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年 1月 中国的技能转型: 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 成为终身学习者 执行摘要 R e s k i l l i ng C h i n a : T r a n s f or m i ng t he w or l d s la r ge s t w or k f or c e i n t o l i f elong l e a r ne r s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1990年创立以来,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I)始终致力于深刻理解全球经济的演变。作为麦肯锡 公司的商业和经济研究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旨在为商业、公共、社会等领域的各界领袖把握 塑造全球经济的趋势与力量。 我们的研究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并整合商业领袖的智慧洞见,形成独特的经济学分析工具。我 们运用“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论,通过剖析微观经济的产业走势,以求更好地把握影响商业决策 和公共政策的宏观力量。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深度报告覆盖了 20余个国家和 30余个行业。目前的 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六大主题:生产力和增长、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全球金融市场演变、科技创新 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城市化。近期的研究报告评估了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 自然气候风险、收入不均、生产力难题、解决两性不平等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全球竞争新时代、中 国创新以及数字和金融全球化。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由以下三位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领导: James Manyika和 Sven Smit,华 强 森 ( Jonathan Woetzel)。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包括 Michael Chui、 Mekala Krishnan、 Susan Lund、 Anu Madgavkar、 Jan Mischke、 Sree Ramaswamy、 Jaana Reme、成 政 珉( Jeongmin Seong) 和 Tilman Tacke。 Sundiatu Dixon-Fyle是访问资深研究员。 我们的项目团队由研究院全球董事合伙人以及资深研究员领导,囊括了麦肯锡在全球各地分公 司的咨询顾问。各个团队依托于麦肯锡公司遍布全球的合伙人网络和行业及管理专家。麦肯 锡全球研究院委员会成员均为麦肯锡的领导人: Michael Birshan、 Andrs Cadena、 Sandrine Devillard、 Andr Dua、 Kweilin Ellingrud、 Tarek Elmasry、 Katy George、 Rajat Gupta、 Eric Hazan、 Acha Leke、 Gary Pinkus、 Oliver Tonby和 Eckart Windhagen。委 员 会 成 员 制 定 课 题 研 究 计 划,牵头重大课题的研究,并将种种发现分享给全球各地的决策者。此外,我们的研究顾问还包括 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诸多一流经济学家。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使命是帮助企业和政策领导人了解改变全球经济的力量,并为下一轮增长做 好准备,本报告也为该使命做出了贡献。与所有 MGI研 究 和 报 告 一 样 ,这 项 工 作 是 独 立 的 ,反 映了 我们的观点。本报告未接受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目的也并非为麦肯锡客户谋利益。欲了 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详细信息并下载报告,请访问 中国的技能转型: 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 成为终身学习者 执行摘要 作者: 华强森 (Jonathan Woetzel), 上海 成政珉 (Jeongmin Seong), 上海 梁敦临 (Nick Leung), 香港 倪以理 (Joe Ngai), 香港 陈立凯 (Li-Kai Chen),吉隆坡 唐蓓 (Vera Tang), 深圳 王博 (Bo Wang), 北京 诗文 (Shivin Agarwal), 香港 2021年 1月 前言 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庞大的劳动者队伍,并且这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正在经历转型的阵痛。中 国正努力推进现代化和数字化进程,也越来越关注劳动者的技能转型,以帮助其适应下一阶段经 济 发 展 的 要 求 。历 经 30多年的教育改革后,如今的焦点已转向如何推动技能转型与升级,并在企 业和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本报告基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对全球未来工作趋势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中 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课题。我们没有试图解决与教育改革有关的全部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哲 学、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更复杂更广泛的层面,需要学术界、决策者、教育机构、家长和学生等各 方的深入参与。但在本研究中,我们从经济角度出发,特别关注技能的发展。 本研究的领导团队包括: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华强森(常 驻上海分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合伙人成政珉(常驻上海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 事合伙人兼麦肯锡中国区主席梁敦临(常驻香港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 中国区总裁倪以理(常驻香港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Li-Kai Chen(常驻吉隆坡分 公司);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唐蓓(常驻深圳分公司)。本报告还得到以下同事的指导:麦肯锡 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主席 James Manyika( 常 驻 旧 金 山 分 公 司 );麦 肯 锡全球研究院董事合伙人 Jaana Remes(常驻旧金山分公司);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董事合伙人 Susan Lund(常驻华盛顿特区分公司)。研究团队由诗文和王博领导,成员包括陈刚、董可、刘奕 斐、倪丽雅、荣戎、徐一宁、颜晓静、李孟哲和赵昶。感谢 Gurneet Singh Dandona和 Alok Singh 对未来工作分析的贡献。 感谢我们的学术顾问,他们挑战了我们的思维,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他们是:耶鲁大学杰克逊 全球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印度学会杰出研究员 Rakesh Mohan;麦肯锡荣休董事兼资 深 顾 问 欧 高 敦( Gordon Orr);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伦敦经济学院 Regius经济学教授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亚洲环球研究所杰出研究员 Andrew Sheng。 i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感谢世界各地提供宝贵洞见的麦肯锡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同事,他们是: Tera Allas、 Marco Dondi、 Emma Dorn、 Andre Dua、 Kweilin Ellingrud、 Karel Eloot、 Elizabeth Foote、吉 翔、 Jonathan Law、 Denise Lee、李 广 宇 、孟 勐 、 Oliver Ren、 Naba Salman、 Saurabh Sanghvi、 Dirk Schmautzer、 Vincent Tsao、余天雯、张海濛。同时也感谢来自学术界、社会机构、企业界的专家, 他们就教育和培训话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本报告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高级编辑 Janet Bush编辑。感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运营团队成员的 支持,包括编辑制作经理 Julie Philpot;平 面 设 计 师 Marisa Carder和 Patrick White;麦肯锡全球研 究院对外关系团队的 Dennis Alexander、 Nienke Beuwer、归一茜和 Rebeca Robboy;数 字 编 辑 Lauren Meling;研 究 专 员 Tim Beacom;以 及 人 事 和 行 政 经 理 Deadra Henderson。还 感 谢 图 形 设 计师 Laura Brown和麦肯锡数据可视化高级编辑 Richard Johnson。感谢麦肯锡中国区对外事务部 负责人 Glenn Leibowitz;上海监制兼编辑苗瑞;对外沟通专员李晓韵,以及麦肯锡中国区副总编林 琳 。感 谢 Arjun Chandrasekhar和 Ziad Haider,以及麦肯锡声誉团队的刘猛。 虽然我们衷心感谢所有人的所有贡献,但本报告及其中的观点仅代表我们自己。欢迎您发送电子 邮件对本报告发表评论: MGI。 James Manyika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主席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常驻旧金山分公司 Sven Smit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主席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常驻阿姆斯特丹分公司 华强森 ( Jonathan Woetzel )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联席院长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 常驻上海分公司 2021年 1月 iii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 中国 30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培养了一支以适应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劳动力队伍。而如 今的挑战转变为推动中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使之能够适应后工业经 济 时 代 对 创 新 和 数 字 化 的 需 求 。本 报 告 的 要 点 如 下 :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或将能帮助中国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过去 30年 ,中 国 在 居 民 收 入 、劳 动 生 产 率 和 GDP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保持工资增长和生产率提升是持续改善人民生 活水平的关键。根据国内一些智库的解读,中国的目标是到 2050年人均 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 的 70%,这意味着人均 GDP和工资需要分别保持 4.7%和 4.9%的年均增长率。这就要求中国积 极探索如何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全球可能有多达 1/3的职业和技能变更将发生在中国。 到 2030年 ,多 达 2.2亿中国劳动者(占 劳动力队伍的 30%)可能因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而变更职业。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未来工作 模型,中国职业变更的份额大约占到全球的 36%。在 中 等 自 动 化 情 景 下,到 2030年 ,约 有 5160亿 工 时(平 均 到 每 名 劳 动 者 约 为 87天)或将因技能需求变化而需要重新部署。考虑到农民工所从事 的工作内容中受自动化技术的影响的比例高达 22%40%,而这一群体的技能水平通常较低,获 得技能发展的资源和渠道较为有限,因此中国或将需要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多支持。 这些变化对中国推动教育和技能发展体系的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需要关注以下三个 方面 简称三个“所有”。首先,学习者不应只限于学龄人群,应把中国的成年劳动者纳入其中(所 有人),相当于学习者范围扩大三倍。第二,学习内容或可不只限于基础知识,应广泛覆盖各种技能 ( 所 有 内 容 ) 。到 2030年,对高认知技能、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技术技能的总需求将新增 2360亿 工时,平均到每个劳动者约为 40天。第三,教育和技能发展应随时随地,无处不在,树立全民终 身学习的理念(所有地方),让所有的劳动者每年都参加各种形式的再培训。 根据对中国和全球最佳实践展开的深入研究显示,中国或可从以下四大举措入手开展试点 项 目 ,推 动 转 型 : null采用数字化技术。中 国 经 济 的 数 字 化 水 平 相 对 较 高 ,对 教 育 技 术 的 投 资 也 在 不 断 加 大 。超 过 200万人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提供微课程,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工具提高授课 效 率 。超 过 9亿网民或将能够受益于数字化技术,利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模式获得更高教 学质量。 null构建协作生态系统。扩大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合作有助于填补技能发展与市场需求之间 的缺口。教育机构和雇主可以联合设计项目,一起推进创新研究。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 立校企联盟有望吸引 30万家企业参与。在中国政府确定的十大重点制造领域中,人才缺口多 达 3000万,而在这些特定行业中开展校企合作或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null优化职业教育路径。进一步增强职校学生发展轨迹的吸引力,如提供“ 3+4”等灵活模式让他们 直接进入应用型大学。同时还应该为半路转行的职业技术劳动者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中国可 以 加 快 发 展 具 备 行 业 经 验 的 职 业 教 育 者 ,使 之 达 到 总 数 的 80%以 上 ,以 此 提 高 教 师 队 伍 的 质量。 null转换思维,加强激励。劳 动者可以使用信息平台,并参加各种微认证项目掌握所需技能,养成 终身学习的习惯。雇主可以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来增强自身竞争力。政府可以为人力资本投资 提供正向激励。 转型落地需要整合各方力量: 由部委代表和课题专家组成全国领导小组,把握整体方向;由地 方 政 府 、雇 主 、教 育 机 构 和 社 会 机 构 组 成 地 方 执 行 单 位 ,推 进 方 案 落 实 ;吸 引 私 营 部 门 深 入 参 与,使其成为所在公司的教育者,以及技能和培训的投资者。高管可以列出一份优先事项清单,包 括找出技能缺口、确保管理层投入更多资源培训员工、寻求与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把培训作 为企业政府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等事项。 概述 中国的技能转型: 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 iv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Infographic 中国的技能转型 中国正面临着规模空前的技能转型与职业变更 推动中国加快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 可从四大举措着手开展试点项目以推动转型 建立一个新的体系需要整合各方力量国家领导小组、 地方执行机构和雇主,尤其是私营机构的深入参与 多达2.2亿劳动者或将需要变更职 业(自动化早期应用情景) 平均到每位劳动者,约87天的工时 可被自动化取代,并需重新部署 3.31亿农民工或将面临22hyphen.case40%的 工作内容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 职业 技能 平等 采用数字技术 互动的、多渠道的多元模式 通过技术支持的学习平台 可覆盖超过9亿人 ,且超过 200万人可提供在线课程 构建协作生态系统 教育提供者、雇主和政府 之间建立合作 30万个校企合作项目 优化职业教育路径 为学生及成年人提供灵活 且具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超过8成的老师具有行业 经验 转换思维、加强激励 为个体及雇主打造终身 学习的文化 全民受益的技能发展特 殊补贴 技能发展培训范围 扩大3倍以覆盖全部 学生及劳动者 所有人 3倍 工时(平均每位劳动者约40 天 ,到 2030年)需要高认知 技能、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 及技术技能;需要新的培训 内容及模式 所有内容 2360亿 突破时间、空间、金钱 的约束,实现全天候 全覆盖技能发展 所有地方 24/7 需变更职业的劳动力, % 工时, 2018endash.case30 农民工工作内容, % 因自动化影响 而需重新部署 中国劳动者 自动化风险全球 5160亿 36 22endash.case40 到 2030年的三大转型 到 2030年的潜在目标 以适应后工业经济时代 发展的需要 Martin Puddy/Stone/Getty Images 2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中国又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 革,从出口、制造、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内需、服务、创新驱动型经济也称后工业经济。 经过几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国现已形成一套以适应工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的教育体 系。虽然在教育的可及性、教育质量和适切性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眼下面临着更为严峻 的挑战:发展现代化、数字化、创新型经济所需要的技能,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确保 教育平等。中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对于经历过改革的中国来说,现在到了二次出 发的时候了。 放眼世界,人们的工作正因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而发生变化,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需要 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重塑自我,甚至一些人需要变更职业。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庞大, 估计其将占到全球更换职业 1/3的份额。如果中国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它的最佳实践和模式便 可为其他经济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在本报告中,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I)评估了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现状,根据对中国和全球最佳 实践的广泛研究,提出通过四大举措入手开展试点项目,推动中国的人才培养体系转型。这套恢 弘体系所具备的广泛性可能有助于实现中国至 2030年前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我们没 有 试 图 解 决 与 教 育 改 革 有 关 的 全 部 问 题 ,因 为 这 涉 及 到 哲 学 、文 化 、历 史 和 社 会 等 更 复 杂 更 广 泛 的 层 面 ,需 要 学 术 界 、决 策 者 、教 育 机 构 、家 长 和 学 生 等 各 方 的 深 入 参 与 。因 此 我 们 把 重 点 放 在 人才培养,尤其是技能发展的经济维度。我们希望这篇报告能够提供有益的观点,促进关键相 关方开展讨论。 执行摘要 1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 在后工业经济时代,中国需要进行技能转型以持续提升人民的生活 水平 如果要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后继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劳动者技能转型就显得至 关 重 要 。过 去 30年,中国居民收入和劳动生产率增长了 10倍, GDP增长了 13倍 。但 同 时 ,一 些 关 键驱动因素的作用在减弱。亿万农民进城务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镇化步伐正在 放慢。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适龄人口开始萎缩。与此同时,债务水平和成本也在不 断上升。 想要保持人均 GDP和工资的增长需要努力提升技能和创新水平来提高生产力 1 。中 国 一 些 智 库 模拟了 2050年实现远景目标的情景:届时国内人均 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比例从现在的 27%提升到 70% 2 。这种情景意味着中国需要在 2050年之前保持每年 4.7%的人均 GDP增长和 4.9%的工资增长(见图 E1)。 1 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 The China effect on global innovation),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2015年 10月。 2 根据 2013年世界银行对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的分类标准,中国目前尚未进入 1.6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 /地 区 行 列 。根 据 几 家中 国 智 库 的 解 读 ,中 国 的 目 标 是 到 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 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 50%至 80%。 5CE 1 20191990 2050 10 1 41 1 8 35 1990 2019 2050 )BKo5GDP1$B47PKooL/.Wk0Cm,v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1.部分中国智库定义的远景目标是中国人均GDP到2050年达到高收入经济体(世界银行)平均水平的70%。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在2019 年,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人均国民收入总额须达到或超过12,536美元。 2.假设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保持不变。 中国均GDP 模拟情景 千美元,2015年价格水平 员平均年薪 4.7% 每年 4.9% 每年 8.7% 每年 9.3% 每年 情景:中国智库对达到高收入经济体人 均GDP平均水平70%的长期目标的解读 1 情景:中国达到高收入经济体人均 GDP平均水平的70 %所需达到的工 资增长 2 REPEATS ES and report 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转型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制造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 向以消费、服务和创新为驱动的模式 3 。对技能和人才的需求也因此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数字 化 和 自 动 化 浪 潮 正 在 席 卷 全 球 。因 此 ,无 论 是 以 重 复 性 体 力 劳 动 为 代 表 的 制 造 业 岗 位 ,还 是 需 要数据输入和验证等基本认知技能的服务业岗位,其需求都在减少。而对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 以及技术技能的需求则在增加。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和自动化进程,这使得对灵活性和再培 训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4 。 中国可以将以下三大变化趋势结合起来考虑,推动劳动力市场规模空前的转型(见图 E2)。 null职业。到 2030年 ,中 国 可 能 有 多 达 2.2亿劳动者(占劳动力总数的 30%)需 要 变 更 职 业 。根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未来工作模型,这大约占到全球变更职业总数的 1/3。为详细分析劳 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职业结构的改变,我们把中国的劳动者分成 6种 从 业 类 型 ,分 别 是 前 沿 创 新 者 、熟 练 专 业 人 才 、行 政 白 领 、一 线 服 务 人 员 、制 造 业 工 人 、建 筑 和农业劳动者。我们的模拟分析显示,前沿创新者的需求可能增长 46%,熟 练 专 业 人 才 增 长 28%,一 线 服 务 人 员 增 长 23%,制造业工人减少 27%,建筑和农业劳动者减少 28%。 null技能。在 中 等 自 动 化 情 景 下,到 2030年 ,约 有 5160亿工时(平均到每名劳动者约为 87天 )或 将需要重新部署 5 。对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的需求下降,对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以及技术技 能的需求上升。总体来说,体力和人工操作技能以及基础认知技能的需求将分别下降 18% 和 11%,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以及技术技能需求则会分别增加 18%和 51%。 null平等。面对劳动力市场和技能的变化,农民工面临的挑战或更为严峻。 2019年全国农民工 总数为 2.91亿人。随着中国城镇化的继续推进,按照历史趋势计算,农民工规模或将在 2030年将达到 3.31亿人。由于户籍制度,许多农民工较难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医疗和教育 福 利 ,也 很 难 参 加 高 质 量 的 培 训 项 目;此 外,很 多农 民 工 属 于 低 技 能 、低 收 入 群 体 ,很 难 负 担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 6 。自动化或将进一步加剧农民工群体所面对的挑战。约有 22%至 40%的中国农民工易受自动化的影响,受影响的总工时约为 1510至 2770亿小时,平均每人 57至 105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农民工群体,帮助他们进行必要的转变。 如果中国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转型,其经验或将可供全球参考。 3 中 国 的 选 择 :抓 住 5万 亿 美 元 的 生 产 力 机 遇 ( Chinas choice:Capturing the productivity opportunity),麦肯锡全球研究 院, 2016年 6月。 4 Sapana Agrawal、 Aaron De Smet、 Sbastien Lacroix、 Angelika Reich, To emerge stronger from the COVID-19 crisis, companies should start reskilling their workforces now,麦肯锡公司, 2020年 5月 7日, Oliver Tonby、 Jonathan Woetzel、 Noshir Kaka、 Wonsik Choi、 Jeongmin Seong、 Brant Carson、 Lily Ma, How technology is safeguarding health and livelihoods in Asia,麦肯锡公司, 2020年 5月 12日 ;以 及 Aamer Baig、 Bryce Hall、 Paul Jenkins、 Eric Lamarre、 Brian McCarthy, The COVID-19 recovery will be digital:A plan for the first 90 days,麦肯锡公司, 2020年 5月 14日。 5 我 们的中等自动化情 景 设想已经考虑了新冠疫情的的影响。 6 L. Rachel Ngai、 Christopher A. Pissarides、 Jin Wang, “Chinas mobility barriers and employment allocation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19年 ,第 17卷 ,第 5号; Zhenxiang Chen和 Kayuet Liu, “Assimilation of Chinas rural-to-urban migrants:A multidimensional process”,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8年 4月 18日; R. King和 R Skeldon, “Mind the gap! Integrating approaches to intern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2010年 ,第 36卷 ,第 10号 ;以 及 W. W. Fang和 C. C. Fan, “Migrant workers integration in urban China:Experiences in employment, social adaptation, and self-identity”,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2年 ,第 53卷 ,第 6号。 30% 的中国劳动者或将在 2030年 前需要变更职业 3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 5CE 2 取代的工时增加的工时 RR10C&5Bm.#.(=Jh&r80 需要变更职业的中国劳动者数量,2018 -2030年, 百万(1个色块500万) 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ILO);中国国家统计局;O*NET;牛津经济研究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1.已考虑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 2. 2030年的测算基于2014至2019年的农民工历史年复合增长率计算得出。计算过程考虑了户口改革因素。 职业变更 技能转变 平等推进 2 技能 农民工人数,百万 到2030年的工时变化, 中等自动化情景,10亿工时 早期应用自动化情景下的额外数量 中等自动化情景 1 高达2.2亿 劳动者 可能需要更换职业 (约占全球的36% ) 5160亿 时 因为自动化而被取 代(平均到每名劳动 者约为87天),需要 重新部署 3.3亿亿 农农民民工工 面临挑战,可能 会有22%至40% 的工作内容会被 自动化技术取代 -281 -92 -83 137 67 85 73 78 社会和情感沟通技能 体力和人工操作 技能 技术技能 高认知技能 基本认知技能 -29 -32 291 331 2019 2030 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中国或将需要推动教育和技能发展体系的转型 过去 30多年,中国的教育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够很好地服务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 济转型,教育和技能发展体系也将需要重塑,以便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们培养对工作和生活有益 的能力,帮助他们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后工业社会。 为顺利完成转型,我们总结出了三大关键要素,简称“三个所有”:所有人、所有内容、所有地方。 首 先 ,教 育、培 训 、学 习 不 能 只 限 于 学 龄 人 群 ,而 应 面 向 全 部 劳 动 人口。第 二 ,教 育 和 培 训 内 容 应 进行调整,以适应正从过去 30年工业化模式逐步转型的经济发展新模式。第三,教育和培训应 无处不在,树立全民终身学习的理念(见图 E3)。 5CE 3 &5BmO1$JJ0?(dyRcE7UOEKoQ8Koo0?nWk0CsYL/. 资料来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教育部;中国国家统计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 1.根据官方统计,2019年K12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所有在校生。 2.受自动化影响,到2030年平均每人38天。 所有主要集中在传传统统教教育育体体系系(学学校校),涵 盖约2.43亿学生 1 覆盖范围扩扩大大3倍倍,为7.75亿劳动者 提供支持 所有内容学学业业成成绩绩优优异异(PISA阅读、数学成绩), 但在成长型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指标 上有有待待发发展展 开开展展广广泛泛的的能能力力建建设设,使劳动者胜任 到2030年需要高认知技能、社会和 情感沟通技能及技术技能的2360亿 工时的工作 2 所有地城城乡乡差差距距(高等教育入学率低30个百 分点)和对对农农民民工工的的支持相对有限 随随时时随随地地获得培训,能全天候地为几 乎所有劳动者提供技能再培训支持 现状 潜在向 REPEATS ES and report 5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 所有人:教育和技能发展的对象需从在校学生扩大到整个劳动力队伍 过去 30多年中国持续改革和发展教育体系。公共教育投资在 1992至 2018年增加了 50倍 ,占 GDP 的比例从 2.7%增加到 4.1%。 1978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只有 66%,如 今 达 到 100%全 覆 盖 。同 期 的 中等教育入学率从 41%增加到 95%。大 学 录 取 人 数 从 2000年的 370万,增 加 到 2019年的 910 万 。中 等 阶 段 教 育 的 教 师 目 前 有 91%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2000年仅为 24%。 为适应新一轮的经济发展需要,中国需要聚焦现有劳动力的再培训。我们发现, 2030年的劳动者 中或将有 75%( 5.43亿人)的人现已加入劳动者大军。这意味着到 2030年,劳动力再培训和职业 技能发展将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的 K12和高等教育在读人数约 2.43亿 ,就 业 人 口 总 数 约 7.75 亿。随着劳动力培训和终身学习的不断推进,到 2030年,教育和技能发展体系所能覆盖的人数或 将可以达到目前的三倍。根据官方统计数据, 2015至 2019年间,参加非学历教育的学员人数(包括 成 人 )从 4400万减少到 3700万 7 。并非所有的培训都要由正式的学校项目来提供。未来的技能发 展体系可以鼓励非学校类机构开发新的平台和灵活的培训渠道,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 需求。私营机构和雇主也可以在弥补市场空白和扩大覆盖面上有所作为。 如今的劳动者培训存在着投资不足、与市场实际需求脱节、人们对技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 足等挑战,导致培训项目的参与度不高。中国可以采取有力措施,增强职业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培 训的质量,扩充行业专家队伍,提升他们的素质,消除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新加坡从 20世纪 80年代开始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大力投资职业技术学校来推进这项工作。在中国,培训活动 的投资不足似乎反映了许多企业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一项研究发现,中国“ 90后”的第一份 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只有 19个 月 ,“ 70后”和“ 80后”分别为 51个月和 43个月 8 。企业投入大量资源用于 员工培训的动因相对不足。许多中国劳动者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参加培训项目的重要性。在一项调 查 中,有 79%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有必要,但很多人也表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不迫切 9 。这 可 能 出 于时间和成本方面的原因。 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解决中国教育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这是一项长期任务。 2030年 之 后 ,约 有 2.88亿学生有望加入劳动力大军, 2020至 2050年间中国的出生人口预计为 4亿 。所 以 ,现 在 就 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转型,才能持续支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 包 括 职 业 技 术 项 目( 2019年为 300万)、农民技术培训项目( 2400万 )和 其 他 培 训 项 目( 1100万 )的 毕 业 生 。 8 First job insights,领 英( LinkedIn), 2018年 8月, articleShare/6432915156765904896。 9 White paper on China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dustry,艾 瑞 咨 询 , 2017年, aspx?id=3086。 3 倍 到 2030年教育及技能发展体 系覆盖范围需扩大三倍 6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所有内容:教育和技能发展内容要帮助人们掌握更广泛更全面的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变 化的经济环境 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任何广义的劳动者培训内容,都应该提高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在工业 社 会 ,劳 动 者 只 需 要 具 备 基 本 的 读 写 能 力,能 听 从 明 确 的 指 令 ,往 往 就 足 够 了。而 现 在 ,随 着 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界限日渐模糊,工作性质不断变化。人们需要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 下去应对模糊而复杂的情景。知识和技能过时的速度都很快,所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 求,就要通过技能发展让学生和劳动者掌握更广泛、更灵活的能力,并且持续更新。未来,对于 具备高认知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维、决策力)、社会和情感沟通能力(例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 力等)以及技术能力(如高级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我们在中等自动化情景 下的模拟分析显示,与这三大技能有关的工作到 2030年将增加 2360亿工时,大约平均每人增 加 40天 。这 就 要 求 在 传 统 书 本 内 容 之 外 ,开 发 更 多 学 习 内 容 ,例 如 案 例 分 析 、实 践 项 目 ;同 时 也 可引入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参与融入式学习以及实验性培训。 在 学 术 教 育 方 面 ,国 际 学 生 评 估 项 目( PISA)的统计数据表明,尽管中国学生在阅读和数学上的得 分 高 于 经 合 组 织( OECD)平均分,但成长型思维和学生幸福感方面却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 10 。 根据 PISA的评分,中国的优秀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能力”方面处于全球后 20名的范围 内这项特质与创造力和企业家精神有关 11 。目前中国的大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渴望似乎并未得 到 满 足 。在 2018年 对 大 学 毕 业 生 进 行 的 一 项 调 查 中,有 62%的 受 访 者 表 示 ,实 践 课 程 ,包 括 实 地 调研和实习机会不足 12 。该 调 查 还 发 现 ,有 63%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没有获得足 够的信息。 在职业教育方面,课程内容通常较为陈旧,而教师的专业知识往往也很匮乏。职业教育课程陈 旧 ,没 有 及 时 更 新 ,不 能 适 应 不 断 变 化 的 经 济 环 境 。德 国 莱 茵 TV( TV Rheinland)对 中 国 职 业 学校和企业所做的调查显示,约有 36%的受访学校认为老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 50%认为老 师 的 专 业 领 域 与 所 授 课 程 不 完 全 相 符 。在 一 项 调 研 中, 115家 受 访 企 业 中,认 为 职 业 学 校 老 师 缺 乏行业实践经验的受访企业比例为 30% 13 。智 联 招 聘 在 2019年 进 行 的 一 项 调 查 发 现 ,在 对 培 训 不 满 意 的 白 领 中,近 40%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效果低于预期 14 。 10 我 们注意到,中国学生的分数基于北京、江苏、上海、浙江等相对富裕的地区而得出。经合组织对成长型思维的定义是: 相信一个人的能力和智力会随着时间而得到发展。关于经合组织对亚洲 PISA分 数 的 研 究 概 览 ,参 见 Li-Kai Chen、 Emma Dorn、 Marc Krawitz、 Cheryl SH Lim、 Mona Mourshed, Drivers of student performance:Asia insights, mckinsey. com, 2018年 1月 24日。 11 Li-Kai Chen, Emma Dorn, Marc Krawtz, Cheryl SH Lim和 Mona Mourshed, Drivers of student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sia,麦肯锡公司, 2017年。 12 王 伯 庆 和 陈 永 红 , 2019年 中 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