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 1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本报告的主要看点 : 1. 小米造车的背景、目的和 优劣势 分析; 2. 小米造车的路径和布局; 3. 从小米造车看智能汽车产 业链相关投资机会。 罗露 分析师 SAC 执业编号: S1130520020003 luolu 金晶 联系人 jinjing 小米造车的启示 基本结论 智能化是汽车产业最大风口,小米入局正当时。 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新趋势, 软硬件解耦、零部件标准化将重塑汽车供应链,行业控制点从生产制造转向 软件与服务,小米等 ICT 产业玩家有望后来居上。小米汽车宣布在 2024 年 上半年量产,正好赶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 20%的格局洗牌。小米过去十年 重点布局个人及家庭物联网,智能汽车作为重要的交互入口,将成为小米新 十年智能化生态布局的重点。小米下场造车优势在于其已成熟运营的互联网 模式及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欠缺或不足之处在于 1)缺少整车平台设计 制造能力; 2)缺乏自动驾驶相关汽车技术积累。我们认为小米将通过投资 / 并购 +内生孵化并进的方式补齐短板、建立新长板。 小米全产业链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电动是当前发力重点。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到 21 年 9 月底 ,小米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有 62 家,其中 智能驾驶布局 17 家企业,智能电动布局 13 家企业,智能座舱布局 6 家企 业,其中有 22 家企业是 2021 年新增投资。 其中, 智能驾驶系统是智能汽车 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核心的增量部分,小米重点布局感知 +决策层, 通过 收购 深动科技 坚定自研道路 ,并投资多家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企业 , 如禾赛科技、几何伙伴等 ; 智能电动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传统燃油车最核心的 部分,小米重点投资布局动力电池、 MCU、功率半导体产业链龙头公司, 如 中航锂电、蜂巢能源、比亚迪半导体等, 保障供应链安全。未来,小 米基于 端 -管 -云协同布局,结合智能座舱、车联网及云上地图,以及小米已布局的 车后服务等多领域企业,打通小米研发 -生产 -销售及车后服务全渠道。 小米入局将加速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进程,中短期更看好中国供应链崛起带 来的投资机遇。 整车市场格局未定,建议投资者从三个维度来把握供应链投 资机遇。 全球化扩张 ,在部分细分领域如电池、摄像头、网联模组和车载通 信设备等,国内的龙头公司已经具备了全球化扩张的能力,一旦进入全球核 心 OEM供应链,规模可以实现快速扩张; 国产化替代 ,在部分细分领域如 车用 IGBT、 MCU、毫米波雷达、热管理、 线控等,部分国内公司通过迭代 升级,未来有望逐步蚕食替代海外巨头的市场份额; 新赛道洗牌 ,在部分细 分领域如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碳化硅功率器件等,新技术的 渗透和应用才刚刚开始,伴随着自主品牌车企转型和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 起,有望诞生新的细分领域世界龙头。 投资建议 我们看好汽车智能化时代中国供应链的崛起,建议关注小米集团(造车新势 力)、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 4D 毫米波雷达)、比亚迪半导体 ( IGBT&MCU)、浙江孔辉(电控空气悬挂)等小米生态链公司。 风险提示 小米造车进度不及预期, 品牌接受度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进展不及预期。 2021年 11 月 02日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 创新技术与企业服务研究中心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2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内容目录 一、汽车产业迎来智能化最大风口,小米造车正当时 .4 1.1 汽车市场空间数倍于手机市场,汽车智能化是下一个风口 .4 1.2 产业控制点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标准、技术、供应链和商业模式产生 新变化 .6 1.3 科技巨头纷纷入场,汽车赛道面临洗牌 .8 1.4 补齐用户交互重要场景,物联网布局走向完整 .12 二、全产业链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电动领域重点发力 .15 2.1 投资先行,提前开展专利布局 .15 2.2 重点发力智能驾驶,坚定自研道路 .16 2.3 “三电 ”重点布局动力电池、 MCU、功率半导体,保障供应链安全 .19 2.4 打造研 -产 -销生态闭环,小米汽车雏形初显 .19 三、投资建议 .23 四、风险提示 .23 图表目录 图表 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下滑 .4 图表 2:全国智能机出货量及小米手机市占率 .4 图表 3:全球及中国乘用车产量(万台) .5 图表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快速提升 .5 图表 5:类比智能手机,车的智能化刚刚开启 .5 图表 6:我国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 .6 图表 7:软件从多方面改变汽车 .6 图表 8:汽车软件和电子电气架构市场增长预测 .6 图表 9:汽车软件和电气电子元件市场增长(十亿美元) .7 图表 10:富士康汽车供应链合作事件 .7 图表 11: 4S店数量下降趋势已定 .8 图表 12:线上订购智能电动汽车 .8 图表 13:全球电动车厂商市场份额占比( 2014-20Q3) .9 图表 14:科技巨头入场智能车对标 .9 图表 15:百度 Apollo 架构 .10 图表 16:华为智能汽车的三种商业模式 .10 图表 17:斑马智行合作伙伴 . 11 图表 18:传统汽车、 Tier1 的成熟 VS 造车新势力和增量市场 Tier1 兴起 . 11 图表 19:小米生态圈发展路径 .12 图表 20:小米 AIOT 设备连接数(百万)及增速 .13 图表 21:小米 MIUI月活跃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13 图表 22:小米现金流 充沛(亿元) .13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3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23:小米长期投资智能汽车领域 .15 图表 24:小米汽车相关专利数申请趋势 .15 图表 25:小米智能汽车产业链布局 .16 图表 26:小米投资的自动驾驶相关企业 .16 图表 27: LiDAR 价格、 产品种类变化趋势 .17 图表 28: LiDAR 市场规模发展预测 .17 图表 29:纵目科技 4D 毫米波雷达(去掉黑点) .17 图表 30:几何伙伴融合感知系统 .17 图表 31: Deep motion 联合创始人 .18 图表 32:像素级别感知 .18 图表 33: 3D 重建 .18 图表 34: 2021 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前十名 .19 图表 35:中航锂电产品 .19 图表 36:保时捷帕那梅拉空气悬架 .20 图表 37:孔辉电控空气悬架测试 .20 图表 38:东风岚图 Free 搭载孔辉空气悬架 .20 图表 39: 2020H1 国内自主及合资品牌车型 HUD 供应商 .21 图表 40:泽景电子 AR-HUD .21 图表 41: BAT 高精度地图厂商布局 .21 图表 42:博泰车联网车企客户 .22 图表 43:博泰 “擎 ”系列产品及业务方向 .22 图表 44:小米投资的车后服务公司 .22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4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一、汽车产业迎来智能化最大风口,小米造车正当时 智能化是未来三十年 ICT 产业前所未有的大机遇,汽车智能化是智能化时代最 重要的场景之一。汽车行业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产 业供应链和价值链都将面临重构。 今年三月小米官方宣布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九月小米汽车公司正式成立, 预计未来 10 年总投资 100 亿美元,十月雷军在投资者日上表示小米汽车将于 2024 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我们认为小米造车不仅仅是抓住行业发展的机遇,也是小米进一步完善其 AIoT 智能化场景布局的重要战略决策。深刻理解、分析全球物联网巨头企业小米在 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产品和业务布局,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正在到来的汽 车智能化大时代投资机遇。 1.1 汽车市场空间数倍于手机市场,汽车智能化是下一个风口 智能手机出货量逐年下降,小米手机天花板可见 。智能机自推 出以来, 08 年 - 16 年全球出货量高速增长,从 1.5 亿台增长到 14.7 亿台, CAGR33%,但 17 年开始出货量基本处于负增长态势,尽管受益于 5G 换机潮, 25 年全球手机出 货量有望达到 15 亿台( IDC 预测, CAGR3.6%),但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动力总 体不足,增量空间有限。 国内数据来看, 17 年起智能机出货量持续下滑,小米手机市占率 15 年见顶达 到 16%后,基本维持 12%水平, 20、 21 年受益于市场格局变动市占率有望提 升,但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创新乏力、竞争激烈,天花板明显。 图表 1: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下滑 图表 2:全国智能机出货量及小米手机市占率 来源: IDC,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 IDC,国金证券研究所 传统 车市场规模约为智能手机的 3 倍 ,汽车电动化率快速提升。 根据 IDC 数据 , 目前全球手机出货量约 13 亿部 ,全球市场规模约 5000 亿美元 。根据国际汽车 制造商组织, 2020 年 全球乘用车出货量为 5583 万台 , 汽车总体出货量 7762 万台 ,以乘用车均价 20 万元计算 , 全球 仅 乘用车市场 就达到 约 1.8 万亿美元市 场 。 相较于 5000 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市场 , 汽车市场 对小米来说更 具备战略前 景 。 虽然,我们并不认同汽车市场会完全复制手机市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 但其背后大的方向和趋势是一致的。当与主流市场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破坏式 创新出现时,既得利益企业难以适应这类创新带来的挑战,这就给了小米这样 的创新者换道超车的好机会。 随着国内“双积分”政策持续推动及产业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 升, 21 年 8 月当月新能源汽车产量渗透率已达 20.62%,首次突破 20%。 -20% 0% 20% 40% 60% 80% 100% 0 2 4 6 8 10 12 14 16 全球出货量(亿) YoY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40,000 45,000 50,000 全国智能机出货量(万) 小米市占率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5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我们认为 20%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方面市场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 另一方面供应链开始趋于稳定。 2010 年智能手机的渗透率超过 20%达到 22%, 终端市场开始进入洗牌阶段。从现在的数据看,全球乘用车市场,电动车的渗 透率有望在 2025 年超过 20%,中国市场会在 2025 年前超过 20%。小米汽车 宣布在 2024 年上半年量产,正好赶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 20%后的格局洗 牌。 图表 3:全球及中国乘用车产量(万台) 图表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快速提升 来源: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中汽协,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中汽协,国金证券研究所 汽车行业 电动化 -网联化 -智能化 三步曲,电动化渗透率快速提升,智能驾驶仍 处于初始阶段,智能汽车行业类似“ iPhone”的划时代产品仍未出现 。 根据中 国汽研,目前 L1/L2 级智能网联车的渗透率虽然已接近 30%左右 , 相当于 2011 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水平 , 但是 全球 智能驾驶还处于 智能化 的初始阶段 。 未来随着 5G-V2X 逐步商用 、高清地图和车路协同落地,以及单车智能化水平 不断提高,智能驾驶将逐步从 L1/L2 到 L3/L4 直至 L5 跨越。 图表 5:类比智能手机,车的智能化刚刚开启 来源:德勤中国,国金证券研究所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全球乘用车出货量 国内乘用车出货量 0% 5% 10% 15% 20% 25% 占比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6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1.2 产业控制点从硬件转向软件和服务,标准、技术、供应链和商业模式产生 新变化 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新趋势,硬件可插拔、软件可 OTA 升级是产品形态的发展方 向。智能汽车的供应链正在 从过去的封闭、定制化走向标准化,行业控制点从 硬件制造生产转向软件与服务,小米等 ICT 产业玩家有望后来居上。 标准:自动驾驶技术标准正式落地 在较长时间内,智能汽车行业在规模化商用层面预计将停留在 L3-级别,但自 动驾驶领域的军备竞赛仍将愈演愈烈,因为这将成为智能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 最核心的差异化所在。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对智能驾驶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分 级并将于 2022 年 3月 1 日正式实施,与 SAE 分类标准基本相同。 L3 级别成为 明显的自动驾驶分水岭。 图表 6:我国驾驶自动化等级划分 分级 名称 持续的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 目标和事件探测 与响应 动态驾驶任务后援 设计运行范围 0 级 应急辅助 驾驶员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 有限制 1 级 部分驾驶辅助 驾驶员和系统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 有限制 2 级 组合驾驶辅助 系统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 有限制 3 级 有条件自动驾驶 系统 系统 动态驾驶任务后援用户 有限制 4 级 高度自动驾驶 系统 系统 系统 有限制 5 级 完全自动驾驶 系统 系统 系统 无限制 来源:市场监管总局,国金证券研究所 技术:软件定义汽车成为新趋势 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剧变,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 ICT 成为产业新的战略控制点。 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汽车行业目前正面临从机械硬件转向软件电子的变局,对 整车厂能力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海量零部件的集成。 2016 年,百度高级副总裁、 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首次提出“软件定义汽车”( 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 SDV)的概念。软件从商业模式、产品焦点、研发流程、人才结构、 产业关系等多方面改变汽车,业界达成“软件定义汽车”共识。 需求侧 -从单一出行工具转变为具有强烈个人属性的生活第三空间,消费者对汽 车认知的发展导致汽车代码及计算量激增;供给端 -整车 ECU 冗余,分布式架 构造成大量算力浪费,框架无法复用,硬件无法升级, OTA 无法统一,不能满 足现阶段汽车发展需求。据麦肯锡汽车软件与电子 2030,汽车软件在乘用 车的整车价值中占比预计 2020 年到 2030 年复合增长率为 11%,将从 10%增 至 30%;汽车软件和电子电气架构市场预计 2020 年到 2030 年复合增长率为 7%,将从 2380 亿美元增至 4690 亿美元。 图表 7:软件从多方面改变汽车 图表 8:汽车软件和电子电气架构市场增长预测 方面 改变前 改变后 商业模式 单纯卖车 卖车与软件服务 产品焦点 以性能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 研发流程 软硬件集成开发 软硬件解耦 人才结构 硬件工程师 软件算力人才 产业关系 整车厂 / Tier 1/2 的线性关系 整车厂 / Tier N 的 网状关系 2380 2547 2725 2916 3120 3338 3572 3822 4089 4376 469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2020 2021E 2022E 2023E 2024E 2025E 2026E 2027E 2028E 2029E 2030E 亿美元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7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麦肯锡,国金证券研究所 智能驾驶汽车软件和电气电子元件市场增量空间明显。 随着汽车智能网联技术 的不断深化,智能车越来越依赖于软件的开发和算法的搭建,目前汽车软件代 码数量已经接近 2 亿条,软件占整车的研发成本逐步提高。根据麦肯锡预计, 到 2030 年,软件价值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9%,达到 500 亿美元。集成、验证 市场复合增速 9%, ECU/DCU 复合增速 5%;传感器和动力系统增速显著提升, 20-30 年复合增速分别为 +8%和 +10%。 图表 9:汽车软件和电气电子元件市场增长(十亿美元) 来源:麦肯锡,国金证券研究所 我们认为,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提高,未来换车周期会比现在的 10 年明显缩 短,带来类似手机产业链的换机周期投资机会。同时,软件和服务的收入占比 会有快速的提升。 供应链:软硬件解耦、零部件标准化有望重塑汽车供应链 随着软硬件解耦技术可行、趋势加深,软件可定义、硬件标准化成为未来智能 汽车的重要特点,从而牵引重塑整个汽车供应链。 手机界的“最佳代工厂商” 富士康进军汽车行业,就是上述趋势的最佳注脚。 除了早年间进行的部分汽车零配件的代工外, 20 年起富士康发布电动车 MIH 共享平台、与 AWS 进行与车联网软硬结合,并与吉利、 Stellantis 等合作,布 局北美产能等汽车布局,富士康在汽车代工方面的野心可见一斑。富士康也制 定目标,到 2025 年至 2027 年,该公司将有望为全球 10%的电动汽车提供零 部件或服务。 图表 10:富士康汽车供应链合作事件 时间 事件 合作方 意义 2021/10/03 富士康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 Lordstown Motors 位于俄亥俄州的一个皮卡组装工厂 Lordstown Motors 构建北美电动车产能,或为未来为苹果汽车代工奠基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8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2021/9/14 泰国石油和天然气集团 PTT 与富士康签署了一项合资协议,将在泰国投资 20 亿美元建设电动汽车工厂 PTT 希望将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变成该地区顶级电动汽车制造商和出 口商,有望最早在 2023 年开始生产电动汽车和相关零部件,初 步生产目标是每年 5 万辆汽车,未来计划达到每年 15 万辆。 2021/06/23 富士康宣布与 Gogoro 策略联盟合作 Gogoro 双方合作加速扩展电池交换系统与智能电动机车 业务 。 2021/05/18 富士康与 Stellantis 集团成立 Mobile Drive合资公司 Stellantis 整合双方优势, Mobile Drive将 立足于全球车载信息娱乐功能新阵线前沿,实现汽车内外的无缝连接。 2021/01/13 富士康与吉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成立合资公司 吉利汽车 完善汽车制造产业链,富士康汽车代加工领域布局深化 2020/11/11 富士康与 AWS 达成合作,共同致力车联网软硬整合 Amazon Web services AWS 云网服务结合 MIH 软硬件平台,将有机会实现车联网软硬件整合,进一步构建智能城市与出行安全车联网生态圈。 2020/10/19 富士康发布电动车 MIH 共享平台 台湾裕隆 整合产业资源,建立开放式电动车生态系统,助力富士康成为 EV 界的安卓 来源:公司官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销售:传统经销商 4S 店模式正在被颠覆,互联网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国内线下 4S 店数量自 2018 年起基本保持 2.9 万家, 20 年下滑至 2.8 万家。与之相反,新智能电动汽车厂商如特斯拉、蔚来、理想、 小鹏等基本采用线下体验、线上订购的直营模式,通过砍掉经销商环节使得企业 直达用户,企业掌握用户一手信息资源,简洁透明、轻装运营。 虽然,线下实体店仍然不可或缺,但与传统经销商 4S 店不同的是,新电动汽车 厂商将更多采用企业直营的方式,拥有多线下直营店铺的手机厂商巨头已有相关 经验及选址,有望实现快速转身。 图表 11: 4S 店数量下降趋势已定 图表 12:线上订购智能电动汽车 来源: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特斯拉官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1.3 科技巨头纷纷入场,汽车赛道面临洗牌 传统的汽车市场像一个封闭花园,而智能化打开了它的围墙,生态格局正在发 生重大变化 。 2016 年特斯拉发布标志性车型 Model3, 就此拉开电动车市场拉 力战 。 根据 EV Sales 数据显示 ,前十大电动车品牌市占率维持在 50%左右 , 其中特斯拉市占率 第一 为 16%( 2020Q3),比亚迪、大众、宝马位列第二,市 占率为 6%。而造车新势力如蔚来、小鹏、理想等正在快速赶超,科技巨头如 百度、谷歌、华为等也不断推出装车的解决方案,传统汽车赛道面临洗牌。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35,000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4S店数量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9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13:全球电动车 厂商市场份额占比 ( 2014-20Q3) 来源: EV Sales,国金证券研究所 相比 BAH,小米入局智能汽车较晚。但亦有后发优势,有望整合行业内已有资 源,同时接入小米擅长的互联网生态多种数据、服务、场景应用,衍生出创新 商业模式。 图表 14:科技巨头入场智能车对标 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 百度 Apollo 发布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车联三大平台,以“平台 +生态” 构建中国智能网联地图。 对于“聪明的车”, Apollo 提供了 AI 算法和多种工具链,如 DuerOS、 Carlife、 仿真平台、高精地图、自动驾驶算法,也开发了昆仑 AI 芯片以降本;截至 2019 年底, Apollo 的产业合作伙伴已达 178 家。 对于“智慧的路”, Apollo 着眼更广,发布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致力于建设“智 慧城市”,包含了生活中多个场景,如信控、公交、停车、货运等,已与重庆、 长沙、保定、沧州等多个城市达成合作。在智能车联平台, Apollo 则强推车辆 出厂后从前期营销到后期体验的全周期车云服务,小度车载 2020AI 语音大幅 促进人车交互。据 Apollo,智能车云平台可以降低整车厂 30%IT 成本,提升 30%业务效率和收益,目前已收获现代 /起亚、博泰等客户。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Q3 特斯拉 比亚迪 北汽 上汽 大众 宝马 日产 吉利 现代 丰田 其他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0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15:百度 Apollo架构 来 源: Github,国金证券研究所 在智能车领域, 华为明确自己 Tier 1供应商的定位,结合自身 ICT优势,产品 服务实现云 -管 -端全面覆盖,形成三种商业模式 : 1)类比传统的 Tier 1 供应商,为车企提供智能化硬件,例如毫米波雷达、激光 雷达、 AR-HUD 等; 2)以华为域集中架构为基础,通过智能驾驶 MDC、智能座舱 CDC、智能车控 VDC 三大计算平台为 OEM 搭建平台, OEM 可以在平台基础上与其他合作厂 商进一步实现上层的开发设计; 3)对于一些研发能力较低的整车厂商,华为与其展开深度合作,提供全套的智 能解决方案,车企直接使用华为搭建的智能生态,并在某些功能上实现定制化 服务。 图表 16:华为智能汽车的三种商业模式 来源:华为,国金证券研究所 阿里基于斑马智行,充分协同阿里巴巴集团在语音、视觉、芯片、 IoT、云计算、 地图、支付、电商等领域技术和生态优势,基于自研 AliOS 打造斑马智行智能 汽车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合作上汽、一汽、南北大众等车企 10 余个汽车品牌、 40 多款车型、 100 多万辆智能汽车上。斑马智行基于自身优势,作为车内场景 交互的平台方,直接打通用户与服务、用户与内容运营提供方,并能不断优化 用户体验。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1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17:斑马智行合作伙伴 来源:斑马智行官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当前智能电动汽车分为整车与非整车赛道,其中新玩家有: 1)整车赛道中,蔚 来、小鹏、理想为第一波造车新势力,苹果、小米、百度为首的科技巨头入局, 成为第二波造车新势力; 2)非整车赛道中,华为、大疆、阿里专注于提供智能 化网联服务,有望与传统汽车品牌合作,帮助传统汽车品牌实现智能化转型。 传统车企和 Tier1 过去形成的固有成熟生态逐渐被打破,造车新势力与新一代 Tier1 厂商兴起。车企格局生变,小米选择此时入场, 一方面预示全球智能汽车 趋势将再次加速, 另 一方面显示智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足够成熟。整车 玩家的增多,将使已在特斯拉 、蔚来 等 造车新势力 车企供应链中的优秀供应商 再次迎来扩张的机会。 图表 18:传统汽车 、 Tier1 的成熟 VS 造车新势力和增量市场 Tier1 兴起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2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来源: Bloomberg,国金证券研究所 1.4 补齐用户交互重要场景,物联网布局走向完整 小米布局智能汽车补齐了物联网版图中重要的用户交互场景 。小米基于前十年 的发展,以手机为核心,通过生态链等多种方式布局了个人物联网、家庭物联 网,并将新十年战略定义为手机 AIoT。而智能汽车作为未来价值量最高 个人移动硬件单品,也是重要的用户交互场景,小米通过布局智能汽车将有望 完整物联网布局版图,实现用户智能生活场景全覆盖,并将更好的与个人手机、 AIoT 硬件及智能家居等场景产生联动,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图表 19:小米生态圈发展路径 来源:小米官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强大生态为小米造车构筑坚实基础。 小米物联网系统平台 velaOS 已拥有超过 3.5 亿用户,成为全球最大的系统平台。 21Q2 财报,小米 AIoT 连接数达 3.75 亿台,近 4 季度保持 39%增速,拥有 5 件 IoT 设备用户数达 740 万, IoT 业务 收入 5 年复合增速 51%,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中复合增速最快的业务,构成了小 米的重要护 城河之一。小米 MIUI 月活用户规模基本保持 30%增速,良好的物 联网生态与现有存量用户将为小米进军智能汽车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3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20:小米 AIOT 设备连接数(百万)及增速 图表 21:小米 MIUI月活跃用户规模及增长率 来源:公司公告,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公司公告,国金证券研究所 资源与渠道积累保障小米汽车快速奔跑 。小米在手机等其他智能硬件领域十年 积累的资源、经验,基于小米强大的品牌效应、米粉基础,供应链管理能力以 及小米集团、顺为资本等小米系充足的资金保障,有望将小米智能硬件的管理 能力横向复制到智能汽车领域,保障小米汽车前期的投入。根据小米官网数据, 截至 2021 年 10 月,小米之家门店数已达 4900 家,小米汽车有望复用小米独 有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延续小米手机直达用户的销售模式,颠覆汽车传统经 销商 4S 店模式,有效降低销售成本。 图表 22:小米现金流充沛(亿元) 来源:公司公告,国金证券研究所 小米下场造车优势在于其已成熟运营的互联网模式及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欠缺或不足之处在于 1)缺少整车平台设计制造能力; 2)缺乏自动驾驶相关汽 车技术积累。 通过对小米的投资布局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小米将通过投资 /并购 +内生孵化并 进的方式补齐短板、建立新长板。 整车的平台设计和制造能力可以通过收购现有成熟汽车生产工厂补齐,目前国 内可供收购的整车制造资源丰富。以位于北京密云县的宝沃汽车工厂为例,工 厂依托 “德国工业 4.0 智能制造体系”,一期设计产能 18 万辆、二期 36 万辆, 涵盖了冲压、车身、油漆、总装、检测、物流、 IT 等等较完整的整车生产工艺。 自动驾驶领域,小米通过并购 +自研的方式实现快速提升。目前已收购自动驾 驶技术领域公司 DeepMotion(深动科技),投资了 20 余家整车自动驾驶算法 和解决方案公司及传感器、计算平台公司。同时,小米积极搭建 L4 级别自动 驾驶研发团队,并将于 10 月 25 日推出 Xiaomi EV 的股权激励计划,计划授权 0% 20% 40% 60% 80% 0.0 100.0 200.0 300.0 400.0 AIOT连接数(百万台) AIoT连接数增速 5件以上设备用户数占比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0 1 2 3 4 5 全球 MIUI月活跃用户(亿) 环比增长( %) 同比增长( %) 大陆地区 MIUI用户占比 (10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2017 2018 2019 2020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4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上限为 10 亿股,占 Xiaomi EV 已发行股份总数的 10%,用以鼓励人才团队为 Xiaomi EV 及公司创造长期价值。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5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二、全产业链布局,自动驾驶、智能电动领域重点发力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电动、车云服务五大领域,是未来汽车 智能化带来的最主要增量市场,小米均有布局。 2.1 投资先行,提前开展专利布局 在宣布造车前,小米系资本早已布局智能汽车领域。 小米对外投资主体包括小 米集团、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顺为资本。顺为资本在 2015 年 6 月参与蔚来汽 车 A 轮融资, 2017 年参与小鹏汽车 A+轮融资,小米集团在 2019 年参与小鹏 汽车 C 轮融资。 除了资本布局外,小米也在积累智能汽车领域相关专利。根据智慧芽数据,截 至 2020 年,小米共申请汽车相关专利 841 件,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 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 方面,其中 13.67%的专利是国际专利,尚未涉及到整车或零部件相关的专利 技术。 图表 23:小米长期投资智能汽车领域 图表 24:小米汽车相关专利数申请趋势 日期 所属方向 投资项目 2015 智能整车 蔚来 2016 自动驾驶 北醒光子 2017 智能整车 小鹏 2017 自动驾驶 Momenta 2017 自动驾驶 智行者 2018 智能座舱 大象声科 2019 智能座舱 七十迈 2019 智能电动 奥易克斯 2020 智能网联 博泰悦臻 2020 智能电动 比亚迪半导体 2020 智能电动 峰岹科技 来源:天眼查,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智慧芽,国金证券研究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 21 年 9 月底,小米投资布局有关智能汽车领域企业共 有 62 家,其中智能驾驶布局 17 家企业,智能电动布局 13 家企业,智能座舱 布局 6 家企业,其中有 22 家企业是 2021 年新增投资。 从小米的投资布局我们可以看出,小米发力的重点是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 能座舱领域。前期智能汽车方向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如 15 年投资蔚来、 17 年投资小鹏等;宣布造车后,我们认为小米在汽车领域将更多进行战略投资, 投资方向将更倾向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形成汽车领域的“小米生态”。 0 50 100 150 200 专利授权量 申请量 预期未来几年申请量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6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图表 25:小米智能汽车产业链布局 来源:天眼查,国金证券研究所 2.2 重点发力智能驾驶,坚定自研道路 智能驾驶系统是智能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最核心的增量部分,是华为、小米等 科技和互联网巨头入局汽车领域的主要切入点,也是各玩家抢占的技术制高点。 自动驾驶 可分为感知层、决策层以及执行层。 感知层(眼、耳):主要包括摄 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决策层(脑):包 括芯片及计算平台等,负责处理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预测、判断、下达指令。 执行层(手脚:包括制动、转向等,负责执行指令,做出制动、转向、变道等 动作智能驾驶的带来的增量部件市场主要在感知层和决策层,执行层更多 的是 升级适配。 小米作为智能汽车领域“后来者”入局较晚,自身智能汽车相关技术积累不足, 从 0 开始并非明智选择,因此小米采用资源整合,打造开放生态的方式,借助 自动驾驶领域内已有技术和多场景应用经验,追赶赛道领先玩家。小米在智能 驾驶领域重点布局感知层与决策层。 图表 26:小米投资的自动驾驶相关企业 视觉传感器 普诺飞思、矽睿科技、诚瑞光学 毫米波雷达 几何伙伴、纵目科技 激光雷达 禾赛科技、北醒光子 传感器芯片 思特威、灵明光子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Momenta、 Deep Motion、纵目科技、智行者、几何伙伴 来源:天眼查,国金证券研究所 感知层:投资禾赛科技、纵目科技等,布局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高和激光雷达技术的进步,激光雷达将成为不可或缺的 部件;未来视觉主导和融合派将走向融合,自动驾驶感知层将深化体积缩小、 控制集成、成本降低、感知多元等趋势。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7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今年 6 月,小米和高瓴、美团共同领投了禾赛超 3 亿美元的 D 轮融资。 LiDAR 行业存在整合趋势,一方面,汽车制造商与激光雷达制造商加强合作,同时, 一级供应商也在收购激光雷达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步入激光雷达研发赛道, 包括一些自动驾驶公司,如英特尔子公司 Mobileye,自己开发 LiDAR 技术, 形成竞争化、多元化的行业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形成了 机械式到半固态再到固态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降低了激光雷达制造难度,实 现量产、性能、车规级平衡。 图表 27: LiDAR 价格、产品种类变化趋势 图表 28: LiDAR 市场规模发展预测 来源:公司官网,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 Yole,国金证券研究所 未来 4D 毫米波雷达有望“上车”放量,进一步降低单车成本。 与激光雷达相 比,毫米波雷达具有较远的探测距离、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低的成本,但目 标识别的角度分辨率不足。国内外如德州仪器、华为等企业在 2018 年开始研 发 4D 毫米波雷达,不仅支持探测距离、速度及角度参数,还增加了物体的高 度信息。 小米集团 2021 年 6 月投资的纵目科技推出了“ ZM-SDR1”4D 毫米波雷达,兼 顾低速泊车和高速行驶场景, 输出可比拟激光雷达的致密点云信息,清晰勾勒 出周边建筑物轮廓,从而实现基于雷达点云的高精度定位 。 2021 年 7 月参与几 何伙伴融资过程,公司与上汽集团合作,研发以 4D 毫米波成像雷达为主传感, 辅之以可见光和红外成像多传感融合的 感知系统,再 通过感知、规划、决策、 控制一体化软件模块与工具链,集成 软硬件一体的 自动驾驶系统软件 。 图表 29:纵目科技 4D 毫米波雷达(去掉黑点) 图表 30:几何伙伴融合感知系统 来源:纵目科技,国金证券研究所 来源: 几何伙伴,国金证券研究所 决策层:加码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收购深动科技坚定自研道路 小米汽车专题分析报告 - 18 -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 收购优秀公司缩短自研进程 。 2021 年 8 月小米以 7737 万美元收购 Deep Motion(深动科技)。 Deep Motion 以高精度地图和定位为出发点,提供感知、 定位、决策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四位联合创始人 CEO 蔡锐、 CTO 李志伟、 首席科学家杨奎元和研发总监张驰,均出身微软亚洲研究院,其中李志伟曾经 负责过微软 AR Hololens 项目的技术专家,核心团队技术涵盖了计算机视觉中 的定位、感知、场景重建以及 AI 图像识别,这些可以技术可以完美的复用在自 动驾驶领域。 图表 31: Deep motion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