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pdf

返回 相关 举报
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10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目 录一、从“经济周期”到“经济接替”二、人口年龄结构与金融危机的微观深层化三、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危机的宏观深层化四、全球“大接替”的长期效应五、世界经济新常态与中国经济新时代六、结论4716263237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1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 世界经济 动能转换王文刘典贾晋京 内容摘要 站在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之际的历史方位来看,这场危机给世界格局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经济动能转换。以现今状况对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状况,可以看出世界上发了很多重要因素的“接替”,例如新的就业人口接替已退休的就业人口、新的价值链接替旧有的价值链、新兴市场接替发达国家市场等。这些接替的发生,使世界经济的总供给、总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称之为“大接替”。“大接替”使得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进将不再是“周期性”的。本文分析了由人口老龄化与经济金融化等要素引发的金融危机宏微观深层化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结构性调整,顺应了世界经济“大接替”的大趋势,将对世界经济各领域“接替”效应产生正向影响,为世界经济重塑增长动能提供了中国经验,从而推动新市场合作网络的形成,并向构建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努力。 关键词 大接替 金融危机 世界变局 创新 作者介绍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观研究部主任。 王文、刘典为本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贾晋京为本文通讯作者。实习生陈欣然、朱家祺、杨馥铭、廖峻、雷蕾、文艺、曹飞翠对本文亦有贡献。2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Relay: Analysis on the New Driving Force of the World Economy Since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Abstract: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past ten years since 2008,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 brought 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ic dynamics. Many new factors of global economy, including new employed population, new value chain and emerging markets, replaced the old ones. The occurrence of such changes which led to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total demand and supply of world economy refer to the concept “relay” us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y of world economic factors means that 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will be no longer period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the ag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financialization at both macro and micro levels. Current structural adjustments of Chinas economy that comply with the process of world economic relay will provide positive impact towards the relay occurring in all areas and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new cooperative networks of global market as well as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future.Keyword: Relay, Financial Crisis, World Evolution, Innovation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3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以2007年9月英国北岩银行流动性危机为风险暴露标志、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全面爆发标志、被视为“自 1930 年代以来全球冲击最严重”国际金融危机,到 2018 年刚好是 10 周年。随着 2016 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出现回暖趋势,对于此轮国际金融危机是否已结束,抑或新一轮危机正在酝酿,出现了诸多不同看法。大体看来,存在“复苏论”、“低迷论”、“周期论”等三种不同观点。“复苏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为代表,她认为,世界经济将在较长时间处在“新平庸”状态,但在2017年10月,她改称“全球经济复苏正在生根发芽”。“低迷论”者如原 IMF 副总裁朱民,他认为,2008 年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受到结构性冲击,将持续处在“结构性低迷”状态中。“周期论”的代表作是瑞银(UBS)的研究报告全球经济展望 2018-2019。报告指出,2007-2008 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已经历一个为时 10 年的“低利率周期”。这又酝酿着下一场危机的因素,下一场危机如果爆发,将导致各主要经济体央行全面实行负利率政策。笔者认为,三种对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之际的世界经济总体判断,都是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的,即认为经济状态是指社会经济活 Eigner, Peter: Umlauft, Thomas S. (July 1, 2015). The Great Depression(s) of 1929-1933 and 2007-2009 Parallels, Differences and Policy Lessons. MTA-ELTE Crisis History Working Paper No.2: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 SSRN 2612243. IMF Survey: Lagarde: Prevent “New Mediocre” From Becoming “New Reality”, 网 址:imf/en/News/Articles/2015/09/28/04/53/sonew040915a,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8 日。 Lagarde, Christine: Towards a More Secure Recovery Shared by All, 网 址:imf/en/News/Articles/2017/10/13/sp101317-md-am-plenary,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8 日。 朱民:世界经济:结构性持续低迷,载国际经济评论,2017 年第一期,第 9 页。 USB,Global Economic Outlook 2018-2019,p.200,网址:ubs/investmentresearch,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8 日。 陈雨露: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经济理论界的学术反思及研究进展,载国际金融研究,2017 第 1 期,第 16-19 页。4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动的规律性扩张与收缩,通常有“繁荣 - 衰退 - 萧条 - 复苏”四个阶段,周期性地进行循环反复。三种看法的区别只是对世界经济所处阶段的认识不同而已。但在笔者看来,当前世界经济的演进,已超出“繁荣 - 衰退 - 萧条 - 复苏”的经济逻辑,需要从更新的角度加以解释。一、从“经济周期”到“经济接替”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以他本人提出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归纳总结多种周期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熊彼特周期理论。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存在三种周期,“长波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波周期”“尤格拉周期”和“短波周期”“基钦周期”。一个长波周期为期50-60年,包含6个为期9年左右的中波周期,一个中波周期包含 3 个为期 40 个月左右的短波周期。生产者根据库存状况调整生产影响供求关系的行为导致了“基钦周期”的产生,生产设备磨损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促生了“尤格拉周期”,技术创新的周期性爆发和应用则带来了“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熊彼特高度重视创新活动对于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认为经济周期四阶段的循环变化源于创新所带来的两次“浪潮”的共同作用,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导致了资本主 Bob Jessop, “The North Atlantic financial crisis and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a Minsky moment and/or a Marx moment? and perhaps Weber too?” Financial Crisis, Labour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2013, p.40. 熊彼特:经济变化分析,载现代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年版,第 33-34 页。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5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义长波周期的出现。总体来看,熊彼特周期理论实现了周期理论的系统性总结,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20 世纪 80 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普雷斯科特和基德兰德提出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BC),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统一起来,认为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源于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波动,技术进步将最终改变既有经济增长路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并对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别讨论增长与周期问题的研究路径进行了批判,建立起了RBC 基础模型 K-P,也为日后众多国际真实经济周期 (I-RBC) 模型的问世奠定了基本框架。不难发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适用范围正逐渐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拓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应该会发展出系统科学的全球真实经济周期模型(WBC)。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看,经济周期意味着供需关系的周期性变化。但在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的历史方位上,有一个哲学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当总供给和总需求自身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之后,经济周期是否仍然存在?这就好像中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命题:当刀不存在时,“锋利”是否依然存在?2008-2017 的十年不仅是世界经济深陷低速增长泥潭的十年,同时也 梁军: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与传统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载上海经济研究,2005 年第 1 期,第 57-62 页。 宋玉华,吴聃: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到世界经济周期理论,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 年第 3 期,第 23-30 页。 出自 南朝 范缜神灭论,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14 年 4 月第 1 版,第 89 页。6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见证了国际经济领域众多新情况的出现。一个突出的事实是,在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当年 GDP 增量方面,发展中国家于 2008 年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超越,二者的差距在过去十年中持续扩大。毫无疑问,这一变化对于今后的国际经济格局具有历史性意义,它意味着:假如把世界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则该系统在过去十年中正在发生根本的结构性变化,那么,对于一个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的系统,用于描述系统整体所处状态的周期性阶段,是否还适用?此外,各国人口结构在过去十年中同样发生深刻变化。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其战后婴儿潮一代(1950 年出生)于 2016 年退休,标志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时代全面来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尚未开启的时期,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经济增长缺少最根本的生产与消费动力。上述新情况为今后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带来了新变数,此前我们的研究曾借用物理学“相变”的概念,从宏观视角切入解释世界经济发生的诸多新变数,指明目前世界发展诸多“神变形不变”的现象。本文在“相变”基础上使用“接替”一词,以描述金融危机十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所谓“接替”,是指在全球开放市场条件下,众多要素发生了新旧转 盛垒:疲弱复苏的世界经济:新变量、新趋势与新周期2017 年世界经济分析报告,载世界经济研究,2017 年第 1 期,第 3-17 页。 Flanders, M. June, “Its not a Minsky moment, its a Minsky era, or: inevitable instability.”, Econ Journal Watch, 2015, p.84. 王文、贾晋京、卞永祖、陈晨晨:“大相变 : 美元退潮”下的世界变局与中国应策,载现代国际关系, 2017 年第 1 期,第 54-58 页。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7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化:新劳动力接替旧劳动力、新增长动能接替旧增长动能、新兴市场取代传统市场“接替”的过程兼具“替代”和“创新”的特征:一方面,部分新要素取代旧要素的位置后延续了既有行为方式,传统运行机制在主体更换的情况下继续发生作用;另一方面,有部分新要素在取代旧要素的同时带来了崭新的理念和行为方法,使整个系统实现结构性升级。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十年中,上述两种状况兼而有之,且在直接或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先后发生,故而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大接替”。二、人口年龄结构与金融危机的微观深层化与过去的经济周期不同,过去十年,全球开放市场条件下众多要素“大接替”的最大根源在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经济体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达国家老龄化程度尤其严重。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当今的劳动人口、消费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加入劳动人口、消费人口的这部分人,行为方式与被他们所接替的那部分人口有很大不同,从而使总供给 -总需求关系呈现出更多“接替”特征而非“周期”特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金融危机“后遗症”的微观深层化。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0 期:中国相变期“高架路式”转型升级 2012-2017,2017 年 12 月 28 日,网址 rdcy-sf.ruc.edu/displaynews.php?id=40319,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8 日。8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1、世界发达经济体人口老龄化严重挑战世界经济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家庭生育意愿的降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日本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65 岁以上人口数超过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从人口金字塔统计图可以看出,日本 2008 年时人口主要集中在 30-39 和 55-64 岁,2016 年时 40-44 和 65-69 岁成为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年龄组别,人口结构中位数不断攀升。2008年以来欧盟(28国)老龄人口规模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欧洲委员会预测,从 2013 年至 2060 年,欧盟 65 岁以上人口将上升 10 个百分点至 28%,20 至 64 岁人口则从 61% 下降至 51%,劳动缺口将影响欧盟未来经济发展与加重财政负担。虽然欧洲的移民政策大大地降低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力匮乏的可能,但是低技能移民在带来诸如文化种族差异等社会问题的同时,并不能有效补充当地劳动力市场的缺口,反而造成了新的财政负担。与欧盟和日本相比,美国社会人口年龄中位数相对年轻,这是由于美国吸纳了大量的青壮年移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2008 互联网数据中心:PRB:预计 2053 年全球人数或将达 100 亿,网址:199it/archives/512226.html,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22 日。 European Commission, “Autumn 2016 Economic Forecast”, 网 址:ec.europa.eu/info/business-economy-euro/economic-performance-and-forecasts/economic-forecasts/autumn-2016-economic-forecast_en,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2 日。 Anash J P,Eberlein R L,Love S R,et al.,“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eing for economic growth”,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0(26),pp.23-41.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9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年人口年龄结构数据统计中,40-54岁的人口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到了2016 年美国同样老龄化趋势呈现稳步推进的趋势。老龄化作为人口结构变动的突出表现之一,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人口是一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一般而言,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下,人口增长可以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形成规模经济。反之,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也将改变一国劳动力的供给情况,从而影响该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从全球来看,2010年全世界老龄依赖比为16,即每个16个65岁以上老年人对应100个25岁到64岁工作者,联合国估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 26。依照联合国标准,假定所有劳动力在 65 岁退休而生产力不变,未来几年内人口老龄化将会使得发达国家经济速度减速 1/3 到 1/2,这对目前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而言构成了严峻挑战。2、老龄化、高失业引发劳动力主体结构的“接替”效应人口老龄化趋势意味着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增量空间在不断萎缩,而金融危机以来就业市场的诸多新情况使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存量空间发生结构性变化。观察一个经济体的宏观就业数据,需将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二者结合 人民网:“全球超 65 岁以上占人口总数 8%,老龄依赖比逐年上升”,网址 : world.people/n/2014/0610/c1002-25129339.html,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22 日。10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才能完整的体现出社会的就业综合信息。劳动参与率指的是在法定的工作年龄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参与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和长期人口结构、社会宏观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劳工部把失业者定义为:失业后前四周时间里主动寻找工作却仍未成功找到工作的劳动者。所以,没有找工作意向的人就不会被统计在失业人口中。一般而言,高参与率加上低失业率显然揭示了一个强劲的就业市场,而后金融危机时代却出现了两者数据背离的新情况。以美国为例,一方面美国的失业率在逐年下降,2017年11月失业率降到4.1%,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如图 5),从 2008 到 2015 年美国劳动参与率持续走低,在 2015 年底达到最低点,尽管 2016 年有轻微上升趋势,这一数字依旧徘徊在63%附近,始终未能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1982 2050 年,载中国人口科学,2010 年 01 期。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Economic News Release:THE EMPLOYMENT SITUATION-NOVEMBER 2017”, USDL-17-1616, p.8.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Economic News Release:THE EMPLOYMENT SITUATION-NOVEMBER 2017”, USDL-17-1616, p.8.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11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图 1:美国 2007-2017 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变化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统计局(BLS)随着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不断走低,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人正在永久性地退出劳动力市场。美国劳工部也承认,失业率下降部分归因于一些人离开劳动力大军,且暂不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的逐年降低说明美国就业市场复苏真实状况远远没有外界想象中的强劲。欧盟劳动参与率数据相对平稳,从2008到2016年间在57%到58%之间波动上升。根据欧盟委员会 2017 年 11 月发布的公告,欧盟目前超过25% 的处于工作年龄的成年人属于非经济活动人口。作为传统的高福利才能完整的体现出社会的就业综合信息。劳动参与率指的是在法定的工作年龄及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参与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和长期人口结构、社会宏观经济因素密切相关。美国劳工部把失业者定义为:失业后前四周时间里主动寻找工作却仍未成功找到工作的劳动者。所以,没有找工作意向的人就不会被统计在失业人口中。一般而言,高参与率加上低失业率显然揭示了一个强劲的就业市场,而后金融危机时代却出现了两者数据背离的新情况。以美国为例,一方面美国的失业率在逐年下降,2017年11月失业率降到4.1%,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另一方面(如图 5),从 2008 到 2015 年美国劳动参与率持续走低,在 2015 年底达到最低点,尽管 2016 年有轻微上升趋势,这一数字依旧徘徊在63%附近,始终未能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Economic News Release:THE EMPLOYMENT SITUATION-NOVEMBER 2017”, USDL-17-1616, p.1. 说明:非经济活动人口是指在劳动年龄内 (16 岁及 16 岁以上 )、有劳动能力、未参加且不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非经济活动人口反映一定时期某地区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数量,包含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如求学、毕业后未工作、失去工作等目前不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12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国家,欧洲各国面对沉重的财政负担和举步维艰的福利改革措施,大规模的非经济活动人口无疑给金融危机重挫后的经济复兴带来成本上行的压力。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令人触目惊心。过去 8 年间欧元区年轻人的失业率一直徘徊在 19% 到 25% 之间。西班牙和希腊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在 40% 左右徘徊。图 2:世界国家地区青年失业率情况数据来源:TRADING ECONOMICS( 更新于 2017 年第三季度 )日本在金融危机后经济持续萎靡,劳动参与率在 2008 年后大幅波动下降。对此安倍倡导“女性经济”,不断让更多的女性加入劳动力市场以挖掘日本经济增长的潜力。2014 年以来,日本女性参与率为 66.0%,为15 年以来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日本老年人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13 年 65 岁老年人就业 日本:职场女性和“女性经济学”,网址:ftchinese/story/001062931?full=y,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22 日。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13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人数达到636万,同比增加7%,占就业人口10%以上。更多老年人口和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人口负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冲击,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人口平衡的作用,但由于女性工作被忽视的家庭问题和相应缺乏的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不容忽略。图 3:日本 2008-2016 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变化数据来源:前瞻数据库3、人口结构“接替”导致社会总需求降低人口结构变动和就业人数减少引起社会总需求变化,社会经济需求基础薄弱。全球经济经历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萎靡不振的经济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使人们降低未来经济的预期,削弱消费能力并一定程度抑制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中国商务部:日本老人就业人数世界第一,网址:mofcom.gov/article/i/jyjl/j/201402/20140200491769.shtml,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22 日。14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近年来,欧洲市场上风险不断,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英国脱欧和难民危机等政治经济风险连续发酵,经济状况持续走低。一方面,区域一体化的倒退将严重拖累欧洲的生产要素和内生增长动力,另一方面,分裂主义和民粹主义将加剧政治经济风险,激化债务通缩风险和银行业风险,从而全面恶化欧洲经济的复苏环境。由于凝聚力衰退、经济基本疲弱且地缘政治动荡,欧洲市场的吸引力将渐次下降。从欧盟 GDP 来看,欧盟 2016 年经济增速从 2% 以上下降到了 1.9%,结构上投资和能源类消费偏弱,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是主要原因。在生产端,工业生产边际上有所改善,但总体依然较弱。制造业生产同比增速尽管从 14 年起由负转正,但 16 年整体再下台阶,三季度仅为 1%。建筑业生产在 07-13 年间几乎均保持负增长,14 年以来才逐渐有所好转,总体而言在社会需求方面仍显弱势。作为老龄化最严重国家之一的日本,2000年到2015年人口统计显示,0-4 岁的人口数量持续降低。2017 年 12 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估算值显示,2017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仅为94.1万人,创下189 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并且新婚情侣数为 60.7 万对,也创战后新低。 European Union,“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 current prices from 2006 to 2016 (in trillion euros)”, statista/statistics/279447/gross-domestic-product-gdp-in-the-european-union-eu/,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2 日。 王灏晨:2016 年欧洲经济形势分析及 2017 年展望,载宏观经济管理,2017 年第 2 期,第 90 页。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15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以日本为例,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 2014 年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显示,感到“生活困苦”的家庭比重上升到了62.4%,比前一年增加2.5个百分点,创下了自二十年来的最高值。2013 年家庭平均收入为 528.9 万日元(约合26 万元人民币),较 2012 年减少 8.3 万日元,创下十年来的最低纪录。家庭收入不断走低的同时日本私立大学学费却不断攀升,超过半数的日本大学生背负着学生贷款。社会生存压力的不断攀升,将进一步导致人口结构的持续恶化。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 12 月 22 日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数据,今年日本新出生人口数将仅为 94.1 万人,创下 1899 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低值。人口结构的“接替”持续发酵,正如 2015 年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著作低欲望社会所描述的“远离时尚、远离名牌、远离买车、远离喝酒、甚至是远离恋爱日本年轻人在远离看上去和消费主义有关的一切”,日本社会正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 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 26 年国民生活基礎調査概況 ,网址:mhlw.go.jp/toukei/saikin/hw/k-tyosa/k-tyosa14/,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2 日。 日本厚生劳动省:平成29年(2017)人口動態統計年間推計 ,网址:mhlw.go.jp/toukei/saikin/hw/jinkou/suikei17/index.html,访问时间:2017 年 12 月 12 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启示, 网址:ijs.cass/xsyj/bkwz/201703/t20170301_3436324.shtml,访问时间 2017 年 12 月 12 日。16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三、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危机的宏观深层化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市场的“接替”效应,带来的宏观经济影响是造成社会总需求持续走低,经济总需求衰减与发展动能不足形成了相互影响的循环。1、发达经济体社会总需求衰减导致经济低通胀。2011 至 2016 年,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和通胀预期普遍下行的局面,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困扰。2009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跌破 -2%,2012 至 2016 年间美国先后推行的四轮量化宽松政策,也未能将通胀率调整到 2% 的理想目标。2012 年以来,欧元区通胀率持续下行并于 2015 年触底,物价增长在欧债危机以来也持续放缓。图 4:主要国家地区通货膨胀率数据来源:RATEINFLATI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World Economic Outlook”,Washington,October,2016,pp.20-35 财政部国际财经中心课题组:2017 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中国财政,2017 年第 9 期,第 55-58 页。 Akerlof,George,WilliamT.Dickens,GeorgePerry,“The Macroeconomics of Low Inflat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96(1),pp.1-59.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17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日本经济自金融危机以来徘徊于衰退边缘,虽然核心 CPI 环比在“安倍经济学”刺激下曾于 2014 年 4 月达到 2.2%,但是受到消费税调整、结构性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经济增长放缓,通胀持续下行。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低通胀的根源。 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疲软,居民预期收入减少,投资和消费信心不足。欧元区和日本人口老龄化、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核心劳动力素质下降等问题,导致各国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由此一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压力增大。2008 年以来在 CPI 指数计算中占有较大权重的食品、能源等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同时,有效需求不足也导致信贷需求疲软,尽管日本和欧元区出台了量化宽松政策,但是由于经济复苏前景黯淡,企业投资信心不足,银行放贷意愿较低,紧缩的信贷也限制了社会总需求的增长。低通胀带来的最大危险是通缩,而通缩则可能导致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提出的“长期性停滞”假说认为,“在通胀率低甚至为负的前提下,由于名义利率面临零利率下限的限制,导致实际利率不能下降至足够程度以刺激投资并实现充分就业,导致经济体的产出缺口持续存在, Ball,Laurence,SandeepMazumder,“Inflation Dynamics and the Great Recession”,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Spring 2011,pp.337-373 Tenpao Lee,Zhihong Li,Zhen Pei,“Quantitative Easing and Its Global Impacts”,Bank of Japan,Ope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2015(3),pp.4-28.18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相应的经济萧条将延续更久。”日本在“失去的十年”中的经历也表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旷日持久经济负增长。2、饮鸩止渴的量化宽松政策难以拯救实体经济。持续多年的低通胀状况迫使各国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了在金融危机后重新刺激经济恢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央行相继出台量化宽松政策,下调利率甚至接近于零,以增强金融体系的流动性。2008年以来,美联储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先后进行了四轮“量化宽松”(QE)和一轮“扭曲操作”(OT),通过买入金融机构手中的金融资产,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这也导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急剧扩张,从 2008 年开始的 1.5 万亿美元逐渐上升,目前已经突破了 4 万亿美元。图 5:美联储资产负债(单位 : 百万美元)Sourc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US) Blanchard,Olivier,EugenioCerutti, Lawrence Summers,“Inflation and ActivityTwo Explorations and Their Monetary Policy Impli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Massachusetts,2015,pp.3-28 戴金平: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与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 年第 6 期,第 134-142 页。 王文,贾晋京,卞永祖,陈晨晨:“大相变:美元退潮”下的世界变局与中国应策,现代国际关系,2017 年第 1 期,第 54-58 页。人大重阳研究报告第 33 期 19大接替:国际金融危机 10 周年来的世界经济动能转换金融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心脏,资金是供给经济发展血液,实体经济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器官。量化宽松的逻辑在于,美联储通过购买“有毒资产”即实体经济中的不良信贷等,切除经济体中的“毒瘤”,转而向经济实体“输血”以注入流动性,希望借此实现 “市场机制”和“经济周期规律”的“创伤”修复和自我愈合,保障企业的资金来源,扩大投资,实现经济复苏。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达到增加流动性的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copyright@ 2017-2022 报告吧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7002310号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200018  | 宁公网安备64010602000642