X 线成像系统,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两帧 X 线 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机, 通过减影、 增强和再成像过程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 CT:Computed Tomography,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精确准直的 X 线束、 射 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超声诊断: 通过示波屏显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对超声的反射和减弱规律来诊断疾病的 一种方法。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制成的用于 医学检查的成像设备。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 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管腔狭窄最基本最主要的介入性技术。 经皮穿刺周 围动脉将带球囊的导管送入冠状动脉到达狭窄节段, 扩张球囊使狭窄管腔扩大, 血流畅 通。 SFDA: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原卫生部下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总 局。 原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 目的在于规范医疗器械 产品的注册管理,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内镜粘膜切除术。深度可达粘膜下组织,目 的是切除部分粘膜,进而可起到治疗粘膜病变的作用。 ESD: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内镜粘膜下剥离术。用于切除消化道病 7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变组织,主要适用于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 介入放射学: 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 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 结合临床 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8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2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综述 2.1 医疗器械定义与分类 医疗器械是医疗工作中直接或间接用于诊断、 监护和治疗的仪器, 主要通过物理方式对 人体体表及体内产生作用。 医疗器械产品种类繁多, 中国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 管理,根据风险程度不同可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见图 2-1) 。 图 2- 1 医疗器械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定义与分类 微创介入诊疗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设备的引导与监视 下, 利用穿刺针、 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 通过微小创口或人体自然孔道将特定器械导入人体 病变部位,进行微创诊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微创介入诊疗具有无需开刀、局部麻醉、微 创或无创、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微创介入诊疗的应用与发展可降低手 术费用与操作难度、减轻病人承受痛苦、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微创介入诊疗与传统内科、 外科并列为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见图 2-2) 。 图 2- 2 微创介入治疗的优势 9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微创介入诊疗方法的普及主要依靠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发明与应用。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 指在微创诊疗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器械(不包括影像设备与常规诊疗通用器械) 。常见的微创 介入诊疗通用器械包括:支架、穿刺针、扩张器、导丝、导管、连接开关、导管插入鞘等。 除内窥镜刮匙、内窥镜用剥离器、内窥镜用气囊扩张器、部分穿刺器、非血管通道导管导丝 等部分器械外,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大多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 根据操作方式不同,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可分为血管通道微创介入器械、 非血管通道微创 介入器械(见图 2-3) 。目前,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参与众多疾病领域的诊疗,范围涵盖心内 科、心外科、血管外科、介入血管科、神经外科、骨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妇儿科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针对心血管疾病与骨科脊椎的微创介入治疗。 图 2- 3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分类 10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3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至今共经历了技术空白、 初具萌芽和技术探索三大时期 (见图 2-4) 。 图 2- 4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 技术空白期(1977-1999 年) 11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1977 年,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在瑞士苏黎世完成,开创了经皮冠脉球囊 成形术时代。 1984 年, 中国首例经皮冠脉形成术开展成功。 1986 年, 德国外科医生完成世 界上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标志着现代微创外科时代到来。 20 世纪 90 年代, 腹腔镜微 创技术被引入中国,1991 年,香港医生钟尚志在中国大陆完成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标志现代微创技术在中国的萌芽。 90 年代初期, 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司发 (90) 第 27 号 文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自此介入放射治疗作为单独临床 科室发展。90 年代中期,微创技术进入相对成熟期,人们开始探索微创技术在其他科室的 应用。在中国,微创脊柱外科手术始于这一时期。90 年代后期,微创肿瘤的治疗进入发展 期。 在此阶段, 中国的微创治疗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但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技术 空白期,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依赖进口。 (2) 初具萌芽期(2000-2006 年) 21 世纪初期,微创技术作为新技术逐渐渗透到脑血管、肿瘤等大病种的治疗领域。在 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与高额利润的双重驱动下,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厂商开始仿制以冠脉 支架为代表的微创介入医疗器械。2000 年,上海微创冠脉支架及输送系统取得原 SFDA 注 册证。2005 年,专注于心血管与骨科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凯利泰医疗集团成立,开拓了中 国骨科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平台。2006 年,南京亿高获得微波消融辐射器市场准入,聚焦微 创肿瘤消融器械研发。在此阶段,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加大资金、技术投入,推 动行业发展。 (3) 技术探索期(2007 年至今) 2010 年前后,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企业相继上市,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微创介入医疗器械 行业初具规模。 冠脉支架是中国技术最为成熟的微创介入产品, 其发展经历了单纯球囊扩张、 裸金属支架、 药物洗脱支架以及全吸收式生物可降解支架四个阶段。 本土企业技术趋于成熟, 12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逐渐完成进口替代,在中国心血管支架市场,国产化比例已高达 80%-90%。在中国,肿瘤 消融、 脑血管、 外周血管微创介入器材的技术发展处于瓶颈期: 肿瘤消融的有效性因尚未得 到业界一致认可, 相关器械技术发展迟缓; 脑血管因与其他部位相比具有管腔纤细、 分支众 多、走行迂曲、周围缺少支撑、对刺激敏感等特点,其支架设计与制造面临巨大技术挑战; 外周血管病因临床表现不如心脑血管病临床表现严重, 没有引起患者的广泛重视, 外周血管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尚处于新兴阶段。 总体来看,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仍处于技术 探索期。 2.4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销售端统计,2014- 2018 年,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 258.1 亿元增长至 519.9 亿元,年复合增 长率为 19.1%。 未来五年, 中国相关技术革新、 政策支持、 医疗消费增加将成为驱动行业市 场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整体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以 22.3%的 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 2023 年,市场规模有望上升至 1,421.3 亿元(见图 2-5) 。 图 2- 5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13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到以下原因驱动: (1)微创介入诊疗优势明显,医疗影像技术进步促进行业发展:相较于传统手术,微 创介入手术具有局部创伤小、 病人痛苦少、 治疗费用低等优点, 未来将成为临床应用主流方 法。 微创介入诊疗的顺利进行需要影像设备的引导, 医疗影像设备的技术革新将推动微创介 入诊疗行业的发展; (2)政策红利释放推动行业发展:一方面, “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加速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完善, 带来微创介入医疗器材补充与更新需求。 另一方面, 医保制度的完善减轻了患 者经济负担,接受微创介入治疗的群体将会扩大,进而增加对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需求; (3)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消费支出增加: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等大病发病率上升,推动医疗消费增加,促进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 2.5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原材料、 零部件、 机器设备供应商; 中游 环节主体为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与经销商;下游涉及各级医疗机构(见图 2-6) 。 图 2- 6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 14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5.1 上游分析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供应商。 从在医疗器械行业从事市场分析工作超过 20 年的专家处访谈得知:上游供应商涉及领 域较为广泛,包括电子制造、高分子生物材料、金属材料等行业。金属材料行业主要为微创 介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供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合金与金属,包括:钴基合金、钛合金、镍钛 记忆合金、不锈钢等,行业利润率保持在 40%-60%;高分子生物材料行业主要为微创介入 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供高分子医用材料,包括硅胶、覆膜等,行业利润率超过 20%;电子 制造行业主要为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提供电子元件、 显示屏、 电路板等零部件, 行业 利润率维持在 10%-20%。原材料利润空间大是导致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价格高的主要原因。 上游行业的生产能力、工艺水平、议价能力,直接影响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产品质 量、经营状况、盈利能力。医疗器械行业门类多、细分领域体量小,总体议价能力弱。与医 疗器械其他细分领域相比,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对原材料质量要求更高, 部分生物与金属 15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材料需要特殊工艺, 必要时需对原材料进行成分检测, 因此微创介入医疗器械原材料价格比 普通医疗器械原材料更高,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相对于上游供应商几乎不具备议价能 力。 2.5.2 中游分析 中游环节主体为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与经销商。 对在医疗器械行业从事市场分析工作超过 20 年的专家访谈得知,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 械生产商技术壁垒高,总体市场较为分散。主要厂商面临来自强生、雅培、库克、美敦力、 波士顿科学等几大国际医疗器械生产巨头的竞争压力。但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利润率 高,微创介入医疗器材出厂价格通常为总成本的 1.5 倍。未来,高利润率水平将会吸引更多 企业进入行业。 随着生产技术的成熟和业务体量的扩大, 为减少对上游企业的依赖程度、 稳定采购渠道、 严控原料质量、降低生产成本,部分中游从事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开始 向上游产业链延伸,自主生产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产品需要的部分原材料。2014 年,南微医 学与南京康宏塑料厂合资成立了江苏康宏, 为南微医学提供弹簧管、 注塑件等原材料。 上海 微创成立脉通医疗子公司,2017 年,脉通医疗作为实际运营主体承接上海微创介入医疗器 械原材料的研发工作。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通常采用经销的销售模式。经销模式主要有两个优点: (1)伴随“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采购量 不断增长,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无法凭借自身销售团队覆盖全部市场, 直销方式难以满 足市场需求,经销商模式下器械生产商可充分利用经销商的渠道资源与区位优势; (2)公立医院在医改控费的要求下,现金流紧张,无法及时向器械生产商付款。微创 16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介入医疗器械生产商研发周期长、 资金投入成本高, 终端客户回款周期长会限制公司的研发 与运营。采取经销模式,器械生产商可加快资金回流,降低资金占用成本。 2.5.3 下游分析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下游主要参与者是各级医疗机构。下游的市场容量、消费需求、 消费能力将影响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 经营效益。 伴随国民经济的增长, 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医疗卫生领域财政支出大幅增长, 资金的大量投入为各级医院采购微创介 入医疗器械提供支持(见图 2-7) 。 图 2- 7 中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013-2018 年 来源:国家财政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国际上,微创介入医学已经有超过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微创介入治疗起步晚, 但发展迅速。 目前, 微创介入医疗器械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科室, 心血管疾病高发病 率与高死亡率的现状推动了冠脉支架成为中国技术发展最成熟的微创介入医疗器械, 基本实 现进口替代。2000 年全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冠脉支架植入术只有 2 万例,到 2015 年, 17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全国开展的此类手术达到 56 万例,15 年内实现近 30 倍的增长。然而,已经接受冠脉支架 植入术的患者人数远小于患病总人数。 未来冠脉支架植入术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 推动对冠脉支架的需求。此外,肿瘤、神经等领域大病种发病率的提高,也将进一步催生对 介入治疗的需求, 放射介入科、 神经外科、 血管外科等科室有望成为微创介入医疗器械采购 的重点科室。 3 中国微创介入医疗器械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 微创介入技术契合临床诊治需求,具备广阔市场前景 相较于传统外科手术,微创介入治疗具有众多优势,逐渐成为临床应用主流方法。 微创 手术具有三大优点: (1)局部创伤小:微创手术切口小、损伤轻、出血少,基本不留疤痕。 医生在患者体外操作, 能够避免脏器暴露在外部环境下, 减少对脏器功能的干扰与损伤; (2) 病人痛苦少:微创手术无需开刀,避免纱布和手对组织的接触、缝线少。特别是在腹腔手术 中,术后患者腹腔黏连远少于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快,疼痛感轻; (3)治疗费用低:微 创手术住院时间远短于传统外科手术。 一般情况下, 患者术后 7 到 10 天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节省大量住院费用, 较快回归正常工作与生活。 微创介入手术因上述优势成为临床治疗的主 要趋势, 逐渐对传统手术形成替代, 微创介入手术量的增加将会带动对微创介入医疗器械的 需求。 微创手术中的肿瘤消融技术因其安全有效等优点, 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 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据北京医学报道,肿瘤消融技术已经成为实体肿瘤有效治疗手段之 一。肿瘤消融最早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现应用范围已相对广泛,对良性、恶性肿瘤均有较好 的治疗效果, 是肿瘤治疗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 肿瘤消融技术主要应用场景为对经传统手术 切除、放化疗治疗后,复发、残余的肿瘤进行切除。肿瘤消融技术具有简单、精确、微创等 18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仅供内部使用 报告编号19RI0672 特点,尤其是微波肿瘤消融技术,具有消融形态规则、疗效确切、热效率高等优势,成为最 重要的肿瘤消融技术之一。中国每年微波肿瘤消融手术量超过 10 万例,占世界微波消融手 术量的 48%,市场规模巨大。肿瘤消融技术在复发、残余肿瘤切除方面可弥补传统肿瘤切 除手术的不足, 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肿瘤消融技术的普及将会带动相关肿瘤微创介入 医疗器械需求的增长。 3.2 医学影像技术进步推动微创介入诊疗量增加 微创介入诊疗的顺利进行需要影像设备的引导, 医疗影像设备的技术革新将推动微创介 入诊疗行业的发展。内镜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EOCT)是医学影像设备技术革新的代 表。EOCT 由设备和探头两部分组成,与内镜配合使用,可对腔道横截面进行逐层扫描,观 察到直视观察不到的黏膜间病变, 具有分辨率高、 清晰度高、 覆盖面广等优势 (见图 3-1) 。 EOCT 将光学相干断层技术与内镜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结合, 主要用于早期癌症筛查与手术 规划,是一种新型人体腔道“无创光学活检”手段。医生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