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简报.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2021年2月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简报.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1年2月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简报.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1年2月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简报.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1年2月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简报.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1年2月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简报.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海外项目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简报 2021 年 02 月 简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绿色金融团队开发和运营,每月递送与中国海外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 和社会风险有关的新闻、政策、管理工具和专家观点。面向从事海外项目信贷审批、合规审查、风险管理、 战略政策等业务的从业者,期待您的建议和反馈。 中国海外项目进展 对外投资中国 2020 年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情况 根据中国商务部和外汇局数据 ,2020年全年中国对外全 行业直接投资实现同比正增长 3.3%(按美元计,下同),扭 转了上半年同比下降 4.4% 的态势;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虽仍未 转负为正,全年同比下降 0.4%,但降幅比上半年的 4.3% 已明 显收窄。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在去年表现得相对稳健。 根据独立智库海外发展研究院(ODI)的统计 ,相比其他国家 / 地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 63 个国家的投资复苏速度较快, 尤其是在东亚、东南亚和非洲南部地区;此外,商业金融机构在 海外项目的投融资上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冠疫情对海外大型项目开发以及对外工程承包的冲击较 大。由于疫情封锁、低迷的全球经济、紧缩的国际融资环境等原 因,海外大型项目投资额在 2020 年降为近年最低值;企业反馈, 受疫情影响项目推动困难,个别跟进中的项目已被取消,疫情还 加剧了东道国政府的违约率,加大了项目运营负担。对于海外项 目工程承包,2020 年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均 比去年下降,分别为 9.8% 和 1.8%。但危机中孕育机遇,以 “投 建营一体化”运营的企业在去年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有 些企业逆势增长。提高投融资能力和项目运营能力是应对危机的 核心竞争力。 具体到行业,基建项目尤其是能源和交通类项目依旧是“一 带一路”投资的主导。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 色“一带一路”中心的统计 ,在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 家,能源和交通类项目占总投资额的比重在去年有所增加,其中 清洁能源,包括水电、太阳能和风电,在去年能源投资额中占比 已超一半;化石能源类项目占比持续缩减,但煤炭类能源项目的 投资在去年略有增加;建议中国海外投资继续加强项目的环境和 社会风险管理,避免投资不良资产。 机场菲律宾桑莱岬(Sangley Point)机场项目 简报曾在去年 12 月刊介绍该项目。该项目的最新进展是, 菲政府在今年 1 月撤回了原定给中资企业联合体(中国交建和菲 律宾当地公司MacroAsia组成)的授标,紧接着又在2月 宣布 重启项目招标。新中标者将和甲米地(Cavite)政府合作开发该 项目,还须具备为项目进行股权投资、债权融资、增信和提供工 程承包服务的能力。 该项目占地 1500 公顷,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甲米 地,是菲总统 “大建特建”计划的一部分。尽管是政府支持的项 目,但前期实施却遇到了诸多阻碍。该项目涉及围填海工程,环 保倡议组织和学术界曾多次提醒菲政府关于该项目的巨大生态影 响,比如对沿岸红树林的严重打击,削弱海岸沿线抵御自然风险 的能力。甲米地居民还担心机场和配套基础设施会剥夺他们的生 计,部分居民不同意搬迁,这进一步加大了项目实施的难度。作 为当时的主要承建方,中资企业中国交建,还曾受到来自社会组 织的致信问询,中国交建曾公开回应会合法合规推进项目,实现 项目施工、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但由于疫情和其他种种因素影响,项目迟迟未有进展。去年 1 月,甲米地政府最终决定撤回授权 ,不再由原定的中资联合体 参与该项目。对此,外界曾有多种解读,包括将其政治化以及与 “一带一路”倡议相联系。近期,中国驻菲大使在受访中回应 , 菲政府取消的是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该可研项目是甲米地政府 与企业联合体之间的商业合作,与两国政府无关,无涉”一带一 路“。他还指出,大型基建项目的成功落地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参与商业可行的项目,同时也希望菲方营 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煤电土耳其胡努特鲁(Hunutlu)火电项目 简报曾在去年7月刊介绍该项目。该项目正在建设中,中 国企业作为主要的投资、融资和建设方,应该提高对项目环境、 社会和财务可持续性的关注。 该项目是中国和土耳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项目, 计划建设 2 台 660 兆瓦超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 脱硫和 SCR 脱硝装置。项目总投资约 17 亿美元, 最大投资方是 上海电力,潜在融资方包括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工商 银行,此外中国企业还参与设计、设备提供、技术和服务管理。 项目于 2018 年完成场平工作,2019 年开工,预计 2022 年建成 投产,届时该电厂发电量将占土耳其总发电量 4%。 近期,WWF 土耳其办公室联合土耳其一家研究型非政府组 织 SEFiA 分析指出,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显著降低、煤电 装机逐渐削减的背景下,中国投资方应谨慎评估新建大型煤电项 目的经济性。考虑到未来运营成本(煤炭进口和运输成本、电厂 运维成本等)和电价收入等变化因素,该项目的投资可能在运营 期后期才能收回。WWF 简报曾指出,根据业内专家,该项目是 中国企业海外煤电投资中少有的没有电力购买协议(PPA)的项 目,而是以循环信用证的方式向银行债权提供了担保;项目通过 竞价上网获得发电权和电费收入,电费收入为土耳其里拉,而项 目投资和债务都以美元发生;这些因素可能削弱项目的还本付息 能力和股东分红利益。 除了财务风险,中国参与方还应预防和尽早化解该项目存在 的环境和社会争议。去年,土耳其因环境问题关闭了数个火电站, 近期因环境影响评价无效又取消了一个 1200 兆瓦煤电站。针对 该项目,20 多家国际和土耳其社会组织曾在去年 6 月共同致信 多家中资银行,呼吁这些潜在融资方重新考虑该项目的经济性, 以及项目对当地居民健康、濒危动物海龟及其栖息地、当地农业 和气候的影响,改投更可持续的能源项目。 制造业塞尔维亚兹雷尼亚宁(Zrenjanin)轮胎工厂 该项目由中国一家上市公司在塞尔维亚投资建设,位于 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自治省(Voivodina)的兹雷尼亚宁 (Zrenjanin)。项目在 2019 年 3 月 启动 ,第一阶段建设已于 去年10月 完成 ,多家中企参与共同建设;第二阶段工程预计在 2021 年 9 月完成。 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EIA)的合规性上近期受到了当 地非政府组织的质疑。塞尔维亚环境和生态保护组织 RERI (Renewable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Institute) 在 去 年10月 发文称,该项目获得环境许可的流程违反了当地法律规 定,没有征求 Voivodina 自治省 自然保护研究院 (Institute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of Voivodina Province)的同意,并已就 此事提起诉讼。根据 RERI,按照塞尔维亚自然保护法、环境影 响评价法和规划建设法的要求,项目投资方或所在市政府理应在 批复 EIA 前开展公众咨询;考虑到项目距离 Carska Bara 自然保 护区仅有 2 公里,项目还须获得自然研究院的意见方可动工。 物流吉尔吉斯斯坦纳伦(Naryn)自由经济区物流中心 该项目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纳伦自由经济区,总投资约 2.8 亿 美元,计划建设一个集交通、仓储、酒店和商场为一体的物流中 心。据 报道,去年 2 月曾近千名当地人走上街头抗议该项目,要 求政府取消土地征用决定,针对该项目的抗议已发生数次 。迫于 压力,该项目已被取消 ,原定参与共同投资的一家中国私企已退 出。 有评论认为,该事件发生的原因除了有可能来自中国企业自 身的因素,当地居民对中国投资的误解和排斥是加速该局面恶化 的重要原因,过去曾有多个项目也因此遭受阻碍。比如在2018年, 吉尔吉斯斯坦曾发生过当地人抗议中国冶金厂的暴力冲突事件 , 当时的争议点是居民担心冶金厂的污染问题。根据学者观察 ,当 地人对中国投资的抵触已长达多年,这和当地中国企业只重视政 府关系、长期忽略与当地人的沟通有关。 除了误解和中国企业欠缺社区沟通,一家关注中亚地区环境 问题的社会组织 Socio-Ecological Fund(SEF)还 指出 ,中国在 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海外投资经常受到环境和社会方面的 质疑,与项目环境信息不透明、东道国松散的环保法律法规有关; 中国企业也应更加透明和坦诚,不要把当地人对环境问题的顾虑 一概归为带有政治目的活动,而是主动积极开展沟通,化解误解。 煤电印度鼓达(Godda)燃煤电站 该项目是印度首座超超临界煤电项目,装机 1600 兆瓦,由 印度最大的基础设施和制造集团之一的Adani投资建设,燃料 来自其在海外运营的煤矿,采用海运+铁路多式联运。该项目 是印度和孟加拉两国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建成后将通过专用输 电线向孟加拉国供电。该项目由中国企业工程总承包 ,目前正在 建设中,预计 2022 年 投产 。部分当地居民对该项目的移民安置 和补偿方案不满,曾多次投诉和抗议 ,并在 2020 年发起了针对 Adani 的 诉讼 ;尽管 Adani 曾公开回应此事,但关于该项目的反 对声音仍在持续 ,项目目前进展已晚于Adani 原定计划 。中企 非投资或运营方,但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项目的顺利施工,中国 企业也应及时关注。 机构可以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状况进行评估评价,发布投 资者关系管理“红黑榜”。 证监会此次修订的主要目标是与时俱进,与境外市场进一步 接轨,并落实今年 3 月生效的新证券法 中对于完善投资者保 护制度、强化信息披露要求的规定。 气候变化、信息披露中国银行成为 TCFD 支持机构 中国银行近日宣布正式成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 (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简 称 TCFD)的支持机构,未来将基于 TCFD 建议进行气候相关风险 的信息披露。 TCFD 是 G20 金融稳定委员会在 2015 年组建,2017 年 TCFD 提出了一套气候相关财务风险信息披露的自愿性框架,旨在引导 和帮助各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资产所有者和资管 机构)和企业(比如来自能源、交通、建材、农业、林业等行业 的企业)将气候变化纳入治理战略,揭示和披露各类气候因素对 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以及资本和投融资的实际和潜在的财务 影响。TCFD 建议的 信息披露框架分为公司治理、战略、风险管 理和目标指标四个方面,对银行的基本披露要求包括:披露气候 变化对银行业务的机遇和挑战、银行识别和评估气候风险的过程 (TCFD 建议开展气候情景分析)以及相关指标目标。目前,TCFD 的建议已获得来自全球78个国家的1800多个组织和机构的支持。 赤道原则重庆银行成为中国第 7 家“赤道银行” 经赤道原则协会审定,重庆银行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成 为中国第 7 家“赤道银行”。赤道原则是一套确定、评估和管理 项目融资中涉及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自愿性管控框架,是全球金 融机构管理融资信贷风险的重要标准和通用国际惯例。 目前全球共有 37 个国家的 116 家金融机构采纳了“赤道原 则”。中国采纳该原则的金融机构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 银行,重庆农商银行,绵阳商业银行,贵州银行和新加入的重庆 银行。 碳中和中国能源电力央企的碳中和行动方案 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作为 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电力、能源部门首当其冲面临着严峻的 减排压力,碳中和也将深刻影响这些企业的成本、技术、供应链、 产品、运营、市场以及战略等多方面。近期,多家来自能源电力 行业的央企已宣布或开始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和规划。 纵观这些企业的行动方案,能源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发 展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是他们共同发力点。 政策法规解读 风险管理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 办法(试行) 2 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印发 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 法(试行)(下简称办法)。办法适用于商业银行、 保险公司、信托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以及银保监会及派 出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办法在原银监会和原保监 会专项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融合统一的声誉 风险监管制度。 该项制度建设以“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为原则, 同时强化了银行保险机构的主体责任,强调各机构要做好事前评 估、事中应对、事后总结的七环节闭环管理工作,同时建立长效 管理机制。办法要求机构将声誉事件的防范处置情况纳入考 核范围,并建立问责处罚机制。办法还确保了公众参与和保 护消费者权益,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及时 准确公开信息,同时建立与投诉、举报、调解、诉讼等联动的声 誉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回应和解决消费者合理诉求。 中国银保监会正在研究和推动建立银行层面的申诉回应机 制(下简称该机制),并搭建相关平台。该机制将很好地回应办 法中对银行开展声誉风险管理的要求,有利于银行更早地识别 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尤其是在境外开展的涉及重大环境和社 会风险的项目,及时处理和回应受项目影响人的合理诉求。 ESG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 意见,ESG 成亮点之一 2 月 5 日,中国证监会发布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 (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引),公众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 3 月 5 日。指引在 2005 年版 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投资者 关系管理的内容,丰富了投关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强化了对上市 公司的约束。 关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信息披露以及投诉回应 成为指引的亮点之一。指引明确定义投关活动可通过互 动交流、诉求处理、信息披露和股东权利维护的形式开展,并进 一步对诉求处理和信息披露进行界定和强调:指引第七条规 定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还应包括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ESG)信息;指引第十五条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切实履行投 资者投诉处理的首要责任,建立健全投诉处理机制,积极办理相 关投诉,依法处理投资者诉求。此外,为了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约 束,指引第二十八条提出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和投资者保护 中国大型发电央企都已将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 署内化为企业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一些央企已明确了清洁能 源装机过半的时间表。比如,国家电投作为第一个清洁能源装 机过半的央企,提出了 2023 年实现国内碳达峰的目标,以及在 2035 年实现清洁能源占比 75%;目前仍以煤电为主要装机的大 唐和华能集团提出了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超过50%的目标, 其中华能还提出在 2035 年实现清洁能源装机超 75%;国家能源 投资集团目标在 2025 年碳达峰,同时发起设立了 100 亿元的新 能源产业基金,主要投资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新产业;数家电 力央企还率先发行了全国首批碳中和债券 ,为风电、光伏发电以 及水电站建设融资。 在石化行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内的 17 家石 化企业和园区,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 达峰与碳中和宣言,做出六项承诺 :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提高 能效、开发绿色石化产品、部署二氧化碳捕集封存项目、突破关 键技术和增加绿色低碳投资强度。 央企作为”国家队“,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是行业示 范,同时这对一些央企自身来说也是巨大挑战,比如如何预防从 高碳向低碳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融资和债务风险 。央企还是中 国“走出去”的主力军,但目前他们提出的目标主要聚焦于国内, 如何兼顾国外市场的低碳转型,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也是央企应该考虑的问题。 煤电日韩机构因新建海外煤电项目而受到反对和撤资 因参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煤电项目的投融资,日韩的企业和 金融机构面临着来自国际投资人和媒体的压力,以及当地居民的 反对。 荷兰最大的养老金资产管理公司 APG 宣布 不再持有韩国电 力公社(KEPCO)的股份,原因是 KEPCO 继续参与新建煤电项 目,与 APG 的投资目标和策略不符。KEPCO 虽然 宣布 了不再投 资煤电项目,但依旧保留了两处正在开发的项目,即印度尼西亚 PLTU 9 和 10 电站,以及越南 Vung Ang 2 电站。APG 是全球主 要的 ESG 投资 机构,在撤资KEPCO前,APG已通过积极的股 东参与,引导了多家韩国金融机构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停止 支持新煤电项目;但对 KEPCO,尽管 APG 通过致信管理层等多 种方式尝试影响,但因 KEPCO 主要由韩国政府控股而未果,最 终选择撤资。 近期,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因和韩国合作方合作为 越南 Vung Ang 2 电站融资而受到了 128 家社会组织的公开询问。 该项目由日本三菱(Mitsubishi Corporation)投资,JBIC 联合 韩国进出口银行(KEXIM)和多家商业银行共同融资。社会组织 在 公开信中质疑该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和 人群健康的影响,呼吁 JBIC 撤销对该项目的支持。于此同时, 项目主要投资方日本三菱也受到了国际投资人和社会组织的问 询。三菱对此回应道,Vung Ang 2 项目发起方是越南政府,目 前已进入实施阶段,但在未来三菱将不会再参与任何新建煤电项 目,同时也将积极减碳,目标在 2050 年实现从煤电的完全退出。 做出该承诺后,三菱已决定退出越南 Vung Ang 3 煤电项目,该 项目原计划由三菱联合中电集团(CLP)和越南电力集团共同投 资,并由中国企业参与工程承包、提供设备和材料采购,多家银 行组成的银团提供融资。不同于 Vung Ang 2,该项目迟迟未确 定开工时间。 尽管日韩企业和金融机构不顾国际投资人和媒体的压力,选 择继续参与以上两个具有争议的煤电项目,但目前依旧未解的还 有来自当地居民的反对,以及可能出现的购电方违约风险,这些 风险可能在未来影响项目的实施以及投资回报。比如 PLTU 9 和 10项目,印尼当地居民和社会组织在持续反对着该项目的建设, 同时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前期规划的过量煤电项目 ,印尼国家电 力公司(PLN)正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 化石能源主要国家和金融机构退出化石能源投融资进展 英国政府拟终止对海外化石能源行业的支持 英国将在今年 11 月主办全球气候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COP26)。在去年为 COP26 预热的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上,英国首相曾宣布英 国政府将终止对海外化石能源行业的支持,表示除一些非常有限 的例外情况,将不会再为新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电项目提供出口 信贷、援助资金或贸易促进。此项承诺还需完成意见征询,预计 在 COP26 召开前生效。 欧盟理事会计划限制化石能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1 月 25 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一份关于欧盟气候和能源外交 的 结论文件 ,将限制向第三国投资化石能源基础设施项目,除非 这些项目完全符合欧盟实现气候中性的目标和路径。 美国白宫拟取消对高碳化石能源项目的国际金融支持 美国新任总统拜登于 1 月 27 日签署一份专门针对气候危机 的 行政令 ,宣布将气候危机作为美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安全的主 要考虑,同时在白宫成立一个气候政策专门办公室和特别小组。 该行政令除了宣布美国将重新加入巴黎协定外,还规定多个 部门联合商讨出一份停止向高碳化石能源提供国际融资的行动方 案,并增加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复苏上的投资等内容。 欧洲发展金融机构协会将停止新的化石能源融资 去年 11 月,欧洲发展金融机构协会(EDFI)发布气候和能 源融资声明 ,承诺最早在 2050 年实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将 停止新的煤炭和燃料油融资,同时化石燃料的融资将仅给到符合 巴黎协定的项目。此份声明还涉及气候融资、信息披露、气 候风险管理等承诺。EDFI 由 15 个欧洲双边发展金融机构组成, 比如CDC(英国发展金融机构),DEG(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全 资拥有),FMO(荷兰发展银行)和 Proparco(法国发展金融 机构)。这份声明意味着这 15 家金融机构将最迟在 2030 年终 止其他化石燃料的融资。 瑞士央行将从投资组合中剔除煤矿开采企业 去年12月,瑞士国家银行(SNB)行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及相关金融风险,SNB 决定从投资组合中剔除 煤矿开采企业。此外,SNB 作为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 络(NGFS)的成员,正在开展气候变化影响金融稳定性的研究, 即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的气候转型风险,以完善相应的法律。 南亚、东南亚与中国海外投资联系紧密,也是中国海 外电力、交通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投资的热点地区。 WWF 持续关注相关政策动态,定期组织会议沙龙,助力中 国与该区域各国加强低碳和可持续投资合作。 可再生能源 WWF 举行中国 - 菲律宾可再生能源发展与 投资研讨会 菲律宾在去年宣布中止新煤电项目的审批,并将可再生能源 作为未来电力发展的重点之一。尽管菲律宾可再生能源开发仍有 一定的障碍,但是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行新政策招商引资,这包括 筛选和建立有竞争力的可再生能源区(Competitive Renewable Energy Zone,简称 CREZ)。WWF 在近期举办了中国 - 菲律 宾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投资线上研讨会,向中国企业介绍菲律宾 CREZ 的进展和投资菲律宾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机会。 菲律宾在 2018 年启动 CREZ 的工作,工作目标是在全境选 定可再生资源丰富、经济可行、对开发商有吸引力的地理区块, 即 CREZ,以集中资源在这些区块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与配套的 输配电网络,并吸引私营部门参与。2020 年,CREZ 的工作取得 阶段性成果 ,识别了25个区块,装机潜力超过菲律宾20吉瓦 的可再生发展目标。菲律宾政府将在这些区块投入资源建设配套 的输配电网络,移除部分投融资障碍,促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 设和并网。菲律宾的主要电力部门均参与了 CREZ 的协调工作, 包括菲律宾能源部(DOE),菲律宾电力监管委员会(ERC), 菲律宾主要的输配电公司等。这些区块将是菲律宾未来可再生能 源装机的主要增长极,将极大地吸引私人投资者的参与。 分析工具 金融机构如何识别和评估与自然有关的风险(2)-风险分 析框架 简报在上一期已经梳理了金融机构开展生物多样性融资的 主要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分析与自然有关的风险。尽管我们 都能理解自然为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但 由于这些价值很难被货币化,金融机构很少将其纳入项目效益 评估或风险分析框架。 为帮助金融机构尽快开始评估与自然相关的风险,WWF 已 帮助金融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一个风险分析框架 ,金融机构可结 合自身业务特点进行细化和落实。类比于气候风险会给金融机 构带来物理风险、转型风险和诉讼风险,自然的损失也可能引 发各类风险,涵盖运营、法律、市场、信用风险等多方面,应 作为金融风险分析框架的一部分。 物理风险 自然灾害会破坏资产或基建,导致商品和服务供应链的中 断,影响金融机构和其所支持的企业 / 项目的正常运营。比如 在 1980 年至 2020 年期间,东南亚红树林覆盖率因商业海虾养 殖等人为原因减少了 28%,导致该地区在遭遇海啸和飓风时, 失去了大自然的保护。 转型风险 为了保护 / 恢复自然,政府会出台或更新相关监管制度和 法律,消费者的偏好也会发生变化,新技术会崛起,这些因素 都将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成本、市场、竞争力和信誉等,不 合规运营还将导致诉讼和处罚。比如政府颁布野生动植物贸易、 加工处理的禁令或许可程序,收取资源补偿税,限制土地开发 和资源使用;企业损害生态系统的负面事件将导致撤资和股价 下跌;采购方的要求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倒逼企业做出调整, 否则将被淘汰。 诉讼风险 因违背与自然保护相关的法律或标准,还可能引发诉讼, 通常伴随着巨大的沉没成本或直接经济损失。比如中国首例濒 危野生动物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 “绿孔雀栖息地保护案”中, 云南省红河(元江)干流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因具有造成绿孔雀 种群区域性灭绝等生态风险,而被环保组织起诉,最终被取消, 前期投资“打了水漂”。 金融风险 自然的损失会削弱经济社会正常运营的基础,将牵涉众多行 业和企业。研究发现,与自然风险最相关的行业是食品饮料、金 属与采矿、石油天然气、公共事业、林业、建筑和交通运输。这 些行业一方面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又显著改变 着赖以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是众多金融机构借贷和投资的重点领 域。自然的丧失可能对以上企业造成系统性的影响,企业运营或 产出降低导致偿付能力下降,还可能演化成为金融风险。 观点和研究 “一带一路”气候投融资:中国对外投资绿色低碳的潜力 近期,由国际分析咨询机构气候政策倡议委员会(CPI)联 合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报告 中国扩大气候金融 规模的潜力指出,中国的气候金融有巨大增长潜力,中国目前 金融资产中的绿色份额很低,绿色的渗透率仅约为 4%,但未来 10年将有每年1.4万亿美元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远超当前水平; 在海外,中国目前的对外投资的资产规模以化石能源为主,若未 来能引入绿色标准,引导资金帮助东道国实现减排目标,中国对 外投资的绿色化进程也存在较大机遇。 报告呼应去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 意见,为释放中国气候金融潜力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包括强 化政策信号和激励机制,有效利用所有金融工具,促进多元金融 主体参与,并建设健全的问责框架。其中对于如何多种途径实现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的绿色化,报告指出可以帮助提高 沿线国家的环境标准,对高排放行业引入排除清单和负面激励机 制,通过完善标准、产品创新和鼓励多元参与来开发“一带一路” 绿色新项目。 ESG 中国社保基金正在完善 ESG 投资顶层设计 近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在公开活动发言 表示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开展 ESG 投资,支持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绿色产业发展,既能获得丰厚的 投资回报,又能借助资本力量,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 链。他还表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已成立ESG投资专项课题组, 以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又与国际适度接轨的信息披 露机制,探索以适当方式参与可持续投资的国际合作。 ICMA气候融资转型手册:推动棕色公司的气候转型融资 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较高的公司,即“棕色公司”,参与 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这些公司的绿色债券产品会存在 “洗绿” 的风险 ,影响绿色债券的信誉。国际清算公司(BIS)曾在 2020 年的研究中指出,由于绿色债券的贴标不直接与发行企业的减 排效果相联系,即发行人可通过发行绿债投资绿色项目,但同时 仍可以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进行大量高碳排活动(比如建设燃煤电 厂),这就导致了绿色债券并未带来额外的减排效益。 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近期发布的 气候转型融资手册 回应了这一问题。这份手册的目标是支持发行人从高碳向低碳的 转型和过渡,为识别“棕色公司”并推动他们的转型提供指南。 手册建议,带有“气候转型”标签的债务融资工具应该体现发行 方的公司战略;发行方的气候转型路线应关切到业务中与气候、 环境最实质相关的部分;制定气候转型战略时应以科学为基础, 即符合巴黎协定温度控制目标的要求;气候融资工具还应进 行相关的信息披露和市场沟通。 科学碳目标:2020 年企业碳减排进展 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简称 SBTi)是一项全球倡议,由WWF联合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 (CDP)、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以及联合国全球契约项目(UNGC) 于 2015 年共同发起,旨在帮助企业设定符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 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中远低于 2或 1.5 的脱碳水平的、基于科学的碳减排目标。 成立五周年之际,SBTi 发布了 2020 年全球进展报告 ,第一 次全面梳理了 SBTi 带来的减排效果。2020 年是 SBTi 的一个里 程碑,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低迷,但新加入企业数 量却是 SBTi 成立以来最多的;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共有 1000 多家企业加入了 SBTi,分别来自 60 个国家和 40 多个行业。其 中 338 家企业的减排数据显示,2015-2019 年间这些企业的年度 排放量(范围一和范围二)减少了 25%,而同期来自能源和工 业部分的碳排依旧在增加。此外,加入 SBTi 的企业的减排雄心 在加强,有 41% 是以 1.5 度温度控制为目标,减排力度更大, 还有数百家企业已承诺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在未来,这些已 承诺的减排目标将为全球带来每年近 26 亿美元的减排投资。此 外,越来越多企业还将制定覆盖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减排目标(范 围三),带来更大减排效果。 简报信息更新至发布前,如需获得最新且详细信息,请联系: 王伟康 Ella Wang | 项目主任,能源转型 Priority Project Coordinator, Energy Transition to 100% Renewable | WWF China wkwangwwfchina 刘颖 Ying Liu | 代理主任,绿色一带一路项目 Acting Coordinator, Greening BRI | WWF China yliuwwfchina 杜红霞 Hongxia Du | 绿色金融专家 Green Finance Expert | WWF China hxduwwfchina 王衍作为 WWF 绿色金融顾问参与简报编辑和资料整理。 WWF 的使命是 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 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美好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