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2019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2019年OECD世界教育论坛年会报告引 言文明的繁盛,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而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正是以责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性等为核心价值,倡导加强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借鉴,以构建更加包容的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交流,建设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2019 年对于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里程碑这是中国更好地理解世界、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新时代,更是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新时代。历年来,世界各国以及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 OECD )在内的国际组织,都为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支持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理解教育被引入中国后,更得到教育界越来越聚焦的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有中国特色的新探索出现。鉴于此,本报告较为全面呈现了国际理解教育在当今中国的理念基础、实践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总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方案,以期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当代的教育实践提供一个窗口,为构建基于理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共识基础。本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全球影响力,并论述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时代意义;第二部分从课程、师资、对外交流与合作、评价等方面,铺述了中国学校以及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域所进行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探索;第三部分,从实证和定量的维度,介绍了依据中国国情修订后的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抽样测评结果;第四部分,基于前述的基础提出了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未来展望。- 4 - - 5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引 言第一章 背景: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全球影响力2.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时代价值 第二章 行动: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1. 中国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践1.1 课程设置形式多样,以学科渗透为主1.2. 师资培训:以职后培训为主,多用“在地国际化”形式 1.3 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化,搭建网络平台1.4 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有效驱动发展2. 中国非营利组织国际理解教育实践 2.1 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致力于推动中国国际理解教育走向世界2.2 中国其他公益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第三章 效果:中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效果 以全国公立学校抽样调查为例 1. 调查背景1.1 框架修订1.2 具体抽样方案0306071114151519202122222628292930目 录2. 总体情况2.1 总分对比2.2 指标对比3. 描述性统计亮点3.1 本土文化自信3.2 全球议题了解3.3 学生未来就学 / 就业倾向4. 独特变量4.1 经济基础:国际理解教育发展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4.2 家庭资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重要背景4.3 师资力量: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核心变量第四章 展望:中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未来1. 政府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政策落地 2. 发挥非营利组织优势,构建教育共同体3.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提供资源支持4. 学校深化实践,多维并举4.1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宣传,在深度与广度上提升共识 4.2 聚焦师资培训与专业成长,提升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力4.3 鼓励探索多元教育方式,优化课程供给31313233333435363637404445454646464647- 6 - - 7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背景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第一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传统教育很少关注国际事件以及不同民族、国家或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国际理解”(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理念。在随后的几十年中,UNESCO 不断完善国际理解教育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的涵义、宗旨和方法。1952年,UNESCO指出希望人们能够通过教育意识到一个全球性国际社会和组织的存在,促使人们承认各文明和民族的同等地位,加深对于不同民族间相互依赖的理解和认识,并且让人们为提升国际理解和合作尽到自己的责任。1964 年,UNESCO 表示,为了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应推广最新的教育方法,传播与联合国、普世人权以及其他国家情况相关的知识和信息。UNESCO认为没有国家或民族可以与世隔绝地存在,强调了国家间通过国际舞台寻求和解的必要性。同时,UNESCO 也表示,世界各国不能够否认冲突的存在,否认这些事实是不负责任且危险的。在实践层面,UNESCO 开始与联合国其他机构一起试着在不同阶段调整教育目标和行动,同时在不断变换的世界环境中推动国际理解教育。冷战期间敌对的意识形态给UNESCO的工作造成了挑战,但UNESCO仍试着通过教育消除仇恨,推动国际理解。1974年,UNESCO第十八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教育的建议书。该文件特别强调了国际理解对于国际社会的重要性,着重突出了包含“国际理解”、“合作”和“和平”在内的“国际教育”,这样的国际教育以发展人民与人民之间、拥有不同社会和政治系统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善关系为原则,以 UNESCO. Report of the Director-General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Organizations (April 1951 to July 1952), Chapter VIII R/OL. (1952-10)2019-05-03: 211-212. UNESCO.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xamples and Suggestions for Classroom Use R. UNESCO, 1964.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缘起与全球影响力- 8 - - 9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为基础。后来,国际理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常与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全球公民教育理念结合在一起。这些理念相辅相成,一同在 UNESCO 的工作中得到推广。和平教育兴起于20世纪后期,这一理念认为,个人以及国家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应为了共同生存而团结在一起, 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而国际理解则是为和平打下基础的重要途径之一。 冷战的结束和新世纪的到来见证了国际社会所经历的新改变,恐怖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仇视以及其他各类仇恨和暴力活动愈演愈烈。在这一背景下,UNESCO于1995年发布和平、人权与民主教育行动宣言与综合框架,倡导建立一个由多行为体组成的教育系统,以实现和平、人权、民主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这一文件还指出,国家和全球层面的知识、理解以及对其他文化的尊重是促使全球相互依存、推动地方行动的重要力量。2001 年,UNESCO 大会通过了第 39 条决议,再次指出了国际理解的重要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的核心,宽容、普世性、相互理解、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以及促进和平文化等价值观,鼓舞了国际组织、国家、民间社会和公民个人采取更多的行动”。21世纪以来,国际理解教育又与联合国推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的基本价值观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诺在地方和全球构建一个宽容、非暴力以及和平的文化”。宣布2016年为国际全球理解年(IYGU), 进一步解释了全球理解教育的内容,指出为了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全球性问题,遵循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所倡导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则十分重要。因此,人们需要丰富他们关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并且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弥补国家间、地区间以及地方间在行为和决策上的差距。近年来,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还在 UNESCO 对全球公民教育的推动中得到了体现。为了实现 2030 年议程,全球公民教育在培养能够实现和平及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之下,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处于一个实现长期命运共同体的中间阶段。因此,培育有担当的全球公民成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张,全球公民教育应帮助人们获得能够解决全球挑战的认知和技能,构建一个更加和平、宽容、包容及安全的世界。全球公民教育包含认知、社会心理及行为等维度。认知维度包括与全球议题及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联通和依存的相关知识、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社会心理维度则涉及人类的归属感、共享的价值与责任、心灵相通、团结以及对差异和多元的尊重。行为维度则倡导建立一个各层面上更加和平与可持续的世界。 从全球公民教育的各维度内涵中可以看到,国际理解教育内核与全球公民教育息息相关,前者能在后者的发展中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后,许多国家及国际组织积极响应,结合自身情况,推动理念落地。在实践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一词虽然有时会被“国际教育”、“全球教育”等词代替,但其核心精神得以传承。例如, 2011年,澳大利亚教育部颁布了全球视角下澳大利亚学校全球教育的框架。该框架强调,中小学教育的核心是使年轻人参与塑造一个更好的、共享的未来世界,为一个可持续性的未来世界构建和平环境;注重发展与临海和邻国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亚太和印度洋地区更应如此;学生要学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和 UNESCO. 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Peace and Education Relating to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dopt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at Its Eighteenth Session, Paris, November 19, 1974 C. Paris: UNESCO, 1974.portal.unesco/en/ev.php-URL_ID=13088&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UNESCO. Final Report of the 44th Session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Geneva R. UNESCO International Bureau of Education,1994. UNESCO. Adult 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Human Rights and Peace: Report of the Workshop Held at UIE, Hamburg,18-19 April 1991R. Hamburg: 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1991. UNESCO. Declaration and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Action on Education for Peace,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based on the 199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endorsed by the General Conference of UNESCOC. Paris: UNESCO, 1995.UNESCO. Records of the General Conference, 31st session, Paris, 15 October to 3 November 2001. v. 1/ ResolutionsC. Paris: UNESCO.PIGOZZI M J. A UNESCO view of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J Educational Review, 58(1), 2006: 1-4. UNESCO. Proclamation of 2016 as International Year of Global Understanding (IYGU) R. UNESCO Executive Board, 2013. UNESCO. Measurement Strategy for SDG Target 4.7, Global Alliance for Monitoring Learning Fourth Meeting C. Spain: UNESCO, 2017.- 10 - - 11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珍视文化多样性,努力成为一个促进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又如,英国政府2000年颁布、后于2005年修订的发展学校课程中的全球维度:课程及标准指南提出了八个核心目标,即尊重和理解差异、全球公民意识、冲突解决、社会公正、价值和观念、可持续发展、相互依存以及了解人权。再如,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5年颁布的政策报告初中等国际教育实施研讨会报告培养国际社会中生存的人才,是近年来日本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也是日本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参考性理念。该报告指出,在国际化进一步加剧的社会中,不只意味着需要理解国际关系和不同文化,而且有必要更清楚地认识和形成自己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该怎样生活的主体意识。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应使所有学生能够形成接纳异文化与具有异文化背景的人,并培养与其共生的态度和能力;扎根本国传统和文化基础上的自我认同感;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并付诸具体行动的态度和能力。 2017年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和技能司与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零点项目(Project Zero)共同发布了PISA全球素养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将全球素养定义为“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及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这一定义也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一脉相承。总体来看,虽然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稍有差异,但都为在全球形成多元、尊重、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贡献了力量。在全球贸易、科技、人才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些基本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人类依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面对诸多全球性挑战。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也必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靳文卿 . 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 2017, 31(2):42-49. DfES. Developing the Global Dimension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G.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5. 姜英敏 . 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理论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31-32.何晏 . 论语集解义疏 M. 上海:商务出版社 , 1937. 中 国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纲 要 EB/OL.(1993-02-13)2019-04-06.moe.edu/jyb_sjzl/moe_177/tnull_2484.html.教育部 . 2018 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 EB/OL. (2019-03-27)2019-06-12. moe.gov/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903/t20190327_375704.html对于中国来说,“国际理解教育”一词虽是舶来品,但其核心价值观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典籍国语中提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因而需 “和而不同”,即尊重多样性。论语中也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因为“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而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家费孝通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也一直被中国人奉为美谈。在教育领域,1983年9月,邓小平在景山学校题词时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后,于 1985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作为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部分第十四章指出,“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 这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理解与交流做了铺垫,也为教育适应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进一步凸显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首先,中国持续升温的出国留学热催生了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巨大需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后对于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一直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希望通过出国留学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发展经验。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6.21万人,稳居全球留学人员输出国榜首。但是,中国留学人员在国外常常遇到诸多困难,例如,对国外文化不够了解,难以融入当地社会,甚至出现一些威胁个人身心安全的极端事件。因此,急需提升预备留学人员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国际化环境中生活、学习和工作,而这一点恰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相匹配。所以,学校、家长、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纷纷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培养留学预备人员的有力抓手。2.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时代价值- 12 - - 13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 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及意义第二,中国企业和中国政府对于国际化人才的渴求昭示着国际理解教育的重大意义。从世界范围看,伴随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逐步开始以全产业链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从上游的设计研发、到中游的制造装配、到下游的零配件生产,以及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生产生活模式变革等,都有着中国企业的身影。可见,中国企业对于具备国际视野、深度理解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有能力参与国际合作的人才有着不言而喻的深切渴求。同样,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在各个领域中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包括向国际组织派驻的工作人员,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远远没有到位。通过对 UNESCO现任中国官员的访谈发现,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充分理解,是任职国际组织至关重要的能力,但中国相关人员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中国教育体系善于培养专业性人才,但在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人才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企业和政府所需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将有巨大的发展必要和潜力。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国际理解教育”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国家政策文本中。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以下简称纲要)第十六章提出,面对国际化,中国应做到“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客观来看,该政策目标偏于强调追求被默认为“更高水平”的国际标准。与此同时,这个培养思路沿袭了建国以来人才教育的一贯思路,即倾向于国家与社会发展格局的宏大叙事,但对具体到“学习者”本身的人格提升与成长体验尚未充分展开。纲要颁布之后,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开始积极推出多元化的国际理解教育政策。例如, 2012 年 5 月,山东省淄博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实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同年10月,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2014年9月,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委员会宣布全面实施中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内陆地区的四川省成都市也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宣布自2016 年开始在中小学普及国际理解教育。2016年,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标志着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走向内涵式发展阶段。该框架由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组成,“国际理解”被归为六大素养之一“责任担当”中的一个要点。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该框架规定:“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较之于纲要,该框架提出的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弱化了国际竞争力,更强调人类的和谐共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家认同”作为另一个要点,与“国际理解”相伴相生,印证了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梳理,本研究报告认为,“国际理解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概念。为了明确研究的边界,本研究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出发,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将“国际理解教育”初步定义为: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关注全球议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理解、尊重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人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基于尊重实践的原则,该定义并没有对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形式进行预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秉持开放的态度,将定义教育活动形式的权利交由实践者手中,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 (2010-2020 年 )EB/OL.(2010-07-29)2019-04-06. moe.edu/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838/201008/93704.html. 姜英敏 . 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政策与理论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 176. 一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 J. 上海教育 , 2016(27). 注:全面发展的人需具备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以及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三类共六大素养。 甘肃教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孩子这6中素养最重要(家长老师都该知道)N/OL.(2017-01-17)2019-6-2. learning.sohu/20170117/n478979399.shtml.- 14 - - 15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行 动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第二章 从全球化纵深发展的时代背景来看,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全球素养的青少年。通过对中国学校教师与学生进行访谈,他们普遍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走向全球的青少年,应时刻关注国际上发生了什么,包含但不限于经济、政治等领域内的全球重大议题,拥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充满激情投身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之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2)多语言能力:要登上国际舞台,语言是打开交流沟通的大门。如果具有极强的外语能力,会多国语言,就能够促进个体在国际组织中的交流与融合,更有利于团队合作。与此同时,学生还应该有对本国与民族的语言自信。(3)跨文化适应能力:不管走到哪个国家,在哪个国家工作,都能够深入了解当地以及所处环境内的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仅要熟悉显性文化,即表面的现象,还要学会理解较深层次的隐性文化含义,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有理解和包容的能力。(4)独立思考能力:由于面临多元文化背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能够保证个体在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观点中清醒思考,不会轻易被其他观点左右。为达成以上培养目标,中国已有不少试点城市将国际理解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从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评估体系,都有相应的实践。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学生的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实际上,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育,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与哲学等,贯穿着丰富的世界各国各地区风土人情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知识介绍。从历次 PISA 测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中小学生对于知识层面的掌握通常是比较扎实的。同样也不难理解,中国的中小学在和其他国家的中小学开展跨国交流合作、姊妹校互动时,每每会发现中国的孩子对于其他国家的了解,在知识层面的广度上相对优越。对照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的四个基石来看,中国的少年儿童在“基石 1关于世界和其他文化的知识”这个维度上,有着天然的深厚中国以学校为落脚点,从课程、师资到评估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探索。同时,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实际推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部分将分享富于中国特色的学校与非营利组织(以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国际理解教育经验和智慧。1. 中国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践1.1 课程设置形式多样,以学科渗透为主- 16 - - 17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基础。在这个深厚基础上,中国的孩子对于国际社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有着朴素的、普遍的好感。这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中国特色之一,也是优势之一。结合国际理解教育的“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成就、共享和谐”等这些先进理念,相信未来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在上述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各地的中小学将学科渗透式的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有意识的发挥,形成了可圈可点的中国教育经验。与此同时,还有一线的中小学将国际理解教育组织为“特设课程”,单独拿出课时与人力物力来着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及主题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文学和语言,数学与科学,生物与卫生,历史、地理、公民与道德教育、艺术等学科领域需要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并应该广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中国公立学校以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做法由来已久,具体而言,充分挖掘课程中包含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在日常开设的学科如语文、历史、地理、政治、体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通过生动的案例,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方法,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情景,注重问题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并且能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类课程设置起来相对灵活,也是学校日常教学最习以为常、更大众化的一种形式。例如,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编制了国际理解教育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指南,青岛嘉峪关学校开设自主选修的国际理解社团课程,内容分为人文、历史、科学、安全和礼仪五大模块,围绕走进美国、世界知名大学、世界博物馆、国际安全教育、世界科技新能源等主题,将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贯穿于每一科教学之中。江苏常州市第一中学在语文教学、地理教学和英语教学中分别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对教材进行分析,增强趣味性。让学生懂得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共存。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等学校把体育节打造成“世界运动会” ,在体育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开设符合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系统课程,是将国际理解教育落到实处的载体。特设课程,即学校为达成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在常规教学学科和课时之外设置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从当前中国公立学校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特色课程来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侧重点,涵盖多语言课程、全球化知识、国际、传统文化活动课程、国际交流体验课程等等。有的学校注重全球化知识的传授,有的学校则注重多语言课程的设置,也有一部分学校注重多元文化的理解,有的学校将多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1)关于全球化知识与议题课程,主要以学习全球知识为主,包括新时代的新议题。上海浦东新区实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方案,旨在深入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和基本要求,深刻理解重大全球议题,认识世界的关系,理解地球社会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促进全球问题的解决,养成自我尊重的同时,尊重与理解世界多元价值与多元文化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该课程设置为每周至少2课时,每学期不少于 20 课时。山东 271 集团结合时代发展与国家战略背景,开发了“一带一路”主题课程,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国际化战略内容,旨在增进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理解,为“一带一路”建设储备优秀人才。(2)关于多元文化的理解课程,理解他国的核心在于文化,这类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异国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比如,山东潍坊实验中学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纲要下,开设文化自信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深圳宝安区开设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旨在培养中小学生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世界多元文化,关心人类共同发展,是一门综合性的选修课程。课程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征来确定:小学课程侧重于认识世界,初中课程侧重于理解世界,高中课程则侧重于走向世界,这套国际理解教育教材在 32 所中小学试用。(3)关于多语言课程,在各类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深圳福田区积极推动各学校引进国际优质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如美国的“伟大名著”,积极构建双语课程教学机制,鼓励各学校开展双语教学。青岛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包括俄语、韩语等11门国际教育课程及英语拓展课程。另外,还有学校开设了英语周及分级阅读课程,使学生通过阅读英文原著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其中常州市博爱教育集团开设的选修课程袋鼠的故乡就属于此类课程。1.1.1 学科渗透1.1.2 特设课程 范斌 . 基于学校文化背景的国际理解教育的路径研究 J. 现代教育 ,2018,646(10):13-15. 吉宝祥,苏州市教育局,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研讨会,题名为培养学生国际意识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发言内容,2019 年 10 月 19 日。- 18 - - 19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4)关于复合课程,即多重课程目标相结合的课程,成都七中的情况值得借鉴。成都七中国际部通过课题组,与高校及本校其他教研组合作,借助集团丰富的资源,从国际视野、文化理解以及公民责任三个维度进行教研。最终开发了一套国际理解课程框架,包含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材(双语版)、课程考核方案、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规范化方案以及教师培训手册等,充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与内核。表2.1 成都七中国际部高一年级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成都七中国际部高一年级课程框架单元课程内容 1国际视野 全球化影响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怎样消除刻板印象“异己”共生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地区中的外国、外地人和谐共生家乡与世界的关系参与地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共生公民责任与国家认同国际竞争力文化理解公民责任单元课程内容2 单元课程内容 3 单元课程内容 4 注:框架来源于成都七中国际部张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研讨会,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使命与挑战上的发言内容,2019 年 10 月 19 日。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整体来看,当前国内中小学开展的实践活动大致可划分为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两大类。校园品牌活动是由学校官方组织、在校园内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例如,青岛二十六中学通过定期开展英语周、汉语周活动,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以及加深对中文的理解。再如,江苏南菁高级中学围绕相互依存性、文化多元性、社会公正性、纠纷性、变化性及稀少性“六大中心概念”,统整相关学科课程,开发了七个“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活动,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戏剧节、多元文化艺术节等。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每年组织预备班新生参与“欢乐双外语夏令营”,其鲜明的外语特色和丰富的异国民俗文化展示调动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部分学校还通过举办外语演讲、朗诵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外语口语表达与批判思维能力。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不仅丰富了师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学习他国文化,提升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平台,如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开展的“小龙娃过大节”系列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学校三种实践活动类型中最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形式。学生1.1.3 主题活动社团种类多样,语言类社团是其中重要的一支,例如英语社、日语社等。学生通过参加语言类社团,与其他学生使用外语进行交流,使其语言技能得到提升。除此以外,参与各类异国文化社团也是学生获得国际理解力的重要来源。例如上海甘泉外国语中学的日式插花社、跆拳道俱乐部、空手道协会等,具有浓郁的外国文化特色。此外,国内多所中学建立了模拟联合国。在模拟联合国会议上,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国家地区的代表,参与讨论国际热点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所代表国家的了解,例如该国的历史文化、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家主要的利益诉求等等。江苏省常州市大力开展AFS(AFS Intercultural Programs) 国际文化交流组织等学生使者项目。总之,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自策划、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国际理解的能力。在国际理解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素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培训必不可少。在中国教育环境下,教师上岗前必须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积累,更多的教师培训是在教师上岗之后,由学校或者上级教育行政单位提供,即以职后培训为主。在中国公立学校中,有少部分学校本身就拥有较高平台和丰富的资源,能借助自身优势派教师赴国外进行访学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国外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也通过游历他国进一步丰富了其跨文化的经验,从而促进教师自身国际理解力的提升。然而,在更多的中国公立学校中,教师走出国门接受培训较少,而多以“在地国际化”的形式,即将国外或者有经验的其他地区或学校的教师请进校园,为教师创造跨国体验,从而拓展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帮助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增进对其他国家的了解,树立全球责任意识。开展教师培训的主体有国内外组织,也有高校或研究机构。以 AFS(Intercultural Program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中国项目为例,该项目常与中国学校合作开展师资培训,主要实施国际、国内两种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师培训:国际方面着重培养跨文化学习的国际培训师(IQT);国内方面注重培养国际理解教育讲师(NQT)。AFS 国际理解教育团队曾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等学校,持续开展以“读懂中国,理解世界”为主题的国际理解教育选修课等教育活动。在郑州市第十四中学开展以“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主题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这些研修活动都有助于为教师打开视野。再如,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hina Educatio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CEAIE)与英国诚信组织于2003年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派遣符合条件的英语教师志愿者赴新疆、甘肃、江西等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公立学校进行为期一年的英语教学,以提高学校及所在地区的1.2师资培训:以职后培训为主,多用“在地国际化”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