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2021年度策略:蓬勃复苏,变革求新.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汽车行业2021年度策略:蓬勃复苏,变革求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汽车行业2021年度策略:蓬勃复苏,变革求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汽车行业2021年度策略:蓬勃复苏,变革求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汽车行业2021年度策略:蓬勃复苏,变革求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汽车行业2021年度策略:蓬勃复苏,变革求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 证券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2020年 11月 17日 交运设备 增持(维持) 林志轩 SAC No. S057051906005 研究员 SFC No. AVU633 021-28972090 zhixuan.linhtsc 刘千琳 SAC No. S057051806004 研究员 SFC No. BQB847 021-28972076 liuqianlinhtsc 邢重阳 SAC No. S05705207003 研究员 SFC No. BNN38 021-38476205 xingchongyanghtsc 王涛 SAC No. S05705191001 研究员 021-28972053 wangtao0171htsc 1交运设备 : 10月销量点评:行业景气度较高2020.1 2 交运设备 : 3Q20汽车行业经营改善显著2020.1 3星宇股份 (601799 SH,增持 ): 产品结构持续改善, Q3业绩超预期 2020.10 资料来源: Wind 蓬勃 复苏,变革 求新 汽车 行业 2021年度策略 需求重回增长轨道,行业 2021-2022有望进入上行周期 汽车销量连续三年下滑之后,我们认为行业将在 2021-2022年迎来上行周期 。 我们预计 2020-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分别为 2,595、 2,765、 2,864万辆 , 同比分别 -1.4%、 +6.6%、 +3.6%。乘用车销量 2021-2022年 增长较快,预计 2021-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分别为 2,000、 2,200、 2,310万辆 ,分别同比 -6.5%、 +10.0%、 +5.0%。此外,消费升级依然在 延续,高品质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快速发展,行业发展总体更加健康与可持续。我们维持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各细分板块优质的龙头公司 ,包括上汽集团、华域汽车、潍柴动力、三花智控、伯特利、科博达。 消费升级、结构改善,乘用车售价有望延续上升趋势 由于持续的消费升级 , 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 (尤其是 SUV占比的提升),国内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 2015年以 来 明显上升 。展望未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在各个细分市场的消费升级的趋势依然会延续,比如豪华车的占比提升,优质的头部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提升,高 品质的新能源汽车和更多配置智能网联功能的汽车占比提升,有望继续推动乘用车售价的提升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 新能源 汽车 : 摆脱补贴扰动 , 高品质产品吸引私人消费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提升以及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有望在 2021-2025年 实现 较快的增长 ,主要原因有以特斯拉以及国产造车新势力造车企业推出了智能化程度强、用户体验好的新能源车产品。 2021年 ,为大众 MEB和特斯拉 Model Y国产化元年 ,国内优质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将显著受益。 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中国 市场加速 , 头部企业领先 L2.5级别的智能汽车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 , ADAS产品渗透率有望迅速提升 , 市场空间广阔 。 我们预计国内智能驾驶舱 2025年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100亿元 , 2021-2025复合增速 17%。国内 部分领先企业在 智能驾驶领域投入研发, 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 建议积极配置汽车板块,重点推荐整车、零配件以及重卡细分行业龙头 总需求改善 , 电动化 、 智能化渗透率提升 ,汽车产销有望在 2021-2022年进入量价齐升的阶段 ,维持行业“增持”评级,重点推荐细分领域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包括车型周期向上的整车龙头上汽集团,新能源汽车核心零 配件供应商华域汽车、三花智控,汽车电子核心标的伯特利、科博达。重卡行业需求有望在 2021-2022年维持较高的景气度 , 重点推荐重卡发动机龙头企业潍柴动力 。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达预期、疫情反复影响汽车销量、贸易摩擦加剧、汽车产销量不达预期。 EPS (元 ) P/E (倍 )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收盘价 (元 ) 投资评级 目标价 (元 )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19 2020E 2021E 2022E 60741 CH 华域汽车 3.95 增持 36.5 2.05 1.64 2.15 2.49 16.56 20.70 15.79 13.63 60104 CH 上汽集团 26.06 买入 31.08 2.19 2.06 2.59 3.01 1.90 12.65 10.06 8.6 0038 CH 潍柴动力 16.84 买入 2.20 1.15 1.27 1.48 1.59 14.64 13.26 1.38 10.59 02050 CH 三花智控 25.45 增持 27.0 0.40 0.43 0.52 0.58 63.63 59.19 48.94 43.8 603596 CH 伯特利 40.57 买入 42.56 0.98 1.1 1.3 1.63 41.40 36.5 30.50 24.89 603786 CH 科博达 65.38 增持 78.30 1.19 1.24 1.74 2.04 54.94 52.73 37.57 32.05 资料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10)725425919/120/0120/0320/0520/0720/09(%)交运设备 沪深 300重点推荐 一年内行业走势图 相关研究 行业评级: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2 正文目录 核心观点:需求恢复,迎接行业更加高质量的增长 . 3 需求改善,汽车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 4 汽车需求 2021-202年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 4 消费升级,结构提升,乘用车价格逐步上行 . 6 市场格局变化:日系品牌 2017年以来份额增加,自主品牌向头部集中 . 7 新能源汽车迅速成长,关注大众 MEB产业链 . 9 新能源汽车规划为行业发展定下基调 . 9 大众 MEB车型 2021年开始国产,建议关注产业链投资机会 . 10 特斯拉 Model Y 有望国产化,产业链高增长有望持续 . 12 优秀的产品力及用户体验推动造车新势力销量快速增长 . 13 智能驾驶发展提速,国内车企突飞猛进 . 15 L2+高级辅助驾驶功能渗透率迅速提升 . 15 智能座舱成为差异化重点,产业链快速发展 . 17 自主可控,国内零部件企业积极投入研发 . 17 走向全球的中国汽车零配件企业 . 18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逐步成长为系统集成商,并走向全球 . 18 部分本土零配件企业具备国际竞争力 . 19 豪华车行业:消费升级,豪华车需求方兴未艾 . 23 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带动豪华车渗透率提升 . 24 重卡行业:需求维持较高景气度,产品与技术持续升级 . 25 “国六 ”排放标准实施,推动产品与技术升级 . 25 重点推荐标的介绍 . 27 上汽集团( 600104 CH,买入,目标价 31.08元) . 27 华域汽车( 600741 CH,增持,目标价 36.55元) . 27 潍柴动力( 000338 CH,买入,目标价 22.20元) . 27 三花智控( 002050 CH,增持,目标价 27.00元) . 27 伯特利( 603596 CH,买入,目标价 42.56元) . 28 科博达( 603768 CH,增持,目标价 78.30元) . 28 风险提示 . 30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3 核心观点:需求恢复,迎接行业更加高质量的增长 我们认为 ,中国 汽车市场在 2021-2022年将会迎来以下几个发展机遇 , 在需求恢复增长的同时 , 还有更多质的提升 , 行业进入更健康 、 更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我们的核心观点如下: 汽车需求重回增长轨道, 2021-202将 是汽车需求的上行周期 我们预计 2020-202年国内汽车销量分别为 2,595、 2,765、 2,864万辆 , 同比分别 -1.4%、+6.6%、 +3.6%。其中,乘用车销量增长较快,预计 2020-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分别为2,000、 2,200、 2,310万辆 (同比 -6.5%、 +10.0%、 +5.0%)。 总体而言 , 在乘用车销量连续下滑三年 ( 2018-2020) 之后 , 行业有望进入改善周期 ,企 业产能利用率有望企稳改善。 消费升级、结构改善,乘用车售价有望延续上升趋势 由于持续的消费升级 , 以及产品结构的变化 (尤其是 SUV占比的提升),国内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 2015年以来 明显上升。展望未 来,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以及对高品质产品的追求,在各个细分市场的消费升级的趋势依然会延续,比如豪华车的占比提升,优质的头部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高品质的新能源汽车和更多配置智能网联功能的汽车占比提升。售价的提升,使得汽车整车制造商以金额计算的产能利用率提升。 自主品牌总体市场份额下降,但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 中 中国自主品牌 2017年以来市场份额下滑比较明显 , 主要原因是部分综合竞争力较弱 、 规模较小的自主品牌销量下滑 并逐步退出市场。尽管如此,几个主要的自主品牌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高品质的新产品的推出、创新性的市场营销等, 2017年以来 市场份额增长显著。我们认为,头部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依然会延 续,头部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 新能源 汽车 : 摆脱补贴扰动 , 高品质产品吸引私人消费者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力的提升以及政策的持续支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有望在 2021-2025年 实现 较快的增长 。 据中汽协 数据, 2020年 10月 , 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6万台 , 同比 +113%。( 1-10月 ,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 87万台 , 同比 -8%)。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转正主要原因有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推出了智能化程度强、用户体验好的新能源车产品。 预计 国内新能源汽车 2021-2023年销量分别为 175、 231、 320万辆 , 同比 +39%、+33%、 +38%。 2021年为大众 MEB和特斯拉 Model Y国产化元年 , 相关产业链零部件标的有望从中受益 。 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中国 市场加速 , 头部企业领先 ADAS渗透率在国内市 场正迅速提升 , 未来有着较广阔的发展空间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指出, 在市场应用方面,目标是 2020-2025年 L2-L3级的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比例超过 50%, L4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C-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到 50%,并且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开展 L4级车辆商业化应用。 重卡市场:销量有望维持在较高水平,产品与技术持续升级 2020年重卡销量有望再创新高, 1-10月中国重卡销量 136万辆 , 同比 +39%(中汽协数据,下同)。 我们预计 2020-2022年的重卡销量 为 150/120/130万辆 ,总体而言,我们预计 2021年重卡销量将在 2020年的基础上出现回落 , 但 2021-2022年重卡销量仍然维持在高位 , 行业销量中枢抬升 , 总体维持较高的景气度 。于此同时, 2019-2021年 “国六”排放标准全国逐步推广,也带动重卡行业产品与技术的持续升级。 国产替代加速 、 走向全球的中国零配件企业 中国零部件企业从国产替代到走向全球,证明了制造能力、产品质量、性价比等已处于世界前列,先在汽车玻璃、遮阳板等部分细分行业突破,我们认为未来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4 需求改善,汽车 行业进入上行周期 汽车需求 2021-202年 有望 重回 增长轨道 汽车 需求 逐步进入上行周期 。 我们预计 2020-2022年国内汽车销量分别为 2,595、 2,765、2,864万辆 , 同比分别 -1.4%、 +6.6%、 +3.6%。从中周期来讲,我们认为汽车需求经过了2018-2020连续三年的下跌之后 , 2021-2022年有望迎来上升周 期 。看细分产品,乘用车的需求改善和销量增长是汽车 整体销量增长 的主要驱动力,商用车销量在经历了 2020年的较高增长之后 , 重卡等商用车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导致商用车 增速可能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回 落 。 图表 1: 国内 汽车销量预测 : 2021-2022年汽车需求有望重回增长轨道 资料来源:中汽协,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2: 国内汽车 销量预测 , 乘用车需求销量 2021-2022年 有望正增长,商用车销量同期可能下滑 20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销量(百万辆) 乘用车 14.50 15.49 17.93 19.70 21.1 24.29 24.74 23.67 21.40 20.0 2.0 23.10 23.80 24.51 25.25 商用车 4.04 3.81 4.07 3.79 3.45 3.65 4.20 4.68 4.92 5.94 5.65 5.53 5.53 5.53 5.81 合计 18.53 19.30 21.9 23.49 24.56 27.94 28.94 28.35 26.32 25.95 27.65 28.64 29.3 30.04 31.06 同比增速( %) 乘用车 5.4 6.9 15.7 9.9 7.2 15.1 1.9 -4.3 -9.6 -6.5 10.0 5.0 3.0 3.0 3.0 商用车 -4.1 -5.6 6.7 -6.8 -8.8 5.6 15.1 1.4 5.1 20.9 -5.0 -2.0 0.0 0.0 5.0 合计 3.2 4.2 13.9 6.8 4.6 13.7 3.6 -2.1 -7.2 -1.4 6.6 3.6 2.4 2.4 3.4 资料来源:中 汽协, 华泰证券研究所 (置换需求逐步释放,疫情后经济恢复,预期可支配收入提升,乘用车需求也有望恢复) 宏观层面因素以及刺激政策退出造成 2018-2019年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 。 汽车作为 典型的大件可选消费品 , 其销量直接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经济景气度较高的情况下,消费者消费信心和购买意愿较强;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部分消费者可能 会取消或推迟购车计划,从而造成新车销量下降。此外,部分汽车行业的政策(比如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等)也影响了短期的汽车销量。 2018年开始 , 宏观经济去杠杆 、 中美贸易摩擦以及 2020年上半年的疫情影响等 , 对消费者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汽车销量增长造成了比较的负面冲击 。 此外 ,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 2017年 12月 31日到期 , 造成部分消费者提前购买 , 透支了 部分未来 的汽车需求 ,并且造成 2017年同比基数较高 , 也是造成2018-2019年汽车需求下滑的原因之一 。 2020年下半年乘用车需求改善趋势明显 。 2020年一季 度 , 部分汽车企业生产和销售受到了 疫情的较大冲击。但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乘用车销量从 5月份开始恢复同比正增长 。 随着经济活动的正常化 ,汽车需求逐步企稳改善,乘用车销量在今年 5月至 10月 实现了连续 6个月的同比正增长。由于每年四季度通常为汽车销售的旺季,我们认为乘用车销量 有望延续 同比 正增长 的趋势。分季度来看, 1Q20国内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 45%, 2Q20同比增长 2%, 3Q20同比增长 8%,我们估计 4Q20销量同比增长 8%。总体而言,乘用车需求逐季改善的趋势较为明显。考虑到 1H20基数较低 , 2021年上半年国内乘 用车销量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 18.53 19.30 21.9 23.49 24.56 27.94 28.94 28.35 26.32 25.95 27.65 28.64 (10)(5)05101505101520253035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E2021E2022E汽车总销量(百万辆) 同比增速(右轴,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5 宏观景气度改善有利于乘用车需求在 2021-2022年实现较快增长 。 我们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发现,乘用车的需求增长跟宏观经济景气度指标有较强的相关度,具体指标包括 GDP增长 、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以及流动性指标 M1等 。 2020年 5-10月 , 国内 M1同比增速分别为 6.8%、 6.5%、 6.9%、 8.0%、 8.1%、 9.1%, 较 2019年全年的 4.4%增长有明显改善 , 总体而言有利于汽车消费 。此外,中美贸易冲突 2018年以来持续了两年多 , 对普通消费者消费信心方面的冲击正逐步淡化 。因此,我们认 为 2021-2022年乘用车需求将有较大的恢复 和改善。我们认为汽车需求有望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入逐步改善的上行周期,预计 2020-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分 别为 2,000、 2,200、 2,310万辆 (同比 -6.5%、 +10.0%、+5.0%) 。 图表 3: 汽车销量增速与 M1相关性较强 图表 4: 汽车销量增速与 PMI相关性较强 资料来源: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资料来源: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5: 乘用车销量预测: 2021-2022年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资料来源:中汽协,华泰证券研究所 (40)(30)(20)(10)01020304050(100)(50)0501001502006-01 2007-01 2008-01 2009-01 2010-01 2011-01 2012-01 2013-01 2014-01 2015-01 2016-01 2017-01 2018-01 2019-01 2020-01汽车销量增速( %) M1同比(右轴, %)4045505560(100)(50)0501001502006-01 2007-01 2008-01 2009-01 2010-01 2011-01 2012-01 2013-01 2014-01 2015-01 2016-01 2017-01 2018-01 2019-01 2020-01汽车销量增速( %) PMI(右轴)14.5 15.5 17.9 19.7 21.1 24.3 24.7 23.7 21.4 20.0 2.0 23.1 (15)(10)(5)0510152005101520253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E2021E2022E乘用车销量(百万辆) 同比增速(右轴,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6 图表 6: 2020年 4月以来国内乘用车 月度 销量恢复情况较好 资料来源:中汽协,华泰证券研究所 消费升级,结构提升,乘用车价格逐步上行 国内市场乘用车平均售价逐步提升,有利于汽车制造商提升利润率。 国内乘用车的平均售价,在 2007年 至 2012年总体呈下降 趋势 , 但 2012年之后 , 汽车平均售价在 2012年的较低基础上呈缓慢上升趋势 , 2015年以来更加明显 。 展望未来 , 在消费升级 、 产品结构改善的驱动下 , 我们认为汽车售价依然会延续逐步上升的趋势 。售价的提升,使得汽车整车制造商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高于销量增速, 单位产能的产出金额增加,以金额计算的产能利用率提升,从而提升汽车制造商的毛利率。 结构变化 是车价逐步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2007年至 2012年 , 国内乘用车平均售价总体呈下降趋势 ,主要原因是产品结构的下移以及成本的下降。 2007年之前 ,外资品牌占据国内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 总体价格较高 。 2007年之后 , 国内自主品牌发展较快 ,市场份额占比提升 。由于自主品牌主要生产中低价格的汽车,总体价格比合资品牌低,自主品牌销量的增长以及市场份额的增加,导致汽车市场平均售价逐步下降。 2009-2010年 , 政府出台了 1.6L以下 乘用车购置税优惠的政策 ,较大 促进了售价较低的小排量汽车的销售 。2012年 ,汽车市场在 购置税优惠退出之后逐步正常化 ,消费升级、 SUV占比提升,逐步驱动乘用车价格上涨。通常情况下,车型大小接近的 SUV与轿车相比售价更高。 SUV在乘用车中的渗透率从 2012年的 13%,稳步提升至 2020年 (前 9个月数据)的 47%。此外,较高售价的豪华车占比逐步提升,也是平均价格上涨的驱动因素之一,我们在本文的豪华车章节也有详细分析。 图表 7: 乘用车价格变化趋势 : 2018年以来消费升级驱动价格逐步上行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CEIC,华泰证券研究所 -100%-80%-60%-40%-20%0%20%0.00.51.01.52.02.53.02018-01 2018-03 2018-05 2018-07 2018-09 2018-11 2019-01 2019-03 2019-05 2019-07 2019-09 2019-11 2020-01 2020-03 2020-05 2020-07 2020-09(%)(百万辆 ) 乘用车销量 同比增速(右轴)1.4 11.2 10.9 10.8 10.5 10.3 10.5 10.4 10.4 10.6 10.6 10.6 1.4 1.4 8.08.59.09.510.010.51.01.512.0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1-9M20乘用车平均售价(万元)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7 图表 8: 乘用车 市场车型结构变化 : SUV占比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中汽协,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市场格局变化:日系品 牌 2017年以来 份额增加,自主品牌向头部集中 日系 品牌 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逐步上升。 总体来说,日系品牌汽车在全球范围都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原因包括品牌知名度高、产品质量可靠、油耗低经济性好、消费者口碑较好等。 在中国市场,受中日关系波动的影响,日系品牌总的市场份额 2012年下降比较明显 , 2013年至 2016年总体保持在 16%左右。但 2017年开始 , 日系品牌市场份额增加明显 , 尤其是在汽车市场总销量下滑的 2018-9M2020更加明显 。 2017年以来 , 日本主要品牌丰田 、本田加大了新产品的引进力度 , 并加快了在国内的产能扩张 。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 。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的市场份额自 2017年以来逐步下降 , 从 2017年的高点 44%下降到 9M20的 37%,主要原因是部分竞争力较弱的自主品牌车企销量持续跑输市场,少数规模较小的自主品牌车企迫于市场竞争加剧而退出市场。虽然自主品牌总体市场份额下降,我们认为自主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在提升,规模、品牌、研发能力较强的头部自主品牌的市场 份额持续提升 。以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自主品牌为例,四个企业加起来在中国自主品牌中的市场份额从 2015年的 36%, 逐步提升到 9M20的 52%,在中国乘用车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从 2015年的 15%逐步提升到 9M20的19%。总体而言,市场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较为明显,也符合汽车行业总体的 发展规律,即市场份额逐步向少数大汽车集团集中。 70 69 67 63 55 50 48 49 48 47 3 3 7 10 10 10 8 7 6 5 11 13 17 21 29 37 41 42 44 47 16 15 9 7 5 3 2 2 2 2 0204060801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9M20(%) 轿车 MPV SUV 微面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8 图表 9: 乘用车品牌分国别销量占比: 2016年以来 日系、德系品牌 份额提升明显 资料来源: Wind,华泰证券研究所 图表 10: 头部自主品牌占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的份额 图表 11: 头部自主品牌占 整个乘用车市场的份额 注 :此处头部自主品牌包括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自主品牌 资料来源:中汽协,华泰证券研究所 注:此处头部自主品牌包括长城、吉利、比亚迪和长安自主品牌 资料来源:中汽协,华泰证券研究所 42424038414344423937161819201919202124251916161616161719212411121313121212109 98 9 9 9 8 75 5 5 40204060801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1-9M20(%) 自主 德系 日系 美系 韩系 其他36 36 37 40 44 52 0204060201520162017201820191-9M20(%)15 16 16 17 17 19 101214161820201520162017201820191-9M20(%)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9 新能源汽车迅速成长,关注大众 MEB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规划为行业发展定下基调 从国家战略层面 , 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减少石油消耗 , 减少汽车排量 ,实现汽车产业弯道超车三大意义。 我们认为国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扶持是可持续性的,从早期的财政补贴扶持产业发展 ,培养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到 中期双积分政策接力鼓励企业推出更多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最后逐步 实现产业市场化。从国家战略层面,发展新能源汽车有三大意义: 1、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石油消耗,我国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需求增长较快,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 2、 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 ,我国环保形势严峻,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3、 自主车企在 传统内燃机方面积淀不够,在新能源汽车上面或能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补贴政策 逐步退坡 , 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平稳过渡到需求驱动 。 2017年 9月 28日,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联合 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于 2018年 4月 1日起正式施行。新能源汽车发展告别单纯靠补贴的第一阶段,进入奖惩结合的第二阶段;随着技术进步,产业链成本下降,未来将进入市场化产品驱动发展的第三阶段。 根据国家规划, 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应该达到 20%。 2020年 10月,国务院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 )的通知。到 2025年 , 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 12kwh/百公里 ,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 右 。据我们测算, 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 638万台 , 2020-2025年复合增速约为 38%。 在技术创新方面 , 继续坚持 “三横三纵”的布局,以纯电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布局整车技术创新链,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子电力、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三横”构建关键零部件技术供给体系。 加大动力电池 、 智能网联 、 基础技术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 。 在动力电池领域 , 短板技术为高强度 、 轻量化 、 高安全 、 低成本 、 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 , 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 。 在智能网联领域 , 关键技术为复杂环境融合感知 、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 核心技术与产品是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 V2X)、线控执行系统。基础技术包括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新兴电子电器架构、高效高密度电驱动电机系统,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氢能储运、 加氢站、车载储氢等。 产品力提升,政策推动,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0月 同比 高增长 。 据中汽协数据, 2020年M1-M10,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87万台 , 同比 -8%, 10月 , 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6万台 , 同比 +113%。我们认 为新能源汽车销量 恢复高增长的 主要原因有: 1、上海、北京等地区推出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 2、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推出了智能化程度强、用户体验好的新能源车产品; 3、以五菱宏光为代表的车企推出了五菱宏光 Mini EV等针对低线级城市的代步需求的 A00级电动车 。 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保持快速 增长 。 主要原因是 : 1、双积分政策接棒补贴,继续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2、车企继续降低新能源汽车成本,有望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价比; 3、企业推出产品吸引力更强的新产品。 UDAwMDE3MDY3NTIwMjAxMTE3MTg1NzEz行业研究 /年度策略 | 2020年 11月 17日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 10 图表 12: 国内 新能源汽车 销量预计 单 位:万辆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E 2021E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新能源乘用车总计 34 58 105 106 115 161 217 304 426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