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动能引擎 增长先锋 2021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赛迪百强区 的研究对象结合了民政 部 2021年 5月发布的 2020年 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以及截至 2021年 4月全国各地行政区划调整情况 , 全国 ( 不包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 行政区 、 台湾省 ) 906个地级市市辖区 。 城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 , 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 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 体 , 是构建新发展格局 、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 。 近 20年来 , 我国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 , 经济总量稳步提高 , 增速持续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 经济 密度和发展效能领跑全国 , 产业结构更趋 “后工业化 ”, 吸纳外资与创造消费能力逐年提升 , 驱动经 济作用持续增强 。 城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载体 。 赛迪顾问对 2021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 , 百强城区实力突出 , 引领强势 。 地域分 布差距进一步拉大 , 东部城区经济实力愈发强势 。 2021年 , 深圳南山区 、 广州天河区 、 深圳福田区 、 青岛黄岛区 、 深圳龙岗区 、 佛山顺德区 、 广州黄埔区 、 深圳宝安区 、 广州越秀区 、 苏州吴江区高质 量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 近五年来 , 百强区呈现较为明显的时空演进特征:一是总量规模上 , “强者恒强 ”与 “后发突围 ”共存; 二是省域分布上 , 江苏 、 广东两省的百强区数量遥遥领先 , 河南 、 陕西各仅有一城区上榜;三是城 市能级上 , 中心城市城区与副中心城市城区接续发展;四是城区经济发展规律上 , 两个 “城区发展 瓶颈 ”与两个 ”城区跃升通道 “特征明显 。 引擎先锋 城区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机遇 PART ONE 1.1 城区发展领跑全国,建成面积和经济规模逐年增长 1.2 城区是新时代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1.3 城区是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1.4 城区是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02 06 08 07 头部领航 2021年百强区评析 PART TWO 2.1 2021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2 2021年百强区总体情况 2.3 2021年百强区趋势特征 10 12 13 发奋蹈厉 2017-2021年百强区时空演变特征 PART THREE 3.1 总量规模上, “经济强区优势明显 ” 与 “后发突围 ” 共存 3.2 省域分布上,江苏、广东百强区数量遥遥领先,河南、陕西 均仅有一区上榜 3.3 城区经济发展规律上,两个“城区发展瓶颈”与两个”城区 跃升通道“特征明显 20 21 22 PART ONE 1.1 城区发展领跑全国,建成面积和 经济 规模逐年增长 1.2 城区是新时代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1.3 城区是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1.4 城区是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02 1.1 城区发展领跑全国,建成面积和经济规模逐年增长 城区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 受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城区数量逐年变化。 民政部于 2020年 2月发布的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显示, 2019年我国(不含 港澳台地区)的城区数量已达 972个。 2001年我国城区数量 个 2019年我国城区数量 个 2015年末 2016年末 2017年末 2018年末 2019年末 我国城区数量 : 927 964 971 977 972 从面积看 , 我国市辖区建成面积已从 2015年的 4.0万 平方公里增长至 2019年的 4.7万 平方 公里 , 年均建成区面积扩张均超过 1000平方公里 。 城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扩总量 、 提质量的重要空 间承载 。 图 1: 2015-2019年我国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单位:平方公里 40941 42544 44147 46067 47389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引擎先锋 城区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机遇 PART ONE 03 城区经济总量逐步扩大,历年平均增速均优于全国水平 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城区经济总量规模逐步扩大。 37.42 % 较 2015年总量规模提升了 2.4 是 2010年的 2.4倍 X 万亿元 5.2 是 2005年的 5.2倍 X 10.7 是 2001年的 10.7倍 X 42.83 46.73 49.27 54.59 58.86 0 10 20 30 40 50 60 7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单位:万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从增速来看 , 2015-2019年我国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快于全国水平 , 分别超过全国 0.6、 0.3、 0.4、 0.4、 1.9个百分点 , 更加彰显了城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水平中的重要引擎作用 。 7.6 7.1 7.3 7.1 8.0 7.0 6.8 6.9 6.7 6.1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城区 GDP平均增速( %) 全国平均增速(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20,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图 2: 2015-2019年我国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图 3: 2015-2019年我国城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与全国 GDP增速变化情况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04 人均生产总值领跑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更趋 “后工业化 ” 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 , 2015-2019年我国城区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 6.27万 、 6.68万 、 7.01万 、 7.34万与 7.77万元 , 分别高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 25%, 23%, 18%, 11%, 10%。 62713 66795 70108 73421 77663 50237 54139 60014 66006 70892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城区人均生产总值(元) 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元) 我国城区三次产业结构向 “后工业化 ”产业特征演进变化 。 9.0 8.6 7.9 7.1 7.1 40.5 39.8 40.5 40.7 39.0 50.5 51.6 51.6 52.2 53.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图 4: 2015-2019年我国城区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图 5: 2015-2019年我国城区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20,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05 引擎先锋 城区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机遇 PART ONE 吸纳外资与创造消费的能力逐年 提升 ,驱动经济作用明显 从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所在市的平均占比 与 利用外资占所在市的平均占比 两项指标来看 , 城 区吸纳外资与创造消费的能力较强 ,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 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 , 城区占所在市的平均比重虽然在 2017年小幅下降 , 但仍从 2015年 的 54.08%上升至 2019年的 55.00%。 从利用外资能力来看 , 城区占所在市的利用外资总额比重近年来一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 , 已从 2015年的 53.18%上升至 2019年的 60.70%。 这两项指标更加彰显了城区在国民经济中的引擎驱动作用 。 城区已成为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动能极核 。 图 6: 2015-2019年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所在市的平均占比变化情况 单位: % 54.08 54.32 53.70 54.40 55.00 53 53.5 54 54.5 55 55.5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单位: % 53.18 53.87 55.30 60.00 60.70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图 7: 2015-2019年城区利用外资占所在市的平均占比变化情况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06 1.2 城区是新时代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 经过长期努力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 方位 。 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作出的重大判断 。 探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 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 。 城市是人口与生产力高度集中的地区 , 蕴含丰富的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资源 , 在区域经 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引擎地位 , 发挥着创新资源集聚与配置的重要功能 , 对区域金融 、 信息 、 市场 、 技 术 、 人才 、 教育等要素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吸纳功能 。 随着我国新时代区域经济深入发展 , 内生于城市核心层面的城区已经成为推动城市乃至整个区域 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 深入分析城区综合实力现状和高质量发展路径 , 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各地推动宏观 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 与微观经济主体更具活力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 。 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 、 创新资源要素最为集中 、 各类人才最为集聚 、 管理服务体系最为健 全 、 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区域 , 是推动经济转型 、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 , 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 实 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 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 。 科创 资金 人才 产业 07 引擎先锋 城区发展新时期面临新机遇 PART ONE 1.3 城区是新征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 ,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 为开启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 城区是我国消费最为繁荣 、 也是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 拥有强大的内需市场及服务世界的能力基础 , 更应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 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 。 投资 海外原材料、 海外品牌、设计、 高附加值生产 国内 低附加值生产 分配、流通 海外 消费市场 国内低附加值 产业链收入提升 “两头在外” 国际循环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国内 循环 拉动收入 提升 国内投资 国产品牌、 设计,升级 至高附加值 产业 低附加值产 业转移内陆 为主,海外 为辅 国内分配、 流通 国内消费 海外 原材料 海外低附加值生产分配、流通 海外 消费市场 国内外 产业链收入提升 海外投资 国际循环 *资料来源:新华社,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畅通国内大循环 发挥牵引作用 , 贯通生产 、 分配 、 流通 、 消费各环节 , 优化供给结构 , 改善供给质量 , 提升供给 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 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 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发挥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 立足国内大循环 , 发挥比较优势 , 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 , 以国内 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 ,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 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 、 进口和 出口 、 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 高水平促进消费 发挥城区消费承载优势 , 增强各类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 提升传统 消费 , 培育新型消费 , 适当增加公共消费 。 拓展投资空间 优化投资结构 ,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 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 施 、 市政工程 、 公共安全 、 生态环保 、 公共卫生 、 物资储备 、 防灾减灾 、 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 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08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优化提升 :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成渝 长江中游 发展壮大 : 山东半岛 粤闽浙沿海 中原 关中平原 北部湾 培育发展 : 哈长 辽中南 山西中部 黔中 滇中 兰州 -西宁 宁夏沿黄 天山北坡呼包鄂榆 1.4 城区是新时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突出体现 , 这种不平衡在技术进步 、 人口 老龄化 、 新旧动能转换 、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 呈现出更复杂的变化趋势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 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 、 主体功能区战略 ,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 。 城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 是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为推动城市 发展的引擎力量 , 城区将在区域价值链分工 、 区域人口平衡 、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 城镇化 、 城市治理等 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 在区域间发展平衡 、 发展能力平衡 、 发展机会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 。 PART TWO 2.1 2021年城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2 2021年百强区总体情况 2.3 2021年百强区趋势特征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10 2.1 2021年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在 2020年百强区 18个核心指标基础上 , 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结合最新政策导向及 2020年各城 区发展特点 , 围绕 3个方面对百强区指标体系进行部分调整: 一是响应高质量发展 、 构建双循环 、 发展实体经济 、 加快改革创新 、 以人民为中心等要求 , 突出 发展质量类和人口流动类相关指标; 二是在 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 , 突出城区 “六稳 ”“六保 ”工作成绩 , 特别是促进就业 、 稳 定投资等方面相关指标; 三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各地优质项目培育成果 , 增加辖区内 500强企业数量 、 国家级园 区数量等作为参考支撑指标 。 2021年百强区从经济实力 、 增长动力 、 内生支撑 、 区域能级 、 共享发展五个维度出发 , 构建包含 23个二级指标 、 70余个参考指标的 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 研究遵循科学 、 系统 、 客观 、 可操作 、 可对比的五大基本原则 , 建立地区生产总值 800亿元 、 一 般公共预算收入 20亿元的 “双门槛 ”, 通过动态权重对除直辖市市辖区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其他 906个市 辖区进行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估 , 形成 2021年百强区 。 头部领航 2021年百强区评析 PART TWO 区域能级 城区首位度 城区贡献度 人口集聚度 人口增长率 共享发展 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增速 新增就业人数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地均地区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 第三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 经济实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进出口贸易总额 增长动力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人均财政收入 地均财政收入 单位 GDP创造税收收入 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内生支撑 城 区 经 济 高 质 量 发 展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注 : 1. 所有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划口径为准 2. 数据来源为 各城区 2020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政府工作报告 、 经济运行分析等各区政府网站公开数据 3. 除 23项指标外 , 重点考虑区内世界 500强 、 中国 500强 、 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数量等支撑指标 11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12 2.2 2021赛迪百强区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1 南山区 深圳市 广东省 2 天河区 广州市 广东省 3 福田区 深圳市 广东省 4 黄岛区 青岛市 山东省 5 龙岗区 深圳市 广东省 6 顺德区 佛山市 广东省 7 黄埔区 广州市 广东省 8 宝安区 深圳市 广东省 9 越秀区 广州市 广东省 10 吴江区 苏州市 江苏省 11 鄞州区 宁波市 浙江省 12 南海区 佛山市 广东省 13 武进区 常州市 江苏省 14 余杭区 杭州市 浙江省 15 雁塔区 西安市 陕西省 16 江宁区 南京市 江苏省 17 蜀山区 合肥市 安徽省 18 武侯区 成都市 四川省 19 雨花区 长沙市 湖南省 20 新吴区 无锡市 江苏省 21 滨江区 杭州市 浙江省 22 金水区 郑州市 河南省 23 北仑区 宁波市 浙江省 24 历下区 济南市 山东省 25 思明区 厦门市 福建省 26 鼓楼区 福州市 福建省 27 罗湖区 深圳市 广东省 28 鼓楼区 南京市 江苏省 29 龙华区 深圳市 广东省 30 白云区 广州市 广东省 31 番禺区 广州市 广东省 32 双流区 成都市 四川省 33 香洲区 珠海市 广东省 34 萧山区 杭州市 浙江省 35 柯桥区 绍兴市 浙江省 36 海珠区 广州市 广东省 37 包河区 合肥市 安徽省 38 崇川区 南通市 江苏省 39 龙泉驿区 成都市 四川省 40 禅城区 佛山市 广东省 41 新北区 常州市 江苏省 42 南沙区 广州市 广东省 43 官渡区 昆明市 云南省 44 青秀区 南宁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 45 金牛区 成都市 四川省 46 兰山区 临沂市 山东省 47 通州区 南通市 江苏省 48 虎丘区 苏州市 江苏省 49 西湖区 杭州市 浙江省 50 栖霞区 南京市 江苏省 51 铜山区 徐州市 江苏省 52 武昌区 武汉市 湖北省 53 城关区 兰州市 甘肃省 54 海门区 南通市 江苏省 55 鹿城区 温州市 浙江省 56 湖里区 厦门市 福建省 57 吴中区 苏州市 江苏省 58 花都区 广州市 广东省 59 岳麓区 长沙市 湖南省 60 天心区 长沙市 湖南省 61 江都区 扬州市 江苏省 62 小店区 太原市 山西省 63 市南区 青岛市 山东省 64 翠屏区 宜宾市 四川省 65 青羊区 成都市 四川省 66 秦淮区 南京市 江苏省 67 甘井子区 大连市 辽宁省 68 涪城区 绵阳市 四川省 69 锦江区 成都市 四川省 70 越城区 绍兴市 浙江省 71 江汉区 武汉市 湖北省 72 东西湖区 武汉市 湖北省 73 新罗区 龙岩市 福建省 74 城阳区 青岛市 山东省 75 海曙区 宁波市 浙江省 76 庐阳区 合肥市 安徽省 77 上虞区 绍兴市 浙江省 78 亭湖区 盐城市 江苏省 79 铁西区 沈阳市 辽宁省 80 洪山区 武汉市 湖北省 81 即墨区 青岛市 山东省 82 芝罘区 烟台市 山东省 83 建邺区 南京市 江苏省 84 邗江区 扬州市 江苏省 85 市中区 济南市 山东省 86 梁溪区 无锡市 江苏省 87 开福区 长沙市 湖南省 88 郫都区 成都市 四川省 89 西山区 昆明市 云南省 90 玄武区 南京市 江苏省 91 成华区 成都市 四川省 92 芙蓉区 长沙市 湖南省 93 镇海区 宁波市 浙江省 94 五华区 昆明市 云南省 95 金坛区 常州市 江苏省 96 崂山区 青岛市 山东省 97 历城区 济南市 山东省 98 锡山区 无锡市 江苏省 99 新会区 江门市 广东省 100 增城区 广州市 广东省 排序 城区 所属城市 所属省 (自治区 ) 排序 城区 所属城市 所属省 (自治区 ) 13 2.3 2021年百强区趋势特征 城市城区是引领城市集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 城区实力强化突出 , 百强城区更是在城市高质 量发展中起到强势的引领作用 。 2021年百强区仅用不足全国 0.6%的国土面积和 9.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 17.6%的生产总值 , 经济资源 在城市主城区集聚态势更加明显 。 此外 , 百强区经济增速明显快于全国水平 。 百强区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2倍 , 且平均生 产总值超 1600亿元 。 经测算 , 2021年百强区在城市中的平均经济首位度及平均贡献度分别为 15.7%和 16.7%, 充分表明百强 区对所在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拉动带动作用 , 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 百强区城区面积 占全国比重 % 百强区人口数量 占全国比重 % 百强区生产总值 占全国比重 % *资料来源:各城区统计公报,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头部领航 2021年百强区评析 PART TWO 百强城区 实力突出,引领强势,区域分布不均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14 全国范围内 江苏 22席 广东 20席 浙江 12席 江苏、广东和浙江表现最为突出 百强区中 东部地区 68席 中部地区 14席 西部地区 16席 东北地区 2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明确指出 , 发展 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 分类引导大 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 形 成疏密有致 、 分工协作 、 功能完善 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 并强调优化城 市群内部空间结构 , 构筑生态和安 全屏障 , 形成多中心 、 多层级 、 多 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 。 从省 ( 区 ) 分布来看 , 2021年 百强区仍呈现出 “东强西弱 , 南强北 弱 ”的空间结构特征 。 2021年 , 江苏 省 、 广东省分别上榜了 22个 、 20个 城区 , 上榜城区数领跑全国 。 浙江 省 、 四川省 、 山东省分别上榜 12、 10、 10个城区 。 除了以上 5个领跑省 份外 , 其余省 ( 区 ) 上榜城区数均 少于或等于 5个 。 所在省(区) 个数 所分布城市 江苏省 22 南京市( 6个)、无锡市( 3个)、徐州市( 1个)、 常州市( 3个)、苏州市( 3个)、南通市( 3个)、 盐城市( 1个)、扬州市( 2个) 广东省 20 广州市( 9个)、深圳市( 6个)、珠海市( 1个)、佛山市( 3个)、江门市( 1个) 浙江省 12 杭州市( 4个)、宁波市( 4个)、温州市( 1个)、绍兴市( 3个) 山东省 10 济南市( 3个)、青岛市( 5个)、烟台市( 1个)、临沂市( 1个) 四川省 10 成都市( 8个)、绵阳市( 1个)、宜宾市( 1个) 湖南省 5 长沙市( 5个) 湖北省 4 武汉市( 4个) 福建省 4 福州市( 1个)、厦门市( 2个)、龙岩市( 1个) 安徽省 3 合肥市( 3个) 云南省 3 昆明市( 3个) 辽宁省 2 大连市( 1个)、沈阳市( 1个) 甘肃省 1 兰州市( 1个) 广西壮族自治区 1 南宁市( 1个) 河南省 1 郑州市( 1个) 陕西省 1 西安市( 1个) 山西省 1 太原市( 1个)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梯队 百强区个数 所分布地区 第一梯队 16 东部( 15个)、西部( 1个) 第二梯队 14 东部( 10个)、中部( 3个)、西部( 1个) 第三梯队 20 东部( 14个)、西部( 5个)、中部( 1个) 第四梯队 27 东部( 14个)、中部( 7个)、西部( 5个)、东北( 1个) 第五梯队 23 东部( 15个)、西部( 4个)、中部( 3个)、东北( 1个)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空间布局 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江苏、广东、浙江领跑全国 注:该梯队根据 ArcGIS自然断点法划分 图 8: 2021年百强区按省(区)市分布情况 图 9: 2021年百强区梯队分布情况 15 0 0.2 0.4 0.6 经济实力 内生支撑 增长动力共享发展 区域能级 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 第四梯队 第五梯队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从不同梯队的城区平 均高质量发展水平来看 , 从第一到第五梯队之间平 均水平差距逐级缩小 。 第一梯队远远高于其 他梯队 , 处于绝对领先地 位 , 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 间差距较大 , 第四和第五 梯队间差距相对较小 。 0.51 0.25 0.15 0.08 0.06 0.53 0.39 0.38 0.33 0.33 0.41 0.44 0.25 0.31 0.26 0.29 0.20 0.23 0.18 0.15 0.44 0.27 0.32 0.32 0.21 第一梯队 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 第四梯队 第五梯队 经济实力 内生支撑 增长动力 共享发展 区域能级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对比不同梯队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构成 , 发现不同维度力量对每一梯队 的核心贡献率差别较大 , 导致城区竞 争力构成出现明显差别 。 第一梯队的内生支撑在高质量发展水平 中的核心贡献率最高 , 经济实力次之 , 共享发展最低 。 第二梯队的增长动力对其平均高质量发 展水平的贡献率最高 , 共享发展最低 。 第三梯队内生支撑贡献率最高 , 经济实 力贡献率最低 。 第四梯队和第五梯队同样内生支撑贡献 率最高 , 经济实力贡献率最低 , 但相比 第五梯队 , 第四梯队的区域能级和增长 动力的贡献率更高 , 仅次于内生支撑 。 头部领航 2021年百强区评析 PART TWO 梯队特征 梯队之间平均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逐级缩小,构成差别显著不同 图 10: 2021年不同梯队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化)及构成雷达图 图 11: 2021年百强区不同梯队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化)构成图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16 从百强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得 分来看 , 深圳南山区 、 广州天河区 和深圳福田区作为第一集团大幅领 先其他城区; 深圳龙岗区 、 佛山顺德区 、 广 州黄埔区和深圳宝安区 5个城区为第 二集团 , 处于加速追赶位; 广州越秀区 、 苏州吴江区 、 宁 波鄞州区 、 佛山南海区 、 常州武进 区 、 杭州余杭区 、 西安雁塔区和南 京江宁区同处于第三集团 , 但仍明 显领先于其他绝大部分城区 。 -40 10 60 110 160 210 260 310 360 2021年百强区 竞争力 第二集团 : 黄岛区 龙岗区 顺德区 黄埔区 宝安区 第三集团 : 越秀区 吴江区 鄞州区 南海区 武进区 余杭区 雁塔区 江宁区 第一集团 : 南山区 天河区 福田区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从经济规模和经济密度两个维 度对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第一 梯队的 16个城区进行交叉分析 , 发 现深圳福田区 、 广州天河区和深圳 南山区 3个城区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密 度方面均位居前列 。 广州越秀区在经济密度方面处 于领先位置 , 产业经济高度集聚 , 是广州技术增长中心 。 深圳龙岗区在经济规模方面表 现较好 , 但其经济密度仍有一定提 升空间 。 南山区 天河区 福田区 黄岛区 龙岗区 顺德区 黄埔区 宝安区 越秀区 吴江区 鄞州区 南海区武进区 余杭区 雁塔区 江宁区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经济密度(地均 GD P:亿元 /平方公里) 经济规模( GDP:亿元)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注圆圈大小代表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密度分化 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梯度明显,规模 密度明显分化 图 12: 2021年百强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指数化) 图 13: 2021年高质量发展水平 Top16城区经济密度及经济规模 17 “两千亿区 ”数量进入快速增长期 , 2018年新增 4个 , 2019年新增 4个 , 2020年新增 7个 。 至此 , 经济总 量突破两千亿元的城区达到了 27个 。 “两千亿区 ” 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2020年 , 南山区 、 天河区 、 福田区和龙岗区 GDP均超过 4700亿元 , 为第一阶梯 , 其中南山区 超 6500亿元 , 四个区 GDP分别为 6502.2亿元 、 5312.8亿元 、 4754.2亿元和 4744.5亿元 。 从“两千亿区”内部看,形成 3个阶梯 : 包括宝安区 、 黄岛区等在内的 9个区 GDP在 2900亿 -3900亿元之间 , 为第二阶梯 , GDP区间首 末位分别是宝安区的 3846.9亿元和武侯区的 2964.8亿元 。 武进区 、 雁塔区等其他 14个城区 GDP在 2000亿 -2700亿元之间 , 为第三阶梯 , 区间最高值是 武进区的 2607.2亿元 , 最低值为吴江区的 2002.8亿元 。 2002.8 2020.5 2053.0 2069.9 2086.9 2193.2 2245.1 2266.1 2278.3 2375.3 2492.9 2509.3 2510.7 2607.2 2964.8 3051.6 3177.6 3296.4 3370.1 3593.6 3662.7 3721.7 3846.9 4744.5 4754.2 5312.8 6502.2 吴江区 北仑区 思明区 鼓楼区 海珠区 雨花区 白云区 鄞州区 番禺区 罗湖区 龙华区 江宁区 雁塔区 武进区 武侯区 余杭区 南海区 蜀山区 越秀区 顺德区 黄埔区 黄岛区 宝安区 龙岗区 福田区 天河区 南山区 *资料来源:各城区统计公报,赛迪顾问整理, 2021.08 3 2 1 领先城区经济规模优势明显 城市强区中深圳南山区和广州天河区 GDP均突破 5000亿元关口 , 领跑全国 城区; 深圳宝安区 、 青岛黄岛区 、 广州黄埔 区和佛山顺德区的 GDP均已超过 3500 亿元; 另有 8个城区 GDP在 2500亿 -3500亿元 区间 。 头部领航 2021年百强区评析 PART TWO 强市强区 “ 三千亿城区 ” 达 12个, ” 两千亿城区 “ 增至 27个 单位:亿元 图 14: 2021年全国(不含直辖市、港澳台地区)领先城区生产总值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18 东部城区新进优势强势突出 新上榜城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 共包含 11个区 , 其中江苏省最多 , 有 6个城区新进榜单 , 其次 是广东省和浙江省 , 分别新上榜 2个城区;山东省新上榜 1个城区 。 西部地区共有 3个城区新进榜单 , 其中四川省 2个 , 云南省 1个 。 中部地区有 2个新上榜城区 , 分别来自湖南省和安徽省 。 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有 1个城区新上榜 。 蜀山区 双流区 崇川区 海门区 越城区 上虞区 亭湖区 铁西区 邗江区 郫都区 西山区 开福区 金坛区 历城区 锡山区 新会区 增城区 西部城区上升成绩优异,东部城区保持上升优势 百强榜位次上升 5名以上的城区同样以东部地区为主 , 共有 7个城区 , 且同样以江苏省最多 , 共 有 4个城区名次大幅提升 , 而福建省 、 浙江省和山东省分别有 1个 。 西部地区仅次于东部地区 , 相较于中部和东北优势突出 , 共有 4个城区位次上升在 5名以上 , 其 中四川省 2个 , 甘肃省和云南省分别有 1个 。 东北地区的辽宁甘井子区上升幅度较大 , 较 2020年百强排名上升 6个位次 , 排名第 67位 。 武侯区 鼓楼区(南京) 湖里区 五华区 滨江区 甘井子区 涪城区 市中区 新北区 虎丘区 城关区 吴中区 协同发展 东部城区优势突出,西部城区上升成绩斐然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PART THREE 3.1 总量规模上,“经济强区优势明显”与“后发突围” 共存 3.2 省(区)分布上,江苏、广东百强区数量 遥遥领先 ,河南、陕西均仅有 一区上榜 3.3 城区经济发展规律上,两个“城区发展瓶颈”与两个”城区跃升通道“特征明显 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白皮书暨 2021年百强区 经济总量规模上, “经济强区优势明显 ” 与 “后发突围 ” 共存 20 3.1 目前 ,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已连续 5年发布 “百强区 ”。 百强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与中 坚力量 , 其发展特征也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 新趋势的集中体现 。 通过对 2017至 2021年中国 百强区的特征分析 , 可以看出在这 5年百强区存在着独特的时空演变特征 。 1380 1536 1667 4602 5018 6104 486 568 661 813 812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3842 6502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小值 总量规模上, “经济强区优势 明显 ” 与 “后发突围 ” 共存 从近 5年百强区经济总量规模来看 , 百 强区经济总量的最大值已经从 2016年的 3842亿元快速上升至 2020年的 6502亿 元 , 南山区 、 天河区 、 福田区一直位于 近 5年百强区前列 。 后发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劲头态势越 发突出 , 近 5年来百强区一直保持着 15% 左右的轮换更替比例 , 2021年有 17个城 区跻身或重新跻身百强区行列 。 百强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也从 2016年 的 1285亿元上升至 2020年的 1778亿元 。 1285 1778 图 15: 2017-2021年百强区经济总量变化情况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注:每年的百强区研究均采用上年度城区经济数据 21 发奋蹈厉 2017-2021年百强区时空演变特征 PART THREE 从近 5年省域变化来看 , 江苏 、 广东两省近 5年来均分别占据了 20%以上 , 浙江 、 山东近年百强 区保持在 10个左右 。 2021年四川省首次上榜 10个城区 , 城区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 。 值得关注的是 , 河南 、 陕西 两省均只有 一个城区上榜 , 且均在榜单前列 ( 2021年西安市雁塔区 15名 , 郑州市金水区 22名 ) 。 图 16: 2017-2021年百强区省(区)分布数量变化情况 19 20 17 18 22 22 23 21 21 20 12 10 14 13 12 8 12 11 9 10 6 6 6 8 106 6 6 5 53 2 3 4 47 5 7 6 4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江苏 广东 浙江 山东 四川 湖南 福建 湖北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021.08 图 17: 2017-2021年百强区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分布变化情况 65 62 64 60 58 35 38 36 40 4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 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