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报告编码19RI0356 头豹研究院 |医药生物系列行业概览 400-072-5588 2019 年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概览 报告摘要 医疗研究团队 镇静催眠药物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稳定情 绪或促进和维持生理睡眠的药物。镇静催眠药物行 业受药品监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两票制等多项 医改政策影响,但由于中国失眠患者基数庞大且增 速迅猛,整体镇静催眠药物市场呈现增长趋势。数 据显示,中国镇静催眠药物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143.0 元人民币上升至 2018 年的 198.0 亿元人民 币,年复合增长率为 8.5%。 热点一:终端用药需求增加 热点二:老龄化程度加深 热点三:中成药逐渐普及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竞争压力和社会压力加剧, 升学、就业、家庭、疾病、环境等社会压力导致患有睡 眠问题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中国目前患有睡眠问题的人 数占中国总人数 40%以上,就诊率不足总患者人数的 30%。因此,失眠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镇静催眠药物 市场仍有巨大上升潜力。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 2020 年 65 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总人口数量的 17.3%。老年人患有 睡眠问题的概率是年轻人的 5-6 倍,因此,老年人口数 量日益增加,对镇静催眠药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西药由于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方便服用、功效明 确、临床试验充分等优点,一直是镇静催眠药物行业的 主流药物类型。然而西药不可避免会产生副作用,尽管 经过三代改进副作用已显著降低,长期服用仍有可能对 身体机能造成损伤。镇静催眠中成药即使长期服用也不 会损害身体,不会产生抗药性和赖药性,恰好弥补了西 药的不足。 143.0 154.6 160.8 179.2 198.0 204.3 223.4 241.0 254.7 270.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预测2020预测2021预测2022预测2023预测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市场规模,2014-2023预测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 市场规模 年复合增长率 2014-2018年 8.5% 2019-2023年预测 8.1% 亿元戴辰婧 分析师 黄婉儀 分析师 邮箱: csleadleo 行业走势图 相关热点报告 医药生物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药用辅料行业概 览 医药生物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创新药行业概览 医药生物系列行业概览 2019 年中国心血管用药行业 概览 报告编号19RI0356 目录 1 方法论 . 3 1.1 研究方法 . 3 1.2 名词解释 . 4 2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综述 . 6 2.1 镇静催眠药物的定义及分类 . 6 2.2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的发展历程 . 7 2.3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规模 . 9 2.4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产业链分析 . 10 2.4.1 上游分析 . 11 2.4.1 下游分析 . 12 3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 14 3.1 终端用药需求增加 . 14 3.2 患者服药意愿增强 . 16 3.3 中成药逐渐普及 . 17 4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制约因素分析 . 18 4.1 药物滥用问题频发 . 18 4.2 新型药物研发难度大 . 19 5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相关政策分析 . 20 5.1 行业监管政策 . 20 5.2 行业支持政策 . 21 6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22 1 报告编号19RI0356 6.1 产品结构升级 . 22 6.2 行业日趋规范化 . 23 7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竞争格局 . 24 7.1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 24 7.2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 25 7.2.1 扬子江药业集团 . 25 7.2.2 天津华津制药 . 27 7.2.3 江苏恒瑞医药 . 28 2 报告编号19RI0356 图表目录 图 2-1 镇静催眠药物分类 . 8 图 2-2 镇静催眠药物发展历程. 9 图 2-3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图 2-4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产业链 . 12 图 3-1 65 岁及以上人口和其占总人口比例,2009-2018 年 . 15 图 5-1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主要监管政策. 20 图 5-2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主要支持政策. 22 图 7-1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药品企业 . 25 图 7-2 扬子江药业镇静催眠类产品 . 27 图 7-3 恒瑞医药镇静催眠类产品 . 30 3 报告编号19RI0356 1 方法论 1.1 研究方法 头豹研究院布局中国市场,深入研究 10 大行业,54 个垂直行业的市场变化,已经积 累了近 50 万行业研究样本,完成近 10,000 多个独立的研究咨询项目。 研究院依托中国活跃的经济环境,从医疗、教育、消费品等领域着手,研究内容覆 盖整个行业的发展周期,伴随着行业中企业的创立,发展,扩张,到企业走向上市 及上市后的成熟期, 研究院的各行业研究员探索和评估行业中多变的产业模式, 企 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以专业的视野解读行业的沿革。 研究院融合传统与新型的研究方法, 采用自主研发的算法, 结合行业交叉的大数据, 以多元化的调研方法, 挖掘定量数据背后的逻辑, 分析定性内容背后的观点, 客观 和真实地阐述行业的现状, 前瞻性地预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研究院的每一份 研究报告中,完整地呈现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研究院秉承匠心研究, 砥砺前行的宗旨, 从战略的角度分析行业, 从执行的层面阅 读行业,为每一个行业的报告阅读者提供值得品鉴的研究报告。 头豹研究院本次研究于 2019 年 07 月完成。 4 报告编号19RI0356 1.2 名词解释 镇静催眠药物: 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稳定情绪或促进和维持生理睡眠的药物, 根 据使用剂量不同,镇静催眠药物可达到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不同治疗效果。 快速眼动睡眠期:国际睡眠医学将睡眠分为五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 期、快速动眼期,快速眼动睡眠期人体会出现脑电波频率变快,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大脑 思维活跃,多梦,且伴有强烈眼部活动。 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国际睡眠医学将睡眠分为五个阶段: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 睡期、 快速动眼期, 其中前四个睡眠阶段统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 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脑电 波呈现睡眠表现,肌肉活动明显减弱。 血浆半衰期:血液中药物浓度或体内药物量下降一半所需时间称为血浆半衰期。 药物依赖性:机体对长期使用的依赖性药物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状态。 大宗原料药:工艺成熟、需求量大的不涉及专利问题的原料药,分为抗生素类、维生素 类、镇痛息热三类。大宗原料药临床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适应症广泛。 特色原料药:专利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的药品原料药,产品类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反跳性失眠: 停止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后的 1-2 个晚上, 睡眠质量比治疗前还差, 特征包 括醒觉时间延长等。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对已经批准上市的仿制药,按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 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即仿制药需在质量与药效上达到与原研药一致的水平。 “4+7”带量采购: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程 度、西安 11 个城市(即 4+7 个城市)率先实施的,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即确定采购品种 (指定规格)及采购量,以量换价的药品采购政策。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脑干腹侧中心部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相混杂的结构。 5 报告编号19RI0356 戒断综合征:停用或少用精神活性物质后导致的综合征。 6 报告编号19RI0356 2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综述 2.1 镇静催眠药物的定义及分类 镇静催眠药物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稳定情绪或促进和维持生理睡眠的药物。 根 据使用剂量不同, 镇静催眠药物可达到不同治疗效果。 小剂量使用时, 镇静催眠药物通过抑 制边缘系统的海马体、杏仁核,可有效调节烦躁、激动、紧张、忧虑等情绪,因此具有良好 镇静、 抗焦虑作用; 中剂量时镇静催眠药物可缩短快速眼动睡眠时期, 延长非快速眼动睡眠 时期, 减少夜间觉醒次数, 从而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大剂量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强烈 抑制作用,具有抗惊厥、抗癫痫、麻醉、麻痹等效果。 根据作用机理不同,镇静催眠药物可分为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其他类三种类型: (1)苯二氮卓类药物:是 1,4 苯并二氮杂卓的衍生物,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使脑内 苯二氮卓受体与大脑皮质、 边缘系统、 中脑、 脑干和脊髓相结合, 从而起到治疗焦虑、 失眠、 惊厥、癫痫、肌肉痉挛、酒精戒断的效果。苯二氮卓类药物主要特点有治疗失眠焦虑效果明 显、对肝脏副作用小、使用安全、短期使用药物依赖性弱等,但不适用于特殊人群例如老年 人、哺乳期妇女以及青少年。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氮卓、地西 泮、硝西泮等,其中地西泮片是临床上最常使用的镇静催眠药物。根据血浆半衰期,苯二氮 卓类药物又可分为三小类: 长半衰期类、 中半衰期类和短半衰期类。 长半衰期类药物如地西 泮和氟西泮的药物作用时间为 50 小时以上,用于治疗长期失眠;中半衰期的药物如替马西 泮和奥沙西泮, 药物作用时间为 620 小时, 治疗短期睡眠问题效果显著且副反应小; 短半 衰期的药物作用时间仅有 5 小时,主要作用为镇静,催眠效果较弱。 (2)巴比妥类药物: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同样作用于中枢神经且中枢抑制性因剂量 而异, 与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同的是该药物半衰期普遍较长, 药物依赖性以及耐受性强, 长期 7 报告编号19RI0356 使用可造成肝肾功能损害。 常见巴比妥类药物为硫喷妥钠。 脂溶性高的药物在患者体内代谢 速度快, 药物作用时间短, 又称为短效药物; 脂溶性低的药物代谢速度慢, 药物作用时间长, 又称为长效药物。巴比妥类药物根据脂溶性高低可分为四类:长效类、中效类、短效类和超 短效类。 现阶段巴比妥药物的镇静作用已被苯二氮卓类药物代替, 但巴比妥类麻醉药物仍在 使用,如硫喷妥钠。 (3)其他类镇静催眠药物:包括水合氯醛,褪黑素,甲硅酮等。水合氯醛主要用于治 疗顽固失眠,催眠过程温和且无明显副反应。甲硅酮药效强烈,主要作用为抗惊厥、麻醉。 图 2-1 镇静催眠药物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2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的发展历程 镇静催眠药物发展至今, 共经历了三代: 第一代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包括巴比妥酸合成物 和苯巴比妥, 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即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 主要代表是地西泮, 第三代镇 静催眠药物即新型镇静催眠药物,包括唑吡坦和扎来普隆(见图 2-2) 。伴随着发展历程的 8 报告编号19RI0356 不断推进,镇静催眠药物的类别逐渐丰富,安全指数更高,药物依赖性更低,应用人群也更 加广泛。 图2- 2 镇静催眠药物发展历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 第一代镇静催眠药物:1864 年-1962 年 1864 年, 德国科学家阿道尔夫冯拜亚人工合成巴比妥酸, 并因此获得诺贝化学奖, 巴 比妥酸被公认为镇静催眠药物的起源。1902 年,爱弥尔费歇尔教授在合成巴比妥化合物的 过程中意外发现巴比妥具有镇静作用。1911 年,巴比妥酸药物研发上市,但由于当时巴比 妥酸药物治疗安全指数较低, 镇静催眠效果不明显, 服用者易产生依赖性和抗药性, 因此巴 比妥酸药物在临床中很少应用。 (2) 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1963 年-1991 年 1963 年,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物问世,该类药物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广泛关注,成 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最畅销的镇定药物。苯二氮卓类常见药物有甲喹酮、地西泮、舒必 利、三唑仑、咪达唑仑、硝西泮、劳拉西泮等。其中地西泮药物作为最先出现的苯二氮卓 类镇静催眠药物至今仍在临床上有较高使用率。相比巴比妥类药物,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 药物的治疗安全指数高,觉醒次数减少,药物副反应轻微,有利于提升睡眠质量,但长期 服用仍会形成药物依赖。 (3) 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1992 年至今 9 报告编号19RI0356 1992 年,人们发现唑吡坦具有良好的催眠效果,并能缩减入睡潜伏期,同时减少夜间 觉醒次数,且久服无依赖性,使用安全。随后,大量唑吡坦获批上市并迅速获得市场认同成 为新一代镇静催眠药物代表。此后,镇静催眠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种类繁多、结构各异、 作用不同的新型镇静催眠药物相继问世,如:扎来普隆、佐匹克隆等。 2.3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规模 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受药品监管、 药品集中招标采购、 两票制等多项医改政策影响, 但由 于中国失眠患者基数庞大且增速迅猛, 整体镇静催眠药物市场呈现增长趋势。 数据显示, 中 国镇静催眠药物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143.0 元人民币上升至 2018 年的 198.0 亿元人民 币,年复合增长率为 8.5%(见图 2-3) 。 图 2-3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市场规模,2014-2023 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未来五年,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 8.1%的复合增长率,并在 2023 年 达到 270.0 亿元人民币,主要驱动因素包括以下三点: (1)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竞争压力和社会压力加剧, 升学、 就业、 家庭、 疾病、 环境等社会压力导致患有睡眠问题人口数量持续上升。 中国目前患有睡眠问题的人数占中国 10 报告编号19RI0356 总人数 40%以上,就诊率不足总患者人数的 30%。因此,失眠问题在中国普遍存在,镇静 催眠药物市场仍有巨大上升潜力。 (2)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 2020 年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总人 口数量的 17.3%。老年人患有睡眠问题的概率是年轻人的 5-6 倍,因此,老年人口数量日 益增加,对镇静催眠药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3)镇静催眠药物为生物制药,药品更新换代速度快。新型镇静催眠药物通过增强药 物的水溶性改善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等问题,提升药物疗效,推动行业发展。 2.4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产业链分析 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参与者为原料药供应商, 包括生物原料药、 化学原料 药、中药材以及其他药用辅料制造商;中游环节主体为医药企业,其主营业务包括研发、生 产和销售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参与者为江苏恒瑞医药、江苏恩华药业、宜昌人福药业等;下 游为镇静催眠药物的消费终端, 包括医疗机构, 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 镇静催眠药通过这些 销售渠道流向患者(见图 2-4) 。 图 2-4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11 报告编号19RI0356 2.4.1 上游分析 镇静催眠药物行业产业链上游由生物原料药、 化学原料药、 中药材和药用辅料制造行业 构成。 镇静催眠原料药由上游原料药企业生产加工后销售至中游医药生产企业进行进一步加 工,原料药的质量、价格、产量变化会对于中游企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中游药企倾向于 与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具有 GMP 生产认证的企业合作。 生物原料药行业: 镇静催眠药物的生物原料药主要包括杜仲雄花和阿魏酸钠, 具有减少 生物自主活动、延长睡眠时间、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中国生物原料药行业整体规 模小、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以仿制药原料药为主,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伴随着政府加大对生物制药企业的支持力度,在“十一五”期间,生物原料药生产行业发展 迅速。 在政府的扶持下, 未来生物原料药研发以及生产技术将进一步提高, 促进中游医药企 业研发新型镇静催眠药物。 化学原料药行业: 化学原料药可分为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 大宗原料药是工艺成熟、 需求量大且不涉及专利问题的传统原料药,主要包括三大类:抗生素类、维生素类、解热镇 痛类。大宗原料药行业由于技术壁垒低,同类型竞争企业数量多,整体行业供大于求。特色 原料药特指仿制专利药的原料药, 市场需求根据专利到期时间变化。 镇静催眠药物的化学原 料药多为特色原料药, 厂家需为医药企业提供提品质优良的仿制药原料药, 对原料药生产厂 家技术要求高,因此特色原料药供应商数量少,市场集中度高,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伴随着 原研药专利不断到期, 仿制药市场需求增加, 中游企业对质量优良, 工艺成熟的特色原料药 需求进一步增加。 中药材行业: 中药材行业为镇静催眠中成药生产企业提供原料药, 药材来源及质量对中 游企业尤其重要。 不同于生物原料药和化学原料药能够批量生产, 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方式为 种植和采摘, 且不同的中药材对生长环境要求各异, 因此中药材行业竞争者数量庞大, 生产 12 报告编号19RI0356 品种多,但存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现阶段,在政府医药部门的严格 监管和中药材采购标准逐渐完善下, 中药材行业生产的药物质量不断提升, 推动中游企业发 展。 2.4.1 下游分析 产业链下游主体是镇静催眠药物终端消费机构, 由医疗机构, 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构成。 镇静催眠药物属于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物, 需要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凭处方购药, 因 此中国镇静催眠药物主要的销售市场为医疗机构, 包括综合医院、 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基层医 院,市场份额超过 80%。国家为改善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商业模式,提出医药分开、处 方外流、 药店分级管理等政策, 允许具有完善资质的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凭医药处方销售镇 静催眠药品, 为长期患有睡眠问题的患者提供便利。 该政策打破了医疗机构的垄断地位, 推 动药品销售多渠道健康发展, 具有资质的规范化的零售药店和医药电商市场份额将会逐步上 升。 13 报告编号19RI0356 14 报告编号19RI0356 3 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3.1 终端用药需求增加 老龄化程度加剧、 生活压力加大导致睡眠障碍症患者人数增加, 镇静催眠药由于能够改 善睡眠状态, 避免失眠带来的损害, 其终端用药需求持续增加, 并推动中国镇静催眠药物行 业不断扩容。 (1) 老龄化程度加剧: 与年轻人相比, 老年人受三方面原因影响更易罹患睡眠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加, 身体 各项机能不断下降,患神经精神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睡眠呼吸暂 停综合征等)及全身疾患(如:心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肾疾病、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等)的概率增加,这两类疾病均有可能导致睡眠障碍;老年人抵抗力较弱,更易患各类疾 病,服药频率大幅提升,服用激素、甲状腺素、喹诺酮类抗生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等药物 均有可能引发睡眠障碍; 受退行性变影响, 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的适应性明显降低, 对睡 眠时间改变时差难受性较差,外界环境的改变更易造成老年人失眠。 中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程度加剧, 老年人数量持续上涨的阶段。 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9- 2018 年间,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从 8.5%攀升至 11.9%,65 岁及以上 老年人口数量由 11,309 万人增加至 16,658 万人, 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 4.4% (见图 3-1) 。 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 睡眠障碍人群也不断扩大, 推动镇静催眠药物终端需求上涨, 带 动行业扩容。 15 报告编号19RI0356 图 3-1 65 岁及以上人口和其占总人口比例,2009-2018 年 来源:国家统计局,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2) 生活压力加大: 中国居民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随之不断增加, 更容易诱发睡眠障 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 46 小时,高于 世界平均水平时间。 更长的工作时长, 不仅压缩了睡眠时间, 导致神经系统无法得到充足的 休息, 更易引发失眠。 并且长期熬夜以及作息不规律容易造成神经系统异常, 同样增加了睡 眠障碍发生的概率;在工作方面,工作内容繁重、工作时间长等因素容易使人产生紧张、 焦虑等情绪。 研究表明, 80%以上的失眠与紧张、 焦虑等情绪有关。 伴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 失眠率呈上升之势。 在生活方面, 物价上涨导致生活成本不断上升; 养育孩子需要花费比以 往更多的金钱与精力;老龄化程度加剧增加了赡养老人的压力。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现代人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也更容易罹患失眠症。 睡眠障碍及失眠症发病率增加, 为镇静催眠药创造了更多的终端需求, 推动中国镇静催 眠药行业快速发展。 16 报告编号19RI0356 3.2 患者服药意愿增强 过去,镇静催眠药物存在易成瘾、易产生赖药性等副作用,且终端售价昂贵,患者服药 意愿不强。21 世纪以来,催眠镇静药物副作用不断减少,终端售价持续降低,患者服药意 愿增强,镇静催眠药物销量也随之提升。 (1) 药物副作用减少: 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代镇静催眠药物存在较多问题: 起效慢且疗效不明显, 患者服 药后容易出现觉醒; 长期服用可能造成肝肾功能障碍, 引起反跳性失眠现象, 导致慢性中 毒、 呼吸麻痹甚至死亡; 极易产生赖药性和抗药性。 第一代镇静催眠药物上市后不久即被 淘汰, 随后出现的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在安全性及疗效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起效快, 服药 后觉醒次数少;毒副反应小,不会导致显著的药物性肝损伤。得益于这些改善,第二代药 物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患者服药意愿大幅提升。 但是第二代镇静催眠药物仍然可能引起 反跳性失眠,且容易产生赖药性和抗药性,部分患者担心产生药物依赖,仍然排斥服药。逐 渐普及的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物进一步改善了第二代药物存在的缺陷, 降低了反跳性失眠发生 的概率,且久服无依赖性。这一进步解决了患者对药物依赖的担忧,增强了服药意愿,并带 动镇静催眠药物不断扩容。 (2) 终端售价降低: 镇静催眠原研药价格十分昂贵,以佐匹克隆片为例,原研药售价高达 500 元人民币/盒 (7.5mg,14 片) ,长期服用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服药意愿。仿制药的 陆续面世,降低了镇静催眠药物的价格。1998 年,佐匹克隆仿制药上市,终端售价大幅下 降,同等规格的佐匹克隆仿制药价格降至 50 元人民币/盒以下,70%以上的患者均可负担 长期服药所需的支出,服药意愿显著增强。伴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以及“4+7”带量 采购政策的实施, 镇静催眠药物终端售价有望进一步降低, 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素。 17 报告编号19RI0356 3.3 中成药逐渐普及 西药由于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方便服用、功效明确、临床试验充分等优点,一直是 镇静催眠药物行业的主流药物类型。 然而西药不可避免会产生副作用, 尽管经过三代改进副 作用已显著降低, 长期服用仍有可能对身体机能造成损伤。 镇静催眠中成药即使长期服用也 不会损害身体, 不会产生抗药性和赖药性, 恰好弥补了西药的不足, 各大药企及医疗机构在 中成药临床应用方面勇于尝试。 单独使用镇静催眠中成药,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轻度或中度失眠, 对于重度失眠疗效 不显著。 服用镇静催眠中成药后不会立刻起效, 需经过较长时间的持续治疗, 才能较为明显 地改善失眠症。 通过对在精神医疗领域有着十年以上从业经验的主任医师访谈得知, 起效慢 以及疗效不显著是限制镇静催眠中成药普及的重要原因。 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两种方法解决 镇静催眠中成药这一痛点: 中成药与西药结合使用: 在病前期服用西药, 快速改善失眠情 况, 后期逐渐将西药替换为中成药, 防止患者产生抗药性或赖药性; 中成药配合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能够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从根源上降低失眠症发生的概率, 再配合中成药, 即可实 现温和快速治疗失眠症的目的。第一种方法需要医师精准掌控两类药物的替换时间与替换 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